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学号:100210015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作者:朱萍 指导教师:谢芳摘要: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随机抽取的15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探究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以及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及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差异,以期为增强高中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有效的依据,从而提出相应建议来提升高中生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各个因子即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等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上均有显著的差异;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上水平;高中生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高中生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其心理韧性有正向预测作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关系研究1 引言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压力、困难、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自我复原能力,是一种压力“反弹能力”1。韧性作为人体存在的一种内在保护机制2,能够促使人们在困难和挫折等负性生活事件面前采取相应的对策, 维持自身与环境及压力的和谐发展。心理韧性的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Rutter对母爱剥夺进行的研究3 。 应对方式又称应付方式,是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所采用的认知评价和行为方式。应对压力或挫折的反应强度对于评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起着重要作用2,同时影响着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形成。高中生生活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倘若多次受挫,心理素质不好的同学就会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诸如弃学、沉迷游戏、自杀等。因此对于高中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压力大、心理矛盾和困扰繁多、竞争力大的现状,良好的心理韧性水平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就显得相当重要,所以探究高中生的心理韧性结构,了解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和应对方式对促进高中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自如的应对各种压力,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1.1 关于我国高中生心理韧性研究现状 关于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研究。国外对心理韧性的理论研究很丰富,并向更加整合的方向发展,前沿方向是从多元水平上来认识心理韧性,同时探究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是如何与周围的系统发生有效或无效的交互作用的3。 目前我国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大致如一:凌华明,凌华龙(2013)的调查表明:富有心理韧性的高中生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其情绪和行为相对较成熟稳定,会产生较好的自我效能1;杨光(2012)对黑龙江省第一中学的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高中生心理韧性总体状况良好4;江瑞辰(2012)的调查结果发现:藏族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处于较高的水平5;张旭东,刘卫川,曹卉(2013)的研究说明高中生的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6。总之,目前国内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研究较少,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1.2 关于我国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与特点当前关于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在面对压力等负性生活事件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 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比较多。江瑞辰(2012)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男生更倾向于选择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女生则比男生更多地使用发泄的应对方式5;王智(2005)的研究发现高中生在应付生活事件时主要采取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消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7;赵凌燕(2008)的调查发现,中学生在面临挫折和烦恼时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问题解决、忍耐、退避、发泄、幻想、求助8;孙海婷、罗正学、关可心、邱纯(2013)的结果发现高中生采取的应对方式差别不大,使用最多的是合理化和解决问题,而比较少向他人求助9。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法来探究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以为提高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和促进高中生形成更加积极稳定的应对方式提供重要依据。2 研究方法2.1 被试随机抽取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高一至高三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50份问卷,有效收回145份,其中被试包括高一至高三文科和理科专业,男生73名,女生72名,具体人数分布见表1和表2。表1 高中各年级男女生人数分布表高一 高二 高三 合计男 23 25 25 73女 22 25 25 72 计 45 50 50 145 表2 高中各年级文理科学生人数分布表 高一 高二 高三 合计 文 未分科 25 25 50 理 25 25 50 计 50 50 1002.2 工具2.2.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共27个题目,包括目标专注(5个项目)、情绪控制(6个项目)、积极认知(4个项目)、家庭支持(6个项目)、人际协助(6个项目)5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从1-5程度依次递增,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韧性水平越高(项目1、2、5、6、9、12、15、16、17、21、26、27为反向计分)3。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与RS的相关为0.531。 2.2.2应对方式问卷 由肖计划编制,共62个项目,包括解决问题(11个项目)、自责(9个项目)、求助(10个项目)、幻想(10个项目)、退避(11个项目)和合理化(11个项目)6个因子,回答“是”记“1”分,“否”记“0”分(其中条目19、36、39、42为反向计分),将每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就是该分量表的量表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越偏向使用该因子。解决问题、 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r1=0.72,r2=0.62,r3=0.69,r4=0.72,r5=0.67,r6=0.722。2.3 问卷发放与回收利用学生周末下午的休息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被试团体施测,主试为心理学专业大四学生,由主试统一讲解指导语,共发放150份问卷,测试结束后当场统一回收。2.4 数据录入与分析在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后统计有效问卷145份,统计所需分数,再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并仔细检查有无漏录或错录。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3 结果3.1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及其总量表得分间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表3 不同性别学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及其总量表得分间的差异分析因子 男(N=73) 女(N=72) (MSD) (MSD) t心理韧性总分 88.895.99 86.796.88 1.960 目标专注 16.642.45 16.362.46 0.694 情绪控制 17.683.46 16.382.42 2.635* 积极认知 16.341.51 17.752.89 -3.676* 家庭支持 20.253.63 19.492.95 1.385 人际协助 18.183.29 17.263.22 1.689 应对方式总分 27.524.95 33.974.20 -7.269 解决问题 6.642.61 8.431.98 -4.641* 自责 5.511.77 6.081.99 -1.842 求助 5.631.76 5.811.93 -0.573 幻想 4.561.89 4.431.96 0.411 退避 3.211.83 4.421.69 -4.141 合理化 3.161.93 3.651.59 -1.661 *p0.05,*p0.01,*p0.001,下同由表3可知,心理韧性量表中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情绪控制因子上(t=2.635,p0.01)的差异很显著,在积极认知上(t=-3.676,p0.001)差异极其显著,且男生的情绪控制平均分高于女生,女生的积极认知平均分高于男生;应对方式问卷中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解决问题因子上(t=-4.641,p0.01)的差异很显著,且女高中生得分高于男生。3.2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专业差异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及其总量表得分间的专业差异分析结果如表4。表4 不同专业学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及其总量表得分间的差异分析因子 文(N=50) 理(N=50)(MSD) (MSD) t心理韧性总分 87.966.32 88.447.76 -0.339目标专注 16.262.59 17.602.62 -2.571情绪控制 17.723.11 16.684.04 1.442积极认知 19.542.76 19.844.16 -0.425*家庭支持 17.302.38 16.983.04 0.586人际协助 17.083.45 18.103.88 -1.390应对方式总分 30.685.16 31.045.24 -0.346解决问题 8.401.68 7.941.83 1.308自责 6.121.52 5.422.41 1.738*求助 5.441.85 5.261.99 0.468幻想 4.982.07 4.162.19 1.927退避 3.902.20 4.181.86 -0.688合理化 3.401.68 3.981.80 -1.666由表4可知,心理韧性量表中不同专业的高中生在积极认知上(t=-0.425,p0.05)差异显著,理科生在积极认知因子上的平均分高于文科生;应对方式问卷中不同专业的高中生在自责因子上(t=1.738,p0.001)差异极其显著,文科生在自责因子上平均分高于理科生。3.3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及其总量表得分间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结果如表5。表5 是否独生子女的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及其总量表得分间的差异分析因子 独生(N=71) 非独生(N=74) (MSD) (MSD) t心理韧性总分 87.256.91 89.865.80 -2.467 目标专注 16.162.39 16.742.30 -1.171 情绪控制 16.793.20 17.272.90 -0.951 积极认知 16.972.55 17.112.26 -0.343 家庭支持 19.563.58 20.183.03 -1.131 人际协助 17.833.62 17.752.74 0.150 应对方式总分 29.815.82 30.754.84 -1.058 解决问题7.502.47 7.562.51 -0.149 自责 5.571.91 6.011.87 -1.413 求助 5.742.13 5.701.52 0.122* 幻想 4.632.17 4.371.64 0.801* 退避 3.671.80 3.951.91 -0.902 合理化 3.331.80 3.481.77 -0.493 由表5可知,心理韧性量表中高中生心理韧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应对方式问卷中高中生是否独生子女在求助因子(t=0.122,p0.01)和幻想因子(t=0.801,p0.01)上有很显著的差异,且在求助因子和幻想因子上独生子女平均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3.4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及其总量表得分间的年级差异分析结果如表6。表6不同年级高中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各因子及总量表得分之间的方差分析因子 高一(N=45) 高二(N=50) 高三(N=50) F 事后检验(MSD) (MSD) (MSD)心理韧性总分 82.0116.13 87.526.39 88.887.65 1.016目标专注 15.561.47 15.061.91 17.602.63 20.873* 高一高三* 高二高三*情绪控制 16.441.37 18.123.06 16.483.75 5.181* 高一高三*积极认知 16.821.48 17.922.55 16.362.69 5.916* 高一高三* 高二高三*家庭支持 20.272.82 19.562.33 19.824.42 0.542人际协助 18.022.12 16.982.42 18.404.37 2.692应对方式总分 28.985.59 31.044.56 32.286.55 4.138* 高一高三*解决问题6.113.18 8.701.64 7.641.74 15.646* 高一高二* 高二高三* 高一高三*自责 5.841.58 6.661.45 4.882.15 12.797求助 6.531.36 5.781.57 4.922.14 10.338幻想 4.331.22 3.321.58 5.821.92 3.295退避 3.291.27 3.181.66 4.902.01 6.031合理化 2.781.69 3.421.34 3.962.07 5.547* 高一高三*由表6可知,心理韧性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而心理韧性量表中目标专注(F=20.873,p0.001)、情绪控制(F=5.181,p0.01)和积极认知(F=5.916,P0.01)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在进一步的事后检验中能发现,在目标专注因子上,高一与高三、高二与高三差异显著,在情绪控制因子上,高一与高三差异显著,在积极认知因子上,高一与高三、高二与高三差异显著;应对方式(F=4.138,p0.05)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解决问题因子(F=15.646,p0.001)和合理化因子(F=5.547,p0.05)在年级上也有显著差异,在事后检验中发现,在解决问题因子上高一与高二、高二与高三、高一与高三差异显著,在合理化因子上,高一与高三差异显著。3.5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对高中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各因子及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7。表7高中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各因子及总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分析 项目 韧性总分 目标专注 情绪控制 积极认知 家庭支持 人际协助应对总分 .072* .234* -.008* .294* -.041 -.099解决问题 .033 .049* .110* .374* .198* .083自责 .034 -.016 -.133 -.184 -.069 -.126求助 .223* -.075 -.156 .177 .339* .198*幻想 -.079* -.313* -.119* -.065* -.037* -.136退避 -.130* -.240* -.132* -.044* -.137 -.170*合理化 -.083 .106 .108 .054 -.111 -.256 由表7可知,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之间有显著性相关关系,且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因子均与解决问题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与幻想、退避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家庭支持与幻想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人际协助与退避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3.6高中生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的预测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高中生应对方式各因子与心理韧性各因子间的关系,以心理韧性为因变量,高中生的应对方式各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表8高中生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多元回归分析因变量 自变量 R F B t心理韧性 方程模型 0.449(a) 0.202 4.799* 82.98 32.86*总分 解决问题 1.066 0.271 2.177*自责 -1.326 -0.296 -2.404*求助 0.963 0.264 2.102*幻想 -0.872 -0.239 -1.960*退避 -0.363 -0.258 -2.097*合理化 0.652 0.416 1.325应对方式总分 0.438 0.312 2.561*由表8可知,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间的相关存在显著性意义,高中生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能有效预测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测定系数为0.202,即自变量能解释因变量20.2%的变异。对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多重回归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好,其中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因子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4 讨论4.1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差异性别差异检验表明,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情绪控制因子、积极认知因子和解决问题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情绪控制平均分高于女生,女生的积极认知平均分高于男生,女高中生的解决问题平均分高于男生,该结果与凌华明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男高中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女高中生强,这可能和女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较差有关;而女高中生的积极认知能力比男高中生强可能是因为女高中生思考问题更加谨慎细致、全面,其解决问题能力较男高中生强可能与女高中生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有关。专业差异检验表明,不同专业的高中生在积极认知和自责因子上差异显著,理科生在积极认知因子上的平均分高于文科生,文科生在自责因子上平均分高于理科生,可能是由于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困境面前更乐观,文科生遇到逆境时更偏向从自身寻找失败原因可能与文科生的学习特征和性格特点有关。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检验表明,高中生心理韧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无显著差异,但在求助和幻想因子上有很显著的差异,且在求助和幻想因子上独生子女平均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家里大多被父母重重保护,平时在遇到困难时都有父母帮忙,这样一旦独自做事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而需要别人更多的帮助,也正是因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沉浸在理想化的生活中,不能客观看待外界事物。 年级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而心理韧性量表中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因子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目标专注上,高一与高三、高二与高三差异显著,在情绪控制上,高一与高三差异显著,在积极认知上,高一与高三、高二与高三差异显著,原因可能在于高中生在高三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学习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为以后离开高中校园做打算,更加关注外界信息,对压力事件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因子在年级上也有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在解决问题上高一与高二、高二与高三、高一与高三差异显著,在合理化上,高一与高三差异显著,可能是因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了较为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4.2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该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对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表明高中生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能有效预测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其中解决问题因子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因子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有研究结果表明,高心理韧性水平的高中生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更加成熟稳定,这与本研究所得结论一致。心理韧性水平高的学生倾向选择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反之,心理韧性水平低的学生则倾向选择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因此探究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对于促进高中生形成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有重要意义。5建议5.1学校方面学校应根据高中生的特点,通过开设赏识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技巧和方法来及时调节自我的情绪从而减轻压力;还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来负责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并适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学生健康顺利应对各种生活事件。5.2家庭方面父母应创造优良的家庭氛围和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利于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因此家长应在理解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去关注子女的成长,做到宽严并济、严而有度,加强和孩子们的良性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无度地给孩子们施加压力。 5.3社会方面社会应注重利用媒体的力量来宣传一些有助于提高高中生心理韧性水平的事件,积极关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学生在遇到压力、挫折等不良生活事件时学会运用正确恰当的方式。6 结论1.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各个因子即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等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和年级上均有显著的差异;2.高中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上水平;3.高中生的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4.高中生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这些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其心理韧性有正向预测作用,自责、幻想、退避这些消极的应对方式有负向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1 凌华明,凌华龙.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付方式的相关调查分析D.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4)2 张旭良.韧性角度下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研究D.河北大学, 2009 3 胡月琴等.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4 杨光.高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25 江瑞辰.藏族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101-105 6 张旭东,刘卫川,曹卉.高中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01):79-827 王智.高中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59-60 8 赵凌燕.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9):1000-1003 9罗正学、关可心、邱纯.当代高中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人格特质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732-735 An explo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resilience and coping style of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Author : Zhu Ping Director:Xie FangAbstract:This study takes advantage of Adolescent Mental Resilience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o test 150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is selected at random,aims to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发行上海市松江区2025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农发行丽江市永胜县2025秋招笔试综合模拟题库及答案
- 农发行延安市延长县2025秋招笔试创新题型专练及答案
- 金融衍生品市场2025年创新风险管理工具与风险管理实践报告
- 农发行许昌市魏都区2025秋招笔试英语题专练及答案
- 夜雨寄北秋词课件
- 农发行白山市江源区2025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项目经济效益评估报告
- 平江二中课件表
- 2025年湖南职高语文试题及答案
- GB/T 16714-2007连续式粮食干燥机
- 【精品】2020年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培训考试题
- 五年级《欧洲民间故事》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派车单(标准样本)
- 少先队大队委申请表
- 浦东机场手册
- 柴油机负荷特性曲线比较课件
- JGJ保温防火复合板应用技术
- 《认识液体》-完整版PPT
- 《跳长绳绕“8”字跳绳》教学设计-小学《体育与健康》(水平二)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 幼儿园绘本:《闪闪的红星》 红色故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