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师资格考试备考辅导中集集团:成“世界第一”的成功之道_第1页
物流师资格考试备考辅导中集集团:成“世界第一”的成功之道_第2页
物流师资格考试备考辅导中集集团:成“世界第一”的成功之道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集集团:成“世界第一”的成功之道编者按:在“沙尘暴”肆虐的地方,老百姓特别渴望防护林的遮挡。在“股”道上劳累奔波的日子里,投资者格外感激“常青树”的荫庇。正是因为防护林的出现和成长,地球才得以避免荒漠化的命运;正是因为一批“常青”的上市公司的出现和崛起,股市才得以保留一片生机,生态得以改善。从今天起,本报记者将带领读者开展一次股市“常青树”的发现之旅,走进中集集团、佛山照明、申能股份、同仁堂等一批优秀上市公司,看看它们是如何扎根中国资本市场,茁壮成长的。在旅途中,读者将会发现,这些公司的幸福生活虽然千姿百态,但是在很多方面,它们的幸福之道又是相通的。那就是:专注主业,善于使用募集资金;诚信规范,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重视回报,追求全体股东利益化。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次旅行,读者对于证券市场正在成长的积极因素有新的认识,其他还在苦苦寻觅幸福生活的上市公司能有所感悟,见贤思齐。证券市场的希望正在于发现股市“常青树”,壮大股市“常青树”的队伍。从82年9月正式投产,中集集团不仅开始了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成长的历程,而且在20年全球集装箱产业风云变幻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94年3月,中集集团作为国内首家同时发行A、B股的上市公司,并创下了当时发行价。无论证券市场怎样潮起潮落,中集集团如一日,脚踏实地地恪守着“发展是硬道理,创新为生存之道,业绩是企业之命脉”的企业精神,谱写了中国集装箱制造业的辉煌,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常青树”。一组组数字,向我们展示了中集集团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投产之初,资产仅300万美元,每小时生产不到1台集装箱,年产不足5000标准箱;,总资产近0亿元,每条生产线2.5分钟生产1台集装箱,年产量突破0万标准箱。从96年开始,取代了韩国在国际集装箱领域的地位,成为全球集装箱行业的供应商,坐拥全球集装箱行业的半壁江山。上市,公司实现了业绩持续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29.56%,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24.72%,年均净资产收益率.5%。A股股价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5.6%,前投资者以发行价8.5元买进的1股中集A股,现已升值至99.95元(复权价),增长了近倍。自6月至6月,深综指下跌了45%,而同期中集集团按复权价格计算的A股股价上升了20%。成功之道归于三大因素中集集团董事长李建红认为,公司之所以能持续发展,是因为具备了成功的三个因素:一是社会因素和市场机遇;二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三是良好的企业经营机制。中集集团是我国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出口贸易趋向繁荣及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使全球集装箱生产基地由韩国向中国转移,由于当时集装箱制造的利润率高达30%,国内许多资本流入该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致使行业利润率大幅降低。中集正在此时凭借低成本生产的能力和国际化运作能力,抢占先机,通过一系列快速有效的战略性并购行动,使公司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93年,中集收购大连集装箱公司51%股权,建立了北方生产基地。94年,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公司72%股权,建立了华东基地。加上深圳原有生产基地,中集两年内便完成了在中国大陆全方位的生产服务格局。96年,再次兼并广东新会一集装箱厂,同年,用B股增发的募资在上海建立了冷藏集装箱生产基地。98年,收购韩国现代公司在青岛的两个箱厂以及中远集团的两个箱厂。至此,中集集团确立了中国沿海全方位的战略布局。目前,公司已形成了遍布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的集装箱生产基地。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认为,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撑,就没有中集的今天。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公司实现了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快速扩张。作为改革开放后诞生的首批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中集集团得现代企业制度风气之先,逐步构造了合理均衡的股权结构和层次分明、分权制衡的决策和监督体制,形成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的股权分散,不存在绝对的大股东,国有股、外资股和流通股股东之间形成股权的制衡作用,从而令企业以股东利益化原则作为经营的标准。多年来,在稳定的股东结构基础上,中集保持了经理层的相对稳定,自91年起,董事长更换了几任,但总经理依然是麦伯良,管理团队也基本保持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司中长期规划和经营思想的一致性、连续性,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施。自强不息挑战极限“发展是硬道理”,正是它造就了中集持续的国际竞争力;“自强不息,挑战极限”是中集的企业精神,正是它让中集人重新认识“发展”这个词的新坐标。自95年起,中集以集团架构开始运作,通过市场机制,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产权为纽带,以收购兼并为主要发展手段逐渐发展壮大。目前公司拥有国内外30多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人数达2.8万人,实现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研发、统一生产、统一核心干部管理的集团化管理;同时,通过构建多种协同与创新机制,推广集团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传播,使集团所属各企业协同进步,集团自身和谐发展,成本战略得以充分实施,为中集赢得了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在发展中求创新,为中集持续发展注入了重要的动力源泉。中集每年都要求集团各下属公司申报新项目,在集团创新大会上,就收到200多个新项目的申报。作为全球一家能提供三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产品并拥有全面知识产权的集装箱供应商,中集集团创造了不少的“世界第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中集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展并不简单地等于规模的扩大,而是定位在全球制造资源整合、全球客户服务体系建立及核心竞争力的延伸。,中集确立了“在巩固集装箱行业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的发展战略,这是中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战略创新。 ,中集正式进入公路物流运输装备制造业务半挂车。目前初步形成了分布于中国东部和海外的半挂车生产基地。中集的目标是继集装箱之后再造一个“世界第一”。为实现这一新的奋斗目标,中集集团正把自身在集装箱经营中积累的管理、技术、品牌、市场和资源整合优势充分延伸到道路运输车辆领域,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慎用募集资金 合理回报股东中集集团首任董秘顾弘人对公司上市有着自己的理解:善待股东的钱,还要慎用股东的钱。上市来,中集集团也一直遵循着这条戒律。上市给公司带来了巨额资金,首发A、B股,加上96年和97年的两次B股增发、A股增发,共募集资金24.66亿元。同时,也给股东带来了较丰厚的回报。94年至现金分红3.9亿元,同期累计募集资金7.亿元;94年至现金分红共计7.63亿元,现金回报率达30.94%。94年公司总股本2500万股,为6.3亿股,股本扩张了24.21倍,但每股收益仍保持在1元左右。中集集团上市,从未有过盲目融资的举措,无论是融资额度,还是融资计划,都十分审慎,没有偏移公司主营发展的轨道,从而使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真正成为推动上市公司新产业投资的巨大动能。96年B股增发的募集资金1.9亿元全部用于建上海冷藏箱制造公司,自起该公司已成为中国的冷藏箱制造企业。 97年B股增发的绝大部分资金投入上海逸仙路高架项目和铁道部集装箱项目,取得了良好收益。A股首次增发,受到市场追捧,倍的超额认购为当时少有。此次增发也是中集历次融资额的一次,共募集资金.51亿元,所募资金主要投入集装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