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导学案【学习目标】1. 直线和直线的交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3.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导入新课】用大屏幕打出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移动直线,让学生观察这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课堂设问一:由直线方程的概念,我们知道直线上的一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关系,那如果两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与这两条直线的方程有何关系?新授课阶段1.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的求法如果两条直线相交,联立方程组求 ,交点坐标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 是一一对应的。1. 若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解,与相交。2. 若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则与平行。3.若二元一次方程组有无数解,则与重合。例1 求下列两直线交点坐标:3x+4y-2=0; :2x+y +2=0。 解:例2 已知为实数,两直线:,:相交于一点,求证交点不可能在第一象限及轴上.分析:解:2.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的距离。过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直线相交于点Q。在直角中,为了计算其长度,过点向x轴作垂线,垂足为 过点 向y轴作垂线,垂足为 ,于是有所以,=。由此得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例3 以知点A(-1,2),B(2, ),在x轴上求一点,使 ,并求的值。解:例4 证明平行四边行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分析:证明: 3.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的坐标为,直线0或B0时,以上公式,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呢?设点P到直线的垂线段为PQ,垂足为Q,由PQ可知,直线PQ的斜率为(A0),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PQ的方程,并由与PQ的方程求出点Q的坐标;由此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PQ,得到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d 此方法虽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下面我们探讨另一种方法方案二:设A0,B0,这时与轴、轴都相交,过点P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由得.所以,PPSS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SPPS所以 可证明,当A=0时仍适用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为:例5 求点P=(-1,2)到直线 3x=2的距离。解:例6 已知点A(1,3),B(3,1),C(-1,0),求三角形ABC的面积。解:4.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和的一般式方程为:,:,则与的距离为证明:例7 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解:课堂小结1.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能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并能进行应用。2.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以及应用,要懂得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建立直角坐标系的重要性。3.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把求两平行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作业见同步练习部分拓展提升1已知直线和互相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A. 4 B. C. D. 2、过点A(1,2)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是( )A B C. D3.已知直线l1的方程是ax-y+b0,l2的方程是bx-y-a0(ab0,ab),则下列各示意图形中,正确的是( ) 4直线绕原点逆时针旋转,再向右平移个单位,所得到的直线为( )A. B. C. D.5若动点分别在直线:和:上移动,则中点到原点距离的最小值为( )A B C D6点A(1,3),B(5,2),点P在x轴上使|AP|BP|最大,则P的坐标为( )A. (4,0) B. (13,0) C. (5,0) D. (1,0)7.过点作直线分别交轴的正半轴和y轴的正半轴于点、,当(为原点)的面积最小时,求直线的方程,并求出的最小值。8.光线从发出射到直线:x+y=4上的E点,经反射到y轴上F点,再经y轴反射又回到Q点,求直线EF的方程。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的长为,宽为,、边分别在轴、轴的正半轴上,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如图所示)。将矩形折叠,使点落在线段上。(1)若折痕所在直线的斜率为,试求折痕所在直线的方程;(2)当时,求折痕长的最大值; (3)当时,折痕为线段,设,试求的最大值。10. 过点(2,3)的直线被两平行直线所截得线段AB的中点恰好在直线上,求直线的方程.参考答案新授课阶段1.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的求法交点坐标 解例1 解:联立方程组 解得 x=-2,y=2 所以与的交点坐标为M(-2,2),如下图所示:例2 分析:先通过联立方程组将交点坐标解出,再判断交点横纵坐标的范围.解:解方程组若,则1.当1时,此时交点在第二象限内.又因为为任意实数时,都有10,故0因为1(否则两直线平行,无交点) ,所以,交点不可能在轴上,得交点()2.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例3 解:设所求点P(x,0),于是有由 得 解得 x=1。所以,所求点P(1,0)且 。解法二:由已知得,线段AB的中点为,直线AB的斜率为k=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 y-在上述式子中,令y=0,解得x=1。所以所求点P的坐标为(1,0)。因此例4分析:首先要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量,然后用代数进行运算,最后把代数运算“翻译”成几何关系。数形之间的关系和转化,并从中归纳出应用代数问题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证明: 以顶点为坐标原点,边所在的直线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有(,)。设(,),(,),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点的坐标为(,),因为所以,所以,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上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可以归纳如下:第一步: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第二步:进行有关代数运算。第三步;把代数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3.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的坐标为,直线0或B0时,以上公式,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的距离呢?设点P到直线的垂线段为PQ,垂足为Q,由PQ可知,直线PQ的斜率为(A0),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PQ的方程,并由与PQ的方程求出点Q的坐标;由此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PQ,得到点P到直线的距离为d 此方法虽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下面我们探讨别一种方法方案二:设A0,B0,这时与轴、轴都相交,过点P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作轴的平行线,交于点,由得.所以,PPSS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SPPS所以可证明,当A=0时仍适用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为:例5 解:d=例6 解:设AB边上的高为h,则S= ,AB边上的高h就是点C到AB的距离。AB边所在直线方程为即x+y-4=0。点C到X+Y-4=0的距离为hh=,因此,S=4.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推导过程: 证明:设是直线上任一点,则点P0到直线的距离为又 即,d 的距离.例7 解:因为 又.由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得 拓展提升1. D 2. A 3.D 4.A 5. A 6. B 7设a(a,0),B(0,b),(a,b0),则直线的方程为:,上,又,等号当且仅当时成立,直线的方程为:x+4y8=0, Smin=88解:设Q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则的坐标为 设Q关于的对称点为,则中点为G,G在l上, 又 由得 由物理学知识可知,、在直线EF上, 直线EF方程为:,即 9、解:(1) 当时,此时点与点重合, 折痕所在的直线方程当时,将矩形折叠后点落在线段上的点记为,所以与关于折痕所在的直线对称,有故点坐标为,从而折痕所在的直线与的交点坐标(线段的中点)为折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业应对2025年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报告
- 等待巡礼活动方案
- 禁毒政策宣讲活动方案
- 田径安全活动方案
- 电信学院活动方案
- 社工雷锋活动方案
- 组团活动系列活动方案
- 美术党员活动方案
- 线上骑士活动方案
- 童装亲子活动方案
- Unit 3 Places we live in单元整体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5课时)
- 2025年4月自考02204经济管理试题及答案
- 统战工作培训课件
- 泡茶的步骤课件
- 《无机化学》第六版 课件 0绪论
- 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上册)2025版
- 煤矿冲击地压培训课件
- 安徽省2021-2023年中考满分作文45篇
- 2025年打字员中级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餐厅主管考试题及答案
- 注塑车间废料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