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 语文年 级高一教学形式班级授课教 师吴宝洲单 位吴川市第一中学课题名称苏武传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理解整篇文章内容尚欠缺,而且对古文常识很陌生,没读懂整篇课文,就把握不准人物性格,更达不到情感目标。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疏通文言知识。 3、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4、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品味文章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手法。5、理解主题,感悟苏武积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面前,不少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3、苏武出使背景(也可参照金榜1号背景探秘)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梳理文言知识1、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4、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引、乃、以、使、因 (参照金榜1号P 页)5特殊句式: 、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四、整体感知1、 理清文章基本思路【明确】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2、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们也已经梳理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明确】1、出使匈奴,单于受礼。2、谋反,祸及汉使34、舍生取义,以死明志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6、饮血吞毡,矢志不渝78、李陵劝降,忠贞如一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10、历尽艰难、白发归汉五、分析人物性格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明确】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不卑不亢、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2、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 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3、让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回答以下问题: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明确】卫律卖国求荣,投降匈奴,一心想立功表现,所以说辞飞扬跋扈、并采用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想迫使苏武投降。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明确】面对手段卑鄙,不可一世的卫律,苏武正气凛然、怒目呵斥、措辞坚决,与对方进行激烈的斗争。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而面对故友李陵时,苏武一方面有悲于心、对故友的遭遇感到惋惜,措辞较柔和,另一方面坚守心中的原则,在投降问题上说话斩钉截铁、毫不退让。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总结律和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个人魅力。【明确】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并非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其后又后悔不已,体现出这个任务性格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六、合作探究1、总结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明确】、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分别与张胜、卫律、李陵进行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高大)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鱼类育种课件
- 济宁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月考测试试卷
- 济南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月考测试试卷
- 电路导纳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高速连接器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速离心泵检修课件
- 电芯销售知识培训总结
- 电脑课件无法使用问题
- XXX乡镇学习教育“回头看”经验总结范文
- 电脑知识培训学习课件
- 木工中国传统工艺74课件
- 人教版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部编语文八年级培训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 联合作战基础知识
- 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协同与管理课件
- 口腔门诊消防安全培训
- 2025纪检监察综合业务知识考试题题库及参考答案
- 《正确测量血压》课件
- 2024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总结
- 展览馆声学优化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