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指导).doc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指导).doc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指导).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指导一、概念阐述 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探究能力的考查许多省份都集中在选考部分,江苏则放在必考部分,也就是文学文本的阅读。它本指一种思维方法,也指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考试大纲提出来之后,似乎才又成为一种题型。但因为“探究”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解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是离不开这种能力的,而且对这种能力的考查实际上贯穿于整个解题思维的过程中。 二、探究能力的具体内容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不同的角度”指从广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从多侧面思考,明白其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层面”指从深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意思说清楚,说透彻。这里的角度是针对具体文本而言的,有的要求从内容角度,有的从手法角度,也有从二者结合角度进行探究的。 1、从语句内涵角度探究:如2007年江苏卷第17题“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 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里的“你的理解”不是指个性化的回答,而是要求从不同的层面“挖掘”词语的丰富意蕴。这里的“鲜亮”在文中包含三层意思,“滋味”在文中包含两层意思。正确答案为:鲜亮,指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滋味,指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这是单纯从内容上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的。 2、从文章表现手法角度探究:如2008年辽宁卷第17题,“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不管怎样,表现手法、表现方法的使用都必须为表达文章主旨服务。此题答案为:第一问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来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如2008年福建卷第13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这里明确指出从内容与写法二个角度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当属定向探究性的题目。这一题在实战中学生得分很低,原因一是没有把握文章的情感,二是没能就二个方面对应情感进行分析。若第一问答错了,第二问也就跟着错了,因此很难拿全分。答案: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二)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民族心理,常常是由此及彼,通过文学类作品的“这一个”,见出那一“类”、那一批,从而揭示出文本中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探讨人文精神,往往是由小见大,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不能就人说人,就事论事。 常见的切入角度有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如2008年海南、宁夏卷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这道题就是要结合文本的内容,从人物形象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出典型形象反映出来的不同的民族心理,探究典型形象的思想意义。答案:(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再如2008年盐城一摸试卷第15题“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这一题可从不同角度探究,除了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刻画外,若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角度进行探究。答案可以是: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三)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如2007年海南、宁夏卷第14题“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送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这里的“身份”既指其实在的身份,也指其特有的性格乃至独特的心理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身份、性格和心理,各人又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小说的节选部分,可以见出林冲的两种身份:一种是配军,一种是教头。如果只是探究林冲某一身份,本题将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答案。 答案1: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自然不在乎一个小小的差拨,所以,虽听“一般罪人”介绍牢营内情,并不急于作出回应,而是让差拨发作过了,看其表演完后,方才取出银两,陪着笑脸送上,足见其沉着冷静的个性。 答案2:作为配军的林冲,投入牢营后不得不遵守牢营的规矩,加上其行事一贯谨慎小心,生性有些软弱怕事,遇事总想息事宁人,所以,冷静地对待差拨的辱骂,等其发作过了,再陪笑献上银两,正是林冲谨慎小心性格的必然反映。 答案3: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虽入牢营,还有一帮上流社会的朋友关照,林冲对日后的前途抱有幻想,对高太尉等人的陷害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遇事还是能忍则忍,面对差拨的淫威,他始终抱着隐忍顺从的态度。此处的描写恰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答案4:林冲曾是禁军教头,在意官场的等级,现为配军身份,也很在意自己的颜面,所以在“一般罪人”面前,他任由差拨辱骂,等到众人散了,差拨也发作过了,才取出银两,陪着笑脸献上,这正见出其顾及颜面的心理。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回答问题要力争有点新意。有创意,鼓励的是创新思维。有时题干中会根据文本的意思提供一个说法,要求对之做出评价或谈谈自己的见解。如2007年山东卷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讨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文本中作者对“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应如何度过,已有了他的看法。“你的创意”就是要求对作者的人生态度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看法与作者是否一致,在理由的陈述上要有新意。本题的参考答案为: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自我,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四)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如盐城市2008/2009高三一调试卷第14题:“文章最后说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魄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陆文夫先生这篇绿色的梦,尽管说的是“梦”,触及的是“求新”与“怀旧”这个人类永远难解的“结”,留给我们的却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陆文夫是苏州人,以创作“小巷文学”著称,人们把他看成是个地道的“老苏州”。1993年左右他住在苏州高新区。高新区开发建设始于80年代末,他对苏州高新区情有独钟,并对高新区的开发建设怀着巨大的热忱,他像个年轻人一样,在文学界最早使用电脑,最早上网,最早公开刊物的电子版,这回,又最早涌入高新区建设的洪流。知道作者的这个经历及所处时代,我们就可以得出作者“把城市建成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还是建设成一片灰色的钢筋水泥丛林城市的思考”,否则这一点便无法得出。如何探究这一点呢,就要抓住命题人在文末给出的时间暗示,这一点如果忽略了,那答题便很难入套。至于其他二个答案要点,只要结合文本内容还是可以推敲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是今年江苏考试说明新增的内容,一般而言,新增内容常常会在当年试卷上有所体现,可就这点多找些各地的模拟题让学生在二轮复习中集中做做,以加强手感。 三、探究题的设问特点及建模要领 1化解矛盾型 化解矛盾型探究题的设问方式上常常选用文中似乎矛盾的句子或词语,要求考生对此进行理解。如07广东卷“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种问题的答案建模要领是:亮明观点+明确角度+文本解释 2引发思维型 引发思维的设问方式常在题干中提供一些简要的背景资料,用以引发考生的思考。这些背景资料一般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以便让考生自由选择答题的空间。如08山东济宁模拟卷“结合你所了解的信息和你所熟悉的村庄的情况,谈谈你对村庄前景的展望。” 这类题目的答案建模要领:观点(扣住关键词)+材料分析 3阐明见解型 要求从文本中探究出所包蕴的深刻道理或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类探究题要抓住文本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思考文本中所暗示的意义,从现象中升华出道理来。如2008年北京卷“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07年湖南卷“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 建模要领:作品手法+作品观点+自己的看法 4、评论评判型 评论评判式要求对文本(作者)的某个说法或他人对文本的某个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类题目对文章内涵进行探究,表面上多角度,实则要结合文本分析。如07年全国卷一“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沉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07年辽宁卷“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08年宁夏/海南卷“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此类题目答案的建模要领是:观点+文本分析 5、拓展迁移型 扣住文本的某些内容,作拓展迁移。这种拓展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