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简史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科技简史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科技简史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科技简史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科技简史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技简史8道简答题 100分 6月23日闭卷考试1. “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内涵 问题本身的意思、关系)A. “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大意为: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远远超过欧洲,但近代科学只产生于欧洲,而没有产生于中国?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但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科技却跌入窘境。中国与西方为何在科技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大的距离,值得我们深思,不得不说这与中国的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文化氛围和思维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关联。直至今日,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这一难题仍对我们有很多启发借鉴之处,我们应该大力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大大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B. “钱学森之问”由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提出,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纵观近几十年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确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一些人才,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我们缺少大师级杰出人才。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商界、政界等“实用”性人士,而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等杰出的大师级人才。钱学森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转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模式。 “钱学森之问”是一道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C. 二者是有关联的,李约瑟难题,换个角度提出也就是钱学森之问,即:欧洲能从中世纪的落后背景下创建近代科技,为何近代中国却不能奋起直追,培养出创新型杰出人才,而再度成为科技强国呢? 二者都对当今我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2.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与技术的关系)A. 科学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自然、社会、思维过程及其他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实验技术,是通过改造环境以实现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二者的关系类似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B. 科学与技术二者关系密切。二者在目的、功能、作用上有诸多不同,但二者又有很多联系。技术离不开科学,许多情况下,技术是后生的,它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技术的改进需要科技的变革与进步,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科学技术化的现象,如对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研究催生了核技术;科学也离不开技术,在有些情况下,先产生技术,而后才有了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为科学提供了课题,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要依赖技术的改良,实验设备、实验技术的进步能够极大地推进科学研究,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技术科学化的现象,如天文望远镜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的进步,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生物学的进步。C. 二者共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的作用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趋势。3. 如何理解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社会二者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的不同显而易见,而二者又存在诸多联系。A. 社会对科学发展影响巨大,科学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大系统内进行的,所以必然受到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首先,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它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其次,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同社会相互作用而向前发展,科学技术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再次,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哲学和宗教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教育等因素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B. 科学对社会有很强的作用力,社会开始呈现科学化的趋势。科学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 首先,科学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资产阶级依靠科学进步,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其次,科学推动社会变革,科学是历史变革的有力杠杆。 再次,科学可以认知社会,科学对人类战胜迷信,提高认识能力,对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最后,科学调节生态环境,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但同时由于盲目使用这些能力,造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4. 科技史给了我们什么1. 科技史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了科学发展的历史,更好地认识科学,对于科技的整体发展历程有了更好的把握,开阔了视野和知识面,2. 通过对科技史的学习,可以知道科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学习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过程,可以认识到科技发展的规律,把握住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于科技发展的预测,如根据“汤浅现象”可以预测未来科学中心将由美国迁移到别的地区。3. 科技史综合了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可以弥补学科分类过细的不足,从而起到开阔思路的作用5. 什么是哥白尼革命;“日心说”的意义1. 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转动。这一学说颠覆了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天体运行论成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将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产生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这被称为哥白尼革命2. A. 批判了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地轴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错误学说B. 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 C. 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一些其他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从而实现了天文学的不断完善,“日心说”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 D. “日心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E. “日心说”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从哥白尼时代起,脱离教会束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开始获得飞跃的发展。6. 19世纪,所谓的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两个方面意义: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A. “三大发现”:1、细胞学说:1836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创立,认为细胞是动、植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2、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学说。物种是变化的,不断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都是通过这个过程演化而来的。在整个过程中,自然的选择作用决定了物种进化的方向,适合生存的个体得到保留并形成新种,不适合生存的个体则被淘汰。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18411847年间由德国科学家迈尔等人提出,认为:物质运动的总能量守恒,各种形式的能量互相转化按一定的等量关系进行;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能力是不灭的,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B.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细胞把生物界的所有物种都联系起来,是对生物进化论的一个巨大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也驳斥了神创论和形而上学,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达尔文进化论把发展、变化、联系的观点引进了生物学,推动了生物学发展,使生物学最终摆脱了神学束缚,成为真正的科学,它还说明整个生物界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为断发展过程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有巨大的哲学意义。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方便了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量的求解,是关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普遍定律,它也揭示了自然物质运动的统一性,有力地证实了哲学上的运动不灭。总之,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极大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7. 本课程共分为哪几个专题?开展了哪些活动?哪些对你印象最深?A. 课程分为绪论、科技的起源、中国古代科技、近代科学革命、19世纪的科学革命举偶、科学综述(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专题B. 开展了一次对“李约瑟问题”的大讨论和分组讨论(6个题目)C. 对“李约瑟问题”的讨论,讨论课上大家踊跃发言,自己听到了很多新奇的见解,受益匪浅,对“李约瑟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8. 科学史上的“贝尔纳现象”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关于现象可以自己发挥,讨论它的好处或者缺陷或者谈该现象给了我们什么启发。贝尔纳是英国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主要在生物化学方面有许多成就,他在科学上形成一种风格,类似抗战时期中共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他在科学研究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不对一个单独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贝尔纳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发现,在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中,都有所建树,他提出问题,吸引其科学家进行研究,而他本身不深入研究,而跑到另外一个领域中,写下了科学史的奠基之作历史上的科学,后来又跑到社会学中,写下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科学的社会功能,有人说他是“多面手”,有人说他从来不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许多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学奖,最初提出该成果的课题的人是贝尔纳,但贝尔纳从不对一个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贝尔纳现象”,即在科学研究中,有些人自己并不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他承担的是原始思想的“发动机”的角色,这种现象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是否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解决问题表现的是一种实验的技巧、数学上和逻辑上的推导,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Bernal英国学者贝尔纳是一位非常有趣的科学天才,他具有天章云锦般的想象和深刻过人的洞察能力。他总是喜欢提出一个题目,抛出一个思想。首先自己涉足一番,然后,就留给他人去创造出最后的成果。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其原始思想应归功于贝尔纳的论文,都在别人的名下出版问世了,他一直由于缺乏面壁十年的恒心而蒙受了损失”。兴趣过于广泛、思维过于发散,对科学创造是非常不利的。贝尔纳效应要求组织的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和绿叶精神,以组织的大局为先,以组织的发展为重,以工作的需要为急,慧眼识才,潜心育才,放手用才,大胆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干部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和环境。 达芬奇、罗蒙诺索夫和罗素现象。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三杰”(另二位是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之首,他不仅是画家,而且是建筑工程师和数学家。 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著名的化学家、物质不灭定律的发现者、俄罗斯语言奠基人、数学家与诗人。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显然,他们都具备极好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这三个人都是跨文、理两大科的重量级学者。现今时代,很难见到先天有艺术灵感者,还可以在游刃有余地玩艺术的同时,又在某一个数理领域的职业有所建树从而达到文理兼融的人;更不用说在某专业上有惊人的成就,同时还精通文、史、哲的奇人。也就是说,在现今科技高度专业化的时代,人们无不受到贝尔纳效应的制约。英国科学家、科学学奠基人J.D.贝尔纳(J.D.Bernal(1901-1971)一生在结晶学、分子生物学、科学社会学等方面有过许多天才的思想。贝尔纳是著名的英国科学家,他在科学方面曾做过奠基性的工作,他也做过结晶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前沿研究。他才智过人,当他研究过蛋白质晶体的第一批X射线衍射图后,就敏感地预见蛋白质的结构问题可以获得解决。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科学思想。可是他只停留在得到的洞察上,没有下工夫去深入研究,他把这个问题的解决留给了其他人。他也研究过氨基酸、维生素、液体的结构、陨星上的生命、大陆漂移等,在每个领域都提出了大有前途的问题。有人认为,如果他深入研究自己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可是他把这些机会都留给了别人,他在一个地方放一枪,就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他的许多朋友为他惋惜。9. “汤浅现象”日本科学家,主要搞化学研究,业余时间搞研究,研究结果为大多数社会学家所认可,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来看,有一个规律,从文艺复兴开始,中心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个线索的发展,对这个规律进行评价,根据自己的思考,看是不是有这样一个规律,是不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成为当时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心与这个国家的哲学、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有一些关联,80年代时,称之为“世界科学技术中心转移规律”,它是由汤浅最先发现并发表的,所以又简称为“汤浅现象”,这也成为科技史研究的一条线索。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科学史家汤浅光朝对科学和技术编年表等三种文献资料统计分析,以数据形式论证了英国学者贝尔纳关于科学中心及其转移过程的见解 汤浅光朝以下述方式定义科学中心:当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段内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总数的25%,则称该国家在此时段内成为科学中心,该国家保持为世界科学中心的时段为其科学兴隆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