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PPT课件_第1页
《儒林外史》PPT课件_第2页
《儒林外史》PPT课件_第3页
《儒林外史》PPT课件_第4页
《儒林外史》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儒林外史 文学地位 批判现实主义杰作 讽刺小说的高峰 第一节吴敬梓与 儒林外史 的创作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三节理想文士的探求第四节 儒林外史 的艺术成就 1 第一节吴敬梓与 儒林外史 的创作 一 吴敬梓 1701 1754 生平 字敏轩 号秦淮寓客 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 科第兴盛之家 祖辈显达 家门鼎盛 18岁考取秀才 23岁时父卒 家产被亲族侵夺 所承者又很快荡尽 被同族视为 败类 33岁被迫迁家南京 贫困 仍出资修先贤祠 36岁因对科举生厌 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 54岁客死扬州 朋友买棺收殓 归葬南京 2 二 创作 儒林外史 的思想基础 1 从封建家庭浪子到逆子 丧亲之痛与远游之乐 析产之累 移家之变 晚游之苦 一生坎坷 对丑恶现实和污浊世风有清醒认识和深切体会 2 从热衷功名到弃绝仕进 学识渊博 科场不遇 觉醒 放弃 3 从笃信儒学到追求民主的转变 思想激进 愤世嫉俗 援笔刺世 3 三 儒林外史 的创作及取材 1 穷愁困苦著 儒林 作于移家南京以后 大约36 49岁 1749 间 既是一生心血的结晶 也反映他探索前进的历程 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 带有强烈的个性 程晋芳 怀人诗 外史纪儒林 刻画何工妍 吾为斯人悲 竟以稗说传 2 儒林外史 的取材取材于现实士林 原型多为亲友 相识相知者 如杜慎卿 马纯上 虞育德 庄绍光 以 至契 程廷祚为原型 迟衡山 牛布衣等等 以杜少卿自况 4 四 儒林外史 的版本抄本55回 已佚 最早刻本是金兆燕刊印 50回 已亡佚 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 1803 卧闲草堂刻本 共56回 今流行本55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其它著述 现存 文木山房集 金陵景物图诗 诗说 等 李汉秋集轶 吴敬梓诗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 5 第二节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儒林外史 命意在批判科举 假托明代故事 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第一回 敷陈大义 隐括全文 借王冕之口 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 从而 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使 一代文人有厄 6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 童生 秀才监生 举人 贡士 进士 分三甲 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 八股制义文 简称八股文 别称制义 制艺 时艺 时文 八比文 是明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特定文体 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 体裁特征是对偶性 所谓的股 有对偶之意 从起股 中股 后股 到束股 每股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 共为八股 故称八股文 7 榜眼和举人 1 榜眼 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 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进士一甲 第一等 第二名的人 与第一名状元 第三名探花合称 三鼎甲 2 举人 南京师大2004 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 唐代各地乡贡中试者 需举荐入京应试 故称举人 宋为乡试 贡举考试 各科中试者的统称 俗称举子 举人登科即可授官 但无 出身 可免丁役 明清沿袭 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 俗称孝廉 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 8 儒林外史 主旨 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闲斋老人 序 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 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塑造封建末世儒林群丑形象 全面批判科举制度的罪恶 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 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从而预示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同时 通过对正面人物形象的塑造 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探索和追求 也流露出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情绪 9 一 通过塑造一系列科举迷形象 深刻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 对灵魂的腐蚀和愚民本质 说明 一代文人有厄 1 科举使人神魂颠倒 精神空虚 愚昧无知 周进贡院痛哭 死去活来 可怜又可笑 范进中举傻笑 狂奔疯跑 范母喜极而死 2 科举造成趋炎附势 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举子们如痴如狂 醉心八股 妇孺难逃 马二先生 鲁编修 鲁小姐 蘧駪夫之妻 3 科举使人性扭曲和蜕变 道德堕落 廉耻丢尽 匡超人由善良淳朴青年 变成卑鄙恶劣的文痞 10 噫 好了 我中了 11 二 把批判科场与官场结合 有力说明科举培养出的不是贪官酷吏 就是土豪劣绅 揭示科举制度实为政治腐败的根源 思想深刻 王惠 南昌知府 新官上任 三种声音 戥 算 板汤奉 高要知县 沽名钓誉 害死回民师傅 张静斋 退职知县 横行南海县 谋田产 诬陷和尚严贡生 堕落无行的劣绅 无耻地讹诈欺压百姓 如赖猪 索利息银 赖船钱 强占弟媳和侄子房产严监生吝啬透顶 12 三 通过形形色色的 高人 名士 形象 批判科举制度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一些文士混充高人名士 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 莺脰湖名士 娄琒 娄瓒求贤养士 沽名钓誉 聚集的六位 名士 杨执中 牛布衣 张铁臂 陈和甫 蘧公孙 权勿用 都是揩油 行骗 四处欺诈之徒 西湖名士 赵雪斋 胡三公子 景兰江 支剑锋等 典型的斗方名士 高谈阔论 拣韵联诗 附庸风雅 不讲八股 自命清高 却羡慕攀附权贵 莫愁湖名士 纨绔子弟杜慎卿 帮闲季苇箫 萧金铉 牛浦郎的蜕变 冒充牛布衣行骗 颠狂痴迷 13 四 把批科举同批理学 礼教结合 使它揭露性更强 反映社会内容更深广 王玉辉 是个受封建礼教毒害极深的迂拙夫子 劝女殉夫尽节 不自觉地成为 以理杀人 的帮凶 地方上旌表烈女大开宴席 可见礼教的虚伪残酷 王德 王仁 是严监生的内兄 虚伪势利的小人 拍着桌子道 我们念书的人 全在纲常上做工夫 就是做文章 代孔子说话 也不过这个理 你若不依 我们就不上门了 14 儒林外史 内容上有破必有立 小说俯仰百年 写了几代儒士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 他们追逐功名富贵 不顾 文行出处 把生命耗费在毫无价值的八股制艺 无病呻吟的诗作和玄虚的清谈之中 造成了道德堕落 精神荒谬 才华枯萎 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失去了人生的价值 理想的文人应该怎样才能赢得人格独立 实现人生价值 吴敬梓又陷入理性的沉思之中 15 第三节对理想文士的探求 既有传统儒家美德 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 追求德才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 善良正直 性情孤傲 反对科举 鄙弃功名 讲究实学 一 首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以王冕总领全书 树立楷模 作为臧否人物的标准二 叛逆型人物杜少卿 沈琼枝三 真儒 与实学思想 虞育德 庄绍光 迟衡山 萧云仙等 经世致用 礼乐兵农 集资修建泰伯祠 四 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荆元 裁缝 王太 卖火纸筒子 季遐年 盖宽 开茶馆的 是文人高雅生活 琴棋书画 的化身 16 杜少卿形象 是作者殷情称颂的理想人物 有作者影子 淡薄功名 不赴科考 拒绝征辟 背离了科举世家为他规定的人生道路 傲视权贵 又轻财仗义 敢于向封建权威和礼俗挑战 注 诗经 敢于质疑 批驳朱注 尊重女性 反对歧视与摧残妇女 反对纳妾 反对看风水 迁祖坟的迷信做法 尊重个性 反对名教 热爱自然 追求恣情任性 不受拘束的生活 夫妻携手游清凉山 旁若无人 外表豪放狂傲 却讲求传统美德 捐银修泰伯祠 行孝 想以道德教化来挽救颓世 忧国忧民 其理想和追求为凡夫俗子所不解 陷入苦闷孤独 17 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较之传统的贤儒 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 少了些迂阔古板 较之六朝名士 有着传统的道德操守 少了些颓唐放诞 他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 既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又闪耀着时代精神 带有个性解放色彩 与贾宝玉为同一类人物 但传统思想的烙印更深一些 18 儒林外史 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以魏晋风度为标杆 塑造两组对立的人物 一 热衷科举 追求功名富贵的文人 利禄之徒 除了举业一无所长 只能依附于封建政权 牺牲自我的独立人格 扭曲与堕落 作者以悲愤和辛酸的笔触 抨击和彻底否定封建科举制度 二 保持独立人格 讲究文行出处的理想文士 鄙弃功名富贵 不乐举业 不愿做官 自由独立 狂放不羁 坚守儒家的德治仁政的思想 但这类人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是贤人政治的符号 观念化的 缺乏真实生活基础 形象不突出 性格显得单调苍白 这反映了作者理想的模糊性 看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 19 第四节 儒林外史 的艺术成就 一 长篇结构的新形式结构常套 主要人物经历 基本事件的过程脉络 儒 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 而是从思考几代知识分子的厄运出发 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 将人物与事件按照逻辑意义作连缀展览 创造了一种鲁迅说的 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 的独特形式 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 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 写出随处可见的生活 适合本书的内容 综合了短篇和长篇的特点 运用起来极其灵活自由 毫无拘束 为晚清的谴责小说所继承 20 儒林外史 的结构艺术 通过场面转递 前后呼应等艺术手段 把将许多分散的人物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故事 环环相连 构成长篇 无松弛散乱之感 结构独特 众多人物 故事有主次 有侧重 此故事是主角 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 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 事件 粘连紧密 转换自然 还原生活原貌 如第2 15回 周进 范进 严贡生 严监生 周进 范进 荀玫 王惠 蘧駪夫 娄琒 娄瓒 蘧駪夫 马纯上 匡超人 21 结构完整 首尾呼应 浑然一体 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2 30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第31 46回 写对理想文士的探求 第47 55回 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 22 学者对 儒林外史 结构的评价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第二十三篇 惟全书无主干 仅驱使各种人物 行列而来 事与其来俱起 亦与其去俱讫 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 但如集诸碎锦 合为帖子 虽非巨幅 而时见珍异 因亦娱心 使人刮目矣 何其芳 吴敬梓的小说 它的每一自成段落的部分描写一个或数个重要人物 就是以这样一些部分组成了全书 这种结构可能是受了 水浒传 的影响 23 造成 儒林外史 散点透视结构的原因 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紧密相连 理性色彩很浓 与作者搜集 编辑素材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作者是以逻辑关系为主 辅以时间关系来观察士林 组织小说的 对史传 话本 拟话本小说的继承与发展 进一步文人化 个人化 知识分子伦理化 24 二 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寓讥弹于稗史者 晋唐已有 而明为盛 尤在人情小说中 以往讽刺手法缺点 或 大不近情 类似插科打诨 或非出公心 私怀怨毒 乃逞恶言 或 词意浅露 已同谩骂 儒林 成为讽刺小说的高峰 其讽刺不仅仅是艺术手法 而是创作思想 25 鲁迅论 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 迨吴敬梓 儒林外史 出 乃秉持公心 指擿时弊 机锋所向 尤在士林 其文又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然亦谓之绝响 时距明亡未百年 士流盖尚有明季遗风 制艺而外 百不经意 但为矫饰 云希圣贤 敬梓之所描写者即是此曹 既多据自所闻见 而笔又足以达之 故能烛幽索隐 物无遁形 皆现身纸上 声态并作 使彼世相 如在目前 26 一 儒林外史 的讽刺特征 1 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诙谐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结合 既可笑又真实 讽刺辛辣而深刻 2 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悲剧性结合 荒唐滑稽 令人捧腹大笑 富喜剧性 笑中含泪 引人深思心痛 具悲剧性 被讽刺人物的喜剧行为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深刻的悲剧意蕴 儒林外史 不仅是儒林丑史更是痛史 使讽刺具有巨大的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27 二 儒林外史 的讽刺手法 1 秉持公心 指擿时弊 对不同对象作不同程度 不同方式的讽刺 2 对照法 言行矛盾 前后矛盾3 大胆而合理的夸张 4 点破法 顺其所始 攻其所弊 5 通过细节描绘和情节的逆转增强讽刺效果 6 运用白描手法据实摹写 无一贬词 而情伪毕现 28 学 练结合 思考 卧闲草堂本评价 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时指出 所谓正书其事 不加断语 其是非自见 作者虽以谑语出之 其实处处皆泪痕也 根据上述观点 结合书中具体例子 论述 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 29 1 所谓正书其事 不加断语 其是非自见 是指作者冷静地叙述人物的表现 不加自己的主观评论 只让人物以自身言行显示其荒谬之处 即所谓的 无一贬词 而情伪毕现 2 作者运用了出色的讽刺技巧 使人物言行自显其丑 或把人物前后相反的言行排列在一起 使读者在对比中发现其荒谬 或让人物一本正经地说大话说假话 然后轻轻一笔点出其漏洞 使读者恍悟其可笑 或让人物弄巧反拙 真相大白后 自取其辱 举例 30 3 作者虽以谑语出之 其实处处皆泪痕也 指出了此书戚谐相溶讽刺手法的恰当运用 使文章思想内容深刻 4 往往能在表面的滑稽可笑中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悲与喜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一起 是一种含泪的笑 这是因为作者能在开掘人物性格 展示人物内心的同时 揭示生活的本质 所揭示的不仅是儒林的丑史 还是儒林的痛史 于是人物的塑造达到了比较复杂比较深刻的高度 举例 31 三 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展现出与生活更直接不隔的 显示着生活本身流动的 丰繁的天然形态 1 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 采取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 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 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 客观地描写人物的言谈举止 由人物形象自我表现 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味 如薛家集申祥甫 夏总甲 周进的表现 32 3 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 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 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 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如西湖名士聚会 匡超人的新鲜感受 斗方名士的名利之心和冒充风雅的丑态 佃户何美之浑家对僧官惠敏说到范进妻子的变化 33 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何美之浑家说道 范家老奶奶 我们自小看见他的 是个和气不过的老人家 只有她媳妇儿 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 一双红镶边的眼睛 一窝子黄头发 那时在这里住 鞋也没有一双 夏天 著个蒲窝子 歪腿烂脚的 而今弄两件尸皮子穿起来 听见说做了夫人 好不体面 你说那里看人去 34 四 人物塑造的成就 儒林外史 使中国古代小说完成了从 传奇型 向 现实型 的彻底转变 书中人物270多人 高人隐士 官吏举子 差役里胥 医卜星相 娼妓狎客 小贩老农等等 无所不包 遍及三教九流 是当时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人物 从而展示了一幅幅社会风俗画 卧闲草堂本第三回末总评 慎毋读 儒林外史 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 无往而非 儒林外史 35 1 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 淡化故事情节 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 而是尊重现实 用寻常细事 通过精细白描来再现生活 塑造人物 马二 2 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 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 马二的热心肠 真诚朴实 3 人物有丰富的个性 严监生 4 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时知县要见王冕 5 在有限的情节里 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匡超人的堕落 6 去除肖像描写的脸谱化 以真实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 如写夏总甲 36 五 儒林处史 的语言特色 晚清蒋瑞藻 小说考证拾遗 长篇小说中 其完全白话之小说 予平生实未之见 其俗语 官语文言较少者 似不得不推 儒林外史 为首屈一指 钱玄同说它是 国语的文学 可作 中等学校模范国语读本 用较纯熟的白话 准确有力 简洁洗炼 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 叙述语言形象简练 写景语言清新淡雅 人物语言切合其身份性格 富有个性化 37 1 人物语言 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 严贡生怒道 放你的狗屁 我因素日有个晕船病 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 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 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来的黄连 你这奴才 猪八戒吃人参果 全不知滋味 说的好容易 是云片糕 方才这几片 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 半夜里不见了银头子 攘到贼肚里 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 却拿甚么药来医 你这奴才 害我不浅 叫写帖子 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衙里去 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 还说是云片糕 再说云片糕 先打你几个嘴巴 38 2 写景语言 舍弃了章回小说沿袭的模式化骈俪化的韵语 运用口语化的散文 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 不落俗套的描写 例如第1回王冕放牛 那日 正是黄梅时候 天气烦躁 王冕放牛倦了 在绿草地上坐着 须臾 浓云密布 一阵大雨过了 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 渐渐散去 透出一派日光来 照耀得满湖通红 湖边上山 青一块 紫一块 绿一块 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 尤其绿得可爱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 苞子上清水滴滴 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39 3 叙述语言 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 面黄肌瘦 花白胡须 头上戴一顶破毡帽 广东虽是气候温暖 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 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 冻得乞乞缩缩 接了卷子 下去归号 40 儒林外史 的地位及影响 儒林外史 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影响大 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 儒 早已驰名中外 为我们的民族文化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至今已有英 法 德 俄 日 越 捷克 匈牙利等八个语种的外文译本 41 参考书目 1 儒林外史 清 吴敬梓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7年版 2 杨子坚 新编中国古代小说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 张俊 清代小说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 李汉秋辑校 儒林外史 汇校汇评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 李汉秋编 儒林外史研究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 李汉秋 儒林外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水浒传 与 儒林外史 分 总式结构 比较谈 太原大学学报 2008 1 42 思考题 一 填空 儒林外史 现存最早刻本是卧闲草堂刻本 中山大学2004 儒林外史 中寄托作者人生理想的人物形象是 广西师大2002 二 单选 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 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的作品是 以作者自己为原型的人物是 三 多选 儒林外史 中科举迷形象有 儒林外史 中理想文士形象有 43 四 名词解释1 举人 南京师大2004 2 榜眼 南京师大2003年 3 虽云长篇 颇同短制4 马二先生 南京师大2000 五 简述1 简述 儒林外史 的结构特点 北京师大1993 2 简述 儒林外史 的结构特征 南开大学1999 3 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有哪几个特点 山东师大2001 六 论述题1 试论 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 北师大1996 概述 儒林外史 的讽刺艺术 北师大1997 44 六 论述题 1 论述 儒林外史 中的儒士在科举制度下的命运 2 论述 儒林外史 丑史兼痛史的思想倾向3 试比较 聊斋志异 和 儒林外史 在揭露和批判科举制度方面的异同 4 论述 儒林外史 结构的艺术性 北京师大2003 5 试论 水浒传 与 儒林外史 结构的异同 6 你是怎样看待 儒林外史 艺术成就的 南京师大2003 7 鲁迅对于 儒林外史 的评价 苏州大学2005 45 比较 聊斋 和 儒林 对科举批判的异同 两书问世相隔五 六十年 但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 对后世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使得科举制在人们心中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是批判小说的精品 一 相同点 1 都明智地采取婉曲的手法来讽刺科举制度蒲松龄用妖狐灵鬼的故事来寄托对科举腐朽的愤慨 吴敬梓把故事背景假托于明代中叶 这样 既避开了文字狱迫害 又使作品得以保留下来 46 2 对科举弊端的批判内容相似 1 揭露科举制度对文人精神的摧残和腐蚀 对知识分子智能的破坏 使生计困顿 聊 王子安 中王子安 儒林外史 中的周进和范进对中第做官梦寐以求 饱受折磨而不舍 聊 中 嘉平公子 鬼女以嫁给错字连篇的秀才为耻 长叹 有婿如此 不如为娼 儒林外史 中范进主持一省学政 不知苏轼 匡超人自称 先儒 科举污染世风 中举为官者不廉不善 47 二 两者对科举批判的差异 1 对科举的态度不同 聊斋 批判聚焦在科举弊端上 并未从根本上否定科举制的合理性 蒲松龄对科举既怨恨又依赖 态度很矛盾 所以批判不彻底 而 儒林外史 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从根本上否定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知识分子痛苦的根源 把批判科举与批判官僚制度 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对封建政体和思想价值表示怀疑 指出科举制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这些都是 聊 很少涉及的 儒 在反科举的深度广度上有大幅度的超越 48 2 表现手法不同 聊 大量借用民间故事 写鬼写狐 想象奇特 以神怪幻异的手法讽喻现实 有寓言特点 属于浪漫主义手法 儒林外史 夸张中透着写实 人物创作有原型 贴近生活 很真实 把科举制的种种伪装统统撕破 从理论到实践都否定了科举存在的合理性 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手法 49 水浒传 和 儒林外史 内容比较 是两股文化潮流影响下的伟大作品 一个明初产生的英雄传奇典范 表现了中国的尚武精神 一个清中叶问世的讽刺小说杰作 表现了中国重文传统 虽然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别 但共同点是 都围绕着国家问题展开描写 两书中的人物对封建朝廷的关系都面临着进退维谷的选择 梁山英雄们并非都同意在适当的时候结束流寇生活而去效忠宋王朝 儒林外史 中的文士也同样存在着究竟是独善其身还是参政入世的矛盾 50 水浒传 和 儒林外史 结构比较 从表面结构形态来看 两书都属于单线组合式结构 或曰 分 总式结构 具体而言 则同中有异 一 同是 分 链式线性结构 但一个注重因果关系 一个注重自然联系 两者在开始的若干回目 都是用列传连环体式来自由地串联故事 每段故事间首尾接续 主角间传递 接力棒 各个故事自成单元 相对独立 颇似短篇小说 又彼此紧密勾联 过渡无痕 合成一个有机的全局 共同承载着主题 51 例如 水浒传 第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