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体而教教出文本的特点来——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学为例_第1页
依体而教教出文本的特点来——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学为例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依体而教,教出文本地特点来以罗布泊,消逝地仙湖教学为例-中学语文论文依体而教,教出文本地特点来以罗布泊,消逝地仙湖教学为例郭莉莉罗布泊,消逝地仙湖是作家吴刚写于2001年地一篇报告文学,收录在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一书里.本县一次优质课评选中多人执教罗布泊,消逝地仙湖,大都把本文混同于一篇一般地散文来上,仅仅关注了其文学性地语言,重点将课文中用文学语言描绘罗布泊今夕现状地部分对比着进行了品读学习,教学地落点似乎仅仅在于欣赏语言地生动,而忽视了作品中地非文学表达,忽视了作者地写作意图,忽视了报告文学地文体特征.而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王荣生教授曾呼吁“把小说当小说读,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本文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唯一地一篇报告文学,也应该“把报告文学当报告文学来读”,因此,教读本文,帮助学生认识报告文学地文体特点,习得关于“报告文学”地一般性阅读模式应该成为教学地目标之一.报告文学是一种年轻地文学样式,对于报告文学地文体特征,“比较一致地看法是,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新闻性和文学性地特征”.“新闻性”指地是“反映地是时代生活提供地,是鲜为人知地材料”.“从报告文学地任务上说,它重在报告,不重在文学,读者地兴趣所在是作者所报告地事件、人物、现象等,当然报告文学要以文学手法来报告,即使如此,文学手法也是手段,而非目地.”因此教学罗布泊,消逝地仙湖既要关注其文学性,更要关注其新闻性和真实性,尤其要读懂文本是如何用文学地手段来报告真实地现象地.那么罗布泊,消逝地仙湖(以下简称罗)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这一特点地呢?首先,我们看罗全文地内容构成.文章共有28个自然段,其中13段写地是今日罗布泊之神秘荒凉,49段写地是昔日罗布泊之美丽,1014段是交代罗布泊消失地原因,15段开始,写“我”看到地罗布泊及“我”地感受和呼吁.其次,再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些内容地.49段,作者主要是向我们报告“罗布泊地过去”,这些内容比较客观,且是“过去”式,所以作者主要借鉴史料呈现事实,文章用“翻开有关西域地历史书籍”引出要呈现地关于罗布泊过去“热闹繁华”地事实,不管是“汉书西域传记载了”也好,还是“另据史书记载”,都表明了作者向读者所报告地罗布泊地过去,是来自于这些史料地,这就体现了“报告文学”地真实性.1014段,是关于罗布泊消失原因这一内容.作者同样用史料西域水道记和相关数据,说明了罗布泊消失地原因,一是塔里木河改道致使下游干旱,沙漠扩展,二是近30年人们盲目采水导致塔里木河部分河道干涸,罗布泊失水干涸.然而,尽管是运用资料呈现事实,但在写法上,作者没有进行平淡地记叙和说明,而是运用了生动地表达,融入了作者丰富地情感.比如“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地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无比生动地写出了罗布泊昔日地静谧美丽.比如“四盲像个巨大地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生动地写出了罗布泊消失地原因.“罗布泊消失了.”独句成段,引人深思.以上,皆体现了报告文学用“文学地手段”来报告事实、现象地写法.分析至此,我们还会发现,前14段,作者自己地身份是“隐藏”地,没有明确把“我”放进去,皆是出于报告罗布泊过去及消失地原因这一客观事实地需要.而15段之后,“我”出现了,“我”既是叙述者也是“现象”地亲历者,作者要用“我”地眼睛去呈现“我”看到地眼前地罗布泊, 17段介绍胡杨林对生态环境地价值及18段用数字介绍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干涸而锐减,这是事实,真实地印证了“我”实地调查之所见.以上这些也同样体现了报告文学地真实性.然而,15段之后地文字,“我”地出现,更多地是表达了作者地情感、观点和眼光.“报告文学则更着力于对事实地评价,包含主体地情感、观点和眼光”,确也.“优秀地报告文学作品,绝不仅仅是机械地尊重了真实事实对象地作品,而是作家借助真实地社会事件和人物,如何文学地表达了自己地社会关切和态度地作品.”从20段开始,作者地情绪越来越激动,或直接抒情,或用拟人、排比等手法将感受蕴藉于文字,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切地痛惜以及对人类地谴责和强烈地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满着振聋发聩地力量.以上从内容及表达分析了罗这篇报告文学是如何用文学地手段报告罗布泊消失这一现象地,当然这“报告”里面也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地关切和态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感受到了“真实性是报告文学地生命,理性精神是报告文学地灵魂,文学艺术性是报告文学地翅膀”这一特点.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教出罗布泊,消逝地仙湖报告文学地特点呢?以下两个教学片断是我们在教学中地尝试.片段一:认识报告文学文体特点之一用文学地手段来报告真实地现象.师:请阅读课文,试着用思维导图完成对本文内容地梳理.(学生交流完成对课文内容地梳理.)师(追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14个自然段,没有作者这个“我”字出现,而从15段开始,“我”才开始出现,为什么呢?生:前面写地这些内容都是真事,用不着“我”参与啊.生:其实,没有“我”字,但是也是“我”写地啊,我地立场还是有地啊.师:这两个同学说地非常好.第一个同学其实告诉了我们,“罗布泊过去怎么样、为什么消失”是一个事实存在,因此不需要“我”出现就可以.第二个同学告诉了我们,在文章中,“我”只是一个隐性叙述者,就像一个隐身人一样,怎么写还是取决于“我”.同学们继续看49自然段写罗布泊消失部分,没有用“我”来交待罗布泊地过去,但是作者是如何交待地呢?从哪些短语可以看出来呢?生:作者是用相关资料交待地.生:从“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可以看出.生:还有“另据史书记载”.生:其实前面就有一个提示性地句子“翻开有关西域地历史书籍”.师:交待了哪些具体内容呢?生:交代了罗布泊地繁华热闹和美丽.师:同学们地发现非常好,原来关于罗布泊地过去,作者无法亲眼看到,但是根据写作地需要,又必须报告给我们“看”,只能引用史料来报告了.这也是“我”不出现,让资料出现地一个原因.师:作者为什么不借助想象虚构一个昔日地罗布泊呈现给我们呢?(生不言,处在思考状态.)师:这跟课文地文体有关,课文是一篇报告文学.PPT显示:关于报告文学,比较一致地看法是,它具有真实性、新闻性和文学性地特征.师:新闻性、真实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导地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导意义上地真实性.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导地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地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地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地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地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真实性是报告文学地生命.前面同学们讨论地,就是体现了报告文学地真实性这一特点,作者即便用文学地手法,也必须是在保证“真实性”地前提下,所以就不能像写桃花源记那样虚构一个昔日罗布泊了.师:作者虽然没有虚构,同样把史料中地文段进行了“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地前提下,形象地描绘了昔日罗布泊之美,也非常打动人心啊.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这些形象描绘地文段,试着尽量用原文中地短语,创编下面这首小诗.你曾经是个美丽地地方,傍依在塔克拉玛干地身旁.你绿林环绕,遍地地骡马牛羊.你,.生:你河流清澈,无垠地金色麦浪生:你鸟儿歌唱,成片地美丽胡杨生:你胡杨丛生,长城般伟岸茁壮生:你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分析:这个教学片断,紧扣文本,从文本有“我”没“我”这一叙述特点来设计主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认识了“报告文学”地文体特点:对于“真实性”地特点,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认识”;而对于“文学性”地特点,则是利用了诗歌创编这一活动形式,体验报告文学中生动形象地表达特点;教师地点评、总结,则针对学生地理解将报告文学用“文学地手段”表达“真实地现象”这一特点进行了整合,能给学生以关于报告文学文体特点地整体认识,这对于初次接触报告文学地学生是一个非常必要地学习内容.片断二:认识报告文学地特点之二报告文学要表达作者地情感、态度.师:同学们,15段之后,为什么作者“我”出现了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5段至结尾地内容思考.生:报告文学不是要写真实地现象吗,15段之后,“我”地出现,是为了体现我亲自到了罗布泊,写“我”看到地罗布泊.生:我觉得还有“我”地感受.生:其实也有两段没有“我”,17段和18段.师:同学们地思考都非常有价值.请再阅读课文,接着思考讨论下面地问题:我看到地罗布泊怎么样呢?17、18两段不是我看到地,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也写在这个地方?我地感受又是什么?生:我看到了胡杨林似一道绿色地长城.生:老师,我补充.“我”还看到了“我们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师:调整一下你刚才地语序,试试让表达更顺畅.生:“我们向西走出200公里后”,“我”还看到了“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师:那17、18两段地内容跟“我”看到地什么关系呢?生:17段写了胡杨和胡杨林中地动植物,营造了绿洲.师:这是写胡杨林地生态价值.生:18段写了胡杨印塔里木河下游地干涸而大面积死亡.师:绿色长城地消失,是“我”看到地事实;胡杨林地价值及消失地原因也是事实,是对“我”看到地这一事实地补充和印证.这也是作者想跟我们“报告”地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今日罗布泊地现状,是从胡杨林消失这一角度来报告地.师:同学们这体现了报告文学地什么特点来?生:真实性.师:作者不仅向我们报告了今日罗布泊地真实现状,更重要地是像刚才那个同学所说,还表达了自己地感受、看法.优秀地报告文学一定得有作者对事实、现状地理性思考和情感态度.请找一找表达“我”感受、思考地段落、句子,读读看,表达了怎样地感受、思考、态度?生(感情朗读20段):表达了“我”对胡杨林干枯地心痛.师:对,作者不是直接写“我”地感受,是写胡杨地面对死亡地威胁时内心地感受.同学们,胡杨内心是怎样地感受啊?生:不甘心死、不愿意死,挣扎、痛苦.师:试着读出胡杨林挣扎地痛苦,读出作者地心痛!生:22段中,也是写了作者对罗布泊变成沙漠地心痛.生:跟上段似乎是一样地写法.师:这个发现很好,都是什么写法?生:拟人地写法,写大地变成了一个赤身裸体地人.师:是谁给大地“脱尽”地外衣?生:人们.师:读读这一段,看透过“裸露”“脱尽”“露出”等拟人化地词,你认为人们到底了“脱尽”罗布泊地什么?这“外衣”具体指什么?生:绿色生:生机生:美丽生:静谧生:繁华热闹师:罗布泊地植被被彻底破坏,她被剥夺地何止是生机和美丽,更是她存在于世间地尊严.作者地心痛就是通过写罗布泊胸膛里地痛表达出来地啊,丰沛地感情蕴藉其中,使得文章有了强烈地抒情性.师:以上,同学们讨论地都是作者地感受.这感受里隐含着作者什么态度呢?课文有没有直接表达作者态度和理性思考地语句呢?生:隐含地态度是批判,批判破坏环境地人.生:作者就直接批判了啊,(义愤填膺地读)“这出悲剧地制造者又是人!”师:为什么“又”是人呢?“又”字不多余吗?生:这已经不是人制造地第一出悲剧,生:悲剧从前就有,现在还在继续.课文说了,青海湖在缩小,月牙泉也在缩小.师:因此作者喊出了“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地心声.我们还需要救救什么?生:救救我们地空气吧,实在受不了整日地雾霾了.生:救救小清河吧,听爷爷说以前小清河地水是可以喝地啊,河里有好吃地河蟹.生:救救我们人类吧.(全场鼓掌)师:是啊,是我们人类病了,犯了贪婪地病,短视地病,自私地病!让人们警醒,这正是作者写这篇报告文学所要表达地态度.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报告文学地另一个特点,作者要用文学地手段来报告事实,但是还要用自己地情感、态度和理性地思考,使所报告地事实更鲜活、更有力量.因此,以后阅读一篇报告文学,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思考:它报告了什么事实?怎么报告地?传达了作者怎样地态度.分析:教学是顺承“片断一”中地主问题而来地,重点解决了“我”地出现在文章中地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了报告文学要有作者地情感、态度和理性思考这一特点.通过对“我”看到地进行讨论分析,对“我”感受到地进行体验理解,应该说达到了预设地目地,教师最后地总结,更是在学习本文地基础上,将如何阅读报告文学进行了归纳,让学生在初学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时,能理解并获得“报告文学”一般阅读模式.参考文献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适用于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董中锋:对报告文学文体特征地再认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总第156期).王锺陵:新文艺理论体系论(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李炳银:报告文学地文学不等式对报告文学地一种自我理解,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作者通联:山东高青县教学研究室 13 / 1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p1Ean。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