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_第1页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_第2页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_第3页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_第4页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可 1933 老中医 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 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 而著称 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 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之理 重剂应用以附子为 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 疗效卓著 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 出版之后 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 了 跟师李可抄方记 肿瘤篇 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 等 现就其应用附 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 附子的剂量探讨 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 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 而且还注明要先煎 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 李可认为 为什麽中医救治心衰垂 危重症乃生死参半 细究其原因 不外乎两点 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 剂量 过轻 主药附子 仅10克左右 二是考 伤寒论 四逆汤原方 用生附子1枚 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 附子1枚 约合今之20克 假定生附子之 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两倍以上 则 伤寒论 原方剂量所用附子 相当于现代 制附子40 60克 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 10 1 6 如现代教 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 10克 先煎 干姜10克 炙甘草6克 像这样 轻的剂量 李可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 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 历经9年时间 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 索 1961年7月 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 患者四肢冰冷 测不到血压 摸不到 脉搏 仅心口微温 呼吸 心跳未停 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克 于四逆加人 参汤中 武火急煎 随煎随喂 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 李可认为 凡用经方治大症 一是要辨证得当 见机即投 不可犹豫 二是要掌握经方的 基础有效剂量 一次用足 大剂频投 日夜连服 方能阻断病势 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床考究 李可以经方原方折量为准 即按张仲景伤寒论 中论述的 剂量 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 即汉代一两 合 现代15 625克 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 并经临床验证 合 乎实际情况 经方剂量揭秘 一书证实 考证所得经方剂量 一两折合13 88 克 符合经方药物组成配伍及用量比例 而近年来的多次经方学术会议中 都 基本认同上述观点 认为一两折合3克的折算方法 背离了经方的原意 用一两 折算13 8克 李可认同15克 剂量的附子 李可认为 此量可救重危急症 可 收到一剂知 二剂已 有攻无不克之奇效 更为有趣的是 李可运用这样大的 剂量附子组方 尤为擅长用破格救心汤抢救濒临病人 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 得以起死回生 真的是一剂知 二剂已 闻名遐迩于当地 与此同时 李可认为若低于 一辆折算15 6克 这样的剂量 附子 去治疗这 些濒死病人则无效 或缓不应急 贻误病机 误人性命 回顾中医历史 自明 代医界流行 古之一两 即今之一钱 之说 数百年来 已成定律 习用轻剂 固然可以四平八稳 但却阉割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中最为优秀的部分 经方剂 量揭秘 一书中提到 若按一两附子折合13 8克计算与一两附子折合3克剂量 组成大剂量附子四逆汤与小剂量附子四逆汤组进行对比试验 观察其对小动物 失血性休克升压的作用 发现大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有显效 而小剂量附子四逆 汤组无效 结果提示 用附子组成的四逆汤作用与其剂量多少相关 这一结果 也证实了 李可摸索应用的附子大剂量 不仅有历史依据 同时也有实验依据 因此 李可认为 只由革除这一陋习 走出误区 中医才能治大病 治危病 治重病 而且近些年火神派学术思想的热潮 足以证明了李可的预见性 2 附子的应用计量 李可不仅从临床上探索了附子的剂量 张仲景时代的一两折合现代的15克左右 同时以张仲景时代的附子应用剂量为参照 结合不同的病症 形成了自己应用 附子的特色剂量 如以他治疗各种心衰的破格救心汤为例 其制附子用量在 30 200克 经治万例病人以上 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制附子500克以上者 李 可认为 当心衰垂危时 病人全身功能衰竭 五脏六腑 表里三焦 已被重重 阴寒所困 生死存亡 系于一发之际 阳回则生 阳去则死 非破格重用附子 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 不以雷霆万钧之力 不能斩关夺门 破阴回阳 而 挽垂绝之生命 况且以附子为主药 附子的剧毒 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 关于这点认识 近代的动物实验研究 以附子为主的四逆汤方 大剂量对各种 动物休克均有很好的救治作用 进一步论证了李可临床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科学 论断 近代动物实验表明 附子的剂量与治疗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而李可通过几 十年临床观察 也充分证明了附子的剂量与作用疗效有显著的量效关系 但李 可认为临床附子的用量不仅要精确的辩证 同时还要兼顾病人的合并兼杂症候 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近些年李可诊治其难杂症较多 对附子在临床的应用剂量又有了新的突破 如 治疗癌症 制附子起手用量多在100克左右 然后以病人的耐受程度 逐渐递 增到200克 300克 400克 直至达到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 重症癌症患者 如果对大剂量制附子效果欠佳 常用生附子30 60克 以取得攻毒扶正之双重 作用 李可应用附子治疗重症或癌症病人 常常使用制附子逐渐加量的方法 以达到 最大的治疗剂量 一般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他用附子成倍增加 如首次用制附 子45克 二诊之后加制附子为90克 三诊制附子加之150克 再诊加之300克 直至达到最大疗效 另一种方法是 制附子起始量为60 100克 以每天逐渐 增加10克的方法 即每服1剂中药 就增加10克的制附子 直至达到最大剂量 200 400克 以求临床上最佳疗效 如1例淋巴瘤患者 李可指导学生 其附 子由初始剂量100克 逐日叠加10克 至达到300克 800克 900克 1000克 最后改用生附子30克 终于挽回重症 临床治愈 但取得临床疗效之后 制附 子或生附子用量应即减为小量 或是原剂量减去30克进行维持治疗 又如1例多发性骨癌 女 58岁 初治制附子用100克 采用附子逐日增加10克 的方法 达到150克 200克 300克 病人疼痛减轻之后 立即改制附子100 克进行维持治疗 最后为取得最大疗效 又用生附子30克 生川乌30克 进行 强化治疗 李可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时候 制附子的初始剂量一般用100克左右 然后 依据病情 可逐日叠加到200克 300克 取得疗效后 立即减量 用中小剂量 进行维持 至于为什麽李可在治疗疑难杂症之时 要逐日叠加附子的剂量 他认为 应用 附子一定要出现 瞑眩效应 后 才能达到临床的最佳疗效 这是因为 人体 阳气在与阴邪争斗过程中 如果人体之阳气无法与阴邪抗争 那麽只能眼睁睁 的看着自己的病情在一天天的恶化 而也无力回天 要想改变这种阴盛阳衰的 局面 只有逐日叠加制附子的用量 以便促进人体阳气的回升 当阳气回升到 人体已经能与阴邪相抗争的时候 这时候就会出现 瞑眩反应 才是人体强大 的阳气在附子的鼓动之下 所能做出的最大排阴邪反应 这时候人体才能由原 来的阴盛阳衰状态 逐渐恢复到人体以阳气为主 阳主阴从的生理状态 人体 才可以真正走出病魔缠身的境地 恢复到人体 阴平阳秘 之状态 6 附子的组方配伍 李可自学成才 经临床50多年的实践证明 不少以附子为主组方配伍都具有良 好的临床疗效 如破格救心汤就是一例 该方在全国众多火神派医家手中重复 应用 的确效果肯定而良好 这在中医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 为此 现就其 常用的以附子为主组成的经验方 整理如下 1 破格救心汤 制附子30 200克 干姜60克 炙甘草60克 高丽参10 30 克 另取汁 山茱萸60 120克 生龙骨 生牡蛎各30克 磁石30克 麝香 0 5克 冲服 用法 病势缓者 加冷水2000ML 文火煮取1000ML 分5次服 二小时一次 日夜连服1 2剂 病势危急者 开水武火急煎 随煎随喂 或鼻 饲给药 24小时内 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 3剂 主治各种急慢性心衰 2 加味乌头汤 制附子60克 生黄芪240克 当归60克 制川乌 丹参 黑 小豆 川牛膝 防风各30克 麻黄 桂枝 细辛 赤芍 桃仁各15克 肉桂10 克 吴茱萸20克 蜂蜜150克 生姜40克 大枣20枚 麝香1克 冲服 穿山甲 5克 水蛭3克 全蝎30克 蜈蚣2条 后四味研粉冲服 用法 加冷水 2500ML 文火煮取500ML 兑入黄酒500ML 日三服夜一服 主治血栓闭塞型脉 管炎证属虚寒者 3 乌头汤加方 制川乌30克 制附子30克 生黄芪100克 当归 丹参 乳 香 没药 白芍 黑小豆 乌蛇肉各30克 蜂蜜120克 桂枝 防风 全蝎 甘 草各15克 蜈蚣30条 豹骨15克 用法 上药共捣粗末 加上白酒1500克入瓶 内浸泡7昼夜后 早晚各热服一次 从酒盅起服 逐日渐加 至服药后唇 舌稍 麻木为度 即以此量维持至服完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4 补阳还五汤加味方 制附子30克 生黄芪120克 葛根90克 炙甘草 当 归 桂枝 赤芍 何首乌 白蒺藜 黑木耳各30克 川芎 桃仁 红花 地 龙 芥子 红参 另煎 生姜各10克 大枣10 枚 后期加肾四味各30克 用 法 加水1500ML 每天分二次服 主治颈椎病伴眩晕者 5 消跟骨刺痛方 制附子30克 生黄芪120克 当归 白芍各30克 熟地黄 45克 肉桂 川牛膝 木瓜 乳香 没药 通草 细辛 防己 泽泻各10克 吴茱萸 茯苓 炙甘草各15克 褚实子 威灵仙各20克 炮山甲6克 象牙屑4 克 生姜10克 大枣10枚 后期加肾四味各30克 用法 加水1500ML 煮取 500ML 每天服2次 主治跟骨骨刺引发的跟骨痛 6 温氏奔豚汤 制附子10 15 30 100 200克 红参10 30克 另煎 山药30克 山茱萸90 120克 炙甘草10 60克 肉桂3 10克 沉香 砂仁各 3 5克 用法 小剂加冷水1500ML 文火煮取600ML 分3次服 大剂加冷水 2500ML 文火煮取750ML 日3服夜1服 上有假热 热药冷服 偷渡上焦 主 治肝脾肾三阴寒证 以 厥气上逆 为主症 此外还治寒霍乱 脘腹绞痛 气 上冲逆 上吐下泻 四肢厥逆 甚则痛厥 寒疝水肿鼓胀 阳虚高血压 肥胖 症等 7 肝癌基本方 制附子45克 高丽参15克 另煎 海藻 炙甘草 熟地黄 五灵脂 包煎 各30克 全蝎12只 蜈蚣3条 芥子 生南星 肉桂各10克 鹿 角霜 姜炭 茯苓 细辛 木瓜各45克 大浙贝120克 用法 上方药加水 3000ML 文火煮取400ML 分3次服 连服2个月 主治肝癌 8 胃癌的基本方 制附子90克 海藻 生甘草 生姜 两头尖 牡蛎 玄参 各45克 木鳖子 吴茱萸 生晒参 另煎 五灵脂 包煎 生南星各30克 大贝母120克 用法 加水3000ML 文火煮取1500ML 日分三服 同时配用散剂 磠砂10克 火硝10克 冰片1克 雄黄10克 儿茶10克 制粉 每次1克 每天 二次 蜂蜜水调匀后缓缓咽下 主治食管癌及胃癌 9 肺癌基本方 制附子45 90 120克 高丽参15克 另煎 生半夏 两头 尖 海藻 细辛 鹿角霜各45克 生南星 熟地黄 干姜 炙甘草各30克 芥 子 肉桂 姜炭各0克 麻黄5克 山茱萸60克 生姜90克 全蝎3克 冲服 蜈 蚣3条 冲服 用法 加水2500ML 文火煮取600ML 日分三服 30天为1个疗程 主治肺癌 10 风湿性心脏病方 制附子45克 生黄芪250克 当归 干姜 桂枝 白芍 党参 细辛 生姜各45克 制川乌 黑小豆 防风各30克 麻黄10 45克 得 汗后则小量 炙甘草 山茱萸各60克 全蝎6克蜈蚣3条 大枣12枚 蜂蜜 150ML 用法 加冷水2500ML 文火煮取500ML 日分三次服 主治风湿性心脏 病 11 肺源性心脏病方 制附子45克 高丽参15克 另煎 麻黄5 10克 干 姜 桂枝 生半夏 白芍 生姜各45克 五味子 枸杞子 补骨脂 淫羊藿 菟丝子各30克 炙紫苑 制款冬花各15克 炙甘草 山茱萸各60克 白果20克 核桃6枚 大枣12枚 用法 加冷水2500ML 文火煮取500ML 日分三次服 主 治肺源性心脏病 12 冠心病方 制附子100克 炙甘草 干姜90克 高丽参15克 另煎 山 茱萸60克 桃仁 五灵脂 生龙骨 生牡蛎 磁石各30克 丹参120克 檀香 降香 沉香 砂仁各10克 桂枝45克 麝香0 5克 冲 苏合香丸2丸 用法 加冷水2500ML 文火煮取500ML 日分三次服 主治冠心病 13 脾胃虚寒证方 加味理中汤 制附子12克 干姜 白术各12克 炙甘草 24克 高丽参15克 另煎 砂仁 肉桂 藿香 佩兰各10克 炒麦芽60克 用 法 加水1000ML 文火煮取150ML 兑入人参汁 日分四次服 主治脾胃虚寒证 14 国民性鼻炎方 制附子30克 麻黄 石菖蒲各10克 干姜 枸杞子 菟 丝子 淫羊藿 补骨脂各30克 茯苓 生姜各45克 白芷 辛夷 苍耳子 防 风各20克 苍术 佩兰各15克 炙甘草60克 用法 加水2500ML 文火煮取 350ML 日分三次服 主治过敏性鼻炎 15 加味桂附地黄汤 制附子100克 熟地黄100克 山药60克 茯苓45克 牡丹皮 泽泻 肉桂各10克 怀牛膝 生龙骨 生牡蛎 磁石各30克 用法 加水3000ML 文火煮取600ML 日分三次服 30天为一个疗程 主治高血压阳虚 证 16 参芪桂附理中汤 制附子100克 生黄芪120克 干姜 白术 熟地黄各 90克 乌梅40克 砂仁30克 红参25克 另煎 炙甘草60克 用法 加水 2500ML 文火煮取350ML 日分三次温服 30天为一个疗程 主治糖尿病 17 加味桂附理中汤 制附子45克 逐日叠加10克 以200克为度 出现瞑 眩反应 停药三天 制附子减去30克 干姜 熟地黄 白术各45克 高丽参 另煎 巴戟天 肉苁蓉 菟丝子各30克 山茱萸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