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马厂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书 _第1页
黑龙江省大马厂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书 _第2页
黑龙江省大马厂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书 _第3页
黑龙江省大马厂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书 _第4页
黑龙江省大马厂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书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目录.3第一章绪言.11.1项目概况.11.2总体目标任务.11.2.1总体任务.11.2.22013年任务.21.3主要实物工作量.21.3.1主要实物工作量.21.3.22013年实物工作量.21.4预期成果.21.5工作区位置、交通和自然经济地理概况.21.6工区工作程度.41.6.1基础地质工作.41.6.2地质矿产工作.51.6.3物化探工作.51.7以往工作评价.61.7.1区域地质工作.61.7.2矿产工作.61.7.3化探工作.61.7.4遥感解译工作.7第二章2012年工作情况与存在的问题.82.1取得的成果.82.2存在的问题.8第三章2013年工作部署及工作安排.103.1部署原则.103.2工作安排.10第四章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124.1工作内容.124.2技术路线.124.3技术方法及精度要求.124.3.1异常查证.13第五章质量管理与监控.245.1质量管理.245.2质量监控准则.24第六章经费预算.256.1预算编制说明.256.2项目设计预算表.25第七章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277.1组织机构及人员组成.277.1.1组织管理.277.1.2人员组成.277.1.3技术装备.287.2安全保障措施.28第八章预期地质矿产成果.308.1预期地质矿产成果.308.2提交主要成果.30参考文献.31第一章绪言1.1项目概况任务书编号:2013矿调026091-20091000634项目名称:黑龙江省大马厂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书工作性质:矿产远景调查承担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实施单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测区范围及面积:地理坐标东经1220012215;北纬53205330。15万国际分幅编号N51E016009(大马厂)、总面积26oKm2平方千米。工作起止年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工作周期为2年。该项目是由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委托黑龙江省驿煊广通招标有限责任公司面向东三省邀请招标的省级资源补偿项目,招标编号为YX邀2011012。我院于2011年12月22日中标此项目,中标金额为200万元。1.2总体目标任务根据黑龙江省大马厂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招标任务书要求,该项目的主要目标任务如下: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填图,基本查明区内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及构造等特征,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岩浆演化旋迴或序列、区域变质演化序列、区域构造格架等,深入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和构造;以先进的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采用地、物探、化探、遥感等综合有效的找矿方法和手段,开展找矿工作,以有色金属、贵金属为重点,兼顾其他矿产,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因素,研究区域矿产分布规律,初步查明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矿(化)体的分布范围、规模、产状、矿物成分、有益组分及含量等。提供可进一步工作的找矿靶区2-3处。1.2.1总体任务115万区域地质矿产填图;2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3对15万遥感数据进行处理、解译和验证;4对主要的15万物化探异常择优3-5处,采用大比例尺地、物、化等综合方法进行面积性查证,对其他异常在择优进行剖面性检查;对1:2万物化探异常进行探槽工程揭露。5对已知和新发现的矿床、矿(化)点及矿化蚀变带等,进行重点检查。1.2.22013年任务1.对主要的15万物化探异常择优3-5处,采用大比例尺地、物、化等综合方法进行面积性查证,对其他异常在择优进行剖面性检查;对1:2万物化探异常进行探槽工程揭露。1.3主要实物工作量1.3.1主要实物工作量(1)15万地质矿产填图面积260Km2;(2)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面积260Km2;(3)15遥感解译面积260Km2,对解译成果验证;(4)12万土壤地球化学面积测量10Km2;(5)12万地质、物探、化探剖面测量10Km;(6)12万地质简测面积10Km2;(7)12万激电中梯测量工作面积10Km2;(8)12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面积10Km2;(9)槽探7000m3,其中矿产部分不少于300m3;(10)其他配套工作和样品等。1.3.22013年实物工作量(1)12万土壤地球化学面积测量10Km2;(2)12万地质、物探、化探剖面测量10Km;(3)12万地质简测面积10Km2;(4)12万激电中梯测量工作面积10Km2;(5)12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工作面积10Km2;(6)槽探7000m3,其中矿产部分不少于300m3;(7)其他配套工作和样品等。1.4预期成果提交“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报告”;分幅(1:2万国际分幅)“1:2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说明书”;附图、附表、附件及图册和相应的电子文档;提供可进一步工作的找矿靶区3-5处。1.5工作区位置、交通和自然经济地理概况工作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陲,北部边界为黑龙江国际界河。区内有我国夏季最佳旅游胜地北极村,归漠河县管辖,位于漠河县西林吉镇以北50Km。北极村位于我国最北部,北邻俄罗斯,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北极村是夏季最佳旅游胜地,平均年接待游客40-60万,7-8月份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接待人数约为5-8千人,游客来源于全国各地,部分游客来源于国外。北极村即是旅游胜地也是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区内动物种类繁多,例如:野山兔、傻袍子、黑狗子、野猪、貂、飞龙、野鸡、棒鸡、乌鸡等野生动物和飞禽。北极点就在北极村旅游区内。北极村景美人更美,和谐的大自然中生长着淳朴好客的民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各民族和谐相处,各有民族特点,民族风情,淳朴大方,热情好客,同饮黑龙江水,到此一游是你最佳的选择,可以了解民族风情,可以享受难得的美味,叫你终生回味难忘。测区外部交通方便,南侧有黑河至漠河二级国防公路,该路至测区内的北极村有支线。漠河县西林吉镇是齐齐哈尔至古莲铁路的主要车站,经该铁路可通往全国各地。西林吉镇有机场每周有定期航班飞往哈尔滨。黑龙江每年五月中旬至九月中旬可通航,北极村至黑河市有客(货)船通航。(图1-1)测区内除北极村外没有其它村屯,为山林或沟谷沼泽,内部交通不方便。工作区地处大兴安岭北端东坡,地势西高东低。测区内主要山峰分布在工作区中部,这些山峰东西向展布构成了区内分水岭,北坡有多条河流为黑龙江一级支流发源于该山区由南向北流入黑龙江。南坡有黑龙江二、三级支流由北向南流入额木尔河后流入黑龙江。本区为寒温带大陆型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最低气温-46.3,夏季短暂而炎热,最高气温33.3(六月份),年平均气温-4.1。雨季集中在7-8月份,每年9月中旬开始下霜,无霜期96天左右,冻结期从9月末至翌年5月中旬,结冰期长达8个月。年平均降水量430.6mm,年蒸发量886mm,长年多西北风,风速约1.5m/s,区内多年冻土广泛分布,季节融化深度约1.5m。(据漠河气象台1984-1988年气象资料)区内居民稀少,漠河县西林吉镇是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林吉林业局是区内的最大森工企业,按国家限量采伐指标从事采伐、木材加工和营林、造林生产。北极村的旅游业是区内的新兴产业,每年夏至、冬至为旅游旺季。区内生产、生活物资均需外地调入。图1-1交通位置图1.6工区工作程度1.6.1基础地质工作工作区区域资料匮乏,解放前很少有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十九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苏联地质工作者曾在毗邻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偶尔涉及到黑龙江上游地区。五十年代,M.C.纳吉宾娜(1951)将分布于上黑龙江流域的这套沉积地层称作阿穆尔拗陷淡水陆相沉积地层。并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下部砂岩,中部含煤层系和上部砾岩、粗粒赋矿砂岩,时代为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1958年M.C.纳吉宾娜又从上述地层划分出海相中侏罗统和淡水陆相的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1957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考察队将黑龙江上游右岸、漠河以西地区分作陆相下-中侏罗统及海相中侏罗统;并于1958年又将连崟以东这套岩系划有海相上侏罗统,陆相上侏罗统、下白垩统。1956-1959年,中国科学院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在上黑龙江地区进行1100万路线地质调查。据此,建立了上黑龙江群。自下而上分别为老沟砾岩砂岩组;乌苏里砂岩、炭质页岩组;古站砂岩组;开库康砾岩组和腰站砂页岩组。并认为上黑龙江群是以粗碎屑岩为主的陆相沉积。后来黑龙江省地质局编图队将其改称额木尔河群,同时将腰站组并入开库康组;将古站组与乌苏里组合并称漠河组;将老沟组改名为栖林集(西林吉)组。1959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沿黑龙江流域进行了120万路线地质调查,编写有120万路线地质总结。1979年黑龙江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根据前人资料,将区域内中生代地层综合作为中侏罗统额木尔河群。自下而上分为西林吉组、漠河组、开库康组,系一套夹煤层的陆缘碎屑沉积岩,厚达8700-9000m。1980年、1981年,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第二队先后两次对塔河、漠河地区进行了较详细的地质踏勘和地层剖面测制工作。编写有黑龙江省塔源塔河漠河地区地质踏勘简报,绿河地区工作总结报告,漠河地区工作总结报告。1982年至1987年,历时6年黑龙江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了N51(21)(漠河幅)、N51(27)(老沟幅)、N51(22)(连崟幅)、N51(28)(二十五站幅)四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联测工作,此次工作对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岩浆岩(侵入岩、火山岩)、矿产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给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2008-2011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总院齐齐哈尔分院历时4年完成了N51C003002(漠河幅)、N51C003003(兴安幅)、N51C004002(漠河县幅)、N51C004003(呼中镇幅)四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联测工作。(注:N51C003002漠河幅为2008年完成)。1.6.2地质矿产工作本区地质矿产工作程度很低,以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的为主,主要矿(化)点有:乌扎尔铅钼矿化点、洛古河银铅矿点、老沟林场北山岩金矿化点、小北沟砂金矿床。其中:乌扎尔铅钼矿化点、老沟林场北山岩金矿化点是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区调时发现。洛古河银铅矿点,由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在2006年进行洛古河铜金矿普查时发现。在普查区完成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69Km2、1:1万高精度磁法剖面测量700个点、1:1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14Km、探槽6015m3。小北沟砂金矿床,据1993年出版的漠河县志记载,金矿发现于1860年至1993年的133年间,累积开采黄金12170.3Kg,开采地段限于包括小北沟在内的老沟河上游地段。1966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地质五队、1980年198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00516部队、00514部队,完成老沟河上游砂金矿普查勘探,由00514部队提交老沟河上游砂金地质勘探报告,探明包括小北沟在内的砂金C+D级储量2104.129Kg。19921993两年黑龙江黄金地质勘查技术服务中心完成老沟河中下游砂金普查、勘探,提交黑龙江省漠河县老沟河中下游砂金矿勘探地质报告。探明B+C+D级砂金储量5759.89Kg。该报告认为老沟河砂金矿的矿源,来源于老沟河上游及支谷小北沟上游地段。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勘探,探明老沟河砂金矿总储量7864.019Kg。县志记载,该区已采出砂金12170.3Kg,老沟河已采和探明砂金量为20034.319Kg。小北沟是这些砂金矿的主要矿源区,区内具岩金找矿前景。20032004年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对洛古河异常用1:5万水系、1:1万土壤测量、少量探槽和物探工作进行了查证,发现了洛古河银铅矿点。1.6.3物化探工作1985年黑龙江省地矿局物探大队在漠河地区进行了1:100万重力测量,提交了1:100万重力测量报告。同年,黑龙江省地矿局物探大队在满归、西林吉地区开展了1:5万航磁、航放测量,提交黑、蒙北部满归西林吉地区航磁、航放普查报告。1987年黑龙江省地质局物探大队在漠河地区开展了1:100万地球化学测量,提交1:100万漠河幅地球化学测量报告。19951998年地矿部第二物探大队在本区开展了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出洛古河区Cu、Pb、Zn、Au、Ag组合异常。2001年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对洛古河异常进行了剖面性地质、地球化学测量和地表揭露工作,发现一条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铜、多金属矿化蚀变带。2002年沈阳地质研究所对矿化蚀变带作进一步普查。通过物化探工作,圈出3处化探组合异常,4处强激电异常带和三条磁异常陡变带,初步认为洛古河地区为铜、多金属矿集中区;矿化体的形成与燕山期侵入岩关系密切,成矿地质条件极为有利,物化探异常规模大、异常值高。1.7以往工作评价1.7.1区域地质工作19821987年完成了120万区调工作,取得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利用生物化石资料和实测地质剖面资料,确定了本区地质年代,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在当时看来是依据充分,划分合理。但按现代地层学、沉积学理论和多重地层划分原则要求,需要重新厘定,重新划分。划分的依据或重组基本按黑龙江省岩石地层的要求进行和随着实际工作的进展进行修正。地层在热液成矿中所起的作用,即矿源层和矿源岩研究问题,在今后工作中予以总结和论述。120万区调时利用全岩KAr法年龄和侵入体与围岩地层年代的侵入关系,大致确定侵入体时代,划分了侵入期次和相对顺序。在当时是有依据和合理的。在现在看来,由于测年方法的改进、方法种类的多样性、准确度的不断提高,以往的依据是不充分的,有待补充。岩浆来源、成因与侵入环境和成矿岩体特征研究也是今后补充重点。该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时对区域构造用槽、台学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加以归并和解释。槽、台学说和现代的板块构造法对于全球性和大区域性找矿和矿产预测是很有效的,但对于几平方公里和数十-数百平方公里面积的找矿难度很大,很多人也很难应用这些方法在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来达到找矿效果。所以在较小范围内,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应用构造岩地球化学法找矿或做矿产预测。应该更直接,更有效。该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四幅联测,野外工作起时于2008年,于2011年结束,目前正在进行野外资料的室内综合整理及报告的编写工作阶段,所以该设计的编写收集到的1:25万资料非常少,只有一条剖面和一张没有完善的1:25万地质图。为此暂无法对1:25万区域地质工作进行评价。1.7.2矿产工作测区内除砂金调查、开发历史悠久外,其他矿产调查、勘查工作开展较晚。1966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地质五队,对老沟河砂金矿进行了普查。19821987年省区调二队在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同时对区域内各类矿产做了全面的调查,在测区内没发现矿(化)点。测区位于漠河推覆构造区,有强烈的构造变质作用和丰富的构造变质热能,测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好。自1995年以来,先后有地矿部第二物探大队、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在测区开展以1:20万区域化探为先导,中、大比例尺地、物、化探手段相配合的综合普查、勘查工作,发现了有找矿前景的物化探异常,和铅、银矿体、矿化体,给今后找矿工作提供了线索和依据。1.7.3化探工作该区先后两次作过区域化探工作.第一次,1987年黑龙江省地矿局物探大队在漠河地区做1:100万地球化学测量。第二次,19951998年地矿部第二物探大队在本区做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了洛古河组合异常,后经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查证,圈出了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物、化探异常并发现了洛古河银铅矿点,这些说明地球化学测量在区内是行之有效的找矿手段,在1:20万异常区、成矿有利的构造带、接触带,有蚀变显示的地带均应开展中、大比例尺的地球化学找矿工作。1.7.4遥感解译工作黑龙江省1:100万遥感解译工作成果对黑龙江省农、林、牧、矿业等项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并解译预测了一些成矿远景区。前人遥感工作比例尺太小,对1:5万比例尺的测区指导意义不大,需要进行大比例尺的遥感解译工作。第二章2012年工作情况与存在的问题2.1取得的成果(1)完成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面积260Km2,共采取水系沉积物样品829件,其中含生产样品779,重复质检样50件,质检点50个,1:5万手图(13套),实际材料图一张。(2)完成1:5万路线地质调查总面积为260Km,地质调查路线总长度3438Km,路线地质观察点820个,其中包括基岩点加残积点300个,坡积点500个,1:2.5万手图3套,1:2.5万实际材料图1张。(3)完成了150片薄片,5片光片,5件岩浆岩,5件稀土元素,5件微量元素,25个岩石光谱样品,10个基本分析样品,829水系沉积物样品,2个化石,10个粒度分析样品的测定。(表2-1)(4)完成了工作区化探异常的初步圈定2-12012度完成工作量一览表项目单位2012年设计2012年完成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km226026015万遥感解译及异常提取km2260260填图面积km2260260路线调查路线长度km350薄片片150150光片片55岩浆岩件55稀土元素件55微量元素件55岩石光谱样品个2525基本分析样品个1010水系沉积物样品个829829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化石个22项目单位2012年设计2012年完成粒度分析样品个10102.2存在的问题(1)由于工作区属于高纬度、高寒地区季节性冻土及永久性冻土较为发育,水系样品采集较晚,部分少量点位由于冻土原因加大了取样难度,个别取不到样品。(2)工作区内交通不便,山高陡立,植物茂密,加上下雨等均给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延迟了化探工作结束时间。(3)区内砂金矿的调查、勘查、开发史很早,老沟河砂金矿已有100多年的勘查开发史,在建国以后的砂金矿勘查工作中对砂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多年的探讨和研究,由于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低和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至今砂金物源的来源问题无明确结论。应加大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第三章2013年工作部署及工作安排3.1部署原则(1)以找矿为中心的原则;(2)重点地段和一般地段轻重区分的原则:重点地段内适当加密穿越路线,增加追索路线,提高研究程度,提供找矿信息;在一般地段,以穿越路线为主,适当放稀填图路线,注重与矿有关的信息;(3)概略检查与重点检查区分:概略检查以地表追索为主,在有价值的矿化有利地段适当进行物化探剖面测量和施工少量地表工程,以发现含矿地质体;重点检查是在概略检查的基础上,在矿化有利地段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和地质、物化探剖面测量,对发现的含矿地质体进行较系统的地表工程揭露,以提交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为目的;(4)注重综合研究的原则:综合研究是提高矿产远景调查成果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于整个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深化综合研究成果,以指导矿产地质调查工作。3.2工作安排2013年6月-10月中上旬为野外生产时间,安排1个物探组、2个矿产组、2个剖面组、一个综合组,投入生产作业。依次进行8个步骤:(1)1:2万土壤测量(面积性)(2)1:2万高磁测量(3)1:2万综合剖面测量(4)1:2万高磁剖面测量、1:2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5)概略性检查、(6)异常查证(7)野外验收申请。2013年具体工作安排如下表3-1.3-1各阶段进度时间安排表年月阶段工作内容1-5设计编写收集资料、遥感卫片初步解译、进行初步野外踏勘、编写总体设计及年度工作安排,出对准备工作物化探测网布设1:2万土壤测量(面积性)1:2万高磁测量20136-101:2万激电中梯测量1:2万综合剖面测量1:2万高磁剖面测量、1:2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送样、野外资料整理、编绘化学异常图件概略性检查1:2万土壤异常查证(槽探工作)测制、修测地质剖面生产质量三级检查送样、野外资料整理、编绘化学异常图件野外整理、编制地质矿产图、野外验收、补课送样;野外地质、化探及物探资料整理;编绘物、化探成果图及地质矿产图野外资料整理、编绘地质矿产图、物化探成果图、成矿规律图,遥感综合解译。编写矿产调查报告11-12资料整理最终成果验收、资料归档、数据库建设第四章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4.1工作内容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及任务书要求,本次工作拟采用地质矿产调查、水系沉积物测量、遥感解译验证为主要工作手段,结合已有的1:5万区域重力资料,研究、掌握调查区矿产分布规律,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进一步发现新异常、新矿点。在此基础上对发现的较好的矿化地段或较具意义的重要异常,运用轻型山地工程和大比例尺地质测量、物探测量、土壤测量等手段揭示矿化和异常。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地质剖面测制包括:地层剖面、侵入岩剖面、特殊剖面等,比例尺分别为1:5千、1:1万、1:2千。(2)1:2万地质测量。(3)地球化学勘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2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4)地球物理勘查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2万激电中梯测量、1:2万高精度磁测。(5)矿产检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已知矿床、矿(化)点的检查、新发现的矿(化)点的检查、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优选区的检查。(6)综合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综合地物化遥资料及相应配套样品的测试分析结果,总结成矿规律,确定找矿方向,编写调查报告。4.2技术路线工作时优先安排1:2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结合遥感解译验证成果开展扫面工作。以找矿为中心,以贵金属、有色金属为重点,兼顾其它矿产为找矿目标,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确定找矿方向,优选找矿靶区。在此基础上,对优选的靶区进行1:2万地质简测、土壤测量、地面高精度磁测、激电中梯测量等工作,对所圈定的异常进行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寻找找矿靶区和发现新的矿产地。加强综合研究,科学合理划分成矿远景区,对区域矿产潜力做出综合评价,并及时完成报告编审、出版制印、资料汇交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中执行:黑龙江省1:1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管理办法及技术要求(试行)工作中参照国家或省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1)矿产调查技术路线采用地、物、化、遥技术手段,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研究工作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着重解决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在更新地质图面结构的同时,作出区域矿产远景评价,提出成矿有利地段和进一步找矿方向。对具代表性、有远景矿点和有意义的异常以及可能含矿地段作出找矿潜力评价。4.3技术方法及精度要求在本次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利用GPS定位,系统收集区内矿产地质资料、水系沉积物成矿信息及物探资料,卫星遥感数据,充分利用综合技术方法对区内的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研究。工作中,以新的地质成矿理论为指导,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注重野外矿产地质调查与室内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以达到为矿产预查直接提供靶区和勘查基地的目的。工作中化探和地质填图相结合、剖面测制和异常检查相结合、遥感解译验证和地质填图相结合,合理使用各种工作手段,有机结合相互搭配,达到最佳矿调效果。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如下:4.3.1异常查证4.3.1.1地球化学勘查工作要求针对1:5万水系异常中定性解释的矿致异常进行概略检查,具较大资源潜力的矿致异常时要重点检查,布置1:2万化探剖面或面积测量工作,工作方法采用土壤测量。1.12万土壤测量工作方法12万土壤测量主要用于矿产检查阶段的化探方法。概略性检查时布设12万土壤剖面测量,详细检查时布设1:2万土壤面积性测量工作。设计12万土壤样品1288件(包括面积性和剖面性),其中正样1250个、重复样38个。分析测试项目为11种,具体是Au、Ag、Cu、Pb、Zn、As、Sb、Mo、Bi、W、Hg。(1)12万土壤剖面测量土壤剖面布设于优选的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组合异常区内,对异常进行概略性检查。每个异常布设2-3条剖面,点间距40米,剖面方向垂直于异常的长轴方向,剖面长度能控制异常的边部。剖面采用罗盘加GPS定位、定点。(2)12万土壤面积性测量土壤面积性测量布设于优选的异常内,对异常进行重点检查,先进行测网布设。测线垂直于异常的长轴方向,测量网度为200m40m,基测线采用经纬仪布设,每条测线的起、终点标志明显,每个取样点均留有标志。采样方法同土壤剖面测量。(3)技术要求1)采样与记录采样点:要在测量布设的点位上采样,偏移距离不应大于点距的1/10,如实在无法取样时,可弃点,在记录中标明。采样层位:要求样品采自土壤B层下部或者C层上部。样品物质:应为上述层位的各类粘土、砂质土,尽量减少植物根须,样品重量应大于500g。土壤样品经自然干燥后,取-10目的混合粒级150g。在样品采取及处理过筛时要防止污染。样品分析要求同水系沉积物样品。样品的点间距为40m,野外记录时要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记录本上记录样品编号、样袋号、土质类型、颜色、层位、深度、地形地貌等。质检样:质检样品应由不同人在第一次采样位置上采取,数量为取样的5。样品的交接与验收:采样组将当天采完的样品交碎样组,当面点清数量,验收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样品应及时补采或返工。2)样品的加工与送样样品粗加工由碎样人员负责,样品干燥后,用木棒敲碎过筛。根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进行的粒级试验和临近地区进行土壤测量的选用粒级,样品过-10目筛下,必要时应进行粒级试验。样品装入纸袋称重。每碎完一个样品,所有用具必须清扫干净后,方可碎下一个样品。样品的细加工由化验室承担。3)数据处理与成图样品分析结果出来后,将数据填到采样位置图上,经过统计整理后,用计算机算出各种参数,然后用内插法勾绘单元素异常图,再勾绘组合异常图。2.12万地质简测12万地质简测工作与12万土壤测量同步进行。在采样的同时观察转石的岩性。点距一般为20080米,基岩点+残积点数不应低于总点数的30%。观察内容记录在土壤测量本上。若转石矿化蚀变较好,此点位可动少量工程加以追索,为下步工作提供依据和线索。并充分利用天然露头和路堑和后期施工的槽探工程,对12万地质简测的地质图进行补充修编,提高该图精度。4.3.1.2物探工作方法按任务书要求,对异常进行矿产检查时,配合土壤测量开展1:2万高精度地面磁测和激电工作。工作方法分为剖面性物探测量和面积性物探测量,采用剖面性物探工作时应与1:2万土壤剖面重合,剖面测量的点距均为40m,采用面积性高磁测量工作,网度为200m40m。基测线采用经纬仪布设。物探工作严格按照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15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技术标准执行。1.12万高精度磁测在地质、矿产、物化探异常套合较好的地区布设12万剖面性和面积性高精度磁测工作,12万高磁剖面测量,点距40m;12万面积性高精度磁测,其网度为20040m。每个重点工作区的面积将根据地质、矿产、物化探异常情况而定。(1)磁测精度、仪器及磁测参量1)磁测精度:本次磁测的精度设计为5nT,用磁场观测精度的均方误差为衡量磁测精度的标准,观测均方误差的计算公式见DZ/T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2)仪器:使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CZ1质子磁力仪测量地磁场总量T,仪器分辨率为0.1nT,其磁场测量精度为1nT,符合原地矿部发布的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要求。正式生产前,应对所用于生产的仪器的性能、可达到的观测精度和各仪器间的一致性进行现场校检。各仪器的观测结果无明显系统误差。用全部仪器重复观测值算出的总方观测均方误差值不大于设计均方误差值的2/3即3.3nT。在野外开工前和工作结束后,要对使用的仪器的噪声水平进行校验,噪声均方根值不大2.0nT。在开展工作之前,准备投产及备用的仪器均应作少量的连续观测(观测时间不少于12h),以了解仪器性能和短周期日变特征。3)磁测参量:选择地磁场总量T做为本次工作的磁测参量。(2)测线、测网的确定采用20040m的半自由网,根据区内主要地质体的方向和工作便利因素,确定测线,用GPS布设测网及测点位置。(3)基点、日变站及仪器校正点的选择1)基点:其位置必须实地确定,要求:位于正常磁场内。磁场的水平梯度和垂直梯度变化较小,在半径2m及高差0.5m范围内变化不超过设计总均方误差值的1/2,即2.5nT。附近没有磁性干扰物(特别是可移动磁性干扰物),并远离建筑物和工业设施(如铁路、厂房、高压线等)。所在地点能长期不被占用,有利于标志的长期保存。2)日变站点:位于平稳磁场内。其余按基点的有关要求执行。仪器校正点用于了解一天或一段工作时间内仪器性能是否正常,要求位于磁场梯度较小处,即避免在异常上或磁场变化杂乱处,并设立标志,每次对校正点时的点位和高度尽可能一致、附近没有可移动磁性干扰物、靠近驻地附近便于使用。每个闭合观测单元的观测,必须始于校正点,终于校正点,在校正点上的前后两次读数经日变改正后的差值,不得超过两倍观测均方误差,即10nT。否则全闭合单元工作量应予以报废,并查明仪器不正常的原因。(4)日变观测应在投入生产的同类型仪器中挑选性能最好的仪器进行日变观测。日变站To值一经选定不应变动。采用定时记录方式,采样时间间隔确定为10s。在一个工作日内,日变观测应始于早校正点观测之前,终于晚校正点观测之后。根据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要求,日变站的控制半径不得超过50Km,(5)测点观测日变与野外观测仪器走时要达到秒级同步,观测时,观测人员必须严格“去磁”。观测时应保证点位正确,同时每次观测时探头的高度均应保持一致,设计探头高度为1.5m。正常观测时一般作单次观测即可满足精度要求,如遇有事故(如受震)仪器性能可能发生突然变化时,应立即回到发生事故前测过的几个测点上作重复观测,必要时应回到校正点上作重复观测,以检查仪器性能,当确认仪器性能正常后方可继续观测。遇有城镇、乡村、河湖等可对观测点进行合理舍弃,如遇有铁路、高压及通信电线等磁性干扰物时,须合理移动点位,避开干扰,并加注记以备日后核查。(6)岩(矿)石磁性参数测定磁参数测定是高精度磁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磁异常作出客观合理解释的基础性资料。因此需对区内各类岩(矿)石进行系统的磁性参数测定和研究,其具体要求如下:测区内凡有岩石露头的均应采集标本,并侧重在地质实测剖面、磁异常区及专项工作区上。工作区内各类主要岩石标本原则上不少于30块。其它不少于5块。在异常和矿化蚀变地段,凡能采到新鲜岩石的地方必须采集标本,每个采样点不应少于5块标本。标本的大小为666cm左右。使用北京航空遥感中心生产的ZH1磁化率仪测定标本的磁化率参数,对于具有较强剩磁的标本,使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CZ1质子磁力仪,采用双探头梯度测量装置进行测定。(7)磁测工作的原始记录资料仪器校验及标定的观测记录。基点、日变站点T0值观测记录。测点及日变观测记录。GPS定点记录。各种质量检查观测记录。野外实时记录。磁参数测定记录。(8)质量检查与评价高精度磁测工作的质量检查率不低于3,磁测质量检查尽可能在交通便捷有测量标志或明显地形地物及有代表性的测点上进行,以保证点位准确。磁参数测定的质量检查率不低于10,测量平均相对误差不大于30。(9)资料整理与图件编制磁测数据的回放和预处理每个工作日的磁测数据都要及时回放,并对磁测资料进行预处理,去掉质量不合格要求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一格式编辑。原始观测数据的各项改正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日变、正常场、垂向梯度和基点改正。基点、正常场和日变改正的最小改正值为0.1nT。计算垂向梯度观测值,计算到0.1nT/m。正常梯度改正用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2010模型提供的高斯系数,用计算机软件算出测区内1km1km节点地磁场T0值及东向和北向变化的梯度值。而后以1nT的间距绘制T0等值线图,用此图作正常磁场梯度改正,其作法是以通过总基点的等值线为零线,向北通过一条等值线减少1nT,向南每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