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养生_第1页
道德经与养生_第2页
道德经与养生_第3页
道德经与养生_第4页
道德经与养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叮叮小文库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关键词:老子 养生思想 源头 原则 方法 现实意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在第46章中,老子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老子把有道和无道的世界进行了对比,揭示战争的根源是君主无道。君主无道是扩张领土,贪得无厌,永不知足。所以说懂得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44章是针对普通人修道而言,46章是针对国君修道和治理国家而言。但不管普通人也好,国君也好,修身养性也好,治理国家也好,都须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才不会招来灾难。反之,则祸害无穷,甚至招来杀身之祸。2、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在道德经第22章中,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遵守着一(即道)行事而成为天下的典范。不自以为是,才声名远扬;不自我显露,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不自以为贤能,才能高于别人。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相争。在道德经第45章中,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章的意思是:大的成就仿佛有缺陷,它的作用不会穷尽。非常挺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非常善辩像说话迟钝。不停跳动可以战胜寒冷,内心安静可以驱赶酷热。追求清静无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都是相反相成的哲学道理,充满朴素的辩证思想。矛盾事物的双方,既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又密不可分,互相成全,互相配合,具有同一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事物还会向对立的方向转化和发展。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委屈则全,少取多得,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显耀,与人无争,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等不仅是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而且是如何修道养生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3、顺其自然,健康长寿。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中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这章的意思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生,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贪得无厌,伤残身体,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的嗜欲太深,甘食悦色,自奉太厚。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和老虎,进入敌阵中,不带铠甲和兵器。对于这种人,犀牛用不上尖利的角,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合乎大道,顺其自然,在危险的境地中而避免了死亡。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可见,老子就是这种修道得道,顺其自然,不避兕虎,善于养生的长寿之人。三,老子养生思想的具体方法:1、 至虚守静,终身不殆。在道德经第16章中,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与养生所谓道德经与养生,就是道与养生,亦是自然养生。道乃万物之根,违道不得生,自古养生者,无不应道以好其身。道法为养生者必循之法,亦是最高层面的养生法。道法自然,自然乃道法之为,道之“质体”皆合规律与法则以自然而德润万物。人本自然一物,所以人之生命形态修养之法,日常生存之法则,尽在道德经之中,依其而行,不但可尽享天年之幸,还可超然而生,其奥妙全在参悟之中。人的生命来自于道,应自然演化而得存,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离不开“道”的。道德经乃示道之典章,其中镶嵌着自然规律、法则和道之“质体”、及自然万物演化之奥秘,所以道德经与养生的关系,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存质和量的关系。以道德经养生,并不只是学术讲座,也不只是以理论述,而是实际的养生模式与方法。具体主要有两大层面。一个是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一个是非常高端的“感性”养生层面。其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就是应合道德经中所隐示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即:自然道理)来养护生命。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促使已病尽快完全康复。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之演化,无不在自然规律与法则之中,人之生命的奥秘皆在其中,生老病死之演化皆依其而行,所以以道德经所示之“理性”养生,可维护生命之圆满,享受天年之幸福。“理性”养生,重在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顺应人的自然生存规律与法则,应合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气节变化,来组成日常生活模式与养生方式。这个层面的养生不但要懂得自然规律与法则,还必需要懂得人体的等等自然生理功能运化规律,才能顺应自然来养好生。内容有很多,其中有三点是不可忽略的:一是“精神内守”养生法。这个养生法,主要是对心境状态的保养,也就是通过平静心境,使精神内守不散、不张扬,蓄积精气,养元固本,以侍其神。这个方法要求人的身心要入静守一,借助自然平衡作用,来平和心理,以摄人体宏观阴阳调整与生命之本。此“精神内守”养生法,因需要放松身心,所以必需要在很富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来进行,这是养护身心健康之必备的养生法,否则是养不好生的。二是以自然生存意识来统辖日常生活规律。即:黃帝内经讲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将此法布施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有时有律的饮食、起居、运动、劳作、性生活、处事待人等等,这是必循的身心健康之根本。三是要懂得相生相克之自然法则。任何病患,必有相克之物之法。当身心感觉不适时,即以其相克法则随即化解,病就无处滋生。如果出现了亚健康状态或发生了慢性病,先不要急于求医问药,其导致因素与病根必在日常生活中,其相克之物之法亦必在日常生活之中,或在你生活环境之周围,这是自然规律,只要通过辨证,弄清楚了病患其因,病根所在,是不难化解的。道德经中所示自然规律与法则,是万物必循之法,无不以其轨辙而行而灭。人一生的一切,亦于其理之中,只要掌握了道德经之“理性”养生方法,完全可以、以其安度终生。道德经之“感性”养生,是一个非常高端与奥妙的养生层面与方法。其作用远远的超越了对身心健康养护的范畴与意义,而作用于生命形态的保养与质和量的提升,对人生具有超然的重塑意义。道德经并不只是文字,也不只是讲理、讲规律与法则,在其之中,“意慧”着无限玄妙与玄机,隐示着无限的自然奥秘。它告诉了我们,空间之无限性、与物质之多维性。道德经告诉我们,在“理域”之上还有空间与物质的存在,也告诉了我们物之本源的存在,也告诉了我们自然规律与法则运化之玄妙。其所“意慧”之空间、物质、作用之玄妙,就是道之“真谛”。自古悟道者与养生者,当进入深处或高层面时,无不感知其存在,无不寻觅其“真谛”所在之所,无不倾尽终生而欲得。因为它是人之生命形态养护与提升、而获得超常人生、之唯一的门户、与唯一可依赖。若能入得其中,若能获得道之“真谛”的呵护,不但可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身心健康,非常玄妙的是可通过其演化,重塑身心质量,重塑生命形态。自古传说中的真人之修炼,皆出自于此法,得益于道之“真谛”的重塑。其实,此就是自古诸多修炼者与养生者,都在苦苦寻觅的“长生不老丹药”。以道德经养生的这个层面,是很高的境域,是应合道之真谛、作用于生命形态层面的养生。自古较高意识的养生者,最终追求的都是这个层面的养生。这个层面的养生意义非常深刻,它对人身心健康的调整是非常微妙与神奇的,对人身心形态的重塑意义,达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玄妙境界。这个层面的养生,已经不是讲述或参悟什么道理,也不是参悟规律与法则,而是要进入一种意境(最高养生意境),去“感悟”道的“波状质体”,然后与其融合,就必然获得玄妙般的养生功效。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就是镶嵌于道德经中之物质的形态,也就是道的“波状质体”。它是物生之本源,作用于万事万物、作用于规律与法则,具有无所不及之无限力量与奥妙作用。人如果能融合其中,得其育化,必获重塑与重生。佛依其而法力无边,道依其而法力无边,真人依其而超然脱世,仙人依其而不食人间烟火,诸天神圣皆依其而成,这是一个极高的养生境界。道之质体,因其不在理的境域,故无法言表,老子只能将此物镶嵌于道德经之中,只能通过“意慧”来告诉世人,全凭“感知”来觉此所在,因此数千年来,达到此境者是寥寥无几的。究其原因有二,其一、皆因无上师于现实中引导,靠自悟很难融入其境与慧知其物。其二、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讲明了“损之又损”的融入之法门,自古也有许多人循其路而入其境,但是因为定力不足、真假难分,无上师临境保护,其绝大多数的,皆被外来阴性物质乘虚附体,而将其所得据为它有,这是很悲惨的。道之高的层面养生,已经没有多少理论可讲述,亦不是意念养生的概念,而是要进入身心皆融合于其中的一种“意境”状态,融入自然,在道之“物质体”的作用下与超然之德润下,来养护生命形态、修复生命的损伤、提升生命形态质量,此乃是道德经养生之微妙的最深刻内涵。此养生“意境”,并不是终身依赖之法,是是一个过程,是人融入道与自然之最高境界的入门之法。此养生“意境”,学会后自己可随意出入,不必整天融入其中,每天有两刻钟即足以。现在有些所谓道德经研究大师,并不懂得这个层面的“物质”演化形态,不知道其“物质”所在及作用,不知其空间各种“高维物质”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只是盲目的让人去平静、放松、忘我、感应自然,致使许多人于身心放松之时、被某些劣质的阴性物质乘虚而入(附体),而误导也毁了不少人。宇宙间有阳必有阴,这是物生平衡法则。在自然中,有许多质量与层次不同的生物信息物质,因为它们属于阴性质体,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阴性物质。这些物质中,有好的,也劣性的,而且好的少劣的多。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寻觅、欲找一个载体,人体是它们求之不得的最佳选择。当人的主导意识较強时,这些阴性物质不会对人怎样,但是当人放下自我主导意识而进入身心平静状态时,它们就会乘机进入人的体内,而摄取人体的阳气,损伤人的精气。道的高层面养生,又必需要进入一种虚无而静的意境,所以所有进入深刻层面的养生者,就必需要面对一个阴性物质的世界。当你的身心进入静态中,你的身心之门户已必然会大开,在此“意境”中,如果没有足够生物能量的上师来保护你,是不行的,是很容易被阴性物质乘虚而入的。人体如果被阴性物质侵入,如果不尽快驱除,它会伴随你一生,你的气之精华多被其据为己有,从此你不但会永远无法再养好生,而且身心会逐渐进入精气神上疲惫状态。因此,高层面的养生虽是好事,但必需要谨慎,必需有足可震慑此等阴性物质的上师来指导。自古“明师难遇”,即为此意。可惜于现实中,此等上师已极少见,而且皆隐于民间。以道德经养生,在理论方面,首先要整体的了解道德经所示之理,了解自然规律与法则,了解人的生命形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人体气机之运化与宏观生理功能,然后方可进入常态自然养生层面或深奥与玄妙之高层养生境域。这是必需要掌握的知识基础,否则你将很难理解养生至理,亦很难铸就养生意识,更难应对养生“意境”中的微妙与玄奥感觉。道德经与养生的机理,非常奥妙而又很简单。上述常态层面的养生,是通过道对万物之德润、应合自然气机变化与自然生活模式,通过精神内守,来平衡身体阴阳、调整气血、润泽身心、调合脏腑,维护身体的纳泻升降之本能,来宏观的养护身心运化,以维护健康或祛除已患。其高层面的养生机理有两个,一是在身心平静或无我的状态中,将身心融入自然,在“真气”的玄妙作用下,通过对生命宏观形态之精气神的调整与宏观阴阳的调整和荣卫二气的调整,来扶持正气,影响人体气血及脏腑功能运化,达到祛邪与修复损失的目的。二是通过深度入静,达到忘我状态,在道之“本源质体”的超然作用下,来润泽与育化身心,重塑生命形态,达到质变而升华的目的。其所有奥妙,尽隐于道德经之中,若识其奥妙,切勿摘章断句的来理解道德经。道德经是一个理的整体、规律的整体、法则的整体,其整体中镶嵌着整个道之质体与自然,皆以“意慧”、字字玄妙而连绵不断的透露着微妙,如果断取其章节,就撕碎了规律、法则之完整体,就无法感应其永恒,亦无法感应其境之无限性。老子曰:道德篇章五千言,谁能参透即是仙;参悟道德经以修养生命,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可超然为“仙”,这是自古修道者与养生者求之不得门户。参悟道德经,是应道捷径,亦是养生之微妙捷径。老子在道德经中,已经为世人辅就了近道之径,并开示了入道之法门,如能参透道德经,或能进入其境,即可得其法,而纵深应其道。数千年来,对道德经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其弄文与学术者,只能识其文。以其弄理与论法者,会识其规律与永恒。只有触及其质而融入其中者,才能获得养生功效、或纵深而为道,但是至此层面者、已少之又少。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以道德经、参道而养生者,此人群大多集中在较高文化修养层与对人生具有较深刻感悟人群,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其层次大多都是集中在文化氛围与学术氛围,很少有切入实际内容者。让人很痛心的是,在多年的指导中发现,有些人的感悟确实已经超越了“理”域,进入了感知境界,但是因无上师于境中保护与指导,其中绝大多数的皆被阴性物质附体,或停留在了恍惚蒙然之中而不能自拔。另外现在打着道德经的旗号,来讲养生的有很多,其中大多都是牵强附会的、从道德经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