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析.doc_第1页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析.doc_第3页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析.doc_第4页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历史材料与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秦议帝号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商周的天子称“王”,诸侯称“公”。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王”。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对于原先的王号感到不过瘾,认为王号不足以“称成功,传后世”,便决定称“帝”,于是让臣下议其帝号。丞相等以为古有三皇之说,泰皇最贵,便建议以泰皇为号。嬴政意犹未尽,决定兼取三皇与五帝之号,号曰“皇帝”。意在表明,不仅他在现世间至高无上,最为尊贵,就是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相比,他也是最为伟大,最为尊贵。 在这次议帝号过程中,秦王嬴政做了以下决定:今后以“皇帝”为号。其意即如上述。他本人称“始皇帝”,以后即以世计数,二世、三世传之无穷。意思是,他的帝统,千秋万世,不得改变,也不会改变。今后皇帝的命令,称为“制”“诏”,皇帝自称“朕”。这三字为皇帝所专用,他人不得使用。废除谥法。其实质是严禁臣下议皇帝,以突显皇帝的至高无上。秦始皇死后,其臣下果然没有为他加谥号。他的儿子胡亥也果然称二世,但他并未让帝位传之万世,而是连二世都没坐稳帝位便被秦末农民战争所推翻,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但秦始皇所创立的皇帝制度对后世还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历朝君主都称“皇帝”。“制”“诏”“朕”等也一直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一直没变。 【注释】眇(mio):渺小。辜:罪。绾:人名,即王绾。劫:人名,即冯劫。斯:人名,即李斯。陛: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为以卑达尊时表示谦恭的一种称呼。表示臣下不敢直接与君主对话,只敢与立于陛侧的君主近臣对话。“制” “诏” 的用法为秦始皇所首创。 “朕”, 即 “我”, 过去不分尊卑,上下共用。自秦始皇自称“朕”之后,“朕”字即为皇帝所专用。谥(sh): 封建时代, 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以评定褒贬的称号。 帝王之谥, 始于西周中期。 自今以来: 自今以后。2皇帝的行踪不可泄露卢生说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今上治天下,未能恬。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这条资料讲了相关联的两件事:秦始皇想成仙,卢生建议今后所居宫不要令人知。秦始皇采纳了卢生的建议,进而决定:泄露皇帝行踪的,一律处死。始皇帝到梁山宫,见丞相车骑甚众,显示出不高兴。后来身边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为之收敛。秦始皇猜测有人泄露了他的话,大怒,便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杀了。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泄露秦始皇的行踪。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皇帝更加神秘化,以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秦始皇的这种做法,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此后,泄露“禁中语”一直是大罪。秦始皇见丞相从骑众,感到不高兴,也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一面。【注释】倓(tn):安然不疑。3.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这条资料主要是讲秦始皇“坑儒”的缘由。侯生、卢生所说的秦始皇刚愎自用,乐以刑杀为威,骄傲自满等,既有秦始皇的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制度的因素:皇帝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臣下的意见,愿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对于公卿大臣,也是想用就用,不想用就让他们轻者变成摆设,备员而已,重者甚至有杀身之祸。秦始皇使皇长子扶苏北监蒙恬,一方面反映了秦始皇连皇长子的意见都听不进,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蝉,不敢说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始皇对大将蒙恬的猜忌之心,故令皇长子监军以牵制之。【注释】以衡石量书:用秤来称文书的重量。一石为120斤。日夜有呈:日夜有定量。蒙恬:秦大将,时率大军于上郡,以备匈奴。4.秦朝的中央官制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骑马、骏马四令丞。又龙马、闲驹、橐泉、承华五监长丞。又边郡六牧师菀令,各三丞。又牧橐、昆令丞皆属焉。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也。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宗正,秦官,掌亲属,有丞。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侯。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又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祠祀、食官令长丞。诸宦官皆属焉。将行,秦官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护军都尉,秦官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以赏功劳。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解读】史记无职官志或百官公卿表,对当时的职官制度未作专门论述。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对汉代职官制度及其沿革有专门论述,从中可以了解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与各机构的主要职能。秦朝中央机构有:中枢机构。秦朝中枢由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构成。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监察、图籍秘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未曾任命过太尉。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三者参预重大军国事务的决策,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皇帝。后代或称此三者为“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为执行机构:奉常,负责宗教仪礼;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太仆,掌舆马;宗正,掌皇族事务;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少府,掌山林川泽之税与官营手工业,以供给皇室;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收支;廷尉,掌刑法。“九卿”之外还有负责京师治安的中尉,负责土木建筑的将作少府等机构。秦朝的职官制度(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汉代的职官制度 (包括中央机构的职官设置及其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以及二十等爵制等) 基本上就是沿用秦制。【注释】秦统一中国后,议帝号与讨论实行郡县制等时,都未见太尉其人,而丞相、御史大夫则都在场,说明当时实际上未设太尉。5.统一度量衡、货币与文字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二(二十八年琅邪刻石)器械一量,同书文字。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明之。邱隆、丘光明等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录始皇铜方升铭文材料四(二十九年之罘刻石)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五(三十七年会稽刻石)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六(三十二年碣石刻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材料七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平准书材料八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孳乳而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法异令,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五代十国徐锴说文系传【解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除了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外,还采取了许多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措施,其中包括:统一度量衡。上引材料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即秦统一中国之初史事的记载。说明秦统一中国之初,就开始统一度量衡工作。材料二为公元前219年琅邪刻石之辞,表明秦始皇及其臣下对统一度量衡工作很重视,视之为秦始皇的重要功绩之一。材料三则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工作的实物见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作的铜方升、铜椭量、陶量器等,现存十余件,都有上述文字,说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工作做得很认真,且卓有成效。统一法制。秦始皇如何统一法制,因史书缺载,不得其详,但从上引刻石之文,可以得知秦始皇曾废除六国法律,统一执行秦的法律。清除六国为战备所设置的各种路障,以方便交通。统一货币,行用黄金与半两铜钱。此举无疑十分有利于商品流通与各地的经济交流。统一文字,先是统一使用大、小篆,后来为便于快捷书写,又发明了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注释】“显陈旧章”一词,词意不明。平:均平、持平。繇:通遥。金为三品:指黄金、白银、赤铜三种。布:即镈(b),铲形农具,这里指的是仿铲的铜钱。刀:仿刀的铜钱。溢:通镒(y),古代二十两为镒。识曰半两:标名半两。寖:通浸。寖多:渐多。籀,人名。相传任周宣王内史,创大篆。王:此处指周王。涂:通途。涤除:扫除。以趣约易:迎合简约的需要。郡县制的全面推行6.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材料一(王余祭三年,公元前544)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材料二(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材料三(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楚世家材料四(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楚世家材料五(桓惠王十年,公元前263)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五韩世家【解读】以上五条资料都说明:秦统一中国以前,晋、楚、吴、越等国已经设立了许多郡、县,实际上是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郡、县多设于诸侯的直属领地或新征服的地方。【注释】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要:威胁、要挟。7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秦国的郡县制材料一武公十年 (公元前688), 伐、 冀戎, 初县之。十一年, 初县杜、 郑。 (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并诸小乡聚, 集为大县, 县一令,四十一县。(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材料一、材料二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秦设郡、县最早。秦孝公以后(亦即商鞅变法以后),聚乡为县,更成为定制。新征服的领土,基本上都是设郡县。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以后新得之地,也是置郡县。8废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解读】这条资料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秦朝廷关于地方行政制度走向的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建议于燕、齐、荆等地分封秦始皇诸子以镇之。廷尉李斯则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例,说明分封制不足取。秦始皇从长远考虑,采纳了李斯意见,决定不分封诸子,而普遍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的这一决策意义重大: 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 如果像西周初年那样实行分封制, 就不可能实现中央集权。 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我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 溯其源头, 就是开始于秦朝。 影响深远。 秦朝之后, 不论是全国统一时期,或数个政权并立时期, 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以郡县制为主。 如汉初, 在一些地区也实行分封制, 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郡县制。 这条资料还显示: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在关于是否实行分封制的讨论中,尽管丞相主张实行分封制,群臣多数也赞成实行分封制,但秦始皇最后还是决定不分封,普遍实行郡县制。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使新征服的地区“皆为郡县”。当时对“诸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