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卷分析.doc_第1页
中考试卷分析.doc_第2页
中考试卷分析.doc_第3页
中考试卷分析.doc_第4页
中考试卷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近三年泰安市中考语文现代文试题的分析及预测范书颖 陈伟说起现代文阅读,很多老师会认为这是教学的难点,或许对如何提升学生的得分率有些茫然。究其原因不外乎选文是课外的,题目是开放的,答题难以完善。其实,中考现代文三大基本文体的阅读是有章可循的,引导学生明晰各文体的命题形式及走向,专题复习时再反复训练,反复感悟,反复总结,对各题型的答题思路了然于胸,就不会再对现代文阅读愁眉不展了。以下是20082010年泰安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录,附以个人分析,供大家比较、思考和研究。2008年(说明文 抒情散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4分)夜空为什么是黑的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为太阳下山了。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晚将和白天一样明亮。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他认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距离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个天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但实际上,空间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护地面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恒星分布并不均匀,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多星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达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这些理论都有道理,但又不能艮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位著名的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尔文的计算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于宇宙的年龄现在远小于1万亿光年,所以夜空是黑的。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正确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1964年,天文学家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可能正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计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外,恒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13什么是奥伯斯悖论?(3分)14下面选项中,不属于第段画线句中“这些”指代内容的一项是( )(4分) A星空中存在着的吸光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 D地球处在由于恒星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暗区中,所以天空是黑的。 C大量恒星随着宇宙不断向外膨胀远离地球而去,至使这些恒星的光不能到达地球,所以星空是黑的。 D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也就是比宇宙更远的地方,所以夜空是黑的。15说说第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对说明事物所起的作用。(3分)16第段文字是怎样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的?(4分)【分析】13题考查说明的事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检验学生准确捕捉相关信息的能力。这种题难度很小,只要带问寻读到相关段落(即段)即可找到答案。14题考查“指代”类词在段落中具体指代什么。“这些”指代的内容就是前文的相关内容,应该往前找,细心地读段后会发现,本段有三种“理论”,之后对照四项选择,会轻易而举地发现D项不属于“这些”指代的内容。15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准确严密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至少”在文中起到了限制的作用。16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细读第段文字会发现,本段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为了说明上段中的道理“宇宙还太年轻”“ 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答案】13、“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晚将和白天一样明亮。”或“黑夜应是白夜。”14、 D 15、“至少”在文中起到了限制的作用。16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夜晚黑暗是因为宇宙年轻且能量不足”这一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6分) 行板如歌柴可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他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他之容易接受,是由于他作品的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他的一些舞曲与小品是那样行云流水,纯洁明丽而又如醉如痴,多彩多姿。比如花的圆舞曲,比如天鹅湖,家喻户晓,浑然天成。它们令人愉悦光明、热爱生命。他是一个赋予生命以优荚的旋律与节奏的作曲家。没有他,人生将减少多少色彩与快乐!他的另一些更加令我倾倒的作品,则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他的伤感,多情,潇洒,无与伦比。我总觉得,他的沉重的叹息之中有一种特别的妩媚与舒展,这种风格像是我只找到了苏东坡。他的乐曲例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开初使我想起李商隐,苍茫而又缠绵,绮丽而又幽深,温柔而又风流再听下去,特别是第二乐章听下去,还是得回到苏轼那里去。艺术就是永远的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的忧郁的摆脱。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成全着荚,荚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悲与美共生,悲与荚冲撞,悲与荚互补。人生苦短,人生苦苦。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哲学。在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既有同样的荚丽的痛苦,又有一种才华的赤诚与迷醉,我觉得缔造着这样的音乐世界,呼吸着这样的乐曲,他也是满脸泪痕而又得意洋洋,烂漫天真而又矜持饱满。他缔造的世界悲从中来而又圆满无缺。你好像刚刚迎接到了黎明,重新看到了罪恶而又清爽、漫无边际而又栩栩如生的人世。这就是才华。我坚信才华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酒,饮了它一切悲哀的体验都吃久了诗歌的花朵,成就了荚的云霞。它是上苍给人类的,首先是给这个俄罗斯人的最珍贵的礼物。是上苍给匆匆来去的男女的慰安。拥有了这样的礼物,人们理应更加感激和平安。柴可夫斯基给人的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艺术,珍惜才华,珍惜美丽,珍惜光明。珍惜的人才没有白活一辈子。而这样的荚谁也消灭不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不会下沉。 也许音乐都是抒情的。但是贝多芬的雍容华贵里包含着够多的理性和谐的光辉,莫扎特对于我来说则是青春的天籁,马勒在绝妙的神奇之中令我感到的是某种华美的陌生只有柴可夫斯基,他抒的是我的情,他勾勒的是我的梦,他的酒使我如醍醐灌顶。他使我热爱生活,热爱青春文学,他使我不相信人类总是像豺狼一样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我相信荚的强大,柴可夫斯基的强大。他是一个真正的催人泪下的作曲家。我相信这与人类不可能完全灭绝的善良有关。这与冥冥中的上苍的意旨有关。我喜欢应该说是崇拜与沉醉这种风格,特别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只有在这种风格中,我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滋味,爱情的滋味,痛苦的滋味,艺术的滋味。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采漆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于是你感谢柴可夫斯基。17文章开头说“柴可夫斯基好像的一部分”,其原因是什么?(4分)18第段末“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哲学”一句中,“哲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19第段画曲线句,意蕴深厚,表达优美。试简要赏析。(4分)20第段,作者列举贝多芬、莫扎特、马勒,其作用是什么?(4分)【分析】17题考查识别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方法是从文中寻找与此句有因果关系的句子。18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这种题不是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而是需要从相关片段中识别筛选有关句子或词语。顺着此句向上寻读,就能找到能阐释此词的句子。19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此类题一般从修辞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结合句意赏析,切忌偏离句意。20题考查的是写作手法及作用,先感知用了哪种写法,再结合内容体会其作用。【答案】17柴可夫斯作品的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18. “音乐使软弱的人感到骄傲、安慰、怡然”或“艺术就是永远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忧郁的拜托”。 19把柴可夫斯基的“才华”喻作美酒,把听后对悲哀情感的化解喻作“诗的花朵”“美的云霞”,使抽象的情感体验具体形象化。20通过对比(比较),突出了柴可夫斯基“抒的是我的情”(或“给作者的影响之深)。2009年(说明文 抒情散文)(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0分) 微晶玻璃 微晶玻璃是一种我国刚刚开发的新型的建筑材料,它的学名叫做玻璃陶瓷。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它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普通玻璃内部的原子排列是没有规则的,这也是玻璃易碎的原因之一。而微晶玻 璃像陶瓷一样,由晶体组成,也就是说,它的原子排列是有规律的。所以,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 把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我们把墨水分别倒在大理石和微晶玻璃上,稍等片刻,微晶玻璃上的墨汁可以轻易的擦掉,而大理石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表面粗糙,可以藏污纳垢,微晶玻璃就没有这种问题。大家都知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它做成建筑物,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大理石建筑物日久变色的原因,而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长新。 专家介绍说,这项发明的突破点主要有两个,分别是原料的配比和工艺的设计。其中,工艺的设计是技术的关键。置备微晶玻璃首先要把原材料按照比例配好,放到窑炉里烧熔,等全部融化之后,把熔液倒在冰冷的铁板上,这叫做淬火,淬火之后,原料已经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玻璃,这一步是烧结的过程。现在,我们把玻璃捣碎,装入模具,抹平,再次放入窑炉,这次煅烧使它的原子排列规则化,是从普通玻璃到微晶玻琉的过程。 一般的废渣土中都含有制作微晶玻璃的大多数成分,我们通过电脑检测,确定现有原料的化学组成,添加所缺部分,大大降低了成本。微晶玻璃利用废渣、废土做原材料,有利于环境治理,可以变废为宝,与各地环保工作同步进行。13微晶玻璃与普通玻璃、陶瓷相比有哪些特性?(3分)14通过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的对比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3分) 15文中加点的“大多数”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6从文中看,微晶玻璃的工艺设计是制作技术的关键,概括地说,它包括两步,一是 ,二是 【分析】13题考查说明的对象“微晶玻璃”的特征,重点检验考生对相关信息的识别筛选能力。考生能根据“微晶玻璃和我们常见的玻璃看起来大不相同”一句,比较容易地找到本题所属的段落,答案是原文句子“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14题考查“微晶玻璃”的另一个特征。带问寻读到第二段后,通过“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表面粗糙,可以藏污纳垢,微晶玻璃就没有这种问题”,可以得出: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相比表面光滑,再细读“大家都知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它做成建筑物,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大理石建筑物日久变色的原因,而微晶玻璃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长新。”一句,可得出:微晶玻璃和天然石材相比 “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所以可以历久长新”。对以上分析整合可得出答案。15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分析词语入手,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的表达内容。16题考查局部段落说明的主要内容。带问寻读到第三段,仔细阅读后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这两步。【答案】13.“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14微晶玻璃与天然石材相比,表面光滑,几乎不与空气发生反应,可以历久常新。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15不能删去。“大多数”是指绝大部分,说明废渣土中含制作微晶玻璃的成分多。16. 烧结 煅烧 评分4分。每空2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0分)高原,我的中国色(节选) 乔 良(1)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2)天可真低。他想,一抬手准能碰到老天爷的脑门儿。(3)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4)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5)他不禁微微一笑。(6)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落寞,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落寞、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7)一千年。(8)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9)南方,绿油油、软绵绵、滑腻腻的南方。没有强烈的紫外线辐射,没有弥漫天际的黄沙烟尘,没有冰,没有雪,没有能冻断狗尾巴的酷寒,有丽山秀水,丝竹管弦,有妖冶的蛾眉,婀娜的柳腰,有令人销魂的熏风、细雨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啊,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10)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厚的奥秘的高原,每一只彩陶罐、每一柄青铜剑都会讲一个先民的故事给你听的高原,沉默了。陪伴它的,是一钩千年不沉的孤月。(11)唉,南方,南方。(12)他忽然想到了西方。当黄皮肤的汉子们由于贫血而变得面色苍白时,麦哲伦高傲的船队刚刚在这颗星球上画完一圈弧线。野心勃勃的哥伦布,正携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国书,横渡大西洋,惊喜地打量着近在咫尺的新大陆。真是一群好汉子。有了他们,西方才后来居上。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13)他看到斯文赫定、斯坦因、华尔纳们,正把成捆的经卷盗出敦煌,正把昭陵的宝马凿下石壁,而恭立一旁的黄种汉子,手里只有一杆能把自己打倒在地的烟枪!(14)他想喊。(15)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16)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17)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18)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19)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20)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回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21)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22)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23)他真想把那些整天价只会怨天尤人的小白脸们都带到这里来,染他一身一脸的国色黄帝、黄河、黄土高原的本色。让他们亲近一下泥土的纯朴和漠风的豪气。(24)他想,要使这片贫瘠的、失血过多的土地复苏过来,需要的是更强劲的肌肉,更坚硬的骨骼,更热的黄河一般湍急的血流。需要比麦哲伦和哥伦布们还勇健的如守护始皇陵的武士俑那样的壮汉。(25)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26)他想,有了这些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注:膂力:体力17第(9)段中,对南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18如何理解第(12)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19第(18)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20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谈谈你对“中国色”的理解。(4分)【分析】17题考查写法及其作用。思考此类题时一定要联系文本中心,本文重点讴歌北方的高原,对南方的描写很显然与高原精神形成对比。对其作用的理解要联系文本中心阐释,注意要组织好答题语言。18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此类题一定联系语境用心揣摩。19题考查的是片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三个方面:首段一般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中间段承上启下,末端一般总结全文或点名题旨。本段属于中间段,联系上下文可看出其承上启下。20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应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概括总结,语言一定要简洁。【答案】17与黄土高原形成对比;表现出“他”对统治者偏安江南,失去民族精神的愤慨。评分4分。每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18表达了“他”对中国闭关落后的痛心之情19承上启下。20“中国色”即指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2010年(说明文 议论文)(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16 题。(14 分) 磁悬浮列车 有消息说,有关方面正研究广州至香港开通磁悬浮列车的可行性,一旦实现,穗港单程只要半小时。而上海那条示范性的短线磁悬浮列车建成后,由浦东国际机场到浦东中心龙阳路地铁站30 公里,大概只走7 分钟,而乘火车要2 3 分钟。将来,若中国南北8 800 公里都通上磁悬浮列车,从北京到上海,仅需3.5 小时,而普通火车则需12 小时,即使坐飞机(连到机场候机时间)也得3 小时。 有人担心磁悬浮列车太快不安全,其实是误解,因为磁浮底部有装置包着路轨,故不可能出轨。即使停电,车上后备电源也可维持磁场,将车慢慢煞停。有人怕磁场影响身体,但据测试,磁场对人影响仅是电视的五分之一。 那么,磁悬浮列车是怎样“飞起来的呢?这要归功于超导新技术。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将水银冷却到零下40。C,使它凝固为一条线,并对它通以电流。当温度降至零下 2 689。C 时,他发现水银中的电阻突然消失了。后来人们把这种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处在超导状态下的物质,具有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两个基本特性。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会对磁铁产生一个向上的斥力,足以抵消磁铁下落的重力,于是磁铁便会悬空飘浮。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磁极同性相斥的原理,将超导磁体安装在列车底部,在其线圈内流着持久的激磁电流,产生很强的磁场,再在轨道上铺设连续的良导体薄板。电流从超导体中流过时,产生磁场,形成一种向下的推力,当推力与车辆重力平衡时,车辆就可悬浮在轨道上方一定的高度了。通过改变电流来控制磁场强度,就能使悬浮高度得以调整。由于是悬浮,所以运行时无震动、无污染,也不会脱轨。 乘上磁悬浮列车会有什么感受?位于德国西北面叫莱顿的偏僻小镇有个试车场,当初是政府准备用来研究磁悬浮列车的,但如今成了旅游点,每次坐车10 分钟。 磁悬浮列车外貌跟一般火车无异,最大区别是上无电缆,下无车轮,里面陈设没什么特别。 磁悬浮名副其实,启动时像浮在水上的小艇一样两边摇荡。但当火车加速后,车身就极稳定,全无晕浪的感觉。 试车场l 5 年前建成,全程3 1 公里,最小的一个急弯直径仅2 公里。对一般高速火车来讲算很急,一定要很慢才行得过。磁悬浮列车竞能以时速200 公里驶过,由于速度快,离心力大,像飞机转急弯一样侧向一边,离地倾斜l2 度。 转完弯,磁悬浮列车驶到中间 14 公里长的大直路,向极速挑战。一般高速火车要行驶25 公里才能加速到时速300 公里,但磁悬浮列车行驶5 公里便达到,且还不停加速。在这样的速度下,车厢里却出奇的宁静、稳定,没有隆隆的火车声,只有外面飒飒风声;窗外什么都向后飞。 一时间,大家都失去了快慢的感觉,惟有定睛望着墙身的速度计,“300、325、 350”一面心下嘀咕磁悬浮可有多快,一面紧握手中相机,等待把最高速度拍下来见证自己一生最快的速度。终于,速度计打出“409,便开始减速,这个速度陆地上没任何一种交通工具能比得上。车停后,大家这才松一口气,有的还拍起手来13从全文看,磁悬浮列车有哪些特点?(3 分) 14第段文字中加点词语“据测试”“仅”能否删掉?为什么?(4 分)15文中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 分) 16文中第段是记叙性文字,它对说明磁悬浮列车有怎样的作用?(3 分) 【分析】13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征,主要检验考生筛选提炼相关信息的能力。阅读中抓取关键词语或句子即可。14题考查说明的语言,答题时先要强调“不能删”(1分),之后从分析词语入手,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的表达内容,最后指出如此表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15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先明确方法再答作用。答作用时先答这种说明方法的最基本的作用(列数字具体准确,作比较突出特点),然后再联系内容分析。16题考查记叙性文字在说明事物特征时的作用。【答案】13.速度快,运行时无震动、无污染,不会脱轨。 (3 分。只要答出“运行时无震动、无污染,不会脱轨”即得满分)14不能删除。“据测试”是指根据测试,强调事实依据;“仅”表示影响的程度浅。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4 分。只答“不能删掉”得l 分,分析理由3 分,意思对即可) 15. 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用准确的数字把磁悬浮列车与一般高速火车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磁悬浮列车提速快的特点。(4 分。两种说明方法各得l 分,分析作用得2 分,意思对即可)16. 通过记叙,生动具体地说明了磁悬浮列车速度快。 (3 分。意思对即可)(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7-20 题。(14 分) 养成好习惯梁实秋 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例如说,清晨早起是一个好习惯,这也要从小时候养成。很多人从小就贪睡懒觉,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还高卧不起,平时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地就往学校跑,结果还是迟到。这样的人长大了之后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么成就。祖逖闻鸡起舞,那才是志士奋励的榜样。 我们中国人最重礼,因为是行为的规范。礼要从家庭里做起,姑举一例为弟子者“出必告,反必面,这一点点对长辈起码的礼,我们是否已经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见有些孩子早晨起来对父母视若无睹,晚上回到家来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常常横眉冷对,不屑搭讪。这样的跋扈乖戾之气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将来长大到社会服务,必将处处引起摩擦,不受欢迎。我们不仅对长辈要恭敬有礼,对任何人都应该维持相当的礼貌。 大声讲话,扰及他人的宁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我们试自检讨一番,在别人读书工作的时候是否有过喧哗的行为?我们要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顾虑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纵自己,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队,不可争先恐后地去乱挤。 时间即是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分一秒地在消耗着,我们平常不大觉得,细想起来实在值得警惕。我们每天有许多零碎时间于不知不觉中浪费掉了。我们若能养成一种利用闲暇的习惯,一遇空闲,无论多么短暂,都利用它做一点有益身心之事,则积少成多终必有成。常听人讲起“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时间太多无法打发的样子,其实人生短促极了,哪里会有多余的时间待人“消遣?陆放翁有句云:“待饭未来还读书。我知道有人就经常利用这“待饭未来”的时间读了不少的大书。古人所谓“三上之功”,枕上、马上、厕上,虽不足为训,其用意是在劝人不要浪费光阴。 吃苦耐劳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帜。古圣先贤总是教训我们要能过得俭朴的生活,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就是形容生活状态极端的刻苦,所谓“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个有志的人能耐得清寒。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在个人修养上是应有的认识。罗马帝国盛时的一位皇帝马库斯奥理安,他从小就摒绝一切享受,从来不参观那当时风靡全国的赛车比武之类的娱乐,终其身成为一位严肃的苦修派的哲学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这是很值得钦佩的。我们中国是一个穷的国家所以我们更应该体念艰难,弃绝一切奢侈,尤其是从外国来的奢侈。 宜从小就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以上数端不过是偶然拈来,好的习惯千头万绪,“勿以善小而不为”。习惯养成之后,便毫无勉强,临事心平气和,顺理成章。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17作者在文中提出要养成哪些好习惯?(4 分)18文中画线的句子说:“充满良好习惯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这种“自然的生活”应是一种怎样的生活?(3 分) 19文中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并作简要分析。(4 分) 20读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3 分) 【分析】17题考查对文章主体部分各段落中心内容的感知、提炼能力。因为议论文大多思路清晰,因此此类题难度不大,一般用“中心句法”或“概括法”,本题需概括。18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理解。方法是可用文中起阐释作用的句子作答,也可结合对全文的理解组织语言概括。19题考查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一定一步步作答:先要识别运用哪些论证方法,然后分别举例,最后阐明其作用。一般来说,一个片段中的某个或某些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论证本段中心句。20题考查读后感受,一定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