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造景浅析_第1页
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造景浅析_第2页
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造景浅析_第3页
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造景浅析_第4页
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造景浅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叮叮小文库苏杭沪宁综合实习报告题目江南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浅析学院(系):林 学 院专 业:园林班 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1 年11月30日-摘 要 植物做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四要素之一,在园林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江南的古典园林中对植物的运用技艺与技法多种多样,既充分发挥了植物的特性,又结合了其他造园要素,把握游人的观赏特点,营造了良好的园林景观。本文从分析江南古典园林的实例出发,将古人所用的植物造景手法进行归类总结,希望为现代设计中植物的运用有所借鉴学习。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目录摘要 .前言 1第一章 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 11.1 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展现四时之景.21.2 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景色.3第二章 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 42.1 利用植物组织视线.42.2 利用植物组织空间.42.2.1 点缀小空间.42.2.2 制造封闭空间.42.2.3 拓展园林空间.52.2.4 辅助建筑划分空间.5第三章 植物造景与人的感官知觉. 53.1 植物造景中的视觉景观.63.1.1 变化与统一.63.1.2 对比与协调.63.1.3 均衡与稳定.73.1.4 节奏与韵律.73.2 植物造景中的听觉景观.73.3 植物造景中的嗅觉景观.8第四章 植物造景的精神内涵. 84.1 植物作为精神载体.94.2 植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前言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在造园中的地位不可小觑。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园林中的植物种植,从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文献中,都可以看出古代园林中花木栽植的繁盛。例如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就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了各种花木。这种情况可以一直追溯到秦、汉时代的上林苑,按三辅黄图记载:汉武帝在修筑上林苑时,群臣曾各自献上名果异卉三千余种1。这说明从园林的产生开始,就离不开花木的培育种植。虽然一开始,园林的功能更多的偏向于生产性质,游憩性较少,使得花木的栽植带有浓烈的生产意味。但随着造园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造园者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以植物造景的重要性。植物可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使得风景四季不同;植物不仅可以欣赏其优美的造型,而且许多植物还具有香化作用,风雨过时还能聆听植物的声音;植物还可以结合建筑围合空间,塑造园林层次;更重要的是讲究意境的中国古典园林赋予了不同植物不同的精神内涵。因而在许多古典园林中可以见到景点中包含有植物名称,讲植物作为主景对待,仅承德避暑山庄一处就有“万壑松风”,“松鹤清樾”“青枫绿屿”“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金莲映日”等等。本文结合作者在“苏杭沪宁”四地实习期间实地考察的江南古典园林,对江南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的作用和手法进行简要分析,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植物造景与人的感官;植物造景的精神内涵。第一章 植物造景在时间序列中的应用中国的古典园林讲究“移步异景”和“四时皆有景”。也就是要求园林在空间序列上和时间序列上都有变化。植物作为古典园林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变换,一天有早中晚的交替,植物在这些交替和变化中其色彩、形态和生气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观。1.1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展现四时之景古典江南园林中的四时造景手法引人入胜,是植物造景时间性的完美体现。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春景有“海棠春坞”“兰雪堂”。“海棠春坞”的得名出自范成大诗:“迟日春风记海棠,十分颜色醉春妆”, 是个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院内植有海棠两株,初春时分万花似锦,娇羞如小家碧玉,秀姿艳质。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与海棠花相呼应。“兰雪堂”的得名则出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春风洒兰雪”一句,是拙政园东部的主要建筑。而园中的夏景则是著名的“荷风四面亭”和主建筑“远香堂”。 宋代丰稷荷花诗:“桃杏二三月,此花泥潭中。人心正畏暑,水面独摇风”,正因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这两处夏景都以荷花作为主题。荷风四面亭位于拙政园中部水面的中心位置,四面临水,周围植满了荷花,盛夏时节,荷花初绽,亭亭玉立,荷风送香,水波送爽,在亭中可以观赏到“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佳境。远香堂位于水池边,留有一个开阔的前庭。为了在夏季迎入凉爽的荷风,这座建筑四面都十分通透。拙政园中秋景有“待霜亭”,取自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有幸欣赏到了待霜亭的秋景。待霜亭位于拙政园中部假山之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水面,可以对望远香堂。秋天,假山上种植的槭树和枫树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开始改变颜色,有的变红,有的转黄,鲜艳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在萧瑟的秋风中感受到一丝暖意。若是寒霜至时,想必会更加热烈。冬景有“雪香云蔚亭”。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毫无疑问,雪香云蔚亭的主景是梅花。寒冬季节,腊梅绽放,暗香浮动。再如苏州沧浪亭园内也十分注重四时植物景致的营造:春坐翠玲珑赏竹,夏卧藕花小榭观荷,秋居清香馆闻桂,冬至闻妙香室探梅2。还有同里古镇的退思园,园子虽然小,但却同样依靠植物与建筑的结合集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色:“坐春望月楼”前踏月,有春花姸姸欲语之意境;“菰雨生凉轩”内纳凉,但觉四面荷风习习;“桂花厅”中品茗,处处金桂飘香;“岁寒居”里围炉,松竹梅傲雪相伴3。在江南古典园林中,以植物的季相变化凸显四时不同景色的造景手法还可以举出很多的实例,显现出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精湛。1.2 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景色以植物的形态特性模拟四时的景色,即是根据植物自身的外形特点,结合其他造园要素,模拟四季的典型特点,在园林的空间序列上造成时间序列变化的错觉。这一点比顺应物候变化,利用植物四季生长特性创造四时景色更难,要求造园者对植物的特性和四季的特征都十分了解,充分把握。在这方面的例子,扬州的个园应该说是最为出色的。个园以竹为名,因“个”字乃“竹”字之半,又形似竹叶,故取名个园。个园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季假山以不同的石材模拟春夏秋冬四季之景色。“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水,冬山惨淡而如睡”,对应这四时的景色,园中分别以石笋、湖石、黄石、宣石堆砌假山,打造四季的主题。而四季假山美景都配有竹石小景,且竹种各异。在四季景色上分别采用,春景用刚竹(燕竹),夏景用水竹,秋景用四季竹(大明竹),冬景用斑竹4。除了竹子,园中还根据四时主题配置了不同的花木。春景以竹石开篇,月门左右画坛上雄伟挺拔的刚竹瘦劲孤高,豪迈凌云;竹枝青翠,枝叶扶疏之间几枝石笋破土而出,好似雨后春笋,带来春的气息。特别是春天发笋之际,真假竹笋更是相映成趣,呈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园内的花坛除植丹桂之外还配有春季花卉迎春,芍药,海棠等,为春景增加色彩,活跃气氛。夏季以假山水池作展开,湖石假山叠出“夏云多奇峰”,体现南方之秀;山腰蟠根垂萝,草木掩映;池内睡莲点点,丰富水面层次;“映日荷花别样红”,点明夏的主题意境。夏山植物以竹、广玉兰、紫薇和山上古柏为主,同时配植石榴、紫藤等。夏山水竹纤巧柔美,与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相配,二者相得益彰,进一步渲染江南夏景之清秀美丽。秋景为全园的高潮部分,黄石假山仿黄山真山造型,表现北方之雄。秋山植物以竹和秋色树种为主,半山腰配以古柏。黑松一添北方雄浑之气,且造型优美,貌似黄山松。黄山二绝奇松、怪石在这里展现。红枫、青枫叶形美丽,秋季叶色鲜红。冬景为全园的尾声,用宣石堆成一组雪狮图。移到冬景,几枝斑竹便映入眼帘,“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冬天的凄惨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冬景以岁寒二友“竹,梅”为主要配置材料,天竹枝叶发红,叶形小巧精美;素心腊梅傲雪怒放,花香袭人。“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是冬景的极好写照。可见,植物与山石的巧妙结合,可以让园中在同一时间呈现“四季景色”,可以说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一流境界了。第二章 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植物除了可以作为观赏对象出现在院中,还可以与其他造园要素结合在一起作为划分空间,组织视线的材料,这就是植物造景在空间中的应用。2.1 利用植物组织视线古典园林中组织视线的方法有借景、框景、障景、夹景、漏景等等,园林植物也可以作为组织视线的材料被运用到其中。通过不同植物高低、疏密的灵活配置,可以阻挡视线、透漏视线,变幻风景视线的透景形式,从而限制和改变景色的观赏效果。加强了园林的层次和整体性。例如拙政园中植物的栽植,就刻意留出一个角的空白,以借得园外北寺塔之景入园,而由于树木的夹景效果,使得人们的视线聚焦到了北寺塔身上。2.2 利用植物组织空间2.2.1 点缀小空间江南古典园林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而为了增加面积的使用效率,往往会划分出许多小空间,小庭院,在这些小空间中往往会点植一两株植物,点缀空间。例如留园的“花步小筑”和“古木交柯”,前者点缀的是攀缘植物,后者则以乔木作为点缀。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庭院,一般采取“一大一小,各偏一角”的种植方式。如苏州狮子林内的鼓古五松园庭院,呈“凸”字形平面,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北,一据东南,前者婀娜多姿,后者苍劲挺拔。2.2.2 制造封闭空间六面封闭的空间,除了可以用园林建筑营造,还可以采用园林乔木的成片密植,留出的林下空间即是相对封闭的。而相较于建筑的封闭空间,植物的封闭空间透气性更好,也更具有自然野趣。江南古典园林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都在园内山石集中的地方广种树木,以期获得山林野趣,并且形成宜人的林下空间。一般成片种植的树林都以一种树种为主而杂植其他树种,如留园的枫树林。种植手法以效法自然为主,少有规则式的种植。2.2.3 拓展园林空间园林中的树木还可以通过丰富空间层次,拉大景深效果从视觉上扩展园林空间。在围墙前稍作地形,使植物高低错落,墙面若隐若现,产生远近层次延伸的视觉空间,不仅自然气氛倍增,且高低掩映的植物更可造成景深幻觉,扩大景观空间感。如留园“楫峰轩”北天井中,用竹石作墙隅配植,通过空窗形成一幅幅画面;藕园一角,几块湖石坐底,寿星竹作背景,石笋耸于其前,边植罗汉松,简洁明朗;网师园“殿春簃”的北天井,对着漏窗,用蜡梅与湖石组合成窗画,坐在室内,北面观画,南面赏景,前瞻后顾,南北逢源。以高大乔木种植在围墙一侧,作为观景画面的背景,也能给人一种深远的感觉,许多江南园林中都采用这一做法,例如留园、耦园、网师园。2.2.4 辅助建筑划分空间由树木的干、枝、叶交织成的网络如果稠密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形成一种界面,利用它起限定空间的作用。这种界面与墙体、建筑构成的界面相比,虽然不甚具体、密实、明确,可也有自己的特点。如果说后者提供的是密实的屏障,那么前者提供的则是稀疏的屏障,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划分园林空间,变是既有围,又有透1。如沧浪亭中的翠玲珑,建筑前后都栽植着茂密的竹子,使得空间变小,形成幽闭的氛围,让人想起王维“独坐幽篁里”的意境。例如留园中部景区,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利用两者限定了中部的界限。东、南两侧主要是以建筑为界,西、北侧则以密林为界,形成一个有围有透的庭院空间。又如拙政园中部景区,建筑物比较稀疏,不能形成有效的界面。这时,利用植物划分空间则上升为主要作用。第三章 植物造景与人的感官知觉中国的古典园林带给我们的,除了视觉感受之外,还包括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的知觉,使得古典园林不仅可观,还可听,可闻,可触,成为全方位的游览体验区。而园林中各种天气变化,例如风、霜、雨、雪等等,都会改变空间的意境,而这些改变多数是通过植物体现出来的。3.1 植物造景中的视觉景观园林中植物造景的视觉景观要满足游人的视觉感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美学的基本原理,即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协调,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在充分利用这些原理的前提下,用植物组织景观,带给游人美的感受。3.1.1 变化与统一在植物造景设计中,运用统一的原理主要体现在配置的植物在树形、体量、色彩、线条等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感,简洁感。变化就是其中内容的丰富与趣味,过多的变化会显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而过分的统一又会显得单调呆板,平铺直叙,因此要学会在变化中寻求统一5。以西湖景区为例,西湖中成片种植的荷花,让人感受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震撼效果,这就是统一感的魅力。又如在西湖柳浪闻莺景区中沿湖岸种植的成排柳树,也给人一种整齐的统一感。但是这成片的荷叶也是高低错落,高矮不一的;这成排的柳树随着湖岸线转变轮廓,枝干的蜿蜒曲折各异,下垂的柳枝也长短不一,这就是统一中的变化。3.1.2 对比与协调对比指事物正反对立因素之间的一种并列组合关系。运用对比的手法,利用差异的对比效果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感,容易成为视觉中心点,在植物造景采用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或者引导游人视线,同样起到诱目性的作用。协调是通过布局形式,材料等方面的统一使景观效果达到和谐统一。对比性反映在多个方面空间对比、方向对比、体量对比、色彩对比、质感对比等5。植物色彩的对比也是常用的造景手法。这其中既包括了植物自身花、叶、枝、果的对比,植物与植物间色彩的对比,也包含了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的色彩对比。在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庭院中,栽植几棵彩色叶植物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同里退思园中栽种的一棵秋色叶乔木,我们游览时正值它叶色转红之际,一下子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它身上,成为全园的焦点。以植物衬托山石的例子也不少,最典型的是江南名石冠云峰,石的周围种植着红,黄,紫各色的菊花,用鲜艳的颜色衬托石的天然质朴。江南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植物色彩对比手法就是以白墙衬绿叶,一般在粉墙前会种植绿色植物,通过白色与绿色的鲜明对比,衬托出植物的青翠欲滴。例如留园中的“古木交柯”, 在粉墙、花台、砖匾的衬托之下,柏枝凝翠,山茶嫣红,闲庭半隅,生机盎然,犹如一幅精致的天然图画,成为留园不得不看的最好的风景之一。另外,运用植物柔化建筑、山石的硬朗线条,柔美与刚强的对比,也是江南古典园林常用的对比手法,例如例如网师园东墙的木香,艺圃浴鸥小园的爬墙虎。3.1.3均衡与稳定构图在平面上称为均衡,而在立面上则称为稳定。它是指事物的各部分在左右、前后、上下等方面的布局形态、质量、距离、价值等诸要素的总和处于对应相等的状态。影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植物体量的轻与重、质地的厚与薄、色彩的浓与淡等因素5。园林植物在平面上构图的均衡主要通过研究它与所围绕的主体建筑之间关系而得出。最关键的一点是植物能否以被烘托的建筑为重心而使前后左右保持不对称形式的均衡。1例如苏州沧浪亭中的沧浪亭,四周环列较高大乔木五、六株,由各树中心的连线所形成的焦点几乎与亭的中心相重合,从而保持了均衡。3.1.4节奏与韵律有规律的再现称为节奏,在节奏的基础上深化而形成的既富于情调又有规律的属性则称为韵律。对比或对立因素的存在,这种对比因素有规律的重复就成为节奏形成的基本条件。韵律是节奏的较高级形态,是不同的节奏和序列的巧妙结合。植物景观是活的植物有机体组成的立体画面,恰当地运用植物材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可形成丰富而含蓄的韵律节奏。例如西湖景区中苏堤春晓景点,在堤上间隔种植桃树和柳树,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这样便以植物造景形成了节奏。3.2 植物造景中的听觉景观众所周知,植物本身是静止的,没有声响的,需要通过人为手段或者自然界风雨等的作用,产生各种声音,故植物的听觉景观并不是自有的,而是“借来”的。具体的说,植物听觉景观是根据植物本身的属性进行品种的选择与配置,带给人们除单纯视觉以外的感官刺激,而植物发出的声响往往与自然现象中的雨、雪、风等息息相关6。另一方面,某些植物具有诱鸟性,其果实能吸引鸟类筑巢、昆虫栖息,这些生物所发出的声音也是园林中听觉景观的组成部分,是植物间接引起的声音。在植物借景手法中,这些自然现象都成为了借的“对象”,一个“借”字将园林植物与大自然巧妙融合,形成植物独特的听觉景观。植物造景的听觉景观虽然不是植物造景的重点,但是将听觉这一感官运用出色,却能给人留以深刻印象。例如拙政园里的听雨轩,就是借“雨打芭蕉”产生的声音效果来烘托雨天气氛。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又如留听阁,也是以听觉为主要感官的景点。建筑东西两侧均临水池,池中种满了荷花,待到花谢雨落之时,在阁中细细聆听雨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品味“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另外,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以听风穿松而过之声为名,梧竹幽居也以听雨打梧桐,雨打竹叶为景。3.3 植物造景中的嗅觉景观在园林植物中有许多品种具有香化作用,例如荷花、玉兰、桂花、梅花等等。利用这些香花植物可以营造带有香气的宜人景观。例如留园中的“闻木樨香轩”和网师园中的“小山丛桂轩”,都是以嗅闻桂花的香气为主要观赏角度的。拙政园中的“玉兰堂“则以玉兰的香气为主要观赏对象。另外还有“远香堂”赏荷“香远益清”的清香,“雪香云蔚亭”纳冬天腊梅的暗香。第四章 植物造景的精神内涵中国的古典园林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讲究意境,这一点在江南地区的文人园林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园子的主人在园林中大至建筑,小至铺装花纹都力求体现自己的高洁志趣。在江南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的精神层面,透过植物这一载体,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析学意识、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成为园林意境组成的重要来源。4.1 植物作为情感载体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如松柏,苍虬古劲,不畏严寒,经常被赋予坚贞不屈,不畏强权的品质,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称颂,园林中运用的实例如苏州网师园中“看松读画轩”,拙政园“松风水阁”等;梅花,凌寒独放,象征着高风亮节,如拙政园中“雪香云蔚亭”、 狮子林“暗香疏影楼”和杭州西湖的“梅林归鹤”;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莲花则被称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 如在拙政园中部主体建筑“远香堂”,主人就是以荷花的“香远益清”来凸显自己的高风亮节。4.2 植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梧桐招凤凰,成为圣雅之植物。“桐”因为与“同”谐音,常常作为吉祥图案与其他物体配合,如与喜鹊配合,组成“同喜”的图案;牡丹有“富贵花”之称,成为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如牡丹与芙蓉、牡丹与长春花表示“富贵长春”,牡丹与海棠象征“光耀门庭”牡丹与桃表示“长寿、富贵和荣誉”,牡丹与水仙是“神仙富贵”的隐语,牡丹与松树、寿石又是“富贵、荣誉与长寿”的象征,牡丹还常与荷花、菊花、梅花等画在一起,象征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月季为花中“皇后”,月季花艳,月月留春,青春永驻。瓶中插上月季,象征着四季平安;春海棠成为春天的象征,海棠门就有春天永驻、春意浓浓的含义;菊花为花中“隐士”,“陶菊”象征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垂柳婀娜多姿,蕴涵文化意义颇为深厚。垂柳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柳”与“留”谐音,“柳”也就成为寄寓留恋、依恋的情感载体,自此折柳送别成为朋友分别时的惯例。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杜鹃为花中西施,是人们乡恋母亲的情感寄托;桂花有“仙友”、“仙客”之称。它被烙上科举文化的烙印,蟾中折桂,象征登第;兰花象征友谊,同心的语言被称为“兰言”,结拜弟兄被称为“义结金兰”;紫荆的叶子形状如“心”,故用以象征同心和团结;石榴寓意多子;橄榄象征和平;紫薇、榉树比喻达官贵人;萱草意含忘忧;杞梓喻能人;毛白杨象征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火棘表示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甘棠喻能臣等。在江南园林中也能找到不少以植物作为文化符号,传递无声语言的实例。以艺圃为例, “博雅堂”庭院中也以牡丹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