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四诊1_第1页
中医学-四诊1_第2页
中医学-四诊1_第3页
中医学-四诊1_第4页
中医学-四诊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断学,中医教研室 王海霞,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二)诊病 (三)辨证 (四)病案,(一)诊法 “诊法”的含义: 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四诊的主要内容 ()望诊: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断病。 ()闻诊:包括听病人的语言、呼吸等声音,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断病。 ()问诊:询问病人的有关病情资料,如病史、自觉症状等以断病。 ()切诊:教材分为脉诊和按诊。指通过切脉和触按病人有关部位以断病。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四诊心法要诀(医宗金鉴),(二)诊病 .“诊(辨)病”的含义:判断病种,确定病名。 “病名”的含义:疾病的病名,是对该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即该疾病的代名词。如:疟疾、消渴、麻疹、红丝疗、股骨骨折、白喉等都是病名。 3. 病名的命名 (1)突出的临床证状胃痛;水肿。 (2)突出的一组临床证状消渴;痢疾。 (3)致病因素风湿病;暑热。 (4)与西医病名相同烫伤。,(三)辨证 “证”的含义:为中医学特有概念(不同于“病”、“症”,西医不称证)。“证”与“病”、“症”相对而言,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概括。 “辨证”的含义: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病人的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过程。,3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症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四)病案 “病案”的含义: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又称病历、诊籍。 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第一章 四 诊,四诊 , 是指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四诊理论 , 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医学认为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人体的经络 , 皮肉脉筋骨等与脏腑息息相关 , 人体以脏腑为中心 , 以经络通联内外 , 外部的征象与内在的脏腑功能关系密切 , 局部的病变 , 可影响全身 , 内脏的病变 , 也可从五官四肢等体表组织反映出来。 因而医者通过目察、耳闻、鼻嗅、口问和按压触摸等 司外揣内 的诊察方法审察人体外部征象 , 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疾病的本质 , 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诊法的基本原理,四诊的内容,望诊: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及局部情况 一种诊断手段。闻诊:医生用听觉、嗅觉判断病人声音及气味变化的一种诊断手段。问诊:医生询问病者及家人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症状及其他情况的一种诊断手段。切诊:通过按切患者的脉搏、肌肤、四肢、脘腹了解脉象、皮温、四肢脘腹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一、望 诊,1定义: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诊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被列为“四诊之首”并有“ 望而知之谓之神 ” 之说.,2望诊注意事项: 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 如无天然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诊,要避开有色光线。 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行观察。 注意诊室内温度适宜。,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必要时还需结合动态观察,从病情发展角度判断病理体征所提示的临床意义。同时还要注意将望诊与其他诊法密切结合,四诊合参,进行综合判断。,3望诊的主要内容 :,全身望诊: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动态 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颈项躯干、四肢、 皮肤、毛发、二阴 望舌:望舌体、舌苔 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分泌物及排出物:痰、呕吐物、大便、小便,(一) 望神,1神的含义: 神: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望神的含义: 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 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精气充盛则神旺,精气虚衰则神疲,故通过望神,可了解病人的精气盛衰,从而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3望神的内容: 望神主要望病人面部的气色和眼神、形体的动静状态、精神意识、言语气息、对环境的反映等。 因“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 ”, “目系上连属于脑” ,“目为肝之窍、心之使”, 所以观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望神的四种情况,有神,假神,失神,少神,返回目录,返回本节,得神:表明正气尚足,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良好。,少神:表明正气己伤 , 脏腑功能不足 , 多见于虚证。,失神:表明正气大伤 , 脏腑功能虚衰 , 病情严重 , 预后较差。,假神:表明病情恶化 , 脏腑精气将绝 , 预后不良。古人喻为 残灯复明 、 回光返照 , 临床应特别注意。,(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2.做到神形合参。 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重病好转时其精神好转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的好转相一致; 假神是精神突然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合。,讨论 如何理解“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产生于先天之精而又依赖与于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只有先后天之精充足 由精所化生的气血精液充盛,脏府组织功能正常,人才能表现为有神。精气充足则 体健神旺,抗病力强,即使有病也属轻病,预后较好; 精气亏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有病多重,预后较差。此即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意义所在。因此观察神的盛衰,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二) 望色,望色 , 是指医生通过观察皮肤的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皮肤的颜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简称五色,其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征;而皮肤的光泽,即皮肤的荣润或枯槁,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由于“面部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气血之外荣”,加之其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现于外,因而望色是以望面部色泽为主。,(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望色诊病的原理: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皆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出来。 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素问刺热的分候方法: 额心;鼻脾;左颊肝;右颊肺;颏肾。,(二)色与泽的意义 1.面部颜色在诊病中的意义: 面部颜色属血属阴。是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皮肤光泽在诊病中的意义: 皮肤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 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临证应将色与泽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主色 常色 客色面色 病色,常色: 即正常面色和肤色 , 健康人面色为明润,含蓄。 明润,光明润泽,是有神气的表现,显示人体精神充 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含蓄,即面色隐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是特别显 露,是胃气充足、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 主色: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颜色。因种族不同而有 很大差异。中国人属于黄种人,其正常面色是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等不同因素的 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病色 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颜色和光泽。 五色变化主要表现为青、赤、黄、白、黑五色 主要反映主病、病位、病性等。 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进行诊察疾病的方法 , 称为 五色诊 。,1.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青色五行属木 , 主病以肝经和厥阴经的病证为主 , 常见于面部、口唇、爪甲、皮肤等部位。青色为气血运行不畅 , 经脉淤阻之色。 面色苍白淡青 , 多属寒邪外袭 , 或阴寒内盛 ; 面色青灰 , 口唇青紫 , 伴心胸闷痛或刺痛 , 为 心阳不振 , 心血痕阻 ; 眉间、鼻梁、口唇四周见青色,见于小儿惊风 鼻头色青多腹中痛 ; 重证病人面色青黑 , 痰涎窒盛 , 腹胀呃逆 , 为 脾胃气绝 ;,2. 赤色(主热证),赤色五行属火,火热内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所致,常见于颜面、唇、舌、皮肤等部位。 实热多因热邪亢盛,外感发热 或脏腑阳盛之实 热证,多见满面通红 虚热多因阴虚火旺,阴虚阳亢之虚热证见面部潮 红娇嫩 。 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 ,却时而泛红如妆嫩红带白 ,游移不定 ,多为虚阳浮越之 戴阳证 , 此属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3. 黄色(主虚证、湿证、黄疸),黄色五行属土,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皮肤及自睛等部位。 面色黄白无泽,萎黄无华:脾肺气虚 小儿生后遍体皆黄:胎黄 ; 面黄而虚浮,为黄胖:多因脾虚湿阻所致 ; 面目一身皆黄属黄疸 鲜明如橘皮色为阳黄 , 证属湿热 ; 晦暗如烟熏为阴黄 , 证属寒湿。,阴黄:寒湿证,阳黄:湿热证,返回目录,返回本节,4.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白色五行属金,为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 , 气血不荣所致,常见于颜面、口唇、舌及皮肤 ,爪甲,眼眦等部位。 血虚者苍白无华 ; 气虚者谈白少华 ; 阳虚者色白无华而浮肿 ; 阴虚者常面白而额赤 ; 产后面色咣白,多为夺血伤气 ; 面色突见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5.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血瘀证),黑色五行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 , 经脉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可分为禁黑、紫黑、或青黑。 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证 ; 面黑而干焦: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色黑伴肌肤甲错:为有瘀血 ; 眼眶黑为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为崩中漏下。,4.善色、恶色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1)善色:面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属新病、 轻病、阳证 (2)恶色:面色枯槁晦暗。说明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干面,属久病、重病、 阴证,三 望形体,望形体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 1 望形体的原理: a 形体与脏腑密切相应,形体赖脏腑精气充养,脏腑精气盛衰和功能强弱可通过形体反映于外。 b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展转归也不同。 望形体的意义:可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预后。,(二)望形体的内容,1.形体强弱 2.形体胖瘦 3.体质形态,望 形 体 强 弱,望形体胖瘦的意义,体质分类表,四 望姿态,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一)望姿态诊病的原理,阳主动,阴主静。阳、热、实证病人机体功能亢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证病人机体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懒动。,(二)望姿态的内容,1.动静姿态 2.衰惫姿态 3.异常动作,望动静姿态,疲惫姿态的临床意义,望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第二节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再根据诊病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表现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局部望诊的意义:可进一步深入、细致地了解病情,补充全身望诊的不足,有利于诊察局部和全身的病变。 内容: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等。,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1.头形,头颅异常的意义,囱门:婴幼儿颅骨结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 前囟:呈菱形,1218个月闭合。 后囟:呈三角形,24个月闭合。,囟门异常的意义,立、行、发、齿、语,头、项、手足、肌肉、口,动态 头摇不能自主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 筋脉失养。,4.望发,(二)望面部 1.面肿,2.望腮肿,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急性流行性腮腺炎,4.望口眼歪斜,吊线风,中风,5.望特殊面容,甲状腺病,二、望五官 (一)望目 望目的意义诊察神的旺衰和精气的盛衰。 2.目部分候五脏的理论(五轮学说) 瞳人属肾,称为水轮; 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胞脸属脾,称为肉轮。,五轮说(目部五脏分属),部位中、西名称对照及正常色泽,1.色泽改变主病与病机,2.目的形态异常与主病、病机,眼眶蜂窝组织炎,麦粒肿,麦粒肿,挑治麦粒肿,上眼睑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先寻找反应点,多分布于肩胛间区。令病人反坐在靠背椅上,暴露背部,仔细寻找,多为隆起如粟粒状之丘疹,或呈卵圆形,散在数个,但不高出皮肤,直径略大。如在肩胛区未能寻得,可扩大至背部112胸椎至腋后范围内寻找。如找不到反应点,则取膏肓穴。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捏起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尖对准反应点,垂直刺入0.10.3厘米,挑破皮肤。要求速刺快退,以出血为度,点刺后不按揉针孔,使其出血,并可轻轻地按压点刺部位附近肌肤,以排除瘀血 0.20.3毫升,随后用消毒干棉球按揉。左眼病刺左背部的反应点,右眼则刺右侧反应点。每日1次,不计疗程。下眼睑为足阳明胃经所过:足部中趾放血(足部第三个脚趾趾尖放血)。两天放一次,放2-3回。可以治愈。,3.望眼之动态,(二) 望耳,(三)望 鼻,(四)望口与唇 望口与唇的意义:主要可诊察脾与胃的病变。,(五)望 齿,望 龈,(六)望咽喉,急性扁桃体炎,白喉杆菌,扁桃体周围脓肿,乳娥,白喉,扁桃体周围脓肿,三、望躯体,望颈之外形,望颈之动态,(二)望胸胁,望 胸,望呼吸,望腹部,望脊柱,望皮肤,1、外形:水肿、鼓胀、皮肤干瘪枯槁、疳积、皮肤甲错2。斑: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手消失后不脱皮。3、疹: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感,消失后脱皮。4、痈毒疔疖:丹毒、湿毒、痈、疽、疔、疖,望斑疹,斑疹是指出现于皮肤表面的红或紫色片状、点状的皮疹。 斑与疹不同 : 点大成片 , 平摊于皮下 , 摸之不碍手者为 斑” 点小如粟 , 高于皮面 , 扪之碍手的为 “ 疹 ”, 一般斑重于疹。,斑,疹,斑疹多由外感热邪失于透泄, 邪郁于肺胃 , 深入营血所致 斑从肌肉而出, 疹由血络外溢。 斑疹的色泽, 以红润为顺; 淡滞为逆。 斑疹的形态, 以分布均匀, 稀疏者为邪浅病情轻; 稠密, 或根部紧束有脚, 为热毒深重之象; 疏密不勾, 或先后不齐, 或见而即隐, 多为邪气内陷之象。,痤疮(cuo),望毛发,望排出物(自学),1、望痰涎涕唾2、望呕吐物3、望大便4、望小便,望小儿食指络脉 ( 指纹 ),小儿指纹 , 是指浮露于食指掌侧的脉络 , 为手太阴脉的分支 , 与寸口同属肺经。因此 , 望指纹与切寸口脉可以起到相同的诊断作用。 望小儿指纹是通过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脉络的部位及形色变化来诊察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