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doc_第1页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doc_第2页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doc_第3页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已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剥削人的制度基本上已经被消灭。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开始得到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一五”计划建设取得的重大的成就,对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在取得社会主义初步成就的同时,在若干理论问题上和实践中也出现过偏差:第一,在我国制定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战略方针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方针是正确的。但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存在误解。主要表现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地看成是国家工业化加生产资料公有制-私营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而对这样两个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又更多地强调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党中央批准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明确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这表明,党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时候,已经反映出把社会主义社会误解成就是建立一个清一色的公有制社会。第二,国家在制订对农民的个体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时,曾正确地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以后表现出了两种生产积极性: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但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践中,党内对农民这两个方面的生产积极性又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和估计。即:一方面把农民的个体经济积极性和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等同起来,看成是资本主义在农村的现实危险。早在1951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就把农村经济在初步恢复和发展以后,农民不满足原有的劳动互助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要求单干和致富,简单地看成是自发资本主义倾向。1953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中,对中央农村工作部为稳定个体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出的一些正确的政策措施作了尖锐的批评,认为是有利于富农和富裕中农的资产阶级观念。1955年,更把土地改革以后,已经受到了极大限制,一般来说已经处于下降态势的富农经济作了夸大,认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因而,急于要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另一方面,又夸大了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过高地估计了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认为中国的农民是容易接受社会主义的。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批评党内认为农业合作化只能稳步前进的同志,看不到“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认为作为小私有者的农民,可以无条件地拥护社会主义公有化。由于对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作了错误的判断,没有看到,在我国的具体经济条件下农民个体生产的积极性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发展生产的一种动力,误以为农业合作化的速度搞得越快越好,似乎这是符合农民要求的。当农民不愿意接受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而希望有一点小自由及谋一点小家庭的利益的时候,就认为这是小生产者的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给予批判和打击。第三,我国确定把个体农民逐步引导到社会主义,这个总的方针是正确的,但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的增产能力作了片面的估计。在1954年到1955年的党内报告和文件中,一般都认为:“现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其初建的一、二年,一般可增产20-30%,往后还可每年保持一定的增产比例,比互助组高,比小农经济的增产率更高出很多。”由于误认为即使技术条件没有任何改进,只要实行集体所有制和简单的协作劳动,就一定优越于个体经济,所以,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就出现越快越好的倾向,期望以此解决农业发展速度赶不上国家工业化需要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合作社的集体农业经济,虽确有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可以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抵御灾荒等等好处,但这种过分的集中经营、集中劳动和统一分配的制度又必然影响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和个人物质利益,出现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病,从而极大地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同时有利于发挥个人生产积极性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才能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发挥。第四,由于对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作了错误的判断,由于把生产条件基本上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创立的公有制看成绝对优越于个体经济,因此,就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把本来应该继续贯彻执行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同向社会主义转变绝对对立起来。错误地批评了“要照顾个体农民的积极性”;“尊重农民的土地财产所有权,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逐步由限制富农剥削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过程中,仍应允许雇佣自由,借贷自由,土地卖买和租佃自由,贸易自由等正确主张和政策措施。这就在实际上否定了党在农村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正确方针,认为在向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继续执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就是发展资本主义,担心农民富裕了不愿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无疑是这个历史阶段在理论上发生的重大偏差。是造成对个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改变过快”的重要原因。把苏联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固有模式,误认为建立社会主义主要就是建立清一色的公有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急于求成,并不只是我国的独有现象,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执政的各国共产党都犯过的共同错误。这一方面是由于苏联的经验确有可以借鉴之处;另一方面也由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急于摆脱贫困落后状况的强烈愿望和革命时期的一股激情,使执政以后的共产党人都曾普遍地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总想很快建成社会主义。所以,这种失误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在肯定党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正确指导的同时,探讨头七年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出现过若干偏差,绝无贬低这七年取得辉煌成绩的意思,其目的全在于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你比较顺利地的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