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一、课题的及意义(一)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教育强国”的理念,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教师作为完成“教育强国”的特定人群而备受瞩目。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优质的师资资源。 教师作为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主体,其身心健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幸福感自然也不例外。 幸福是每个人最终的追求,无论身份地位的差异,贫富的差异有多大,人们渴望幸福生活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过,所有的物质追求都是为了满足精神上对幸福的憧憬。 教师作为众多社会群体中一个平凡又伟大的个体,也拥有着追求幸福的权力,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践行者,其幸福感的得失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是国富民强、国之兴旺的重要保障,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事业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师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幸福感不仅能使自身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也能从深层次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满怀幸福感的从事教学工作,学生才能从中体会到幸福,进而满怀幸福感的进行学习,一个积极向上、幸福感慢慢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学生。 由此可见教师幸福感不仅关于教学质量的优劣,还会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最终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度逐步提高,子女教育问题自然得到了全社会范围内的关注。 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学校希望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进而获得更高的升学率,教师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去更高的学府就读。 在诸多期望下,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日渐增大,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均较大。 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创造了条件,但教师的负担一直有增无减,除了工作之外,教师还在生活中充当了妻子、儿媳、女儿、母亲等多种角色,这让教师的内心不堪重负,其生活状况和幸福水平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众多的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教师幸福感,并且在幸福感的现状、特点、提升策略方面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在探讨教师幸福感时,影响幸福感生成的职业倦怠也逐步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美国心理学家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一术语,自这一术语提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 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在1979年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教师发生职业倦怠后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工作,还影响了自身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有学者说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对个人和组织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影响,最重要的学生往往成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牺牲品。 xx年中国人力资源网发布的“职业倦怠指数报告”对中国15个行业的职业倦怠指数急性调查后发现,教师职业倦怠情况较为研究,位居所有行业的第三位。 这一数据也再次反映出教师职业倦怠已经较为严重,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与教师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性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 研究如何降低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幸福感,从人本思想出发,探讨如何关怀和帮助教师,使其更快、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庞大的教师队伍中农村教师的比例较大,他们承担着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的部分,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 农村中学教师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与其他农村居民不存在较大差异,综合素质较低、工资较低、工作环境差、职业发展方向渺茫,于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往往给农村中学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幸福感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较多,过往很多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深入研究,幸福感与应对方式就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有学者研究过幸福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但对于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幸福感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乡村中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相关研究更少。 因此本研究以长春市周边乡村中学教师为例,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三者关系进行探讨,将应对方式和幸福感两个变量相结合,研究二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深入分析应对方式在职业倦怠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降低我国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提高幸福感提供有效的参考。 (二)课题意义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强国”就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没有强大的教育,就不会有强盛的国家,这一定律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有限的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这一思想指引和推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未来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的培养上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努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建立一支品德高尚、教学能力较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我国教育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中学教师受到环境、综合素质、工资、职业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影响,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教学能力高,则意味着教学水平相对较高,农村教师的“先天不足”导致其与城市教师在个人素质、教学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使其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感,成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基础上,以处于弱势地位的乡村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探讨应对方式和幸福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和直接作用,为乡村教师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率,提高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这对于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和农村教师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简述该领域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一)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一些年轻的志愿者在工作一年后,出现精力衰竭、缺乏动力、缺乏责任感的现象,伴随这些现象的还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倦怠”。 马勒思从社会学的角度、以情感压力为重点,对工作环境和职业倦怠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 Farber则从工作环境的角度来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要俺就,发现这种倦怠发生的原因与个人付出和回报存在密切的关联,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工作期望并不现实,认为工作的付出和所得并不一致,因此产生职业倦怠。 Maslach认为教师职业倦怠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 利思伍德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的过程中,将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分别为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领导因素。 Byrne认为应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以人格因素为主,人格因素能接受相同的工作环境、同样的教育背景下为什么教师会有不同的反应。 Jack DUnham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中的工作压力主要课程改革,如果教师不能缓解压力,那么职业倦怠就容易发生。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多集中在现状分析方面。 杨丽颖 (xx)以藁城区为例,调查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通过与教师访谈、课堂观察、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深入了解教师职业倦怠在教学、与学生和同事相处上的表现,针对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从教师自身、学校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周天梅 (xx)以四川省农村中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指出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角色意识对职业倦怠有着负向预测作用,工作满意度是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因素。 徐莹 (xx)使用问卷调查法对441名河南农村中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定农村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于升学和教学工作,且农村中学教师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其情绪多处于炳奎的边缘,尤其是教龄610年的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明显高于教龄20年以上和教龄在15年的教师,研究结果再次证明了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正相关和预测作用。 毕震宇 (xx)以云南农村中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婚姻状况、职称、职务、工作地点对教师职业倦怠没有影响,性别、学历、教龄和所教授的科目对职业倦怠有影响,并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能够影响教师自评教学水平,教师自评水平也直接影响自评教学水平。 张昌勋 (xx)指出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能够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并且还会影响学校的安定团结。 想要消除或者降低教师职业倦怠,除了领导关心、社会关爱、制度调控以外,农村教师还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放松和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确保能身心健康的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 (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Murpnv (1963)认为应对是一种行为,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环境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调整。 Billings (1983)则认为应对本身的概念已经不重要,而其动态发展的过程则十分重要,顶对是个体面对压力事件的一种于主观认知和行为上的反应。 Matheny (1986)认为应对包括个体做出的消除、减弱应激源的一种反应,这种努力的健康行,或者是以最少的痛苦方式来减少应激带来的负面反应。 应对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应对也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以此来优化个体与外界的关系,另一种是减少自我情感的痛苦和紧张感。 Folkman S。 (1986)将应对方式简单的理解为人们对付内外环境变化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的应对方式能减少或增加应激反应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应激和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 Kyriaco (1980)指出教师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应对,另一种是被动应对。 张露 (xx)指出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中学教师应对方式各个维度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存在相关性,教师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他所体验到的被动情绪就会越低,工作成就感就会越强;如果教师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那么在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下,其工作成就感就会较差,还会因自己消极的应对方式引来学生和同事的不满,应对方式在中学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 倪祯 (xx)对中学教师职业紧张、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学教师职业紧张水平与中国西南地区职业紧张常模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不同品族教师所选择的应对方式均不相同,中学教师职业紧张、应对法按时与社会支持存在关联,教师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降低其职业紧张,提高工作质量。 徐存秀 (xx)对青海省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青海省中学职业压力较大,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身心健康均存在较大的问题。 男教师的职业压力要高于女教师,其应对方式较为消极。 王朝伟 (xx)以广西地区中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该地区教师情绪智力水平较高,但在应对方式上呈现两级分化的现象,要么非常积极,要么非常消极。 广西地区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良好,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及工作倦怠之间存在相关性,消极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存在正相关,与自我成就存在负相关。 积极应对情绪智力存在正相关,消极应对对情绪智力存在负相关。 (三)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国外的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幸福感的描述为主,主要使用单项测试,通过测量不通群体的幸福感状况来探讨各群体幸福感的特征;第二阶段以为幸福感产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对幸福感相关的理论模型和测验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完善;第三阶段研究者使用幸福感的相关测量理论和方法,对各群体的幸福感进行测量,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影响,不同人格特质产生的不同幸福感。 Diener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标准来对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估,包括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特点。 Bradburn指出幸福感由积极幸福感和消极幸福感构成,幸福则是由积极情感与消极性感相比较得出。 Gutierrez (xx)认为幸福感是人们不断平衡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过程,当积极情绪的次数多于消极情绪时,个体就会产生幸福感。 Hsee对幸福感进行了划分,分为情绪特殊性、暂时性、领域特殊性,将幸福感分为主体正面或负面的享乐体验。 Diener (xx)对自身30年的幸福感进行总结后提出来了幸福感的四个维度,包括过去、将来、现在生活的满意度;积极的情感体验、消极的情感体验、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国内的幸福感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有真正的幸福感研究。 韩黎 (xx)对四川省467名农村中学教师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农村中学教师的幸福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支持水平不同,教师的幸福感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心理韧性是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因素。 肖倩 (xx)指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西部省市,这也导致贵州省的农村中学教师较多,现有的农村中学教师缺乏幸福感的情况较为普遍,而政策不足是导致农村中学教师幸福感不足的重要原因。 张传月 (xx)指出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水平较低,导致职业幸福感水平较低的原因是忙碌感和人际消耗,另外社会偏见、缺乏支持、缺乏公平感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幸福感,需要通过培育合作文化,为教师提供心理和团队支持,帮助教师舒缓工作压力,使其幸福感增强。 鞠晓青 (xx)通过对青岛市农村中学职业幸福感的研究发现,青岛地区农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其幸福感与性别、年龄、教龄、编制等存在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偏差的自我定位、自我认同感较低、职称矛盾突出等是影响青岛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四)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幸福感三者关系研究 1、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研究张小文 (xx)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应激事件与职业倦怠之间,应对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中介因素,并对职业倦怠是否发生起着关键性作用。 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有效的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反之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不利于身心健康,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 郑银佳 (xx)指出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张蓉 (xx)指出高职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尤其是在年龄、性别、职称、收入、任职课程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积极的应对法按时与职业倦怠呈现负相关,解决问题和求助能有效的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消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呈现负相关,合理化、自责、幻想、逃避等应对方式对职业倦怠有反作用。 2、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研究McCrae的研究发现,理性行为、寻求帮助、吸取教训、求助信仰等应对方式是有效的提高幸福感的方式,使用这些应对方式的人们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黄金辉 (xx)通过对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研究后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密切相关,积极应对法按时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现负相关,应对方式对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更好的预测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唐莘尧 (xx)探讨了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且深入分析了应对方式起到的中介作用定,发现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和幸福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压力能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能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职业幸福感。 农雁玲 (xx)指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较大,其应对方式在发展方向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能有效的提高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较为明显。 3、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研究杜彦霖 (xx)采用综合幸福感问卷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湖南省14所中学的865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较高,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严重;职业倦怠与幸福感呈现负相关,其中情绪衰竭与生命活力,去人格化和利他行为,低成就感和人格成长,组织去人格化与生活满意呈现负相关。 宋志斌 (xx)对石家庄和邢台市的320名中学教师进行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幸福感问卷调查,发现中学教师对其职业基本认同,职业倦怠不明显,但幸福感偏低。 教师幸福感与职业认同呈现正相关,与职业倦怠呈现负相关,职业倦怠中的情感耗竭、低成就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因子。 杨子江 (xx)对信阳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测量后发现,其职业幸福感状况较为乐观,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处于低度职业倦怠水平,职业倦怠的各个维度与职业幸福感呈现负相关,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对职业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于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研究起步均较早,但针对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研究内容较少,大部分的研究均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以某一乡村教师群体进行实践研究的情况较少。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均以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为主,针对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的关系、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成果较多,针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研究内容较少,并且对三者关系研究,应对方式在职业倦怠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非常少,这也是本课题选择研究三者关系,以及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的原因。 三、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及实施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本研究以长春市周边乡村中学教师为例,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三者关系进行探讨,将应对方式和幸福感两个变量相结合,研究二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深入分析应对方式在职业倦怠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降低我国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提高幸福感提供有效的参考。 研究成果形式为硕士论文与阶段性的学术论文。 (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1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应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对乡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现状进行分析。 (1)文献法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文献数据、图书馆、书店等广泛的搜集了乡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乡村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研究文献做了大量的搜集、和分类,对获得的文献进了归类处理,为论文的下一步撰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以长春市周边乡村中学教师为例,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分析应对方式在职业倦怠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2技术路线3可行性分析 (1)硕士及本科学习期间的理论学习和文献积累,为论文写作提供了理论和材料准备。 (2)导师对乡村教师很深入的研究,给予我很多指导。 (3)长春市周边农村学校作为我单位的服务对象,参与农村教学的实际操作,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幸福感都有一定的了解。 论文题目乡村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方法文献综述研究结果讨论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学位论文框架11绪论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选题背景1.1.2研究意义1.2研究内容及方法1.2.1研究内容1.2.2研究方法22文献综述2.1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2.1.1职业倦怠2.1.2教师职业倦怠2.1.3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2.2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2.2.1应对方式2.2.2应对方式的相关理论2.2.3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2.3幸福感的相关研究2.3.1幸福感2.3.2幸福感的构成2.3.3幸福感的相关理论2.3.4幸福感的影响因素2.4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幸福感三者关系研究2.4.1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研究2.4.2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研究2.4.3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的研究2.4.4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幸福感的关系研究3研究设计3.1研究目的3.2研究思路3.3研究假设3.4研究对象3.5研究工具3.6数据处理4研究结果4.1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幸福感的描述性统计4.1.1职业倦怠的描述性统计4.1.2应对方式的描述性统计4.1.3幸福感的描述性统计4.2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4.2.1性别4.2.2年龄4.2.3教龄4.2.4学历4.2.5职称4.3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幸福感的相关分析4.4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55讨论5.1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幸福感的差异分析5.1.1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5.1.2乡村教师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5.1.3乡村教师幸福感的差异分析5.2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幸福感的相关分析5.2.1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5.2.2职业倦怠与幸福感5.2.3应对方式与幸福感6结论与展望6.1结论6.2展望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方面有哪些创新之处。 )1.以长春市周边的5农村中学教师为实例,进行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2.以长春市周边的5农村中学教师为实例,进行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研究,丰富乡村教师方面的应用研究。 五、工作量及工作进度安排(包括文献查阅、方案设计与实现、计算与实验、论文书写等)起止日期课题阶段工作进程xx.122018.32018.32018.42018.42018.62018.62018.82018.82018.9查阅文献,相关基础资料、数据的采集及组织论文结构、确定研究大纲完成论文初稿,导师审阅论文修改定稿论文成稿、打印、装订 六、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列出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名称、出版年月)序号参考文献名称1王滔,汪夕桢,马利.情绪应对策略在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间的作用:中介效应还是调节效应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3 (04):102-108.2朱君.初中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xx.3刘子琪.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xx.4冀东莹.幼儿园组织氛围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xx.5俞璇.鞍山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xx.6王滔,马利.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情绪应对策略与职业幸福感: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xx,25 (05):699-704.7杨子江.信阳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xx.8张蓉.湖南省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xx.9朱铭.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xx.10湛玲.销售人员胜任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xx.11贾惠侨,柴巧莲.应对方式在中学教师生活事件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价值工程,xx,35 (20):65-67.12申燕.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xx,32 (07):96-99+103.13方雄.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扬州大学,xx.14张丽.农村特岗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xx.15许倩.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与感恩、社会支持的关系D.湖北师范大学,xx.16戴玉琴,张建红.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xx,34 (07):108-110.17宋志斌.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幸福感状况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xx.18李云歌,孙淑平.浅析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亚太教育,xx (18):183.19付超.职业倦怠在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主观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xx.20杨颖,鲁小周,班永飞.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xx,42 (04):660-662.21杨俊生,陈慧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J.当代继续教育,xx,33 (01):79-83.22连榕.专长发展与职业发展视域下的教师心理J.心理发展与教育,xx,31 (01):92-99.23张建人,阳子光,凌辉.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xx,22 (05):920-922.24吕邹沁,凌辉.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xx,22 (09):1344-1348.25程宏亮.借鉴与拓展: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教师教育论坛,xx,27 (07):44-49.26张露.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xx.27赵作荣.教师职业紧张与其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关系研究D.医科大学,xx.28耿玉平.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xx.29沈虹.普通高中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xx.30蒋立杰.高校教师心理资本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xx.31姚正丽.农村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工作满意度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xx.32刘希.中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xx.33梁杰.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应对方式的作用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xx,12 (02):15-20+36.34唐丹.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xx,33 (04):35-39.35高洁雁.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和职业压力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xx.36张丽华,潘汝莘.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概况、成因及调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37 (01):1-4.37杜彦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xx.38董乐.湖南省基层公务员工作倦怠、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xx.39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xx.40He Zhouchun.Job Burnoutof EnglishTeachers inSecondary Schoolsin WesternChinaJ.Chinese Journalof AppliedLinguistics,xx,34 (1).41Yanzhi Gong,Zhouchun He.Situational Factorsof JobBurnout inPolytechn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计算机硬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考核试卷
- 环保工程固废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考核试卷
- 《S活动训练教程》课件
- 豆类批发商市场渠道管理优化与效率提升研究考核试卷
- 大学语文《醉翁亭记》课件
- 石材加工中的D打印技术应用考核试卷
- 2019-2025年消防设施操作员之消防设备中级技能题库综合试卷A卷附答案
- 猫猫萌宠知识培训课件
- 幼儿健康领域发展指南
- 同学聚会活动策划方案
- 连续蒸煮螺旋喂料器
- SYT 6680-2021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钻机和修井机出厂验收规范-PDF解密
- 2022年湖北省新高考化学试卷和答案解析
- 《化妆品稳定性试验规范》
- PPAP培训资料完整版-课件
-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 非专业航空安保培训课件
- 湖北省跨地区经营总分支机构增值税汇总申报纳税管理办法
- 村里安全隐患排查
- 合成生物学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 危重孕产妇抢救应急预案(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