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doc_第1页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doc_第2页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doc_第3页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电力辉煌成就60年作者:孙嘉平 来源: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发表时间:2009-09-28打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在不断探索中奋进并获得发展的30年(19491978),经历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30年(19792008)。60年来,中国广大电业职工和电力科技工作者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为中国电力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电力工业走上了快速、健康的科学发展之路,步入了大机组、大电厂、超高压、大电网、自动化和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 一、电力工业加速发展,全国装机容量突破8亿千瓦。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仅有18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不断增长的需求,电力工业呈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 198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1亿千瓦,全年发电量4973亿千瓦时;(注) 199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 200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13685亿千瓦时; 2005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24975亿千瓦时; 2007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7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超过3万亿千瓦时; 2008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93亿千瓦,全年发电量达34510亿千瓦时。 (注:统计数字未包括港、澳、台,下同。) 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8亿千瓦,全国日平均发电量是1949年全年发电量的2.2倍,是建国初期1952年全年发电量的1.3倍。 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社会电气化程度持续提高: 全国人均占有电量突破2000千瓦时 反映电气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均占有电量。新中国建国时,全国人均占有电量不足10千瓦时; 2000年人均占有电量达1081千瓦时;2006年人均占有电量达2168千瓦时;2008年人均占有电量则为2598.6千瓦时。 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达44.12%,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6.66% 反映电气化程度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电力消费在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为20.60%,2008年达44.12%。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煤炭转化成电能来使用。1980年,用于发电的煤炭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9.6%,进入了21世纪以来,这一比重逐步提高到50%以上。 全国农户通电率达到了99.87%,21个省(市、自治区)达到了户户通电。 农村电气化水平是国家电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我国农村通电率只有61.05%,改革以来,加强了农村电网和农村小水电的建设,农村通电率逐年提高,1990年提高到88.06%,2007年提高到99.69%。已建成农村小水电站45317座,总装机容量为4738.9万千瓦。电气化程度的持续提高,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而且促进了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发展大机组,建设大电厂,百万千瓦级电厂达到249座 1、 发展高参数、大容量机组 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机组是我国火电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政策,是优化发展火电的主要措施之一。1949年我国最大的火电机组是北京石景山发电厂的2.5万千瓦机组。新中国建国以来,国产火电机组的单机容量逐步提高。 1959年,首台国产5万千瓦机组在辽宁电厂投产运行; 1964年,首台国产10万千瓦机组高井电厂投产运行; 1969年,首台国产12.5万千瓦超高压机组在吴泽电厂投产运行; 1972年,首台国产20万千瓦超高压机组在朝阳电厂投产运行; 1974年,首台国产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在望亭电厂投入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火力发电技术得到更快发展。 1987年,首台国产化引进型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在山东石横电厂投入运行; 1992年,首台国产化引进型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在华能石洞口二厂投入运行; 2007年,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在华能玉环电厂投入运行; 优化后的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国产化机组达到了国际同类机组的先进水平,这些机组的批量投产,使火力发电的主力机组由20世纪80年代的1030万千瓦机组过渡为90年代的3060万千瓦机组。进入21世纪,我国在大力发展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同时,还投产了11台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机组。截至2008年底,我国投运的30万千瓦及以上大机组共计893台,其容量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62%;与此同时,百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达到212座,最大的火电厂大唐托克托电厂装机容量达到540万千瓦。 2、水电建设在优化发电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国60年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水电发展。1949年全国水电装机只有16.3万千瓦,2008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3亿千瓦,年发电量达5655.5亿千瓦时。 1957年,我国首座自主设计、自制设备、自行施工的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兴建,1965年竣工,1977年投入运行,总装机66.25万千瓦; 1958年,我国首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开工兴建,1974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总装机122.5万千瓦,单机容量22.5万千瓦 1970年,我国最大的径流式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开工兴建,1981年第一台机组投运,1988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271.5万 1994年世界最大的已投运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开工兴建,2003年第一台机组投运,2008年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1830万千瓦,单机容量70万千瓦; 2000年我国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蓄能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总装机240万千瓦,单机容量30万千瓦; 2004年我国水电装机超过1亿千瓦,达10524万千瓦; 截至2008年,我国水电总装机容量为1.7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共拥有百万千瓦以上的水电厂32座。 3、我国核电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 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工业示范性电站秦山核电站于1985年开工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装机容量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的全面运行标志了中国大陆无核电历史的结束。 1987年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180万千瓦,单机容量90万千瓦; 进入21世纪,核电建设加快,先后建成了岭澳、秦山三核、秦山二核、田湾等4座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 2008年核电总装机已达884.6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92亿千瓦时。共有百万千瓦以上的核电厂5座。 4、以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迅速 我国风电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在21世纪得到了加速发展。2000年全国风电装机34.4万千瓦,2005年增长为126.6万千瓦,2008年吊装容量超过了千万千瓦,达到了1215万千瓦,并网容量为837万千瓦。风电场已遍布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风电装机容量超过百万千瓦的省区有:内蒙、辽宁、河北、吉林,其中内蒙的风电装机达373.5万千瓦。 2009年9月,位于上海近海地区的我国第一座海上风电场首批3台3MW机组并网发电,该风电场将安装34台3MW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10.2万千瓦。与此同时,我国首座10MW级的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在甘肃敦煌开工建设。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对我国发电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电源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已拥有采用高参数、大机组的百万千瓦级的电厂249座,其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的一半以上(51%),它们与采用先进技术指标的所有火电厂一起,已成为我国发电主力,为实现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 供电煤耗由1978年的每千瓦时471克,降至2008年的345克; 发电用油由1978年的2013万吨,降至2008年的1000万吨; 火力发电每千瓦时的耗水量由2000年的40吨下降到30吨以下; 火电烟尘排放量由1980年的399万吨降至2008年的350万吨。 三、发展特高压、建设大电网,全国联网格局基本形成 建国以来,随着电源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输电电压等级逐步提高,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正运行着世界上最高电压等级(1000kV)的输电线路和系统总容量达 6亿千伏安的大型互联电网,互联的6大区域电网中,有3大区域电网的系统容量超过1亿千伏安 1954年,新中国首条220kV高压线路松(丰满)东(虎万台)李(石寨)线投入运行; 1972年我国第一条33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天关线(刘家峡天水关中)投入运行; 1981年我国第一条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平武线(平顶山武汉)投入运行; 1990年我国第一条500kV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葛上线(葛洲坝上海)投入双极运行; 1999年我国第一条5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昌房线(昌平房山)投入运行; 2005年我国第一条750kV超高压交流示范工程在西北电网投入运行; 2009年我国第一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2006年世界首条800kV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兴建,预计2010建成投运; 2007年和2009年向家坝上海和锦屏苏南两条800kV特高压直流线路分别开工兴建。 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50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已超过10万公里,变电容量5.3亿千伏安;已投运的直流输电工程9项,直流输电线路总长度和输送能力均居世界第一位。 交、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为大电网的建设以及实现“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0年500kV葛上线投运实现华中和华东两大区域电网的非同期互联,到2001年东北和华北电网通过500kV交流线路实现同步互联;从2004年和2005年,三广直流工程(三峡广东)和灵宝“背靠背”工程的分别投运实现了华中与南方电网,以及西北与华中电网的非同期互联,到2009年华北电网与华中电网通过1000kV特高压交流线路实现互联,全国联网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国联网对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日益明显。全国跨区资源配置的电量由2000年的23亿千瓦时增加到2005年的773.8亿千瓦时,2008年跨区配置电量达到了2402.9亿千瓦时。 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取得突破、实现国产化并在电网中得到实际应用,提高了线路输送能力,增强了对大电网的控制能力。2004年12月,碧成线220kV可控串补投入运行。2007年10月,伊冯线500kV可控串补投入运行。 四、电网保护、控制、自动化技术进入国际行列 在输变电技术和大电网不断发展的同时,电网二次系统建设不断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电保护、电力通信和电网安全监控等技术迅速发展,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LEP-200系列输电线路成套保护装置已在全国220kV-500kV系统中广泛应用,其保护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主研发的CSC2000型分布式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在全国35kV-500kV变电站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变电站自动化水平。 1997年,推出了新一代开放型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OPEN-2000,此平台既可集成EMS系统的AGC、AVC、PAS和DTS等应用,又可集成电能量计量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水调系统、MIS和DMS等系统。自1998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C-2000开放式、面向对象的EMS/DMS支持系统已在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及网、省电网等调度中心陆续投入运行。我国已建成了包括SCADA、EMS/DMS、AGC、AVC等系统在内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100实现了国调、网调、省调三级调度自动化。我国电力自动化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2000年全国电力调度数据网(SPDnet)和全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