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复习重点(教育学)_第1页
招教考试复习重点(教育学)_第2页
招教考试复习重点(教育学)_第3页
招教考试复习重点(教育学)_第4页
招教考试复习重点(教育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1 年考情分析 鄢陵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法律法规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法律法规 专业知识 教学方法论述教学方法论述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 魏都区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方法概论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方法概论 教育法律法规 许昌县 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教材教法 教学技能 教育法规 教教育法规 教 育新理念 教学案例分析育新理念 教学案例分析等 教育学 在教育理论考试中所占比重最大 题型包括 单选 多选 判断 填空 名词解释 主要涉及心理学 简答 必考题 型 论述 案例分析 考查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备考攻略 理解 记忆 营养学习 教育学教育学 考点结构分析 考点结构分析 外观教育学理论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规律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 的发展 内看教育系统 班级管理 德育 教学 课程 教师与学生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 目的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前三章 客观题 集中营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新课改 理念 第五章课程 第六章教学 简答 论述 少量案例分析 第七章德育 简答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简答 第九章课外 校外教育 分值较小 与第十章结合低于 5 分 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多以单选 判断题出现 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的概念 三个核心词 有目的 培养人 社会活动有目的 培养人 社会活动 这也是教育的本本 质属性质属性 教育也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 一词最早见于 孟子孟子 尽心上尽心上 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许慎许慎的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最早对 教育 二字作了解释 教 上所施 下所效也 育 养子使作善也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教育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 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多选多选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 教育就是个体学习与发展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定义 教育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 2 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 教育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三 教育的社会属性 多选多选 1 永恒性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 就存在着教育 2 历史性历史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 继承性继承性 不同时期的教育前后相继 4 长期性长期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5 生产性 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 6 民族性 在各个国家或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族特征 7 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但存在超前或滞后的现象 四 教育的起源说 单选 判断单选 判断 名称名称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核心观点核心观点 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学说教育目的是体现神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 沛西 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 否定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否定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五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者 受教育者 学习者 学习的主体 主动地接受 学习 教育媒介教育媒介 又称 教育影响 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组织形式 教 育手段 教育环境等 在教育的诸多矛盾中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的 决定 性的矛盾 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六 教育的功能 一 按作用的对象 分为 个个体体发发展展功功能能 本本体体功功能能 和社社会会发发展展功功能能 派派生生功功能能 二 按作用的方向 分为正向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负向功能 三 按作用呈现的形式 分为显性功能显性功能 预期 和隐性功能隐性功能 非预期 七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近代社会 现代社会 其中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 原始社会教育的原始社会教育的核心特征核心特征 1 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 2 生产资料公有 3 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 为生产劳动服务 二 古代社会的教育 1 古代中国的教育 四五六四五六 1 奴隶社会 学校的产生 在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初期 奴隶社会的主要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为 六艺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2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主要教育内容为 四书四书 大学 中 庸 论语 孟子 五经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二二 馆馆 指的是西周时期的 国学 和 乡学 2 古代外国的教育 1 古代印度 教 僧侣 2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以僧为师 以吏为师以吏为师 是古 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特征 3 古代欧洲古代欧洲 雅典教育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 3 体系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 西欧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 教会教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 3 古代教育的特征古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脱离 教育具有等级性等级性和阶级阶级 性性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古典文学和祖训古典文学和祖训 从对象上来说侧重于个别个别 教学教学 三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 16 世纪以后 1 教育的国家化国家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2 教育的世俗化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中脱离出来 3 初等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 教育的法制化法制化 四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的终终身身化化 教育的全全民民化化 教育的民民主主化化 教育的 多多元元化化 教育技技术术的的现现代代化化 教育全全球球化化 教育信信息息化化 教育具有科科学学性性 1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 1 提出者 法国法国的保罗保罗 朗格朗朗格朗 代表作是 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引论 2 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 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 的教育思想 2 民主化民主化 否定专制否定专制 包含教育机会均等机会均等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民 主化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民主化 追求教育追求教育的自由化等 3 多元化 否定单一性和统一性 简答题问法简答题问法 1 1 2020 世纪以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问法世纪以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问法 2 2 当代 当代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有哪些 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概述 一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内在动力 教育问题 内在动力 揭示教育规律 根本任务 教育规律 根本任务 的一门科学 二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研究价值 一 宏观角度宏观角度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 微观角度微观角度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掌握教 育规律 指导教育实践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掌握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 化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培育创新精神 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 三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个人一个人 孔子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一本书一本书 学学 记记 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孔子及其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 论语论语 一书中 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论教育作用 学而知之 论教育目的 学 而优则仕 论教育内容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a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喭 y n b 巩 固性原则 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 c 启发性原则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举一隅而不以 三隅反 则不复也三隅反 则不复也 d 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学记 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 学记学记 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第一部教育专著 4 论教育的功能 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 建建国国君君民民 教教学学为为先先 揭揭示示了了 教教育育与与政政治治的的关关系系 论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古之教者 家有塾 党 有庠 术有序 国有学 论教育教学原则 a 教学相长 学然后知不 足 教然后知困 b 尊师重道 师严而后道尊 c 藏息相辅 时教必 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 强强调调课课内内外外相相结结合合 豫时孙摩 a 预防原则 b 及时施教原则 c 循循序序渐渐进进原原则则 不陵节而施 学不躐等 d 学习观 摩原则 启启发发原原则则 开而弗达 长善救失 墨家和道家 1 墨家的教育思想 兼爱 非攻 知识来源于亲知 闻知和说知 2 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法自然 二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 产婆术产婆术 揭示了启发性原则 2 柏拉图 理想国理想国 3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 政治学政治学 首次提出 教育遵循自然 的观点 4 昆体良昆体良的 雄辩术原理雄辩术原理 又称 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教育 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最早的教育著作 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名称名称作品作品核心点核心点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世界 图解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首次提出班 级授课制 提出 泛智教育 教 育适应自然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是世 界上第一部现代教育 学著作 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 现代教 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康德 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 学里讲授 卢梭 爱弥儿 自然教育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 一旦到了人手里都变坏了 洛克教育漫话 白板说 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 传统教育理论传统教育理论 VS 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 旧三中心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 新三中心 杜威杜威 传统教育理论代表 首次提出了 教 育性教学 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 伦理学之上 教学四阶段论四阶段论 明了 联合 系统 方法 民主主义教育 实用主义的思想 代表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 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学校即社会 在做中学 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经验中心 儿童中心 四 20 世纪的多元化阶段 代表人物 1 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 拉伊 2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 斯普朗格 利特 3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 克伯屈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两个第一两个第一 1939 年凯洛夫主编的年凯洛夫主编的 教育学教育学 是世界 5 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30 年杨贤江出版的年杨贤江出版的 新教育大纲新教育大纲 是我 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5 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 五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 赞可夫赞可夫出版 教学与发展教学与发展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即高 难度 高速度 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理解学习过程 使所有学生包括 差生 都得 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 布鲁纳布鲁纳 在 教育过程 中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发现法 3 德国教育家瓦瓦 根舍因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4 巴班斯基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5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 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思想 本章主要考点 1 教育的概念概念 属性 功能 构成要素构成要素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价值 3 教育和教育学发展的概况教育和教育学发展的概况 人物 作品 标志 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决定作用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 权利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受教育权 权利 3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目的 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取舍 5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教育体制 6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维护 巩固 加强维护 巩固 加强 简答 三句话简答 三句话 1 人才人才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 舆论舆论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 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 民主民主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 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 一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结构的变化 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 方法与手段内容 方法与手段 6 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专业设置 5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 教育对生产力的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 多选多选 两个 再生产再生产 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 再生产科学知识科学知识 三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动力作用 具体表现为 一改变 三影响 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方法影响教育的内容 方法 4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 教育与文化 一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确立 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选择 3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作用 1 教育具有筛选 整理 传递和保存文化筛选 整理 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选择和提升文化的功能 4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 校园文化 1 概念概念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 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 值观 信仰 态度 作风和行为准则 2 组成部分组成部分 校园物质文化物质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 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组织与制度文化 3 核心核心 校园精神文化 单选单选 4 特征 互动性 渗透性 传承性 5 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 非正式性 多样性 互补性 多选多选 6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主题统揽策略 个性塑造策略 传统拓展策略和重点 突破策略 第二节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发展的动因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 简答简答 个体身心发 展的规律 论述论述 一 概念概念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 不断发 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 动因 内发论内发论 遗传决定论 外铄论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 内发论 遗传决定论 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 7 孟子孟子 万物皆有备于我 高尔顿高尔顿 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霍尔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格塞尔格塞尔 成熟机智决定人的发展 荀子荀子 今人生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 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洛克洛克 白板说 华生华生 婴儿 各种类型的人 三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 遗传 1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可能性 没有这个前提 任何发展都不可能 但它不 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 王安石的 伤仲永 就是一个例子 用进废 退 和 获得性遗传 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会随着环境 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深 入而逐渐发生变化 遗传决定论 夸大了遗传的作用 把遗传看作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 因素 是不正确的 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智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格塞尔通过双生子爬楼 梯实验证明了他的 成熟势力说 二 环境 制约作用制约作用 1 社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 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 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 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能动的 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孟母三迁 三 教育 学校教育 主导作用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 1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 个体主观能动性 内在动力内在动力 出淤泥而不染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 从活动水平活动水平角度看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 的生理活动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 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 即社会实践活动最高层次 即社会实践活动 单单 选选 四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一 一 顺序性顺序性 1 关键词 从 到 由 到 先 后 身体发展 思维 记忆 注意 感知 2 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 不能 拔苗助长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 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了这 一点 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遵循这种顺序性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二 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面临 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 人的生理和心 理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 即年龄特征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从学生的实 8 际出发际出发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 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 方法 三 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年龄 阶段阶段是不平衡的 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同方面而言的 因此 心理学家 提出了 关键期关键期 即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就是关键期 也叫敏感期 最佳期敏感期 最佳期 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 以求在最 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 互补性互补性 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 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 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工作者在 教育教学中要树立信心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性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五 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 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 少年得志 和 大器晚成 另外 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 如男女性别的差异 因此 教 育必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 展 论述题答题方法 论述题答题方法 三句话答法三句话答法 阐释要点 表明态度 写出策略 补充 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最近发展区及其教育意义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借用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 到的发展水平 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 正在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主要考点再现 1 1 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2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3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4 4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学生文化 5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6 6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7 7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 8 最近发展区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培养成什 么样的人么样的人 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质量规格标准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狭义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9 二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 经济要求 命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 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是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教育方针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 本途径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 2010 年 7 月 29 日党中央 国务院颁布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指出 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 为人民服务 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 二 教育目的的三大作用作用 功能 多选多选 1 前前 导向作用 2 中中 激励作用 3 后后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 1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教 学目标学目标 2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简答简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只有明确了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培养目标 而培养目标 又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 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而提出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因此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四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 特定的社会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背景 二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 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理想 四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根本途径 也是唯一途径唯一途径 五 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 代表人物 孟子 卢梭 马斯洛 裴斯泰洛齐 卢梭 人生下来是好的 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 二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的要求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荀子 涂尔干 孔德 巴格莱 孔德 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只有人类才存在 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 我们个人 的一切发展 都有赖于社会 涂尔干 人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三 三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杜威的观点 杜威曾经指出 教育的过程 在 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 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并非真正主张教育无目的 而是 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 外在 目的 六 我国的教育目的 1 19571957 年年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的 10 第一个教育方针第一个教育方针 2 19851985 年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 四有两爱两精神 3 19951995 年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教育要 培养培养德 智 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19991999 年年 6 6 月月 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的决定 1 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 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 的智慧潜能 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 素质教育的内涵内涵 两全 一个性 一重点两全 一个性 一重点 简答简答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本质区别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是 素质教育的核心核心 3 素质教育的意义 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提高综合国力 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 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第三节第三节教育制度教育制度 一 概念 一 广义广义的教育制度 指国民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 从组织系 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二 狭义狭义的教育制度 指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学制 学制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核心与主体 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 建立学制的依据建立学制的依据 多选多选 一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二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三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四 人口发展状况 五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 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 废科举 兴学校废科举 兴学校 开始的 1 19021902 年的年的 壬寅学制壬寅学制 未实行 以日本日本的学制为蓝本 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 制 虽然正式公布 但并未实行 2 19031903 年的年的 癸卯学制癸卯学制 承袭了日本的学制 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反 映了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思想 规定男女不准同校 3 19121912 年的年的 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 承袭日本学制 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 要求要求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 是我国第一个将拥有资本主义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 19221922 年的年的 壬戌学制壬戌学制 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美国学制为蓝本 颁布 了 壬戌学制 又称 新学制新学制 或 六三三学制六三三学制 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 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 11 二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二 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 19851985 年颁布年颁布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 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 华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2 19931993 年颁布年颁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 确定了 20 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总目标 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 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 两基两基 两全两全 两重两重 单选单选 四 我国当前的学制沿革 选择 填空选择 填空 2010 年 6 月 21 日 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 审议并通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 展规划纲要 20102010 20202020 年 年 这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根据这一纲要 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 工作方针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战略目标战略目标 两基本 一进入 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迈 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战略主题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五 五 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 现代学制的三种形式 前制度化 制度化 非制度化前制度化 制度化 非制度化 一 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典型特征 学制的形成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形成的标志 清末 废科举 兴学校 二 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双规学制双规学制 英国 法国 德国 俄国 单轨学制单轨学制 美国 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 三 非制度化教非制度化教育推崇的理想是 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六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由低到高由低到高 简答简答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本章主要考点再现 本章主要考点再现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功能 层次结构概念 功能 层次结构 2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3 几个现代学制几个现代学制 4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6 教育制度的发展 第四章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 12 第一节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 教师教师的概念 从狭义上讲 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 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专门人 员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 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师说 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 二 教师的职业性质性质 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专门职业 一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1 非职业化阶段非职业化阶段 教师作为一门职业出现于奴隶社会奴隶社会 2 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 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3 专门化阶段专门化阶段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 世界 上最早的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法国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二 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角色 简答简答 问法 教师职业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主要有那些角色 问法 教师职业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主要有那些角色 1 传道者 角色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 授业 解惑者 角色 知识传授者 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 示范者角色 榜样 4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组织者和管理者 角色 5 家长代理人 父母 和 朋友 知己 的角色 6 研究者 角色和 学习者 学者 角色 三 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复杂性和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教师 需要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 是指教 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 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 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 恰 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 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掌握分寸 对症下药 用四个词来概括 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掌握分寸 对症下药 理解教 育机智的内涵 需要理解三个关键词 一是教学的 复杂性复杂性 二是教学的 情境性情境性 三 是教学的 实践性实践性 从教育机智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 教育机智主要是由于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而产生的 这一情况大多都是学生学生引起的 二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和广延性 时间和空间方面 三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周期比较长 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迟效性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而是以学生为中介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四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教师所使用的教 具 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 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 才能向学生传授 五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四 教师威信教师威信 1 教师威信有两种两种 权力威信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信服威信 2 教师威信的内容内容包括人格威信人格威信 学识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情感威信三个方面 3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多选多选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 13 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仪表 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五 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爱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 学生 集体 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 具体 来说就是 1 对待事业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 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 教师如何热爱学生教师如何热爱学生 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 结合 把爱与尊重 信任相结合 要全面关怀学生 要关爱全体学生 理解和宽 容学生 解放学生 对学生要保持积极 稳定的情绪 3 对待集体 团结协作 4 对待自己 为人师表 良好的道德修养 二 教师的知识素养 1 政治理论修养 2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 广博的科学文化 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其中 教育学教育学 心理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此外 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 教师的能力素养 1 语言表达能力 2 教育教学能力 3 组织管理能力 4 自 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 职业心理健康 1 高尚的师德 2 愉悦的情感 3 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健康的 人格 教师专门的教育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 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 良好的教育能力教育能力 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 多选 简答多选 简答 教师职业专业化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 六 教师专业发展 一 概念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专业人员 从专业思想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知识 专业能专业能 力力 专业心理品质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历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专 家型教师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多选多选 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 合理的知识结构 主要包括 本体性本体性知识 条件性条件性知识 实践性实践性知 识和一般文化一般文化知识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多选多选 非关注 阶段 虚拟关注 阶段 生存关注 阶段 任务关注 阶 段 自我更新关注 阶段 四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多选多选 师范教育 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自我教育 五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 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2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多选多选 善于学习 恒于研究 勤于反思 勇于实践 中中小小学学教教师师职职业业道道德德规规范范 解解读读 单单选选 简简答答 案案例例分分析析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基本内容有六条 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 和时代特征 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14 一 爱爱国国守守法法 教师职业的基基本本要要求求 教教师师爱爱国国守守法法的的内内容容包包括括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拥护社会主义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 爱爱岗岗敬敬业业 教师职业的本本质质要要求求 教教师师爱爱岗岗敬敬业业包包括括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志存高远 勤恳敬业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 认真备课上课 批改作业 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 关关爱爱学学生生 师师德德的的灵灵魂魂 关关爱爱学学生生包包括括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 相济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 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 挖苦 歧视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 教教书书育育人人 教教师师的的天天职职 教教书书育育人人包包括括 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 培养 学生良好品行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 为为人人师师表表 教师职业的内内在在要要求求 教教书书育育人人是教师最最核核心心的的职职责责和和任任务务 为为人人师师表表包包括括 坚守高尚情操 知荣明耻 严于 律己 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 语言规范 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 团结协作 尊重同事 尊重 家长 作风正派 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 终终身身学学习习 教师专专业业发发展展的的不不竭竭动动力力 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容包括崇尚科学精神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拓宽知识视野 潜心钻研 业务 勇于探索创新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第二节 学生学生 一 学生的特点 一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对象 客体 学生的自身特点 可塑性可塑性 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依赖性依赖性 向师性向师性 二 学生是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自我教育与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自觉性自觉性 也叫主动性 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最基本的表现 2 独立性独立性 也叫自主性 这是自觉性的进一步发展 3 创造性创造性 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二 现代学生观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 简答简答 一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 要用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现实发展 不成熟 犯错误 教师应理解 帮助其改进 未来发展 无限可能 潜能 教师应学会期望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中的人 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把学生作为发 展中的人来对待 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 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当然 更重要的 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15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独特的人 与众不同 有个性 教师应因材施教 1 学生是完整的人 认知 情感两方面都需要 具有情感需要 教师应更加关注情感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教学活动的主体 具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 教师不可代替 支配学生 1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第三节第三节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 一 师生关系概述 一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 最重要最基本 最重要的关系 二 关于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 1 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 凯洛夫赫尔巴特 凯洛夫 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强调 教师的权威作用 2 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 杜威 卢梭杜威 卢梭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 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进行 二 师生关系的内容 选择 判断选择 判断 一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授受关系 二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关系 三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 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 专制型专制型师生关系 教师主控 学生被动 二 放任型放任型师生关系 对学生放任不管 顺其自然 三 民主型民主型师生关系 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 平等观念 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类型 四 师生关系的作用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五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简答简答 偶有论述论述 一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因素 1 教教师师方方面面 教师对学生的 态态度度 教师的领领导导方方式式 教师的智智慧慧 教师的人人格格因因素素 2 学生方面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 环境方面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教师 学生 环境三个方面 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 导作用 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为此 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重重 16 点是第点是第 1 1 2 2 3 3 4 4 5 5 7 7 条条 1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去的共同语言 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 2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既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 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 人 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 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 3 热爱 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 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处理 问题必须公正无私 是学生心悦诚服 4 4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的道德素养 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老师的 重要条件 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 5 5 发扬教育民主 发扬教育民主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不能以 权威 自居 6 6 主动与学生沟通 善于与学生交往 主动与学生沟通 善于与学生交往 教师要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 还要掌握 与学生交往的策略与技巧 7 7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 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 正视自 身的问题 敢于自我批评 要能与学生心理互换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理解 帮助 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 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8 8 提高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提高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教师要提高法制意识 明确师生之间的权 利义务 切实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六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特点 多选多选 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心理相容 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 切 情感融洽 平等合作 第四章主要考点再现 1 教师的概念 根本任务 职业化阶段 职业角色职业角色 2 教师劳动的特点 3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4 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 专业发展的途径 5 现代学生观现代学生观 6 师生关系的内容 7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8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第五章 课程课程 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概述 一 课程的概念 判断 名词解释判断 名词解释 课程 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唐宋期间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进程与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某一门学科 二 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 一 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固有属性来划分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 17 二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