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企业需求的“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1页
面向企业需求的“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2页
面向企业需求的“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3页
面向企业需求的“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4页
面向企业需求的“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 报 书 实 验 区 名 称 面向企业需求的“做中学” 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实 验 区 负 责 人 林亚平 学 校 名 称 湖南大学 主 管 部 门 教育部 申 报 日 期 2008年6月 教育部 财政部 制二八年四月填 写 要 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所属类别”请填写:创业教育、软件工程、文科、生命科学、经济学、法学。4.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面向企业需求的“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软件工程建立时间2005年3月实验区负责人姓名林亚平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55.4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院长联系电话(手机子邮箱传信地址湖南大学软件学院邮 编410082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作为国家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借鉴国际上软件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软件工程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为建设“做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积累了很好的工作基础,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近三年取得的实际成效有:建设了基于“做中学”教学理念的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一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两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一门,微软精品课程一门;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四项;发表“做中学”教学改革论文12篇;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高。2007年在全国软件工程教学年会上所做的大会主题报告“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教学模式”得到了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已有的工作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案例驱动的“做中学”和“按需教”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做中学”创新课程中,实行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做中学”和“按需教”教学模式,即学生组织成项目团队,并在其中充当1至2种角色。项目依照业界真实流程划分成多个阶段。在项目流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先行讲授这一阶段可用到的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学生带着项目中的问题听课,并通过更深入的自主学习和团队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技术来完成每阶段的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进度报告,小组讨论和答疑,随时掌握学生动态,针对其问题适时切入知识点教学。教师对提交的文档、代码及时组织评审,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提升水平。做与学形成一种迭代式的螺旋上升过程,相互交替,互为发展。在“做中学”的教学中,执行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成绩评定方式,执行以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结合、队友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课程项目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并鼓励学生大胆地采用先进技术,自行设计有风险性的方案,允许失败后总结经验,重新完成任务。如:在Web应用软件工程中,采用了湘潭钢铁厂的实际项目和美国微软总部的外包项目;在嵌入式系统原理课程中,设计了微波炉、手机等实际案例和“嵌入式WEB服务器”和“移动手持IP电话”实际项目;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课程中,设计了实用的MINI数据库设计、公交线路电子地图等项目。在承担微软外包项目中,学生积极思维,自行设计了一个基于XML的半自动抽取和回填文档工具,经历多次失败后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该工具的设计思路受到美国微软研究院创新孵化部研发经理蒋力的好评。采用项目驱动的“做中学”,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2)和企业合作,形成“做中学”复合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技能我院从国际化视野角度出发,分别聘请了美国微软研究院创新孵化部门总经理黄学东博士为名誉院长、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先生为客座教授。聘任了微软原高级软件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学院教授、教学指导委员主任,直接参与和指导“做中学”课程建设。这些国际精英人才参与学院的教学改革,不仅从宏观上为我院把握“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方向,也为我院引入了优秀的教学资源。我院和微软亚洲工程院、IBM公司签署了共建协议,引进这些公司的资深软件工程师担任“做中学”课程的企业老师,和校内老师交替给学生授课。同时,邀请国外大学教授讲授学科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例如,在开设Web应用软件工程课程中,学院教师和微软亚洲工程院工程师组成了教学团队,给学生讲授新的技术。 微软工程师分别讲授了“项目管理”、“软技能”、“软件开发”、“软件测试” 等相关的课程内容。我们专门邀请了美国南加洲大学软件工程中心的A.Winsor 教授,为学生讲授“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新技术,美国TEXAS大学刘永和教授讲授嵌入式系统的课程。我们注重结合企业的需求给学生讲授新技术,例如软件工程中讲授了Ajax、可用性设计等;在开源平台中重点介绍了LINUX、ECLIPSE和WAS CE三大开源工具。我们在注重“请进来”的同时,也注意“送出去”。先后选派教师到国际知名公司接受培训。2006年,选派了5名骨干教师到微软亚洲工程院学习和培训,和微软员工一起工作,领悟国际大公司的开发流程和管理模式,并将其融入创新课程的项目流程管理之中。选派教师30余人次参加IBM等国际大公司组织的课程和技术培训。通过与高端企业的接触与交往,领悟卓越软件工程中的先进理念和实施原则,与国际接轨。和企业合作办学,一方面使教师和学生学习到先进和主流的技术;另一方面也学习了企业的文化,体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3)“做中学”课程资源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项目案例是“做中学”教学资源中的关键,需要揉合课程知识点、项目流程、工程要素和管理要素。针对目前我院已开设的五门“做中学”创新课程:Web应用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原理、开源平台技术概论、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和可用性设计,我们开发了14个基于真实项目的案例,总计字数约60 万字。课程案例既具有工程特色,又涵盖了课程知识点。每个案例包括如下文档:考核细则,项目开发计划,需求说明书,功能说明书,数据库设计文档,详细设计文档,测试计划与测试用例,用户说明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这些案例文档为“做中学”教学提供详细的指导。另外,也开发了“做中学”课程资源网站,网上资源有案例文档、授课视频、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园地,及时将最新的课程资源共享。在自主建设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学习和消化国际上的优秀教学资源,引进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优秀课程,将其精华融合到我们开设的课程之中。实习基地是学生“做中学”的重要环节,学院和长沙软件园签署了联合建设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协议,企业对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支持。我们和企业合作,建设了实习基地50余个(其中包括微软、IBM等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使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真刀真枪的做真实项目,以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期望的差距。2007年学院和长沙软件园联合召开了“中部地区软件产业和人才培养论坛”,邀请了来自企业和学校的精英围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共同商议包括实习基地在内的产学研结合中的若干问题,为学校和企业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2、指导思想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我们拟建设的“做中学”创新软件人才实验区,其教育理念是:借鉴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以“做中学”为平台,培养高级软件创新人才,缓解我国高级软件人才的紧缺问题。具体思路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采用国际主流技术,实行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做中学”;依据软件工程规范,采用国际知名IT企业真实流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实行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风险的意识。2000年,由MIT、瑞士皇家工学院提出的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 Operate),是一种国际化工程教育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保持科学基础前提下,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加强能力的培养,内容上强调综合和集成。这种模式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其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国际上广泛认可。我们提倡的“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遵循CDIO的工程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将其拓展到软件工程教育领域。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产品的思维活动。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潜能。如何激发和挖掘这种潜能使之成为特质?如何使具有这种特质的人成为创新人才?是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界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听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是: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无明确目的,学习无激情。创造性思维首先是主动式学习和思考,被动式的学习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传统的“课堂-作业-考试”教学方式与工程实际相差甚远,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综合技能,也就无法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往往淡化了最新实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带来学而不能致用的问题。一份来自McKinsey的调查报告这样描述中国教育的缺点:中国的教育系统更强调理论;中国的工程类毕业生几乎没有实际项目经验和团队精神。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指出:“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摈弃扼杀学生学习兴趣、思维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启发科学思维和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提倡师生平等自由地研讨问题,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做中学”指的是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发现进而启发创造思维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世界教育,尤其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大量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了“做中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Roger Schank就积极倡导“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他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学院运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设计了整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推行“合作教育计划”,安排学生交替在校园和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训,其毕业生一直是IBM、微软、北方电讯等大公司追逐的目标。2007年9月, 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考察时对师生们说“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 “做中学”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其一,学生从兴趣出发、以工程项目驱动,自由组建团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发展和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从自由到自觉的实践过程。其二,“做中学”让学生自己“做主”,因为发展和创新不是被动的产物,而是自主的结果,让学生自主、自立、自修,让每一个学生沿着自己的“兴奋线”有机会独立地面对问题、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从而萌发出自己独特的思路和方法。其三,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创新人才不能以传统的考试评价标准作出评定,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要相辅相成,因为从每一个灵性各异的个体来看,发展的途径和创新的指向因人而异,各具特色。只要有发展、有创新就会有成绩。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2.2.1 社会急需创新型工程人才为了加强对软件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我院于2007年发起并召开了“中部地区软件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包括微软、Intel、中软国际在内的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与会,有8家企业在会上作了专题演讲,对关于软件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软件企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型软件人才。科学、技术、工程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三个不同的领域。其工作,性质,做法,和人才需求都不一样。科学是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探索与认识,其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发现,主要手段有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其成果主要是论文与专著。技术是科学与工程之间的桥梁,其发展的主要形态是发明和创新,主要手段是研究与开发,其成果主要是论文、专著和专利。工程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是以创新思想对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其主要的发展形态是综合集成,主要手段是设计、应用、制造,其成果主要是产品。中国科学院周兴铭院士在分析了我国实际情况后指出:我国需要优秀的科学家、发明家,但更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和各类工程型实用人才。高校办学应多元化、多样化,强化工程型人才培养,多建工程师的摇篮。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指出: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的软件产业也需要创新性的人才,能承担起实际工作。长期硬式教育存在问题,硬式教育只关注知识,我们应该注重能力。 教育部部长周济2007年在全国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2.2.2 尊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做中学”培养模式2001年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发文,批准包括湖南大学在内的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其目的是为我国软件产业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国际化软件人才,并带动高等教育的改革。2007年教育部教高厅4号文件指出:“建设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培养国家急需的软件人才,需要积极探索。软件工程是软件产业的支撑学科,具有明显的工程教育属性。如何结合软件工程实践体现工程教育的特点是国内外教育界在积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芙清指出:软件工程的学科特性是交叉性和工程实践性。交叉是指和其他学科的应用结合。 倪光南院士提倡采用虚拟企业做法培养学生,“学生不仅学到软件工程,软件技术,而且知道一个软件企业该怎么做,CEO、CTO、CFO角色是怎么做的,所以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办法,很有创新”。 周兴铭院士指出:我们需要研究智能计算理论和新型元器件的科学家、发明家,但更需要大量能解决信息化实际问题、振兴我国软件产业的工程实用型软件人才。IBM软件集团市场全球副总裁Sandy Carter表示,软件人才不仅要有企业知识和IT方面的技能,也要有业务知识、流程方面、企业模型方面的技能。著名软件科学家杨芙清院士认为,中国不缺少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人才,缺的是把研发成果做出产品来的工程化人才,缺的是职业软件工程师。因此,培养创新软件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工程素质和能力。做中学人才模式贯彻了上述思想,并且在工程教育中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在软件工程领域代表性的工作当属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学院。其基本做法是:一个或两个实际的或模拟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学生组成一个虚拟公司下的产品开发组;学生团队内部相互协作,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则通过小型讨论会,专题讨论,在线信息帮助等方式随时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它特别强调整个过程是模拟真实企业开发情景,强调采用企业实际项目,强调企业开发环境下的团队合作。虽然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学院的做中学在培养高级实用型工程软件人才和高级职业训练上日显成功,我们认为中国的软件学院尚不能照搬套用。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习惯以及企业文化等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在培养适合中国国情的软件人才时,要根据以上的不同,在教学组织、评价方式和团队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实践。2.2.3“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开展情况我们针对构建“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提出“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开设了课程群,包括Web应用软件工程、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嵌入式系统原理、开源平台技术概论、可用性设计;和企业合作,建立了包含有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和国外教师参与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了教师培训和学生实习的“做中学”企业基地;开发了一批“做中学”教学资源。有关的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论文和教材如下:获得一门基于“做中学”的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建设项目:l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WEB应用软件工程”,2007. 获得五门基于“做中学”的省部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l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2008;l 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 2007;l 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开源技术概论”,2006;l 微软精品课程“ASP.NET with C#”, 2005;l 湖南省精品课程 “高级计算机网络”,2007.承担四项省部级“做中学”教改项目:l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施”,20052006; l 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创新课程研究与实践”, 2006-2008;l 微软研究院教改项目“微软教学技术研究”, 2006-2007;l 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8-2010.发表一批基于“做中学”的教研论文: l 凌小宁, 边耐政, 林亚平, 黄学东. 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软件教学模式.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7-51; l 边耐政, 凌小宁, 林亚平. 做中学平台之合作式学习团队的管理和评价. 计算机教育,2008, 2:92-94;l 张锦, 林亚平, 边耐政等.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86-289; l 陈浩, 边耐政. 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教育, 2006, 8:74-75;l 李玮, 徐小林. 软件测试教学模式研究及实施. 计算机教育, 2006, 8:68-69;l 荣辉桂, 李玮, 陈浩. 基于Java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计算机教育, 2006, 8:37-39;l 陈浩, 荣辉桂, 边耐政. 软件工程硕士培养中On-Demand-Learning教学模式探讨. 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年会论文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13-216;l 戴牡红. 软件工程训练探索与工程训练平台建设. 计算机教育, 2006, 8: 70-73;l 杨金民, 张大方. 数据库课程中基于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实践探讨.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0(6):137-140;l 欧阳柳波, 程京, 吴克寿. 应用小组问题式学习方法改进软件工程实践教学. 计算机教育, 2006, 8: 97-99;l OUYANG Liu-bo, WU Ke-shou. PBL in Team Applied to 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 12: 115-118;l 欧阳柳波, 王益民. 际化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探索中华教育理论 2003, 7: 14-15. 出版相关教材五部:1、金敏. 高级软件开发过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2、张大方, 李玮. 软件测试技术与管理.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3、金敏、周翔、金梁. 嵌入式系统组成、原理与设计编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4、王如龙, 邓子云, 罗铁清. IT项目管理-从理论到实战.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5、蔡立军. 网络安全技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培养方案3-1培养目标本创新实验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行业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的软件理论基础,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创新思维的综合型、实用型高级软件人才。本创新实验区的人才培养规格是:掌握软件工程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大型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管理工作。经过本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应具备:理论基础:扎实的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基础知识;技术能力: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一个企业级应用的主流开发平台、一个基于UML的设计工具和软件测试技能;工程素质:能够按照工程原则,规范地进行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管理工作; 软技能:较强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具备较强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人才培养的规格示意图如图3-1所示。图3-1 人才培养的规格图在培养目标指导下,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框架为:以企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采用国际主流技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做中学”;在真实或模拟的项目开发环境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和素质;实行团队合作和个人表现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承担风险的意识。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3.2.1培养方案设计在确定培养方案前,我们对软件工程领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首先我们连续3年,对3届本科生的实习单位展开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差距?”的调查。2005年、2006年和2007年,我们每年派出了3至4位教师,共调查了北京的6家实习企业,上海的5家实习企业,广州的5家实习企业,顺德的2家实习企业,以及其它地区的12家实习企业,总计40家IT企业。并将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3-1 、表3-2和表3-3 。2007年,我们发起了“中部地区软件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共商软件人才培养大事,企业的专家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表 3-1 2005年实习企业调查表(15家企业,90名学生)调查内容数据结构和算法编程语言开发平台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维独立工作能力自学能力非常满意(%)2240501720112828满意(%)5947403130132939不满意(%)1913105250764333表 3-2 2006年实习企业调查表(19家企业,110名学生)调查内容数据结构和算法编程语言开发平台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维独立工作能力自学能力非常满意2337452521152727满意6252464755304552不满意151182724552821表 3-3 2007年实习企业调查表(21家企业,125名学生)调查内容数据结构和算法编程语言开发平台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思维独立工作能力自学能力非常满意3035392621202628满意6154535463465554不满意101061916341818以上调查表的结果在全国软件学院有一定的代表性。从学校出来的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独立工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上,与企业的期望值相比,有较大差距。在编程语言和开发平台方面,由于湖南大学软件学院从2003年开始,一直坚持在暑假为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工程训练,因而软件开发的技能方面有比一般院校更好的基础,调查的结果也比较理想。为了加强对软件产业、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的研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2007年的中部地区软件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会上,我们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共商软件人才培养方案,企业的专家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在设计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实验区和微软亚洲工程院签署了联合培养软件人才备忘录,和长沙软件园签署了联合建设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协议,从技能和工程实践等方面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做中学”人才培养体系和组织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做中学”职业素质培养和考核评价体系;支撑“做中学”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1 基于“做中学”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组织模式“1+2+1”人才培养体系:在实验区中,设计 “1+2+1”的四年本科培养计划,即:1学年的 “学中做”过渡到第2学年和第3学年的“做中学”再提升到第4学年的企业工程实训。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实时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1年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空白,采取“学中做”的教育模式。该模式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在于它强调“边学边做”,强调“学”为“做”服务。第1年的教学集中在通识平台课程,着重基础和人文课程的学习,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通过第1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初步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对“做”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在随后的2年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学模式将过渡到“做中学”。“做中学”与“学中做”的本质区别在于:“学中做”是引导式学习;而“做中学”则要求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去思考问题,按照软件工程的基本规范去解决问题。这2年着重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敢于创新和承担风险的职业素质。到了第4年,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专业知识,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企业工程实训”将取代在学校实验室和课堂的“做中学”。学生到实习企业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真实的软件项目下担当一到二种角色,经历软件工程的全过程,熟悉企业文化和管理流程,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管理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简到难的过程。第1年的“做”以简单的网站建设入手,通过学生兴趣实验室、和IT俱乐部等形式进行基础性的实践训练;第2年的“做”以C+程序设计为核心进行编程训练;第3年的“做”进行软件架构设计、企业级应用开发训练;第4年的“做”则进行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训练。案例为驱动的“做中学”教学组织模式:依据软件工程的实际流程来编排和组织教学,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基于软件知识体系的内在关系以及软件工程的一般原则和特征,对软件课程知识进行层次划分,并把同一层次中密切相关的课程揉合到一起,建立课程群。在课程群中,编写教学案例,组织教学团队,实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式“做中学”和“按需教”教学模式。课程案例来自于科研项目或者实际工程项目,融合了课程知识点。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组织成项目团队,每个学生在其中充当一种或者二种角色。每个团队内部分工合作,协同完成项目任务。项目流程依照企业真实项目来安排。在项目流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先行讲授这一阶段可用到的理论、方法和新技术。学生带着项目中的问题听课,并通过更深入的自主学习和团队讨论,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技术来完成每阶段的任务。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进度报告,小组讨论和答疑,随时掌握学生动态,针对其问题适时切入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师对提交的文档、代码及时组织评审,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提高。做与学形成一种迭代式的螺旋上升过程,相互交替,互为发展。学生通过这种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工程素质和管理能力。 学生课外“做中学”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在课外组成社团和兴趣实验室,在社团活动中锻炼和提高人际沟通和管理才能;在兴趣实验室中,培养自主创新的思维和挑战风险的意识。在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由年级学生会组织网站设计大赛,并每周六、周日开放基础课实验室,供自由组合的参赛团队使用;二、三年级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对成绩显著的活动小组,学院指定教师给予指导,并分配专用的场地,并要求其中队员高低年级搭配,以利传承;设置专门的竞赛基金,对参与竞赛取得好成绩的指导教师和团队进行奖励。要求获得学院基金支持的兴趣小组开放其项目文档和源码,达到共享目的。2 建设“做中学”复合型师资队伍 “做中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 掌握主流的软件技术和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来建设一支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l 建立长效的校企教师交流机制,聘请知名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参与“做中学”教学,负责为学生介绍国际上先进和主流的技术、项目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 l 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到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学习和培训,体会和学习先进的软件开发理念、开发过程和组织管理方式,丰富其工程经验,提高其工程项目管理能力;l 聘请国外大学教师,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学理念和资源,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l 以课程群为单位,将教师组织成“做中学”教学团队,发挥个人技术特长,在教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与互助,提升师资的整体业务水平。3 职业素质培养和评价体系软件企业对当前毕业生最主要的需求之一是高职业素质(职业感,责任感,诚信,团队精神,激情等)和良好的“软技能”(自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人际关系等)。普林斯顿大学在对1万份IT企业人事档案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智慧、专业技术、经验三者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 哈佛大学商学院从另一个角度调查结果显示:在500名被解职的员工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 。我们尝试在“做中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素质和软技能,使之成为我们的基本教育宗旨之一。 我们拟把学生、助教和教师参照微软公司实际的项目组织模式组成团队。设立项目经理(PM)、开发组长(Dev Lead)和测试组长(Test Lead),由学生自愿报名,经学生投票选举产生。在“做中学”课程流程中,设计包含为获取需求的用户交谈、讲演(需求分析报告、演示)和小组讨论,实践沟通、争辩、谈判甚至妥协等人际交流的要素。并设计撰写周进度报告、需求说明书、设计文档和编程规范等,提高文字交流能力。“做中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生以项目为驱动组成团队进行软件工程全过程的实践,并通过团队合作式学习培养工程素质,提高协作能力。传统的卷面考试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必须建立一套针对合作式学习的评价机制。根据美国北卡州立大学Richard M. Felder和Rebecca Brent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下评价机制:团队分为主、个人分为辅的考核方式;队友考核和教师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稳定和淘汰相结合的流动机制。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敢于挑战风险的能力和毅力。 4 “做中学”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建设是施行“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撑和保障。我们拟在如下几个方面规划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l “做中学”案例库建设:项目案例是“做中学”教学的关键,需要揉合课程知识点、项目流程、工程要素和管理要素。项目案例既要保持其工程特色,又要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剪裁和提炼。每个案例应包括如下文档:考核细则,项目开发计划,需求说明书,功能说明书,数据库设计文档,详细设计文档,测试计划与测试用例,用户说明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案例文档为“做中学”教学提供详细指导。学生完成案例的过程也是提高工程能力和素质的过程。l 课程网站建设:网站中包含有案例文档、授课视频、参考资料,自主学习园地、网络Blog等内容。同时也开发课程学习平台,并不断充实,营造教学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l “做中学”教学研究:实验区积极承担教学研究课题,撰写教材和发表教学论文,积累经验,推广成果,起到示范作用。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学生“做中学”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要求学生在第四学年进入企业进行实践。为了支持这种实践,需要和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使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项目开发和管理流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做真实的项目,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管理素质,以缩短毕业生能力与用人单位期望值的差距。3.2.2 培养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我们在 “做中学”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实践,获取了经验,积累了工作基础,取得了成效,实验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分析如下: 1 “做中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模式可行性 参照培养体系,我们经历了3年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研究到教学实践,我们面向企业需求,从通识教育、专业技术和企业实习等环节,探索了1+2+1的培养体系。采取精讲多练的“做中学”模式,可以把原来2年半的专业课程教学制缩短为2年,给学生留下更多企业实习的时间来训练工程技能和工程素质,也留给学生更大发挥想像和思考的空间。我们结合承担的教学课题,对做中学理念和实践方法进行了广泛研究,发表了十余篇有关“做中学”的教改论文,我院在2007年软件工程年会上所做的七个大会主题报告之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软件教学模式”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关注和好评。在实践方面,我们已经建设了五门完整的基于“做中学”理念的本科课程,其中一门获得国家双语示范课程,两门获得教育部-IBM精品课程,一门获得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一门获得微软精品课程。2007年,三名经过“做中学”课程训练的2004级本科生经过微软亚洲工程院的严格选拔,成为其实习生。其中李红亮同学实习期未满即获微软正式员工的录用通知。2008年,又有三名2005级本科学生通过微软亚洲工程院的严格选拔,将成为第二批微软实习生。通过“做中学”课程的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有学生说“这些课程将改变我的一生”。 2 组建“做中学”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可行性在组建实验师资队伍方面,我们聘请了以美国微软研究院黄学东博士、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周伟焜先生为顾问,以微软原高级软件架构师凌小宁博士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的精英专家,指导或直接参与“做中学”课程群建设。学校内部、知名IT企业和国外大学三方面的师资来源所构成的“做中学”师资队伍体现了高层次和国际化的特点。我们已经和微软亚洲工程院、IBM、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全球知名IT公司和大学签署了课程引进和共建协议。课程共建包括聘请这些公司的资深软件工程师担任“做中学”创新课程的企业老师,和校内老师交替给学生授课;并选派软件学院的教师到这些公司接受培训。 3 “做中学” 职业素质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在实践中,我们把学生,助教和教员组织成虚拟的软件产品开发部门,包括总经理,主管(开发,项目管理,测试),组长,项目经理,程序员,测试工程师。其中项目经理(PM),开发组长(Dev Lead),和测试组长(Test Lead),由学生自愿报名,学生投票选举产生的。这个由学生教员组成的工业化团队不仅在整个项目流程中而且在整个学习讨论过程中成为团队学习作战的基本组织。我们的评分体系把团队的成功放在首位,使得学生们自觉地互帮互学共同成功;并使得个人失败影响团队成功,培养了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感和忠诚。我们在课程流程中加入了“软技能”内容,使得学生以做中学的方式在做项目时学习软技能。学生有机会直接与用户交谈以获取用户需求。学生有机会实践演讲(如需求分析报告,演示等)。学生通过大量的小组讨论(需求,说明书,体系结构,设计,开发等)实践了沟通,争辩,谈判,妥协等人际交流的要素。教师还提供了文字报告(周进度报告,需求说明书,设计,编程规范,等等)的样本,使学生学会撰写较规范的文本。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组成社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软技能”。以软件学院的学生为主,全校学生参与,成立了“湖南大学微软俱乐部”、“湖南大学IBM技术俱乐部”和“湖南大学GOOGLE CAMP”三个社团;在学院内部,学生自发组成了“3C”、“应景”等工作室,组织技术交流、项目开发等活动。2007年3月,由“GOOGLE CAMP”团队和GOOGLE公司沟通和组织,邀请了李开复博士专门到学校给学生做报告,吸引了3000多学生参加,体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培养的沟通和人际交流能力。我们改革了评价体系,采用团队分为主、个人分为辅的考核方式。在实施上,采用了对项目实现结果的评分。项目结果包括各种文档(包括源程序)的质量,用户功能实现的情况,可运行程序的质量,软件臭虫的数量,等等。这使得学生避免了读书背书应付考试,而把精力放在项目结果的质量上。每个学生的分数基于个人完成部分的项目质量和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我们给予团队的综合项目质量较大的比重,使得团队成功成为个人好成绩的前提。这种设计,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助互学、责任感和忠诚。同时又承认个人的努力和成就。我们认为,这种方法更接近于企业的实际价值评判。综上所述,“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我们对“做中学”教育理念研究和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探索而提出的,在理论储备、师资保证、教学资源支持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因此,“做中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可行性是完全有保障的。4、保障体系4-1师资队伍4-1-1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能熟练使用双语进行教学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一直是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按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软件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实现3个“1/3”(即学院专职教师占1/3,企业兼职教师占1/3,外籍教师占1/3)。近几年来,我们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国际化、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近几年重点引进了一批具有大中型软件企业背景的复合型教师,譬如创智科技叶柏龙总经理、长城信息有限公司秦拯副总经理、天工远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王如龙常务副总等先后加盟我院并被聘任为教授,大大强化了我院师资队伍的工程化背景。二是加大中青年教师国内外研修的支持力度,先后选派骨干教师赴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地及参加国际大公司组织的课程和技术培训50余人次,为“做中学”创新区建设打造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三是加强与微软、IBM等国际知名IT公司的技术和人才合作,学院现已与微软亚洲工程院签署了“联合培养软件人才备忘录”,并和IBM公司建立了校企教师交流合作关系。学院定期邀请微软、IBM资深技术专家到学校授课,并且选派学校专职教师到微软亚洲工程院和IBM公司培训和学习,形成了校企教师双向交流机制。近三年来,我们邀请国际知名企业工程师和国外大学教授到学校讲课80余人次。全院目前拥有专任教师38余人,兼职教师4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3人,博士27人。在师资队伍结构中,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为46人,占教师总数的57%,具有外国国籍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为32人,占教师总数的39%。为保证基于“做中学”理念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组建了一支国际化、复合型的课程群教学团队。表4-1是专职教师中课程群负责人基本情况,表4-2是兼职教师代表名单。在兼职教师中,微软亚洲工程院定期选配工程师到学校讲授包括软件编码、测试和安全方面的相关技术,IBM定期选派教师讲授SOA、数据库等方面的课程。表4-1主要的专职教师(课程群负责教师名单)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负责的课程群林亚平男1955.4博士教授/博导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凌小宁男1951.1博士教授软件工程软件工程课程群边耐政男1969.3硕士副教授软件工程软件架构课程群王如龙男1954.4硕士教授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杨贯中男1963.12硕士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与算法课程群程京女1963.7硕士教授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群秦 拯男1969.1博士教授软件工程企业实习 金 敏女1972.7博士副教授计算机嵌入式软件课程群尤志强男1973.1博士副教授数学应用数学课程群表4-2 主要的兼职教师名单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承担的教学工作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及岗位黄学东男1962.7博士研究员计算机课程策划和指导美国微软研究院创新孵化部总经理张大方男1959.4博士教授/博导计算机软件测试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叶柏龙男1964.1硕士教授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创智副总经理刘汉友男1964.1本科高级工程师软件工程实习基地、企业文化长沙软件园主任林惠春男1964。9硕士高级工程师企业管理实习基地、企业文化中软公司副总裁笠原英夫男1944.10本科高级工程师电子信息通信软件日本三和电子A.WINSOR男1948.5本科教授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美国南加洲大学软件工程中心李 青男1962.8博士教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香港城市大学刘永和男1973.6博士教授计算机嵌入式系统美国TEXAS大学ARLINGTON分校杨学东男1959.3博士教授计算机可用性设计加拿大里贾那大学计算机系4-1-2师德、业务素质(教师风范、近5年来主要的教学成果、教改和科研项目、主编教材及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论文等)林亚平湖南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工程教学与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