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第1页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第2页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第3页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第4页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喜欢经典文章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熟读成诵 2 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 基本了解诵读内容 提高语文素养 4 训练儿童应对 掌握声韵格律 从中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 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 倡导学生先 求熟读 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 在教学中 有许多品 德教育渗透其中 尊敬长辈 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等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 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 古文与白话文相比 会有更多的生僻 字和多音字 学生不容易理解 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 教学措施 教学措施 1 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师讲解 学生讲故事 读书 讲歇后语比赛等 2 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将运用游戏 对句 接龙 找宝藏 小老师 等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千字文千字文 一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识记 千字文 一 中生僻的字 2 找出韵律 熟读 千字文 一 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千字文的由来 南朝梁武帝为了教自己的孩子们识字 想编写一本识字教材 他先让人选取了 1000 个不重复的字 每个字写在一张纸片上 杂乱无序 然后又交给极富才华的周 兴嗣 要求他把这 1000 个字 编成形式整齐 押韵顺口的识字教材 这就是著名 的 千字文 在古代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合称为 三百千 千字文 古人多简称为 千文 它在 三百千 中虽排在最后 但其成书 时间却是最早的 也是 三百千 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千字文 每 4 句为一句 共 250 句 1000 个字 千字文 行文流畅 气势 磅礴 辞藻华丽 内容丰富 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期编写完 累得须发皆白 二 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三 教师简介 千字文 二 四 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五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六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朗读 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七 故事链接 第 2 页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八 拓展活动 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 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 李白 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 以雷鸣夏 以虫鸣秋 以风鸣冬 唐 韩愈 送孟东野序 九 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 宇宙变化的语句 并交流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千字文千字文 二 二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识记 千字文 二 中生僻的字 2 找出韵律 熟读 千字文 二 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 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二 简介 千字文 二 三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五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朗读 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 故事链接 第 5 页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 拓展活动 读一读 1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意思 三个人同行 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 看到 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黒 荀子 劝学 意思 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 不用扶持 自然挺直 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 也会跟它一起变黑 注解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 得到健康成长 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 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 坏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黒 声和则响清 形正则影直 晋 傅玄 太子少傅箴 意思 靠着朱砂的变红 靠着墨的变黑 声音和谐才能清亮纯正 体形直 立身影才能端正 道理 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接近坏人 可以使人变坏 八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3 3 课时课时 千字文千字文 三 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识记 千字文 三 中生僻的字 2 找出韵律 熟读 千字文 三 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 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 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 二 简介 千字文 三 三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五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朗读 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 故事链接 第 7 页 了解 二十四孝 中黄香的故事 七 拓展活动 查一查 古代 二十四孝 的故事已家喻户晓 卧冰求鲤 芦衣顺母 等故事就 发生在山东 查阅资料 找出发生在山东的 二十四孝 故事还有哪些 并说说故 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 八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4 4 课时课时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 月夜 和 乡思 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 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 万种风情 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 历久不 衰 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 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在以往 的悠悠岁月里 从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的惆怅到 举杯邀明月 对影 成三人 的洒脱 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 他们把明 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 逐月抒怀 千种思绪 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 今天 让 我们学习一首咏月诗 月夜 二 经典回放 月 夜 唐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乡 思 宋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三 简介李觏 李觏 字泰伯 江西南城人 他的诗唐代韩愈 皮日休等人的影响 具有独 特风格 四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五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六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七 知识链接 了解 月夜 的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八 拓展活动 背一背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九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5 5 课时课时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 山中 和 济上作 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 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山 中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 明 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 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 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 简介作者 王勃 字子安 山西人 初唐诗人 与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齐名 并称 初唐四杰 徐祯卿 江苏苏州人 明代文学家 与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征明并称 江南 四大才子 因 文章江左家家玉 烟月扬州树树花 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第一首 第一首 注释注释 滞 留滞 念将归 有归乡之愿 但不能成行 况属 何况是 高风 秋风 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整首诗的意思 整首诗的意思 诗人一个人在京城生活 与故乡距离遥远 他思念着故乡的亲人 亲人也思念 着他 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 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 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 诗人以 万里 对 长江 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 异乡 归路迢迢的处境 以 将归 对 已滞 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 思 归未归的状况 两句中的 悲 和 念 二字 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 感慨和意愿 诗的后半首 即景点染 用眼前 高风晚 黄叶飞 的深秋景色 进一步烘托出这个 悲 和 念 的心情 第二首 第二首 注释注释 秋节 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济水 古水名 我国古书上记载的四大河流 之一 发源于今河南 流经山东入渤海 黄花 菊花 全诗的意思全诗的意思 重阳佳节 客居他乡现年的诗人将孤舟停泊在济水之上 伤感顿生 忽然看到岸上开放的菊花 更觉离家漂泊的惆怅 最后一句写到故乡的重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 联想到家乡的亲人也会思念自己 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思 乡之情和自身的孤单清凉 五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发现学生朗读 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 知识链接 了解 山中 和 济上作 的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 拓展活动 1 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 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 明 袁凯 江水三千里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 只道早还乡 八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6 6 课时课时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 断句 和 宣城见杜鹃花 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 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断句 北魏 刘昶 白云满鄣来 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 故乡几千里 宣城见杜鹃花 唐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 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 前废帝刘子业即位 怀疑刘昶有异志 于是他 投奔北魏 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第一首 这首诗题为 断句 断句 同于 绝句 就是联句未成的意思 鄣 边地险要处的城堡 诗的前两句写边关之景 白云之 来 黄沙之 起 充满了动感 既 传写出边关特有的风云之气 也造出一种紧迫压抑的情绪 透露出逃亡者的惊恐 心理 后两句转为抒情 四面绝 的 绝 字不仅写出关山高入云天之势 而且也写出了边塞绝域的荒凉穷僻 身处绝域 四顾皆山 怎不令诗人发出 故乡几千里 的悲声 第二首 曾经在蜀国见到过杜鹃鸟 在宣城又观到了杜鹃花 杜鹃叫一回 我的泪流一次 伤心欲绝 明媚的三月春光啊 我时时念叨着家乡三巴 五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 知识链接 了解的 断句 和 宣城见杜鹃花 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 拓展活动 读一读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念故乡的古诗 请看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三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意思 人日 指阴历正月初七 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 初二为狗日 初三为猪日 初四为羊日 初五为牛日 初六为马日 初七为人日 人日思归 就 是指正月初七这天想回家了 入春已经七天了 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 群之后了 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八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与父母 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7 7 课 古城课 古城 一 教学目标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平遥古城的历史沿革 平遥古城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之一 古城的建筑布局 2 理解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3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二 教学重难点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难点 平遥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三 教学过程三 教学过程 1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 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 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2 学生结合文意体会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3 全班交流 4 学生认真读课文并尝试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5 学生小组交流 6 教师小结 7 拓展活动 第 19 页 8 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 第第 8 8 课 塔课 塔 一 教学目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塔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二 教学重难点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大雁塔及应县木塔作为中外古迹的价值体现 难点 古城建筑和古民居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三 教学过程三 教学过程 1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及时 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 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2 学生结合文意体会大雁塔及应县木塔作为中外古迹的价值体现 3 全班交流 4 学生认真读课文并尝试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5 学生小组交流 6 教师小结 7 齐读岑参的 与高适 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节选 并体会诗中所体现的意 思 8 拓展活动 第 21 页 9 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 第第 9 9 课 桥课 桥 一 教学目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桥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二 教学过程二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 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 一座桥就是一种民俗文化 几千年来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修建了无数的桥梁 这些桥梁便利了交通 装点了 江山 探究 1 介绍赵州桥 2 介绍卢沟桥 3 学生自读 4 学生认真读课文并尝试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5 学生小组交流 6 教师小结 7 拓展活动 1 品一品 结合赵州桥的外景照品味 初月如云 长虹饮涧 2 想一想 结合歇后语 卢沟桥的狮子 数不清 尽情想象狮子的姿态 8 布置作业 搜集资料 第第 1010 课 楼阁课 楼阁 一 教学目标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楼阁的建筑布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2 探究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内在关系 二 教学过程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 谁知道江南四大名楼是什么 学生 湖北的黄鹤楼 湖南的岳阳楼 江西的滕王阁和江苏的阅江楼 二 新知 1 出示图片并对黄鹤楼做相应的介绍 2 齐读崔颢的 黄鹤楼 并背诵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3 介绍滕王阁 4 出示王勃的 滕王阁序 背诵里面的经典名句 5 学习王勃的 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弟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三 拓展活动 查一查 我国民间有 四大名楼 八大名楼 十大名楼 之说 寻找资料 了解一下这些说法分别指的哪些名楼 在哪些省市 四 布置作业 搜集材料 第第 1111 课 文学巨匠课 文学巨匠 屈原屈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 体会屈原在文学上的贡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 你们知道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的吗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你又知 道多少呢 学生 屈原 师 那关于屈原你又知道多少呢 二 新知 1 学生读文章 在读的时候找出屈原的相关生平 2 学生交流 3 教师介绍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 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 精通历史 文学 神话 4 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作出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楚辞 代表作 有 离骚 九歌 九章 等 5 介绍 楚辞 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解读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 我要上天下地到处去寻觅 心中的太阳 体现了 屈原一个至清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求索精神 三 拓展活动 读一读 诵读屈原名句 体会他们的含义 四 布置作业 搜集材料 第第 1212 课时课时 文学巨匠文学巨匠 李白李白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生平简介 李白 七零一 七六二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 天水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 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 河流域 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 今四川江油 青莲乡 二 主要作品 客中作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 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 三 拓展活动 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 比一比 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第第 1313 课时课时 文学巨匠文学巨匠 杜甫杜甫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生平简介 杜甫 七一二 七七零 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 今河南省巩县 是名诗 人杜审言的孙子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 政 治黑暗 人民疾苦 被誉为 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 诗艺精湛 被奉 为 诗圣 二 主要作品 望岳 饮中八仙歌 登高 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 曲江对酒 春望 登岳阳楼 三 拓展活动 查一查 杜甫在山东漫游了 8 年 在现今的济南 泰安 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 其中 望岳 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 海 右此亭古 济南名士多 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 查阅资料 进一步了解杜甫在山东的游历情况 第第 1414 课时课时 文学巨匠文学巨匠 苏轼苏轼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 今四川 省眉山市 人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 也有反映民生疾苦 揭露现实 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 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 泛 记游 怀古 赠答 送别 说理无不入词 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 促 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 念奴娇 水调歌头 等 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与辛弃 疾并称 苏辛 二 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 皆是大文豪 苏轼父子三人 世称 三苏 都是 唐宋八大 家 中的人物 你知道 三苏 都是谁吗 第第 1515 课 关汉卿课 关汉卿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汉卿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2 体会关汉卿在文学上的贡献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 你们学过关于关汉卿的著作 但关于关汉卿你知道多少呢 二 新知 1 学生读文章 在读的时候找出关汉卿的相关生平 2 学生交流 3 教师介绍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 约 1220 年 1300 年 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 人物 号已斋 一作一斋 己斋叟 汉族 大都人 今河北安国 大约生于金代 末年 约公元 1220 年前后 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 约公元 1300 年前后 与马致 远 郑光祖 白朴并称为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位于 元曲四大家 之首 4 关汉卿的代表作 关汉卿 望江亭 救风尘 调风月 三 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 皆是大文豪 搜集资料看看三苏是说的谁 四 布置作业 搜集材料 第第 1616 课时课时 文学巨匠文学巨匠 曹雪芹曹雪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解曹雪芹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生平及成就 曹雪芹 1715 1763 清代小说家 名霑 字梦阮 雪芹是其号 又号芹圃 芹溪 祖籍辽阳 先世原是汉族 后为满洲正白旗 包衣 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 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 祖父曹寅 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 后任江宁织造 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 极受玄烨宠 信 玄烨六下江南 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 并住在曹家 二 拓展活动 说一说 红楼梦 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 还有王熙凤 薛宝钗 刘姥姥等 你最喜欢 红楼梦 中的哪一个人物 合同学交流一下吧 第第 1717 课课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 送柴侍御 和 喜见外弟又言别 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 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 李益 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 二 简介作者 王昌龄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擅长七言绝句 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李益以 七绝见长 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五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 知识链接 了解 送柴侍御 和 喜见外弟又言别 的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 拓展活动 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 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1818 课课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 重别周尚书 和 送友人 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 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 北周 庾信 阳关万里道 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二 简介作者 庾信 字子山 河南南阳人 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五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 知识链接 了解 重别周尚书 和 送友人 的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 拓展活动 读一读 秋风引 唐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八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1919 课课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 送别 和 淮上与友人别 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 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送 别 唐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 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 山西人 常与高适 王昌龄等相唱和 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 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五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 知识链接 了解 送别 和 淮上与友人别 的写作背景 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 拓展活动 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 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 如李白与杜甫 韩愈 与柳宗元 白居易与元稹等 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 读一读 把这些诗歌做 在贺卡上 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2020 课课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 塞下曲 节选 和 秋望 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 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塞下曲 唐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斩 直为斩楼兰 秋 望 明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 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 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 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 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四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 知识链接 了解 塞下曲 节选 和 秋望 的写作背景 六 拓展活动 读一读 塞下曲 明 谢榛 暝色满西山 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 骄虏夜临关 七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2121 课课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和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两首古诗中生 僻的字 2 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 其五 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 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 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四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 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 拓展活动 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2222 课课 古诗两首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 塞上听吹箫 和 征人怨 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 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 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 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 唐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 简介高适 高适 河北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 高岑 他的诗气势奔放 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 蓬勃向上的时代 精神 三 教师有感情 有节奏 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 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 标记出生字 新词 难点 2 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 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 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 全班交流 3 教师小结 五 学生练读 1 学生认真跟读 2 学生自读 1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指导 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 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 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 同桌合作读 一人一句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读 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 流利 有感情进行评价 5 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 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 拓展活动 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 查找资料 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及其代表作 八 课外延伸 1 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 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 课外搜集资料 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 同学交流 第第 2323 课课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西域 张骞 张骞通西域的背景 目的和意义 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 丝绸之 路名称的由来 路线 作用等基本史实 2 能力目标 1 能够正确识读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汉朝疆域图 和 丝绸之路示意图 等 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 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的地位 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 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 评价历史人 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 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 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 信息的能力 形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学生表演 提示 1 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 选择好你的货物 3 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 繁荣背景 如何交易 筹备干粮 水等 二 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 文化生活 增强了东西 方人民的友谊 所以说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道 也是一条友谊之道 三 丝绸之路的补充 2424 玄奘取经 玄奘取经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体 会玄奘严谨治学 百折不挠的精神 2 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奘 缉 僧 积累 缉拿 束手无策 百折 不挠 传奇 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以及玄奘西行取经的意 义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体会玄奘严谨治学 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堂教学 PPT 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 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讲述背景 导入新课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 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 西游记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 展示作者空 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 二 默读课文 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 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 1 取经原因 第二段 2 10 取经经过 第三段 11 13 取经影响 三 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 2 10 自然段 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 途经哪些地方 可先在文中画 一画 长安 凉州 玉门关 高昌 西域 天竺 四 研读课文 重点理解 1 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 博 治学严谨 2 读了课文第一部分 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 他学识已很渊博了 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 从长安到天竺 山高路远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 并克服重重困 难 导 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 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取经过程中 玄奘遇到哪些困难 他是怎么对待的 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 1 混出玉门关 2 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 走了十几里 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 他曾立下誓言 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 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 舍身求法 总结 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 越过雪山冰河 冲过暴风雪 历经 千辛万苦 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 一 4 结合课外资料 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 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 结合资料思考 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 情 要点 翻译佛经 编写 大唐西域记 2 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角度 1 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 严谨治学 敢于探求真理 2 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 百折不挠 远赴无竺 学习真经 弘扬佛法 发展佛教 功德无 量 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 作为一个翻译家 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4 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 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 总结全文 提炼升华 1 浏览全文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 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 我们从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拿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 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 正史 也往往掩 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 舍身求法的人 首先就有玄奘在内 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这样精神 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 中国的脊梁 2525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鉴真及其六次东渡日本的经历和交流的内容 2 通过对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所起作用的了解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教学重难点 通过了解鉴真的事迹 认识鉴真东渡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及 影响 产生对这位勇于奋斗 贡献巨大的伟人的崇敬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对外友好往来 通过填图让学生对唐朝对外往来有个粗略的了解 同时提高学生读图和填图 能力 二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的情况 播放 鉴真东渡 的录像 鉴真的六次东渡 可以说是历尽磨难 第五次东渡时 鉴真刚出海就遇上了风 暴 鉴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 14 天 抵达海南岛 在这次东渡中 先后有 36 名中日 人员牺牲 而鉴真本人也因病双目失明 鉴真仍支持不懈 终于在 753 年 东渡成功 通过鉴真的感人经历 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3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生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 建筑 钱币和文字 茶道 服装 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 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长安城的对比图 两幅图有什么相似之 处 说明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都有朱雀大街 把南城一分为二 都有西市 东市 商品贸易同居民区分开 都 是街道布局整齐笔直如棋盘状 都有皇帝的宫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总结 唐朝时 国力强盛 文化发达 日本与唐朝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积极 地学习唐朝的文化 促进了其自身的发展 2626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及下西洋的意义 2 通过课前搜集郑和下西洋资料 培养学生检索资料的能力 3 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利用好学生掌握的资料 理解郑和下西洋的辉煌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导入 教师陈述 美国 国家地理 杂志 1998 年推出了在过去 1000 年中最具历史影 响的 30 位世界探险家 其中唯一的东方人来自中国 这是全体炎黄子孙的骄傲 猜一猜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郑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设问 郑和一生七下西洋 算一算 郑和首下西洋距今已有多少年 600 年 教师承转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壮举 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 伟大壮举 为此 在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之际 全国各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播放 郑和下西洋 600 周年纪念活动 的新闻片段 在学生观看后 教师再设问 2 学生活动 让各小组选取其中的一个情境进行探讨 教师巡回指导 3 师生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感悟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 训 二 教师总结 2727 玉器玉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玉的特点和玉器的有关知识 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对传统文化 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2 了解关于玉的传说 感受玉的珍贵 简要认识玉的文化内涵 3 感悟玉所代表的精神意蕴 培养学生对玉器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玉的知识 通过了解玉的特点 玉的传说和玉的意蕴 让学生初步感 受玉在中国人心目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代有 君子比德于玉 的说法 理解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初步体会玉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引入新课 在中国早期的工艺美术中 除了陶器和青铜器工艺外 还有玉器 它是中国传 统手工艺中最具魅力的一种 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的玉文化 形成了中国人民特殊的崇玉 爱玉 赏玉 藏玉 盘玉 佩玉的文化心理 渗透到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教 民俗等领域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和了解一下这些各具特色玉石工艺 出示课题 播放课件 图片 三 教学内容 1 了解玉文化 2 了解和田玉 介绍相关资料 欣赏美丽图片 增加学生对玉的直观审美 3 关于 玉 字部的汉字 玉 字始于我国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汉字曾选出从玉的字近 个 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 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 你能写出多少相关的汉字呢 鼓励学生写一写 交流交流 4 关于 金镶玉 奥运奖牌 三 课堂小结 玉 象征圣洁 高贵 美丽 坚贞 吉祥 几千年来 人们敬玉 爱玉 赏玉 佩玉 玉 已经形成中华民族的丰富而美好的名族精神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 灿烂的光辉 2828 青铜器 青铜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青铜器的有关知识 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好灿烂 2 简要了解青铜器的类型及用途 初步认识青铜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和初步认识著名的青铜器作品 对我国 古代青铜器产生形象化的认识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了解青铜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什么是青铜器 二 了解 禹铸九鼎 的典故 三 了解青铜器的种类 包括礼器 酒器 水器 乐器 兵器 炊器 食器 度量衡等 几乎遍及古代 生活的各个方面 介绍相关资料 欣赏图片 四 器中精品 司母戊大方鼎 越王勾践剑 学生阅读文中简介 观看图片 组织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 五 拓展活动 欣赏图片 查阅资料 了解他们的用途 六 课堂总结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 平 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 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 2929 漆器 漆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漆器的有关知识 感受中国古代漆器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和 丰富的创造力 2 欣赏精美的漆器图片 初步认识漆器在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重要 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难点 了解漆器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阅读文本 点拨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文本 初步弄清漆器的一般特点 漆器光亮洁净 易清洗 具有防潮 耐高温 耐腐蚀等特点 了解漆器的用途 不仅可以用作生活器皿和家具 而且还应用于乐器 兵器 丧葬用具等 二 欣赏图片 感受魅力 指导学生欣赏漆器的图片 从色彩到象形逐步感受中国漆器的魅力 虎座鸟架鼓 是我国古代漆器的代表 不仅代表着我国古代漆器的最高水平 而且体现了古代楚人的精神风貌和楚地的文化特色 指导学生仔细欣赏这件漆器的造型特点 结合文章介绍和历史传说 使学生对 古代漆器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 查阅资料 拓展研究 组织学生就漆器的工艺和文化交流查找资料 交流讨论 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 了解漆器的工业复杂性 感受工匠的高超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创造力 3030 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认识文房四宝 笔 墨 纸 砚 初步感知文房四宝在古代文化生活中 的重要作用 2 感受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文房四宝各自的起源和制作历史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了解以湖笔 徽墨 宣纸 端砚为代表的文房四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