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生理学体育学科_第1页
考研生理学体育学科_第2页
考研生理学体育学科_第3页
考研生理学体育学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了B兴奋性生殖适应性E应激性2、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条件3、引起兴奋地刺激条件A阈强度和阈刺激B强度-时间曲线4、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和K+的外流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动作电位的成因起自于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5、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有如下特点a化学传递b兴奋传递是一对一c单向传递d时间延搁e高敏感性。6、肌肉收缩的过程a肌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b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c收缩肌肉的舒张7、肌肉的收缩形式:a缩短收缩(等动收缩非等动收缩)b拉长收缩c等长收缩8、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成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提示,要获得收缩的较大速度,负荷必须相应减少;要克服较大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相应缓慢。9、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a长期运动和提高肌腱的抗张力量和抗断裂力量;b长期运动可使肌中结缔组织肥大10、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区分:a根据颜色分红肌白肌b根据收缩机能将骨骼肌纤维分为快、慢肌c根据染色程度的差异分I型II型d根据收缩及代谢特征分a快缩强酵解型b快缩氧化酵解型c慢缩强氧化性11、肌纤维类型的分布:a受同一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具有相同的类型;b在功能上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骨骼肌,型纤维所占比率较高;c通常IIa型纤维占绝大部分,其次是IIb型纤维IIc型纤在成人人群中较少见;d骨骼肌分布的“亚布化”现象;e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性别差异;f骨骼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年龄变化g遗传因素对骨骼肌纤维类型分布的影响12、骨骼肌的生理特征:a收缩速度研究发现快、慢肌纤维间存在明显差异;b收缩力量肌肉收缩力大小取决于肌肉的横断面积便受迹纤维类型等因素影响;c抗疲劳性动物和人试验均证明,慢肌纤维的抗疲劳能力较快肌强。13、运动员肌肉纤维分布特点:参加时间短的剧烈变动项目如短跑举重快肌纤维明显的优势;而参加耐力型项目肌肉中却是慢肌纤维比占优势;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中跑运动员,其两类纤维的分布接近相等,类似的情况也见于跳高运动员。14、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a肌纤维选择性肥大;b酶活性改变;c纤维类型的改变15、呼吸的三个环节:a外呼吸(肺通气会肺换气)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c内呼吸。16、胸内负压的成因: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气体不再流动,肺内压就等于大气压,因而: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一个大气压为0位标准,则:胸内压=-肺回缩力17、胸内负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可以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此外胸内负压可以使胸腔内壁薄且扩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18、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a气体扩散速度;b呼吸膜的通透性和面积;c通气血流比值;d组织局部血流量19、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aCO2的影响CO2是维持正常呼吸的重要生理性刺激,在一定范围内,吸入气中CO2浓度升高可使呼吸加强,肺通气量增加;bH+的影响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可使呼吸加快加强;反之呼吸减弱;c 低氧的影响 低氧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20、运动对血的影响:人体在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化学成分将产生明显的化学变化。由于大量排汗,血浆中的水分以及无机盐会明显减少,血浆中其他物质浓度相对增高,血细胞相对增多,血液变得粘稠。长跑锻炼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冠心病的发病机率,是中老年人防病健身的有效锻炼方法。21、血液的理化性质:a比重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4,红细胞比重约为1.090;b粘稠度全血的粘稠度约为水的1.6-2.4倍;c血浆pH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d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约为313mOsm/L。22、血液的功能:a运输功能物理溶解化学溶解物理溶解的量很少,仅占15%,但这一形式却很重要;氧气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可逆反应(氧分压):Hb+O2=HbO2;b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和NaHCO3/H2CO3;NA-蛋白质/H-蛋白质;Na2HPO4/NaH2PO4;红细胞的缓冲对有:KHb/HHb;KHbO2/HHbO2;KHCO3/H2CO3;K2HPO4/KH2PO4等;c防御和保护白细胞通过吞噬和免疫反应来实现保护和防御,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23、氧解离曲线的含义:血氧饱和度的大小取决于血液中的Po2的高低,反应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简称氧解离曲线。a氧解离曲线上段:此段曲线比较平坦,表明在这个范围内Po2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其坡度较小,能为机体摄取足够的O2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b氧解离曲线中段:该段曲线较陡,表明在此范围内Po2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表示Hbo2释放出O2;c氧解离曲线下段:曲线坡度更陡即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会显著下降,表明有大量的HbO2解离出O2,其坡度最陡,它代表了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求。2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aPo2和pH的影响Pco2和血液H+浓度增加,均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b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c2,3磷酸甘油酸的影响2,3DPC能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使曲线右移。25、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运送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代谢活动所必需的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组织细胞生成的代谢物,是机体内循环的各种理化因素维持相对稳定,以保持机体的代谢活动正常进行。体内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其他体液因素,也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骨髓、淋巴结等生成的白细胞、免疫抗体以及各种凝血因子等,也通过血液循环实现血液的防卫功能。内脏和骨骼肌产生的热量,有赖于血液循环运送到肺和体表散热以实现体温恒定。26、肌肉的生理特性:a兴奋性b自动节律性c传导性d收缩性27、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射血期)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充盈期)28、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a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作用;b心肌收缩性能的作用;c动脉血压的影响;d心率的影响29、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a血管充盈度b大动脉弹性c外周阻力30、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e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31、微循环的组成:a微动脉;b后微动脉;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d真毛细血管;e通毛细血管;f动-静脉吻合支;g微静脉。32、微循环的通路:a迂回通路;b直捷通路;c动-静脉短路33、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a心收缩力;b呼吸运动;c体位改变;d骨骼肌的挤压作用34、重性力休克:较长时间剧烈跑步到终点时,如果突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再加上重力作用,使大量静脉血液积在下肢扩张的静脉管中,回心血量明显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致使脑部暂时贫血而出现晕厥现象,称克为35、自主神经系统的特征:a自主神经纤维主要来自脊髓灰质的测角及脑神经中第III、VII、IX、X中的有关核团;b自主神经纤维有中枢发出后,不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而要在外周的神经节中交换神经元;c自主神经纤维的节前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而节后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是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d自主神经纤维的节后纤维主要支配心脏、平滑肌和腺体;e自主神经纤维对外周效应器的支配,一般具有持久的作用紧张性作用;f自主神经纤维的作用,有时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36、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通过对心脏、平滑肌和腺体的作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一般认为交感神经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时,主要是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产生兴奋。37、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互相配合协调的几种形式:a发生在效应器上协调;b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c发生在不同效应器的协调作用38、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a脊髓;b低位脑干;c下丘脑;d大脑皮层39、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有哪些:a心输出量的变化由于心交感神经兴奋加强,心迷走神经冲动发放减少,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上脉腺素增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静脉回心血量的增多也有利于搏出量增加;b动脉血压的变化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与运动方式、强度、持续时间有关;c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和肌肉微循环的变化运动时骨骼肌的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器官和皮肤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血流量发生重新分配。40、最大吸氧量的影响因素:a遗传因素;b年龄、性别因素;c训练的影响;41、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因素:a体温升高的影响;b儿茶酚胺的影响;c磷酸肌酸的合成;d钙离子的作用;e甲状腺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42、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中常用的几个指标:a最大摄氧量;b乳酸阈;c最大摄氧量平台;d其他(遗传 年龄/性别 训练)43、影响乳酸阈的因素:a训练水平的影响;b运动项目的影响;c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d性别、年龄的影响;e环境条件的影响44、研究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a评定耐力水平;b制定训练强度;c运动处方的制定45、消化的过程:a机械性消化;b化学性消化46、消化的作用:a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渗透压接近,以利于吸收;b改变消化腔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的需要;c水解复杂的食物成份使之便于吸收;d分泌粘液、抗体和液体,以保护消化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损伤。47、消化的过程:a口腔内消化;b胃内消化;c小肠内消化;d大肠内消化48、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特点:a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b食物停留时间较长路;c食物在小肠内基本完成消化过程。49、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人体在进行运动时可引起活动的肌肉和内脏血流的重新分配,同时运动应激也使副交感神经活动受到抑制,运动后消化吸收机能变化视运动情况而定,所以在运动与进餐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饭后不宜立即从事剧烈运动;剧烈运动结束后,也应当稍事休息后再三进餐,否则会影响人体消化、吸收机能。50、糖的生理功能:a供给能量;b细胞结构的成分;c调节脂肪酸代谢;d节约蛋白质供能5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a来源 食物中的糖消化吸收 肝糖原分解 其他物质糖异生(甘油 三氨基酸 乳酸)其他单糖的转变;b去路 氧化供能,产生CO2和H2O 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转变为脂肪.氨基酸 转变为核糖、脱氧核糖氨基乙糖;c血糖的浓度:4.45-6.67mmol/L当8.88mmol/L出现糖尿。52、糖原贮备与动员供能:正常成年人肌糖原总量约占肌肉重量的1.5%,其含量随机能状况的不同而变动较大,平均约为350-400g,体内肌糖原贮量约占成年人全身糖贮备量的70%;肝糖原贮备量约为其本身重量的2%-8%,总计为35-130g,肝糖原的贮量对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有重要意义。53、糖的分解代谢:a无氧酵解 葡萄糖和糖原在不需要氧的情况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能量;b有氧氧化 葡萄糖和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CO2和H2O,并再合成ATP,此反应在胞浆和线粒体中进行。54、脂肪的生理功能:a氧化供能值法 1g在体内氧化产生37.65kJ热能;b构件细胞的组成成分 脂肪所提供的不饱和脂肪酸是细胞膜、酶、线粒体及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c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胡萝卜素的容剂;d保护作用 分布于皮下组织和内脏周围的脂肪起着热垫和保护垫的作用,既能防止散热又缓冲机械撞击,防止内脏及肌肉损伤。55、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过程:a血浆脂肪酸的来源与去路 血浆游离脂肪酸主要由贮存于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经脂肪动员作用后而来的,也有少量来自食物脂肪在小肠内消化后进入血液形成的各种脂蛋白,特别是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经过血浆脂蛋白脂肪酶的催化作用生成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立即和血清蛋白结合后形成游离脂肪酸;b脂肪组织中的脂肪贮存与脂肪动员 脂肪细胞摄取血液中过多的FFA,并与甘油结合形成甘油三酯贮存起来,当血液FFA水平下降时,贮存的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入血,以供给其他组织氧化利用;c脂肪的分解代谢 体内脂肪首先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经一系列的反应步骤,最后经糖代谢途径氧化56、运动与脂肪代谢:特点a动员较慢b长时间运动后期主要依靠脂肪酸氧化供能c短时间剧烈运动时脂肪分解受到抑制;运动对脂肪的影响a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功能的能力b改善血脂异常c减少体脂积累57、蛋白质的生理机能:a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b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态c氧化供能1g蛋白质在体内氧化约产生17.14kJ的热量(不占重要地位)58、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a机体运动时蛋白质可提供一部分能量b运动导致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壮大59、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联系:糖脂肪蛋白质糖,膳食中的糖和脂肪不能完全代替蛋白质摄入;同样蛋白质也不能完全代替糖和脂肪作为氧化供能的原料;膳食中的糖也不能代替脂肪的摄入,所以若要身体健康,必须合理膳食。60、水分的主要生理作用:a水是机体内各种生化物质的溶剂又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基质;b水是体内各种营养物质、激素及废物的运载工具;c水分的维持正常体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d维持电解质的平衡;e润滑作用61、水的来源与去路:体内水分大部分来自食物和饮料,排出主要是通过肾脏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其次是通过皮肤、肺以及粪便排出、62、口渴产生的机制:当体内水分缺少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口腔粘膜兴奋,冲动传到大脑皮质即产生口渴感,于是有饮水要求;同时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肾脏尿生成减少。63、排泄的途径:a由呼吸器官排出;b由大肠排除;c由皮肤排出;d由肾排出64、肾脏的泌尿过程:尿的生产全过程比较复杂,它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a肾小球滤过;b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c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65、影响肾小球过滤的因素:a有效滤过压;b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c肾血浆流量66、糖尿: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即8.88-9.99mmol/L时,尿中即可出现葡萄糖,尿糖浓度随血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加67、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a顺着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 通过肾对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无论饮水过多或过少,体内水分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仍可维持或接近正常;b肾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机体每天都产生许多酸性代谢物质,尤其是剧烈运动时,产生的酸性代谢产物会更多,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都能分泌H+,H+的分泌总是伴随着Na+的主动重吸收,即排酸保碱68、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a运动对尿量的影响 剧烈运动时,机体代谢活动增强,血液发生重新分配,造成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量减少;运动时动脉血压升高以及因大量出汗所导致的血浆渗透压升高,也都会刺激下丘脑释放ADH,机体还产生许多酸性代谢物;b运动性蛋白尿 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过一定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69、能量的去路:a转变为机械能肌肉收缩做功;b转移到肌酸上贮存能;c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完成各种生理功能70、人体的三个供能系统:a磷酸原系统 由ATP和CP组成的系统,剧烈运动时,肌肉内的CP含量迅速减少,而ATP含量变化不大,特点是,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的,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O2,不产生乳酸等物质;b乳酸能系统 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特点是,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产生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c有氧氧化系统 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H2O和的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特别是,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71、运动时能源物质动用的影响因素:a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影响;b训练水平的影响72、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a肌肉活动的影响;b神经活动的影响;c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d环境温度的影响73、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c编码作用;d适应现象74、本体感觉及特点: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主要位于中央后回,称为第一感觉区,特点是,感觉冲动向皮质投射呈左右交叉,但头面部感觉冲动投射到左右双侧皮质;b投射区的空间位置是倒置的,即下肢的感觉区在皮质顶部,上肢感觉区在中间,头面部感觉区在底部;c投射区的大小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有关。75、神经元的组成部分:a细胞体b树突c轴突76、神经元的分类:a感觉神经元 将其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由外周传向中枢;b运动神经元 将信息由中枢传向外周;c中间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绝大部分属于中间神经元77、神经冲动的传导:a局部电流学说b跳跃传导学说78、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a生理完整性b绝缘性c双向传导d相对不疲劳79、突触的分类:a兴奋性突触 兴奋性递质导致膜去极化效应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b抑制性递质 导致突触后膜的超级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80、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动作电位APCa2+内流 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流动突触后电位81、中枢抑制分类:a突触后抑制 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b突触前抑制82、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a调节肌紧张b控制躯体平衡c调节感觉运动d参与运动学习83、大脑皮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a皮质下行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过锥体系和皮质起源的锥体外系两条下行通路完成的;b运动皮质的组织机构及其对肢体肌肉的控制;c反馈信息对皮质控制运动的意义84、可塑性突触的分类:a突触传递长时增强;b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c突触纤维长芽85、学习的神经基础分类:把学习分为明晰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属于内隐性学习,是一种反性学习86、建立条件反射条件:a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b大脑皮质必须处于清醒和良性兴奋状态;c大脑皮质要保持机能完整性;d条件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之前出现;e适宜的刺激强度以及排除其它无关因素的干扰87、什么是第一、二信号系统,如何应用:第一信号是指现实中具体的信号,第二信号是现实的抽象信号,是表达具体信号的信号;对第一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皮质系统,成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皮质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利用直观形象的刺激,通过第一信号系统的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的动作建立明晰的影响和概念,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抽象思维能力体会、理解学习的内容。88、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分为四个时向:a泛化相 特点,练习时不该收缩的肌肉也收缩,表现出动作僵、不协调、有多余动作、动作不连贯、能量消耗多等,学习者动作概念模糊;b分化向 错误动作部分得到了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初步形成了运动技术,但易受新异和强烈刺激的干扰,动作技能重新出现多余动作;c巩固相 动作准确、协调,动作的细节准确无误,动作也不易受到破坏,自主神经活动与躯体运动性神经活动的协调配合已经成为运动技能的组成部分,运动机能巩固后还需不断加强;d自动化相 动作熟练自如,可在“低意识控制”下89、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a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b多通道感觉信息的作用;c反馈信息的作用;d消除防御性反射;e运动技能之间的影响90、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a激素作用的特异性;b激素作用的高效性;c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d信息的相互作用91、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a快反应类激素;b中间反应类激素;c慢反应类激素92、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a对代谢的作用 儿茶酚胺调节大多数组织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b对心肌和平滑肌的作用 肾上腺素可使心率和每分输出升增高。93、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阶段:a赛前状态b进入工作状态c稳定状态d疲劳e恢复过程94、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制: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和运动员的功能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关;产生机制 可以用条件反射机制解释95、赛前状态依据其生理反应可分为三种:a准备状态b起赛热症c起赛冷淡96、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a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为正式练习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最适宜程度做好准备;b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活动,使肺通气量、吸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网扩张,工作肌能获得更多的氧供应;c体温适度升高 能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肌肉收缩速度增加,并且有利于氧的供应;d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强弹性,预防运动损伤;e增强皮肤的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97、准备活动的生理机制:通过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在神经中枢的相应部位留下了兴奋性提高的痕迹,使正式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得到克服,生化反应加快进行,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功能水平98、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a运动项目b运动强度c训练水平d赛前状态e准备活动f呼吸g气侯99、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a衰竭学说b堵塞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保护性抑制学说e突变理论f自由基学说100、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a中枢疲劳;b外周疲劳 神经-肌肉接点和肌细胞膜;c肌质网;d线粒体101、运动性疲劳的判断:a肌力测试b神经系统功能测定c生物电测定d感觉器功能测定e主观感觉判断10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a活动性手段b营养性手段c中医药手段d睡眠e物理手段f心理学手段103、骨骼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a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越大;b肌肉生化成分的适应变化,随着肌肉肥大引起一些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充足的能源,从而增大肌肉收缩力量;c肌纤维类型中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力量104、力量训练的原则:a超负荷原则;b渐增阻力原则;c专门小原则;d合理练习顺序原则;e系统性原则105、力量训练的方法:a等张练习b等长练习c等动练习d离心练习e超等长练习106、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a反应速度b动作速度c位移速度107、速数素质的训练:a提高动作速率;b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c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柔韧性108、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a持续训练法b间歇训练法c高原训练109、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b缓冲乳酸的能力;c脑细胞对血液pH变化的耐受力110、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a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其分析综合能力;b各感觉器的机能;c掌握的运动技能及其他身体素质的水平111、发展柔韧素质的训练:a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的训练;b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c柔韧性练习与力量训练相结合;d柔韧与练习训练课的准备活动相结合;e柔韧练习要注意年龄特征并要持之以恒112、贯彻超负荷原则:恢复过程的强度、超量恢复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等都取决于消耗过程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随之而来的超量恢复过程越明显,在这个基础上,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良好改善也越明显,体质增强效果也越显著,对强度小的刺激,条件反射建立慢,在生理范围内较强的刺激,在条件反射建立快,超量负荷的刺激是一种生理范围内较强的适宜刺激,对运动技能的形成有加速作用。113、体育教学训练原则:a可训练性和可逆性原则;b全面身体锻炼原则;c循序渐进和超负荷原则;d专门性原则114、极量负荷时的生理指标及其评定:a最大吸氧量b氧脉搏c最大做功量115、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