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doc_第1页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doc_第2页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doc_第3页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doc_第4页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东坡词的禅学意境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于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额,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这首满庭芳是我至爱。虽过千年时光,读起来依然理解不难,将任运的人生道理全讲明白了。做一个中国人真好,古人该讲的人生道理都已经讲清楚了,不要再琢磨了,行动吧,也就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王世德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所言:“苏轼诗词常有空灵妙境。显然与佛老虚无观念、物我俱忘、天人合一思想不无关系。在这里儒佛道思想的融合表现在:执著人生而不执著于得失,热爱事业而不热衷于进退呈现出荡涤去鄙吝俗气的旷达而空灵的妙境。佛教用语悬崖撒手意谓面临绝境幡然醒悟。在苏词中就是一种出人意外的转折和感悟,常以超脱的达观消解去感伤悲哀和难解的人世矛盾。”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最后两句是说: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禅悟还得靠学人自己,禅是不可传授的,它纯属个体的行为禅悟的境界也人人各别、最具个性特征。在禅宗自心说等思想的启发下,苏轼词中抒写自我的倾向日趋鲜明:蝶恋花述怀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虞美人述怀归心正似三春草。试著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行香子寓意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金张七叶,纨绮貂缨。无汗马事,不献赋,不明经。成都卜肆,寂寞君平。郑子真、岩各躬耕。寒灰炙手,人重人轻。除竺乾学,得无念,得无名。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词题之“述怀”、“寓意”颇为引入瞩目。如果说这些词的小标题或有后人追加之嫌,而我们所熟悉的定风波奠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的词序则无可置疑地表明苏轼词创造的主体化走向,而这几首词的小标题不管是苏轼或者是后人所加,都同样说明苏轼已经非常自觉地在词中抒写自我了。一些词中的梦并非足写做梦,而是把梦作为一种喻体,来比喻“世事”的无常,但这“世事”也基本局限于“恋情”一事,如这首踏莎行:雪尽寒轻,月斜烟重。清欢犹记前时共。迎风朱户背灯开,拂檐花影侵帘动。绣枕双鸳,香苞翠风。从来往事都如梦。伤心最是醉归时,眼前少个人人送。“从来往事都如梦”,单看似乎是很深广的感叹,但联系整首词,其指向之单一便显而易见。而与他们不同的是,苏轼之梦幻感更彻底、更深重,更具思想深度与哲理内涵,也更发人深省、启人觉悟: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凤叶已呜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南乡子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方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醉蓬莱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艰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酹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具体来看,苏轼笔下的梦大多不是具体的生理之梦,而是一种比喻而且他说的是整个的人生“世事一场大梦”、“万事到头都是梦”、“笑劳生一梦”,自己已经度过的时光“十五年间真梦里”,这就使得他的梦幻之喻具有一种深度、广度与力度,绝非泛泛之论,而与深刻的人生体验相连。苏轼梦幻之喻既是吸取庄子齐物论中“蝴蝶之梦”影响的结果,卫更多地加入佛禅因素。为了说明“所有相”的虚幻不实佛禅做出了很多比喻,如维摩经:“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相生。”禅师语录中。梦幻之喻更是随处可见。如牛头法融禅师之“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赵州从谂禅师之“梦幻空华,徒劳把捉”。可以说,佛禅的梦幻之喻与苏轼的更为相似均是从整体上否定现实的虚幻不实。木兰花令之“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二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用电光来比喻人生虚幻。点绛唇之“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用空花来比喻世事无常。另外在其诗文中,还有“泡影”、“浮云聚沤”、“露电”等佛禅式比喻,如六观堂老人草书:“物生有象象乃滋,梦幻无根成斯须。方其梦时了非无,泡影一失幻影殊。”可见苏轼的人生空幻感的确较多地受到了佛禅的影响。可以说,只有到了苏轼手中,词中才第一次出现了这么深广、这么沉重的人生感悟,给人的心灵撞击也绝非之前的恋情之梦可比。苏轼承认人生的虚幻不实目的不是为了否定现实人生,而是为了追求达观,这在他的文章中有很清楚地表露:洞庭春色赋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斑。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限。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酒隐赋世事悠悠,浮云聚沤-眇万事于一瞬,孰能兼忘而独游?爰有达人。泛观天地。不择山林,而能避世。引壶觞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鱼枕冠颂我观此幻身,已作露电观若见冠非冠,即知我非我。五浊烦恼中清净常欢喜。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苏轼的人生态度,当他悟得世事如“泡幻”、“浮云聚沤”之后,不是否定现世人生,走向避世,而是要做个“达人”,拥有“达观”之心,从而“寄逸想于人寰”、“不择山林,而能避世。引壶筋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清净常欢喜”,心态平静超然地面对人生世事;其次,由于认识到了“富贵功名一幻耳”,所以放弃了对功名富贵的执著,心头的重负解除了,人一下子变得自信、轻松起来,这时词人登台远望,不是捶胸顿足、拍栏长叹,而是那样的胸怀畅然:“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平日里随便走走,便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适意,眼前的一切也显得异常平静、和谐:“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星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满庭芳是苏轼表现这方面心态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于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额,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词中表现的即是词人放弃了功名利禄之后的轻松愉快心情。明代钱允治类选笺释草堂诗余卷三记载:“诗僧号晦庵者亦有一词名满江红云:扰扰劳生,待足何时是足。接见定随家丰俭,便堪龟缩。得意浓时休进步,须防世事多翻覆。枉教人、白了少年头空碌碌。谁不顾,黄金屋。谁不爱,千钟粟。算五行不是,这般题目。枉使心机闲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又何须、采药访蓬莱但寡欲。此词亦是达观之见,俗以此曲与坡词作对刊碑刻云。”说明苏词与僧人词主旨的近似,均以勘破生死富贵之达观而警人,而苏词比之僧人词更多出一种潇洒自在、超然自得的意味,艺术上也更为圆熟。在苏轼词中甚至还出现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样充满生活热情的句子。这也是不难理解的一个放弃了心理重负、自我折磨而笑对人生世事的人怎能不积极乐观!禅思想来说,主要是一念净心(无念、无相、无住)、直下承当(安心)、随缘任运、随处解脱。“一念净心”是苏轼化解人生烦恼的重要法门,这个法门的获得是词人潜心钻研佛禅典籍的结果。苏轼的文集中曾多次提到“一念清净”的学禅体验:道子,画圣也。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盖所谓游刃馀地运斤成风者也。观地狱变相,不见其造业之因而见其受罪之状悲哉!能于此间一念清净,岂无脱理,但恐如路旁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耳。元丰六年七月十日齐安临皋亭借观。予过济南龙山镇,屠者卖肉,娼者唱歌,或因以悟。若一念清静,墙壁瓦砾皆说无上法而云佛语深妙,菩萨不及,岂非梦中语乎?乙巳至今二十八年书经三十二人,逝者几三之二。梦幻之喻,非虚言也。惟一念归向之善,历劫不坏,在在处处常为善友。元祜七年正月二十二日。若能一念,了是法门,于刹那埂,转八十藏,无有忘失,一句一偈。东坡居士,说是法已,复还其经。元祜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减字木兰花彭门留别一词:玉筋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学道忘比。一念还成不自由,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一念还成不自由”与“一念清净”说明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坛经中“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自由与不自由全在一念之间。“无念”、“无相”、“无住”是惠能吸收佛典理论而提出的重要成佛法门。坛经中言:“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乌台狱后,苏轼痛定思痛,他寓居佛寺之中,研读佛教典藉,“盖归诚佛僧,求一洗之”(黄州安国寺记),在佛禅思想的浸润下,在对忧患人生的反思中,苏轼形成了坦然面对现实苦难的人生哲学,即随遇而安,超然乐处。定风波心境的表露:奠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不管是风雨还是彩虹,不管是泥泞还是平坦,不管是炎热还是寒冷,词人都不会为之左右,改变心情,“清净本心”永远是不变的。要识自本心就要做到“念念不住”,“一念清净”、“直下承当”的结果便是内心不再有困扰、矛盾、痛苦,而是做到了“心安”“随缘放旷”,时时处处都能够心情安适、逍遥自在。“心安”的宁静:浣溪沙倾盖相逢胜白头。故山空复梦松楸。此心安处是菟裘。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愿为辞社宴春秋。定风波常羡人问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奘。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两首词都是咏写“心安”精神状态的。正如足适可忘屦,腰适可忘带心适自然可忘“世事烦恼”。正是学会了“心安”,苏轼才能够处处表现出洒脱开朗、随缘任运的精神风貌。“心安”或“安心”是禅宗用来说明达到禅悟境界的心理状态,达摩为二祖慧可安心的公案众所周知,苏轼也应该非常熟悉。他的诗书蕉山纶长老壁说的就是“心安”的道理:“法师住焦山,而实未尝住。我来辄问法,法师了无语。法师非无语,不知所答故。君看头与足,本自安冠屦。譬如长鬣人,不以长为苦。一旦或人问:每睡安所措?归来被上下,一夜无着处。展转遂达晨,意欲尽镊去。此言虽鄙浅,故自有深趣。持此问法师,法师一笑许。”长着长胡子的人本来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胡子问题,每天睡得很随意,突然有一天被问了“睡觉时胡子这么长怎么放”的问题之后,便再也不能安然人睡了,因为他开始思考胡子的放置问题。这也就是被“念”所缚,心有所住,所以不能获得清净本心。从诗中可知,这是苏轼与禅师之间的一次对话,苏轼正是拿这则小故事来说明“心安”禅理的,并且得到了“法师一笑许”,也可见苏轼对禅理确有会心。所以黄宗羲说:“子瞻深悟禅宗故独超脱。”我们读苏轼的词作,往往为其“超脱”的情怀所感染这与其对禅宗的深刻领悟有密切关系。禅悟的第二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九尊者 , 食已璞钵 , 持数珠诵咒而坐 , 下有童子构火具茶 , 又有埋筒注水莲池中者。颂曰 : 饭食已毕 , 璞钵而坐 , 童子著供 , 吹禽发火 。我作佛事 , 渊乎妙哉 ,空山无人 , 水流花开。这是苏东坡十八大阿罗汉颂中的两句。彦周诗话有过这样的评论:韦苏州诗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如东坡罗汉赞云:“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八字,还许人再道否?“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在禅悟上又进了一步,虽然佛尚未寻到,但水流花开,这一生动的直观,已是一个无欲无人的声色之境,从而传达出了对我执、法执有所破除的消息。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垂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这首词虽涉女性世界,极易写得浓艳,但苏轼却出之以清丽淡雅,这主要得力于词人审美情趣的清雅。写女子脱去脂粉浓艳。尽显冰清玉洁。再村之以疏星朗月的静夜,时光无声流失的细微感触,使整首词透出清丽淡雅的韵味来。所以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说东坡:“间作媚词却洗尽铅华”。另如行香子之“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渡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念奴娇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均呈现清旷空灵之审美境界。对禅宗“无住”精神有所领悟,才使得苏轼形成了“通达无碍”的思维方式,创作出“畅达”风格的作品。正如其哨遍为米折腰所云:“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这与其文中“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相类,正是一种“无所住心”的精神境界。这种“无住”精神表现在词体风格上形成了苏轼词作的“畅达”之风,如其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自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评之日:“突兀雪山,卷地而来,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赞美的即是苏词“卷地而来”、“至情流出”、“不假熨贴”的畅达自然之风格特征,这种风格的形成无疑得益于苏轼“无住”的创作思维方式。苏东坡这个人性格直爽,总是嘴给身子惹祸,总是不经意就得罪了当朝权贵。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大老婆答:“文章。”二老婆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您肚子里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围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张炎词源卷下评日:“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寂奇,直是压倒古今。”苏轼词的“奇”就在不同寻常,打破传统:其起句“似花还似非花”就非同一般不是从杨花的形态人手,而是别开生面,引人遐思。以下句句双关不仅写出之间,也即他所提倡的“神似”。相对于词坛上流行的追求“形似”的咏物词来说,无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其次,张炎这里用禅语“机锋”来说,透露出苏轼受到禅宗机锋公案影响的信息。绪论中已经提到,“机锋”是禅家话头,指的是禅师之间斗智斗能的行为。佛禅思想不仅影响了苏轼的人生旨趣与生活态度,而且进一步影响到了苏词的境界与风格。元佑五年,苏轼应诗僧清顺之请赋减字木兰花词: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首二句写幻,词人化静为动,本来静止的古松却有如两条巨龙冲天而起,在风雨中飞腾,极具劲健飞动之势。接下“疏影微香”、“幽人昼梦”二句写实,烘托环境之幽静。下片先写风吹鹊噪,隐然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致。结尾两句则似动实静,借凌霄花的轻轻飘落烘托出环境之静谧。宗白华指出:“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源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禅的心灵状态。”这首词喧寂相衬,动静相形,即是受了禅宗思维方式的影响。且全词泯灭了词人的主观感情,没有得失忧乐之情,一切都自由自在,鹊自噪,花自落,物我两忘,超然自在,这正是禅境的活泼泼的艺术表现,可与王维辋川诸诗参看。三部乐情景: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却,一份香雪。何事散花却病雏摩无疾。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一声怨切。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检维摩诘经,其观众生品第七云:“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听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又方便品第二云:“其(维摩)以方便现身有疾。”综合观之,散花之天女未尝有疾,而苏轼云“散花却病”,维摩亦由“现身有疾”变为“无疾”,苏轼反用佛典究有何意?依薛瑞生之说,此词似为朝云而作,从“乍见掩暮云”,“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问为谁减却一分香雪”,“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诸句可知此词当写美人迟暮之慨,故“散花却病”意指朝云因愁而病,“维摩无疾”暗示自己身体尚健,虽用佛典意实与之无关。宋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n)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尊)还酹(li)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云:“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圆觉经中有“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之语。,喻事物空虚寂灭之本质。而苏轼用之形容曹操失败,用其语不用其意。章质夫,福建蒲城人, 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 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 ? 一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时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 章质夫“正柳花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初夏(史料记载为神宗元丰四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 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吻合。故定为公元1081 年(元丰四年)更为妥当,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 ? ?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 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 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 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 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 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 “压倒古今”的名作。此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 黄州。当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 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次 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毬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 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译文: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 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 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 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 郎跨着金鞍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