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4页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播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by wlx,在结合了各种老版新版以及课件后仅作参考)1. 简述传播学的七大学派传统有哪些,并简要说明。(1)社会心理学派传播被视为一种人际间的影响 。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就是实验研究传播效果的创始人之一。传播的问题就在于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互动以达到理想和预期的效果。这也是为什么卢因的群体动力学,霍夫兰的劝服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很快就被传播理论吸收。(2)控制论学派传播学被理解为信息处理控制的观点是由克劳德.申农(Claude Shannon)树立的。控制论将传播概念化为信息处理和反馈过程。所有复杂的系统,包括电脑,电子通讯设备,细胞,植物和动物,人脑和神经系统,社会群体和组织,城市以及整个社会都在处理信息,也就是通讯。控制论淡化人的传播与其他信息处理系统的区别。传播的问题可能出自子系统之间的矛盾或者信息处理过程中被放大的噪声。(3)修辞学派修辞传统最古老,西方的修辞学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认为传播能够作为一种实践艺术研究和培育。传播被视为公开艺术性演讲。修辞的艺术更主要指公共和劝服理论。传播修辞学派更广泛地包含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以技术为中介的传播以及各种职业和领域的特殊实践。现代修辞传播涵盖了社会心理学和政治的向度。(4)符号学派传播学被视为通过符号共享内容的过程。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和他的英国同事奥格登(C.K.Ogden)一起创造了语义三角来表现符号和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间的间接的联系。法国的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分析了印刷媒体和广播媒体所创造的情感上的和意识形态上的意义。(5)社会文化学派传播学被视为社会现实的创造和制定。起源于社会学和人类学思想的社会文化理论。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有人认定文化的本质是传播。正如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中指出的,社会不是因传播而存在,而是就是在传播中存在。施拉姆称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 芝加哥大学的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Sapir)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是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萨皮尔强调: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明晰或含糊地涉及传播。(6)批判学派来源于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德国学者,因为他们是法兰克福大学独立的社会研究学院的一部分。本来是为了验证卡尔.马克思的思想而成立的,继承沿袭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代表人物是马克思.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Adorno)、赫伯特.马库斯(Herbert Marcus)(7)现象学传播学的一种方法论。狭义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强调一般人对自身经验的感受和诠释,个人生活故事比任何研究假设和箴言还值得重视。现象学方法已与“实证的归纳方法”和“黑格尔式的辩证方法”并列为现代哲学的三大方法。2. 概述传播学美国实验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贡献?(1)库尔特勒温勒温的主要专业领域是从个体心理学转向小群体传播,主要关注群体对于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问题。勒温研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传播学的贡献很多,其中包括对于人际社会网络的研究,强调社会网络的传播结构可以从数学角度得到分析,群体关系可以被描述成为细胞和相互链接的网络结构,并将群体置于传播理论之中。此外,他用大量实验证明,协调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所造成的群体气氛,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他在研究采纳新的食品的决策过程中的群体行为中,发现了在群体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gatekeeper,一般又称“把关人”)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2)勒温的学生L.费斯廷格撰写了著名的著作认知不和谐,该理论立即在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卡尔.霍夫兰在美国开创了有关个人态度变化的微观层次研究的学术传统,构筑了劝服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框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1953年,出版了传播与说服。他在有关说服的战时研究中还开创了被称为信息学习法(MLA,message-learning approch)的方法,其中将申农的线性传播模式中的组成部分SMCR(S是信源,M是信息,C是信道,R是信宿),他的每一个实验都涉及这四个部分的变量。3. 概述传播学在美国建立的五个方面的社会背景。传播学逐步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促成的,从客观背景来分析,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从媒介角度看,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的迅猛发展,至19世纪中期,美国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大众化报纸(这成了大众传播时代开始的标志);进入20世纪以后又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二战后的发展更为迅猛,美国建成了全世界最发达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于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和利用,就成为美国各界迫切而重大的课题。(2)从政治角度看,报纸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报纸(后来又加上广播和电视)自美国立国就被纳入美国的政治机制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总统大选的报道及其研究,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所以对于总统候选人来说,如何有效利用大众媒体特别是电视来说服选民出来投票支持自己就是对竞选人的一项重大挑战。此外,政治家发现,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欲向国外大众宣扬自身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媒介都是很合适的工具。(3)从经济角度看,美国的广告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其中绝大多数业务是由媒介承担的。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产业,为媒介资本加创造出丰厚的利润。竞争性媒体为了更好地经营和发展需要对媒介的传播效果和技巧进行研究,从而推动施政传播理论的勃兴。(4)从社会角度看,媒介给大众带来的利与弊,都得到了充分的显露。大量实用性信息的及时传播,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娱乐性信息的提供则充实了人们的余暇。但色情、煽情性的信息的大肆泛滥,不恰当的信息的流传,则造成了社会的混乱。(5)从学科的角度看,19世纪末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正式法兰斯德国暴政的去干下,欧洲各国至世界的大气精英被迫流亡美国,为营造这一得天独厚的繁荣局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包括弗洛姆、阿德勒等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以及早起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中的两位卢因和拉扎斯菲尔德。4. 美国传播学起源时期的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1)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在社会学导论中,认为传播是使人民成为社会完美的、参与性的成员的手段。并认为,社会不仅是由于传播而得以存在,而且完全可以说是在传播中存在。他始终认为大众传播在改造社会方面具有强大的潜在力量,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杜威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他对传播的概念、传播的意义和重要性、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的社会心理功能以及印刷媒介与近代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等许多重要问题都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库利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进行理论化尝试的人。他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二是“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这与他对大众媒介的营利性感到不满有一定关系。(3)帕克(Robert Ezla Park,1864-1944)早年曾从事了11年的新闻记者职业,后来为了系统研究报刊的社会功能以及报刊与舆论的关系而进入哈佛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柏林大学时候就是跟德国的社会学家西梅尔学习的。1904年写成了群众与公众的博士论文。后来他把西梅尔的理论转变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的经验主义研究。1913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成为芝加哥学派的理论领袖。并被西卓姆称为第一位大众传播理论家。他还率先以社会和文化体制的观点研究报纸,着重于报纸对成长移民的影响。曾经为传播作出如下定义:“所谓传播,即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一种社会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理性和道德秩序,取代了仅仅是生理和直觉的生物秩序。”(4)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 他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在芝加哥学派中的影响仅次于帕克,对传播学和现代社会心理学具有很大影响。他接受了杜威实用知识的观点并认为任何理论所面临的真正考验是其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时是否有用。米德认为,自我是一个将“主我”(I)和“客我”(me)结合起来的持续过程。这对理解人内向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5. 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主要内容是什么?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从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的构架出发,把传播纳入社会系统和社会进程之中,从而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的社会功能。(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通过传播客观、准确梵音显示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于行动的依据。又称“雷达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新闻和信息而实现的。(2)社会协调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适应当前情况的最重要的事件或事情上来。这样,恰好可以避免出现环境监测功能的功能失调(3)文化传递功能:又称社会遗产传递功能。它是指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了学校的成年人,促进社会成员共享统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6. 概述拉扎斯菲尔德和勒温的主要学术贡献。(1)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 ,19011976)是奥地利籍犹太人,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后发展为“多级传播”学说),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他还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还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主持了伊里调查。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他将心理学控制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和卡茨等人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在伊里小镇进行了调查,以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史称“伊里调查”。拉扎斯菲尔德以“广播的选举宣传对选民的投票意向的影响”为题,在伊里小镇进行了研究。选取了600名对象,从5月到11月连续调查。结果显示,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向的力量,所以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改变人的态度,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次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重要理论观点,如“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等中间因素的影响才能发挥独特效果)等等。由此,直接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媒体“有限效果论”的时代。(2)勒温的主要专业领域是从个体心理学转向小群体传播,主要关注群体对于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问题。勒温研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传播学的贡献很多,其中包括对于人际社会网络的研究,强调社会网络的传播结构可以从数学角度得到分析,群体关系可以被描述成为细胞和相互链接的网络结构,并将群体置于传播理论之中。此外,他用大量实验证明,协调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所造成的群体气氛,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他在研究采纳新的食品的决策过程中的群体行为中,发现了在群体信息传播中的“守门人”(gatekeeper,一般又称“把关人”)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7. SMCR模式主要包括哪些要素,这个模式对于传播效果研究有什么意义?1960年戴维.伯洛将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要素的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 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并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讯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1977年他修正了这个模式,将反馈结合到传播过程之中。贝罗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用于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该模式现在常被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说明了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影响和决定教学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因素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8. 概述加拿大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哪些?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18941952)是一位经济历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世界级的著名学者以及传播学技术学派的先驱。英尼斯一生的事业可以以194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早期的英尼斯是位声名卓著的经济史学家和经济理论家;后期的英尼斯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系的研究之中。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40)是英尼斯的第一篇传播研究论文,他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他着重将传播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来探讨,认为传播媒体是文明的真正本质。这方面的著述有: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变化中的时间概念(1952),还有一部上千页的未完成手稿传播的历史。英尼斯在世时,其传播研究并未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在他的学生麦克卢汉如明星升空之后,人们才注意到他,也在麦式著作中看到了他的深刻影响。凯里(James Carey)评价说,在美国还没有其他人这么做的时候,英尼斯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一种学术探讨模式,这种模式是历史的、经验的、解释的和批判的。” 麦克卢汉(19111980),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一。 同为多伦多大学学者的麦克卢汉同样关注媒介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以及对人类基本认知的心理影响问题。他继承了英尼斯的媒介技术决定论思想并将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1934)中的媒介生态观引入自己的思想,不仅具有批判性更有建构性。在研究方法上,他先后受到俄罗斯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Pierre Kropotkine)和英国生态与规划学家杰德斯(Patrick Geddes)的启蒙,从20世纪初到20年代这两位学者先后影响了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 他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1962年,他出版了古登堡的星汉璀璨:印刷文人的诞生,他自己把这本著作看成是英尼斯观点的注脚。 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在世界范围产生影响的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书中提到了26种媒介,其中包括货币、时钟、游戏、武器等等,以全新的视角阐述了泛媒介观和其演化定律,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按照何道宽等学者的归纳,主要有讯息论、延伸论、冷热论、泛媒介论、地球村论、电子媒介论、西方文化局限论、文明演进三段论等。 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为了学术明星,频频在电视、杂志上露面接受采访,1964年12月28日的国家杂志把麦克卢汉列为风云人物。同年,纽约先驱论坛报就把他誉为“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并说他是“电子时代的代言人,革命思想的先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及新兴媒体的兴起,麦克卢汉思想又一次成为热点,美国连线杂志(Wired)从创刊号起就在刊头上把麦克卢汉供奉为“先师圣人”(Patron Saint),因为麦克卢汉预言了未来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而互联网恰如这样一个地球村。麦克卢汉在分析1950年的信息渠道时又说道,“思想的高速公路在当代人的头脑里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他这个论述,直接影响到后来人们常用的“信息高速公路”一词的产生。还有“酷”(cool),正是由于麦克卢汉的使用而广泛普及的。 达拉斯斯麦兹也是加拿大学派的重要影响人物,斯麦兹1907年生于加拿大。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经济系受业,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1943年,斯麦兹被任命为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的首席经济学家,对广播电视和电信政策发表建议和意见,直到1948年。任期即将结束时,他撰写了对常规广播电视的经济学研究,还为FCC经典性的广播电视持照者的公共服务责任(又称“蓝皮书”)撰稿。1948年,斯麦兹离开FCC,来到新成立的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 19481949年,斯麦兹教授了美国第一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名称为“传播经济学”。他开始对“受众商品论”(audience commodity thesis)进行研究。第一次正式提出这个思想是在1951年,是他在瓦萨(Vassar)学院消费者联盟研究所的一次会议发言中提出的。斯麦兹与英尼斯(Harold A. Innis)一样,认为经济制度和传播体系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互依存关系。传播的流动对经济的发展是关键的因素。传播是各种经济力量的核心。9. 简述传播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传播学中的核心概念“传播”是从英文单词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从翻译角度来说,Communication通常又可汉译为“传达”、“沟通”、“通信”、“交流”、“交换”、“交往”、“交际”乃至“交通”等,有时候它们具有同一性,有时候也会因为使用的情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据方汉奇先生考证,汉语中“传播”一词,较早出现于唐李延寿北史突厥传,其中记载为“宜传播中外,咸使知闻”。传播实质上是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流动变化。它是一个时下被普遍使用的概念,如同信息一样,但是传播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1976年,美国学者弗兰克.丹斯()统计到当时关于传播的定义已达126种之多。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给出一个单一的定义已证明是不可能的,还不如探讨一下在这一词语中包含的各种意义更为有益。传播的本质特征传播学本质意义上的人类传播行为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传播是人类自然、精神与社会文化行为的统一。传播首先是人的一种自然行为,因此,研究传播行为是人类行为学的一部分,同时,传播行为是一种人的精神活动,因此也是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因此其研究活动也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2)传播是人类信息表达、分享和利用行为的统一。信息传播与物质传递有一个本质不同是传播主体将信息传递出去之后,并非信息转移出去了,而是信息得到了共享,或者说是扩大了信息的影响范围,因此,信息传播就使得传播者、传播渠道及接触信息的受者建立了系统联系或者说是互动机制,信息成为这个生态链中的一体化要素。在人类发展史上,无论是口语信息还是文字、图象以及现代的超文本信息都是人类传播活动形成的结晶,因此,研究人类传播活动也是人类信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3)传播是人类技术、媒介材料和社会信息系统的统一。信息的传播依赖负载和传递的工具和材料,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在创造新的技术,延伸人的交流功能。因此,传播学研究与信息存储、记录和通讯技术科学密切相关。10. 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主要观点有哪些。(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作为媒介的“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从而不断地改变着我们使用媒介的比率。“媒介作为我们感知的延伸”,必然要改变“我们各种感知的比率”,“影响各种感觉的整体场”,进而“改变着人际依存模式”,“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最后对整个人类历史产生重要影响(2)媒介即讯息。在他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讯息。(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提供的信息量多;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收者完成的信息多(4)“地球村“的提出。强调了媒介的超时空力量,各类信息媒介在改变着人类信息接受方式时,也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使人类更加相互依赖和彼此了解。“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一个地球村的形象。”11. 概述文献传播的马太效应和波顿克效应具体含义是什么。马太效应:在科学界普遍存在“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越有名的科学家越容易得到同行的承认和奖励。“对于已有相当名望之科学家的特殊贡献,所给予的承认不断地大大增加,而对未成名的科学家所给予的承认却显得吝啬”,这种荣誉背景的增强作用是“马太效应”的核心。周文骏教授认为,文献传播中的马太效应不仅阻碍了文献的均衡传播,还不利于文献的收集和服务。波顿克效应:这是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杰里.加斯顿(Jerry Gaston)提出的一个假说,表现为声望较低和处于边远地区的大学或者其他机构的文献成果往往得不到公平承认或接受,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是,一个机构的名望和在社会中的位置往往成为肯定文献作者水平的标准,从而对这些作者的作品构成一种传播障碍。12. 信息传播中的语言符号障碍主要有哪些方面?语言障碍又有自然语言障碍、社会文化语言障碍、术语语言障碍等。自然语言障碍就是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一般所说的“巴别塔之误”就是指的这一障碍,根据圣经的创世记第11章,巴别塔是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计划,上帝要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告吹,人类自此各散东西。此故事试图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除了民族语言还有方言障碍。社会文化障碍包括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不同华语地区语言的障碍,如繁体字和简体字,港台用法和大陆用法不同,如大陆用“信息”,台湾用“资讯” 。此外,术语障碍是专业学术交流上的障碍。13. 概述议题设置理论主要理论假设和基本观点。传播媒介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媒体形成议题设置,影响公共决策。 “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论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他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这两方面则相应地下降”。“受到某议题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三种机制(1)知觉模式;,即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2)“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3)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14. 简述知识沟理论的主要观点,并概述形成知识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知识沟理论的发展:信息沟理论:1974年,N.卡兹曼提出。其主要观点包括:(1)新传播技术的应用必然会使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接触量都有所增大,但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均等地获得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利益。(2)现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及早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处理机器,能够拥有相对于其他人的信息优势。(3)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媒介技术会不断出现并以逐步加快的速度更新,因而“信息沟”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是“老沟”未平、“新沟”又起。数字鸿沟理论。提奇诺等认为,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具有较高的传播技能、教育、阅读、理解和记忆信息的能力。(2)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能够更容易地存储信息或者事先具有较多的相关背景知识。(3)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可能具有更多相关的社会联系。(4)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能力。(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决定其目标受众定位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15. 简述传播社会外化过程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信息创作环节符号系统结构主要包括哪两个部分?传播社会外化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以及利用专业化传播组织建立社会交换系统的信息传播活动。 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渠道、形态、手段具有不同的流程和要素,但是从抽象意义上,就是一个信息的采集、创作、加工、传递、接收、反馈的循环过程。(1)信息采集。信息采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就是新闻采访过程,图书出版的稿件征集工作,文学创作中的采风,学术研究中的调研工作,将传统媒介上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以提供网络化服务等都属于信息采集活动。此外,图书馆也需要通过文献采集来补充馆藏,提供二次传播服务。(2)信息创作。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创作并构建符号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被称为编码过程,即运用特点的交流规则,将意欲表达的精神内容和意义内涵符号化选择和组合从而构建一个符号系统的过程。(3)信息加工。原始信息是一种初始的、零散的、无序的、彼此独立的状态的信息,真假信息混淆,信息加工就是要对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编辑、修改等信息的把关过程,使之变成格式化、条理化、准确性、适宜传播的符号系统。(4)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将采集和加工后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形式传播出去的过程。传递渠道从狭义上说是指信息符号通过特定的媒介加以记录、存储和传播过程。广义上包括信息以及媒介成品在社会中通过社会制度下建设的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产权或者所有权的转移过程,包括人际交流的渠道、电子信息传播渠道、市场流通传播渠道、公共流通渠道等几个方面。(5)信息接受。一般来说,信息的接受过程既有被动接受信息的情况,也有主动寻找或选择信息,并且接受信息不一定都是共时性接受,也包括历时性接受,比如我们阅读古籍就是在不同时代之间建立起来的一个历时交流关系。如果受传者决定要接受某些讯息,将符码还原成具体的信息内容,重建其意义。这个过程通常称“解码”。解码的过程,首先把握讯息的语法信息,进而理解其语义信息,最后寻绎其语用信息。(6)信息反馈。反馈(feedback)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即将输出量通过恰当的检测装置返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在传播活动的信息接收过程中,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一般会向传播者发送自己的评价性或者确认性信息,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反馈过程。信息创作环节符号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符号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水平的序列关系,或称为横组合关系;一类是垂直的联想关系,或称为纵聚合关系。符号系统的结构也就体现为这两种关系。 符号序列:亦称“句段”或“横组合段”,是符号相因水平轴向而被历时性地排列组合的一组符号。符号类群:与被选择的符号在垂直向上的共时联想关系的一类符号集合。16. 简述传播的线性、循环以及社会系统三类模式分别各自特点以及代表性的模式有哪些。(1)线性模式特点: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代表性模式:亚里斯多德模式,扼要提出五个传播的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该模式是静态因素及其关系的描述,适合描述公众传播,并没有明确地把“演讲”上升到一般“传播”的层次。拉斯韦尔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者分析 效果分析;局限性,表现在其对于传播过程的描述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的特点。申农韦弗模式,将媒介一分为三,包括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贝罗模式,把传播过程的要素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息源、讯息、通道和接受者。两级传播模式,拉扎斯菲尔德与卡茨,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强调了大众传播与人际社会传播的整合与接续性。(2)循环模式特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代表模式:德福勒的控制论模式,认为传播要取得理想效果,关键就看传者对“反馈”的重视程度如何。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形成了传播双方执行相同职能的高度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各个接收者从属于某一群体。在此群体内对讯息进行在解释,并经常据此行动丹斯的螺旋模式,传播过程的动态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信息的过程,揭示了传播过程中各种不断变化的要素、关系和环境。网络传播模式,基本上是结合网络传播技术与应用形态,并参考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基础进行架构。(3)社会系统模式特点: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代表模式: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德国学者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斯图亚特霍尔所提出的编码/解码模式田中义久的传播模式谢拉的文化交流模式邵培仁整体互动模式周庆山文献社会传播模式17. 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主要作用主要有哪些?定义: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相互提供资源或者协调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迈克尔.E.罗洛夫)。人际传播是基于人际交往与社会化互动关系过程中信息活动。特点:(1)双向交流。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就是传播参与双方相互间的传播行为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因而是双向的互动过程。人际传播的双向性质与传播参与者的双重角色密切相关。在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中,传播参与者几乎在同时充当着传播着和受传者的双重角色,正是因为这种双重角色使信息交流不断地进行传播、进行反馈,从而保证了传播的双向性。(2)多重手段。人际传播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非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既以运用语言符号系统的言语交际最为交流手段,又以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非言语交际作为交流手段。(3)情境性强。不管传播参与者是否意识到,人际传播总是发生在一定场合中的信息交流行为,时间、地点、参与者和话题等各种因素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传播情境。(4)互动性强。不管人们以怎样的方式介入人际传播过程,其结果都将对传播参与者双方产生较大的影响,借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产生较强的互动。功能:(1)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包括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与周围人接触,同他们进行信息交流,正是自我认知的基本途径。(2)建立和谐关系。人际交流作为建立、维系和促进和谐关系的手段,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在人际传播中,我们可以观察周围环境的动态,及时审时度势,预测和应付各种变化。(4)交流与获得人生经验。人际传播作为双向性的相互交流,能够充分地使传播参与者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5)满足情感需要。这种一吐为快的人际传播给人带来的主要是情感的宣泄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满足。人们通过各式各样的情感满足来调节各自的情绪状态,形成积极的心理氛围,从而使人能够积极地拥有人生。18. 人际传播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威瓦尔认为,人际传播包括六个要素,即人与人之间、共同的代码、特定的媒介、特有的语境、适当的信息量及一定的效果。(1)传播主体的人际关系因素。马克.格兰维特在1973年提出的弱连带优势理论。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在关系因素中,双方之间的个人属性特征也是一个约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爱好、性格、气质、文化素养、能力等。(2)传播主体的动机因素。传播动机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如可分为直接显露动机与间接潜在动机,自愿主动动机与消极被迫动机等,动机也有不同的形成来源的理论观点,比如本能说,强调了动机的自我本能性和冲动性驱使,有其非理性成分,也有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根据人际传播动机的不同,一般动机中包含有理性动机和情感动机,情感因素的作用既体现在传播者身上(对于亲人和朋友容易倾吐真情),又体现在接收者身上(受传者对自己喜欢、崇拜的传播者会积极配合),一般来说,传播者与受传者关系比较融洽的话,传播比较容易实现。按照理性和情感两个不同动机源,我们把传播分成满足性的和手段性的人际传播两种形式。(1)满足性交流:没有什么直接功利性目的,它主要是为了使受众在精神、情感、心理方面,得到某种愉悦和满足。(2)传播者出于一定的社会目的主要是功利性目的,去有意识地影响对象的交流。(3)传播主体的角色因素。美国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高夫曼在1959年就撰写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他将戏剧表演理论应用于分析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过程,把在任何一种场合展示自我当成一种表演,目的是给人留下一种特别的印象。性别也是一种角色要素。两性之间的传播差异表现为各自的角色定位及表达方式。(4)传播主体的地位与权力因素。地位因素:所谓地位,是指交流各方在社会以及相互关系上所处的相对位置。 这种种在地位上的相同和相异的因素,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实际上的平等和不平等状态,从而极大地影响着交流双方的关系、行为,以及整个交流系统的结构、过程。权力因素:权力是一个社会学及政治学概念,它可以表现为在一些社会既定关系中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在人际相互关系中决定着交流双方的态度、控制力及接受信息的程度等,并籍着一种潜在的社会资源的交换关系实现一种信息交流中的相互制约。(5)传播主体的文化差异因素。传受双方基于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个人或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活动,相对于其他传播类型,跨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异质性交流形式。一般跨文化传播既包括国家之间的人际传播活动,也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6)传播渠道及环境影响因素。人际传播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从面对面的传播发展到借助信件、传真、电话、手机乃至网络媒介渠道,在传播形态上也逐步从点到点发展到点到面,从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传播(CMC)发展到社会网络社区(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和网络微博形态。人际传播是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情境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线索。线索中包括面对面环境下主体双方的各类非语言符号形态及时空因素,生活在同一空间里的人彼此交往的机会很多,传播的频率也相应较高。传播活动中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双方对传播内容的兴趣程度、信息量、双方时间的充裕与否或匆忙程度等方面。19. 概述组织传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组织传播是指组织系统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内部交流、对外传播及反馈的信息传播形态。作用: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概括来说,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指挥协调。(指挥管理)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的机制下进行的。(内部协调)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责,又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2)决策沟通。(决策应变)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3)知识管理。涉及到一些关于如何共享和利用组织中的知识,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等。波普尔提出的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的概念,迈克尔波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分析其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建立学习型组织等,表明组织内的传播机制对于知识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4)冲突处理。国外学者把冲突观念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即传统的观点、人际关系观点和相互作用观点三个阶段。冲突的传统观点认为,冲突都是不良的、消极的,它常常作为暴乱、破坏、非理性的同义词。因此,应该避免冲突。人际关系观点认为,冲突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避免的, 应接纳冲突,使它的存在合理化。冲突不可能被彻底消除,有时它还会对群体的工作绩效有益。相互作用观点认为,应鼓励冲突,并将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能够使群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5)角色发展与文化共识。(形成共识)组织是一个社会制度化的集体,它有自己的目标和宗旨及规则,因此一个个体成员乃至一个群体在组织中需要通过传播活动组织化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要放弃或牺牲一部分个人或群体私利,服务于组织公利,并且要在组织成员中形成普遍的共识。与此同时,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的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达、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6)公关协调。在协调作用中,建立危机处理的公共关系机制,是组织外部传播的重要方面,通过与其它利益相关主体的沟通、协商、谈判来达成共识,并且还需要与各类传播媒体打交道,建立良好的协作沟通渠道和机制。美国组织传播学家凯瑟琳.米勒指出,组织的外部传播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协调组织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创立和维护组织形象;第三是为组织客户提供服务。局限性:(1)结构化造成的信息共享障碍,在组织中,官僚结构下的条块分割及过多层级,造成信息传递困难,特别是反馈意见渠道的畅通问题,部门利益也会造成信息的难以交流。(2)非正式人际交流形成的宗派势力对组织制度、权威及信息的正常交流机制的影响和干扰。组织决策中的民主投票机制是一个较好的决策机制,但是如果组织成员具有非人际交流圈子就会使得一个程序上合乎制度的决策变成一个实质上的不合理机制。(3)商业竞争下的保密及利益问题带来的组织之间及组织与社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20. 媒介丰裕度模型中提出的媒介信息传输能力选择标准可以分成哪四个方面?达夫特和伦格尔(Daft lengel,1984,1986)提出了组织传播成员选择媒介的理论框架。组织管理者对媒介的选择各不相同,媒介的信息传输能力选择标准可以分成四个方面:(1)获得及时反馈的能力 (2)多种线索选择能力(3)自然语言的使用 (4)对个人的关注丰裕度的一端端点是面对面的传播,因为它完全符合四个标准,另一个坐标端点是非个人化的静态媒介,如海报、公告牌等,在这个之间的有电话、电子邮件和书信等。一般来说,处理的任务歧义性越高,越需要选择丰裕性高的媒介,反之,则使用互动弱的媒介。使用了合适的媒介,效率就高。21. 组织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模型(Social Influence Model of Technology Use) 指出影响个人在组织内的媒介使用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媒介丰裕度模型不能完全解释管理者选取特定的传播技术的行为。弗尔克等学者指出,考虑组织所出的环境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组织对媒介技术的采用(Fulk, Schmitz,& Steinfield ,1990)。该理论认为,有几项相关因素会影响个人在组织内的媒介使用行为。这些因素是:(1)媒介特征;(2)媒介使用经验与技能;(3)社会性影响;(4)工作经验与技能;(5)工作特性;(6)情境因素。我们可以将这个理论看做是对媒介丰裕度模型的发展和延伸。该模型认为,媒体观念部分是由社会形成,除渠道自身的特点以外,媒体渠道观念也影响着媒体选择。该理论预测,媒体选择将被个人偏好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仍然被限制在在社会进程的一定范围之内。22. 现代组织对外传播的主要类型有哪些?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它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两个方面。组织对外传播包括政治传播、公益性组织传播、企业传播等。就现代组织而言,这种宣传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组织标识系统建设(CIS)广告营销(ADM)公共关系活动(PR)网络口碑营销(EWoM,Electronic Word of Mouth)23. 组织标识系统建设(CIS)包括哪几个要素?分为核心层理念识别(MI);中间层行为识别(BI);表现层视觉识别(VI)三个部分。(1)理念识别(MI):核心定位。MI是组织形象识别系统的灵魂,主要包括组织宗旨、信条、价值观、方针和策略等。其核心就是产业的服务价值与竞争的内涵定位。(2)中间层:行为识别(BI)。组织运行的所有规程和策略,主要有组织准则、行为方式、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公益活动等动态制度规范与行为体系形式。(3)表现层视觉识别(VI)。符号象征体系,内容最多样、层次最丰富、效果也最直接,包括组织名称、象征旗帜、品牌标志、标准字体、象征图案、宣传口号、办公用品、建筑环境、产品包装、橱窗展台等视觉或听觉形象信息。视觉符号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标识,更是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产业,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形态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