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诉讼清代诉讼费用研究的应用.doc_第1页
清代诉讼清代诉讼费用研究的应用.doc_第2页
清代诉讼清代诉讼费用研究的应用.doc_第3页
清代诉讼清代诉讼费用研究的应用.doc_第4页
清代诉讼清代诉讼费用研究的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toXXX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Engineering清代诉讼费用研究邓建鹏【摘要】清代虽不存在法定诉讼收费制度,但诉讼收费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讼费的产生与存在同当时财政制度有密切联系:国家向衙役、书差等人支付的薪水无法维持其生计,于是他们利用制度空缺,巧立名目向当事人非法收取费用。此类行为尽管被当时法律表面上所禁止,但为维持司法体制的正常运转,清王朝不得不容忍这种非法行为的长期存在。其结果是当事人为此付出高昂诉讼成本甚至倾家荡产。过高的讼费又强化了官方贱讼的态度诸多官员以诉讼易导致当事人破产为由劝说民众息讼,而很少考虑革新官方诉讼理念与司法制度,以适应诉讼参与者的需要。在清代,国家法律未明确规定当事人参与诉讼必须缴纳费用。虽然不存在法定诉讼收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却为诉讼而付出高昂费用。在笔者有限阅读范围内,尚未看到有关清代诉讼费用研究的专论,因此试对之作一研究。关于讼费种类,曾于江西乐平县任县令的清代武穆湻有过如下详细说明:“大凡告状之人,未必全能自写呈词,或托亲友延访讼师,讼师平空效劳否?必假代书盖印戳记,代书平空徒当差否?承科挂号,未必无费。已递词而守候批示,岂能无费?差役执票到家,何能无饮馔馈赠之费?请公亲,延词证,又何能无往返供给之费?” 一旦讼端既启,则当事人支出诸如招待差役、往返县衙、延请讼师与代书、找寻证人证据等费用。在汪辉祖的论述中,当事人讼费支出也涉及多个方面:一词准理,差役到家,有馔赠之资;探信入城,则有舟车之费。及示审有期,而讼师词证,以及关切之亲朋,相率而前,无不取给于具呈之人;或审期更换,则费将重出,其他差房陋规,名目不一。谚云:“在山靠山,在水靠水”。有官法之所不能禁者,索诈之赃,又无论已。当事人的诉讼支出来自于差役到其家后的需索,当事人往返县衙的路费、聘请讼师及亲朋探望等的花费,另外还有衙门六房书吏名目不一的陋规等等。因此,总体而言清代诉讼费用大致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衙门“办事人员”(衙役、书吏等)向当事人收取的费用;二是当事人向讼师、代书等人支付的获取诉讼技巧与信息、代写诉状、购买状纸等的费用;三是当事人往返县衙的差旅费、投宿特定的旅店(当时通常称为“歇家”)的费用等;以及第四,其它费用,如机会成本(如当事人因参与诉讼荒废农业生产等),非法的秘密开支(如向承办案件的官员寻租等)。本文探讨的范围不是全部诉讼费用,而是当事人经常性地、主要支付的那部分费用(即,一至三部分)。在司法实践中,衙役、书吏等人向案件当事人收取的规费名目最为繁多,也最普遍。比如差役下乡,当事人必须向其提供“馔赠之资”,这实质上往往是差役趁机勒索当事人钱财。明清流行的小说海公大红袍全传生动地描述过差役领了朱票(拘传之票)前往被告张老儿家,张老儿要求查看差人的传票。差人道:“你偌大年纪,想必晓得衙门中规矩。快拿些利市来,好开票你看。”张老儿道:“这个是本应的,但这次不意而来,手头未便。烦你与我看了,改日相谢如何?差人道:”也罢,说过多少才好上账,谅你是欠不得我的。“张老儿道:”区区微意,二钱罢?“二人不肯。又加上一钱,差人还不应允。张老儿道:”官头,你老人家总要见谅。只索送你五钱银子就是。“方才应允,把票子打开,递与张老儿观看。为此,当时全国各地衙门经常以刻碑勒石形式禁止衙役人等下乡需索。比如,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广西桂林府批准刻勒的碑文要求”衙役奉票缉拿要犯均应自备盘费,毋许乘坐篼轿,滥派力伕及需索酒饭供应。“ 4光绪十四年(1888)五月”广西巡抚部院沈示碑“曾记载:”署理桂林府龙胜理苗分府补用军民府魏,刊奉州县为民父母,分应除弊恤民。据报命盗案件,勘验必须躬亲。照例轻骑速往,认真约束随人。伕马饭食自给,不染民间一尘。倘有需索扰累,苦主指实上呈。定必从严查办,尝思自愿考成。各属奉到此示,城乡布告分明。勒碑衙前树立,永远垂戒奉行。“ 5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浙江省黄岩县衙的永禁勒索碑也据浙江省安吉县知县禀称:”民间呈报命盗各案,请官勘验,差役人等,往往需索夫马,及起解人犯等费,致无知之民典衣质产赏其欲壑。“现经访查明确:嗣后凡遇命盗等案,下乡勘验、获犯审定,解府解省提勘等费,皆由县捐廉给发,不准差役索取分文。同时还规定”倘敢故违,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而从严惩治,决不姑容“。 6只是当时落实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类似以衙门名义申明禁止差役勒索案件当事人的各种碑文在清代各地相当常见,说明当时差役借案件勒索民众已经相当严重。现代学者的研究认为,清代州县衙门在各个诉讼程序中都向当事索取费用,其中包括:代书盖戳有戳记费,告期挂号有挂号费,传呈有传呈费,准理而交保息有和息费,又隔数日无票,便索出票费,呈词数日不批,便索升堂费,审讯时有坐堂费,将结时有衙门费。其中,胥吏与差役索取的费用各有不同。胥吏索取的费用为:戳记费、挂号费、传呈费、取保费、纸笔费、和息费、索批费、出票费、升堂费、坐堂费、衙门费。差役索取的费用为命案检验费 踏勘费、鞋钱、解绳费、到案费、班房费、进监费、保释费、和息费、结案费。 7胥吏、差役向当事人索取的讼费项目达21项之多。其中不少费用名目,也为晚清亲历司法实践的徽州知府刘汝骥所证实,他发现,当时徽州各县衙向当事人收取的讼费有承案费、值堂费、取保费、和息费等等。 8当然,上述各项诉讼费用并非由当事人向衙门一次交齐,而是随诉讼程序的进展,费用名目、需索人、被索人及费用数目不断发生变化。比如,清代安徽婺源人程春荣在福建泉州任官时提到:”自告状之日起,到结案之日止,无事不要花钱。递一呈,先要状式钱,讼师要做状钱,代书要戳记钱,差役要保家钱。此状不准,倒也罢了,一经批准,又要抄批钱,差票一出,又要草鞋钱、差礼钱。此案不审,倒也罢了,一经传审,就要禀到钱、干证钱、歇家钱、铺堂钱、甘结钱。“ 9至于上述每项讼费的具体数目,在一些文献中略有记载。曾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调查曾发现,江苏如皋县每逢告期”代书戳费五六百文至千余文不等,传呈约费十千内外。其不在告期传呈,须三十千内外。“ 10这些费用或落入办理案件的差役手中,或由讼棍包揽。戴炎辉据晚清淡新档案认为,当事人需购买官定状纸,代书与吏差、家丁勾结,提高价钱分肥。启动诉讼后,当事人所交的讼费包括买批费(或送稿执笔费)、出票费、鞋钱(或车马费)、到案费、带案费、堂礼、分班费等等。状纸费零点四至零占五吊(相当于大约同样数量的元),送审费与此大致相等,缮写费零点四至零点七元。 11这样,整个起诉的费用是一点二至一点七银元。如果正式开堂审讯,那么原告还得花上三至四元至十元的”堂礼“;一个大的案子更需花上多至一百元乃至更高的费用。黄宗智认为,这些数字与1906年巴县知县所报称的讼费无多大出入。即,首先开单送审要花零点七银元(七百文)左右。此外,如果发一张传票,原告得花三元左右,每开一次庭还得另花一元。如果要重新开庭,还得再付零点一六元。可见,虽然原告呈状投诉一次花费不足一元,但如果要把官司打到堂讯阶段,他得花费至少四元。重大诉讼案件的费用更不止于此。 12在传统农业社会,许多当事人住在远离县衙的乡村,他们中许多人不谙律例,既不识字,又不懂诉讼程序,不明官场套路等等。同时,清代衙门审理讼案(尤其是民事案件)趋向于书面审优先原则(也即审理的书面主义)。比如,不少司法官员提及他们花在阅读诉讼文书上的精力占十分之七,花在听讼上的精力占十分之三。 13为决胜于争讼,当事人得聘请讼师出谋划策,书写声情并茂、足以打动司法官员的诉状。当事人向讼师支付的费用高低不等,没有固定标准。一些名讼师向当事人收取的费用高达数百甚至上千两银子的记载也见于史书。 14而后,按照清代诉讼规则的要求,当事人还必须请衙门指定的某位官代书抄写诉状,盖上代书的戳记。代书人为当事人的诉状盖上戳记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因此,在衙门管束之下的代书成为以书写状纸获利的重要职业。在近年发现并出版的78件晚清黄岩诉状中,无代书戳记的共有11宗,只占总数的14%。其中第77号诉状因卷残看不到是否有戳。第36号诉状加贴”家贫如洗,无力用戳“和”戳盖前词,恩求免用“二纸,第38号诉状加贴”戳盖前词,恩求宥免“,第64号诉状加贴”家贫无力,求恩免戳在内“。总之,盖戳意味向代书缴纳了费用,无戳者多为付不起费用。有无加盖代书戳记是衙门决定是否审理案件的前提条件之一。比如,第11号诉状加贴”代书不敢用戳“,县衙批词为”无戳特斥“。第23号无戳,知县批词为”无戳不阅“。 15关于”官代书“收取代书费的材料比较少见。”黄岩诉讼档案“中有因”家贫无力盖印“等的状纸,说明”官代书“收费现象确实存在。近期田涛在徽州发现的清代嘉庆朝诉讼材料中,意外地发现一簿”告状费用收支帐“,其中记录了清嘉庆朝”官代书“每写一状收费”写状银五钱“。 16这个数目与前述丁日昌的调查发现类似。另外,传统社会交通不便,来自乡村的当事人长途跋涉到衙门告状后,当天不能及时返回或必须留驻县城候审,则需要投宿某些特定的旅舍。当事人必须向这些特定的旅店缴纳一定的住宿费用。这些旅舍一般可以向当事人提供不易获得的衙门内部诉讼与审判信息,此种旅舍在当时被称为歇家。至少在明代,地方性诉讼法规已要求当事人在诉状上注明歇家住址。如明代佘自强要求”状中无写状人、歇家姓名不准。审出情虚,系歇家讼师拨置者重责。“ 17该规定在清代进一步得到继承。黄岩诉讼档案所收的状式条例要求”如歇家住址及有功名者必须实填,如有捏写者,代书记责。“ 18夫马进认为,诸如治谱之类的状式条例之所以规定必须写明歇家之名,是为了一旦官府需要传唤原告、被告时,可以据此取得联系。歇家还可应官府委托拘留被告,并可充当被判有罪的被告的保释保证人。因此,他们可以同官府保持一种关系,自然也就同胥吏和差役互通声息,甚至与之共同分享当事人承担的诉讼费用。 19二由于讼费支出颇大,涉讼不仅对只具薄产的当事人而言,易陷之于倾家荡产,进一步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既使家财雄厚者,也难保因涉讼而破产。 20汪辉祖曾这样分析:然民间千金之家,一受讼累,鲜不破败。盖千金之产,岁息不过百有馀金,婚丧衣食,仅取足焉,以五六金为讼费,即不免称贷以生,况所费不止五六金乎?况其家不皆千金乎?受牒之时,能恳恳恻恻,剀切化诲,止一讼,即保一人家,其不能不讼者,速为谳结,使无大伤元气,犹可竭力补苴,亦庶几无忝父母之称欤! 21其累人造孽,多在词讼。如乡民有田十亩,夫耕妇织,可给数口。一讼之累,费钱三千文,便须假子钱以济,不二年必至鬻田,鬻一亩则少一亩之入,辗转借售,不七八年,而无以为生。其贫在七八年之后,而致贫之故,实在准词之初。故事非急切,宜批示开导,不宜传讯差提。人非紧要,宜随时省释,不宜信手牵连。被告多人,何妨摘唤,干证分列,自可摘芟。少唤一人,即少累一人。谚云:”堂上一点朱,民间千点血“。下笔时多费一刻之心,涉讼者已受无穷之惠,故幕中之存心,以省事为上。 22当事人支出各项高昂讼费的现象也为晚清至华游历的洋人亲身证实。如十九世纪中后期,传教士何天爵观察清代法庭审判后认为,从中国法庭的实际运行操作来看,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循私舞弊、残害忠良等等现象不仅难以避免,而且司空见惯,所在比比。 23麦高温也有类似发现:那无限期的拖延、无休止的敲诈和昂贵的诉讼费用将把穷人的钱包掏空,而财富终将流入作恶者的手中。 24在小农经济社会,普通家庭的物质保障能力极其有限。涉讼双方当事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无异于致命打击。因此,不少官员认为当事人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启讼端。更严重的是,当事人纠缠于词讼导致其无暇耕作,田地荒芜,耗费大量机会成本。在官员看来,既使对颇具几分薄产的小民而言,不出几年也将面临破产。高昂讼费及其后果,对于宣扬爱民如子、标榜为民父母的官员来说,至少在理念上不是他们所愿意亲见的。同汪辉祖类似,清代地方官程春荣劝当事人止讼的重要理由也是:”讼事不问是输是赢,尔家产已卖了。“ 25因此,当时官员以此为由劝说民众息讼,不能完全否认其确实存在合理依据。即使在现代中国,因法院向当事人收取种种合法或不合法的过高诉讼费用,以致其”赢了猫儿赔了牛“的情况仍有普遍的现实依据。 26然而,这种高额讼费反过来强化了官员对涉讼的消极姿态。清代官员整体除了以”省事“、”止讼“作为回应诉讼大军的对策外,甚少在诉讼制度改革方面提出卓有成效的方案。这正如贺卫方注意到的那样,古代中国司法虽然弊端丛生,然而很少有人从制度和技术层次上提出改进。 27此种官方以制度欠缺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危害作为抑止诉讼的理由至少在宋代就已存在,如南宋官员胡石壁在一份文件中讲到:”词讼之兴,初非美事,荒废本业,破坏家财,胥吏诛求,卒徒斥辱,道途奔走,犴狱拘囚。“ 28尽管有的官员新官上任三把火,发布告示警告讼师收敛或约束下属的非法行为,或强打精神提高审判效率。但这并不是从整体上对诉讼制度进行改革。在当时,绝大部分官员将好讼、越诉、积案等问题主要归结为世风日下以及官府对民众教化不力。而在司法实践中,单单靠某一官员教化民众安分守己、约束下属违规行为或自身保持清廉,至多只能收到”人存政举“的一时之效。国家司法制度的整体长时期没有在质的方面进行优化,官方却利用其既存制度的欠缺劝说当事人止讼、无讼。在另一方面,官府动用酷刑让民众视诉讼为畏途,使之从心理上恐讼、畏讼。普通当事人受审时在人格尊严方面甚少得到保障。当事人在公堂上受官、吏的侮辱、责打等情况,再加上高昂的诉讼成本、衙门审理日期的随意更改,这种”交不起钱,受不起辱,拖不起命“成为官方提倡应尽量避免争讼的原因。清代曾在四川任县令的刘衡对此有过代表性的言论:大凡告状的人,自做呈之日起到出结之日止,无事不要花钱。到城市便被店家捉弄,到衙门便受书差吓索。过了好些时,花了好些钱,还未见官的面。等到示期审讯,先要邀请邻证早早守候。房租吃喝夫马那一样不是钱?刚要审了,却又挂出牌来改了日期,你从前那些钱都白花了。又等了好些时,探听了好几回,到书办房里催了好几次。做工商的丢了生涯,耕田的雇人代替。算起来也不知花费了多少钱,才得见官的面。不问是输是赢,你的家产已先典卖空了,你的身子已先折磨坏了。若是输了,枷杖收卡,身受苦楚,被人耻笑,气也气死,还要花许多呕气的钱;若是赢了,那对头人吃了亏,记了仇,断不肯和你干休,总要想出注意来害你,叫你防备不得。便到子孙手里,还要报复,闹出人命也,不定更是可怕。为此,示谕百姓们知悉:你们日后若遇田土钱债等小事,就算有十分道理,也要忍气,牢牢记得本官的话。只要投告亲族和息,就要吃点亏,总比见官较有便宜。 29清代崔述即对此种悖论进行严厉驳斥:或曰:”子未睹夫讼之害耳。书役之鱼肉,守候之淹滞,案牍之株连,有听一人一朝之讼而荒千日之业,破十家之产者矣,况有讼而诬焉者乎?“曰:”此诚有之。然此谁之过耶?苟官不护其下,书役安得而鱼肉之!讼至而即听,当逮而后逮之,何淹滞株连之有哉!此乃己之不臧,反欲借口以禁人之讼,可乎!且讼而果诬,反坐之可也,不治诬者而迁怒于他人而禁其讼,是使直者代曲者罹殃也,值孰甚焉!“ 30因此,对某一对民间疾苦稍有所了解且具有同情心的官员来说,除抱怨司法制度的不足之外,他们并不能促进整体制度的优化。在儒家贤人政治传统下,自许为爱民的官员对待诉讼所采取的态度就不过是:教化民众和谐相爱,最大可能抑制争讼的产生以减少差役、胥吏向当事人敛财的机会。三高昂的讼诉费用同衙门糟糕的财政状况与办事人员低廉的”工资水平“直接相关。清代官员法定的薪水极低,据萧一山统计,当时一品官每岁俸银一百八十两,至五品递减二十两,为八十两。六品六十两。七品四十五两。乾隆二年以后加倍给与恩俸,官员也不易维持生计。一个州县官,每年几十两银子的收入,用几个管”刑名“”钱谷“”书记“”挂号“”征比“的幕友,每人就得送束修数百两至一二千两,又没有办公费,只好在钱粮上生法子加火耗。 31自宋代以来,胥吏领受的国家薪水极其微簿。胥吏本为服役的百姓,故无俸禄。但他们从诉讼当事人处收取类似贿赂的手续费,导致了吏治腐败。因此,在北宋神宗熙宁三年八月实施”仓法“规定向特定胥吏衙役发放薪俸(重禄),以保障其生存。此类制度在元明清时期并未延续,据宫崎市定研究,元代官衙中的胥吏手下有数倍于师傅人数的见习者。即使是师傅身份的胥吏也是时有时无地得到一点俸给,因而其生活费乃至于徒弟的养育费,要依靠向有案件的百姓收取手续费来弥补,他们的收入与案件的繁简难易成正比。 32在这种情况下,官府支付给衙役的薪水少得可怜。比如,道光年间张集馨调查山西朔州府时,发现该府”额设捕役八名,每年役食共四十余两,且有从中剥削易钱发给者,是捕班之役食为最少,老弱未免滥竽;而捕班之用项为最多,隶役安能枵腹?“ 33如果排除上级对捕役克扣的可能,”年薪“四十余两尚属高的。黄宗智据新竹知县在1888年给上级的一份报告中称,衙役每日只有零点零八元”工食“,相当于一年二十九元。而刑名幕友的”束修“高达一千元一年,钱谷幕友亦达八百元一年。 34对处于官员和衙役中间的胥吏,宫崎市定发现清代始终没有对其明确规定薪水。因此胥吏的生活之资只能依赖于陋规。广义的陋规,是指公职人员在法律规定的给与之外获得的一切与公务有关的收入。 35中央王朝没有为基层司法机制设立额外的财政预算,在国家法律制度中也没有涉及当事人向衙门缴纳诉讼费用的正式规定。因此,要让财政上接近山穷水尽的衙门独自承担大部分诉讼费用,以维护司法机制运转的做法类似于缘木求鱼。至此,为了维持诉讼与裁判过程正常运转,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员不得不容忍与默许胥吏、衙役等”办事人员“通过向当事人收取名目繁多的诉讼费用,以维持胥吏及其家人的生存或由此发家致富。但是,这种默许甚至纵容以及正式法律关于讼费的彻底空白,模糊了”办事人员“向当事人合理收取讼费的界线。因此,所有的讼费收取都可能从合理的一面向不合理直至敲诈勒索的方向转变。尽管国家表面上将这种索取视为不法与败德行为给予打击,但在实践中又不得不容忍这种行为长期存在。这就使得国家(包括官员)与衙役、胥吏之间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由于工食银根本无法满足衙役、胥吏的实际需要,讼案收费便成为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官员则力图减少讼案数量,因为其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取决于他能否安定一方、争讼渐少,以及审理案件效率的提高等等。从衙役、胥吏的角度来看,案件越多以及久拖不决则越有利于他们财源广进,以致各班差役常因争夺对讼案所提供的收入而起纠纷。瞿同祖谈到,由于执行传唤及下乡催收赋税等差事提供了勒索机会,因此衙役们千方百计谋求这类差事。他们有时甚至”买“这些差事。衙役门也为获取传票而向州县官的长随行贿。有时他们甚至竭力要求州县官给他们差事作为恩赏。 36此类现象亦反映在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中。 37对于那些远道而来的当事人而言,人为设置各种障碍以获取更多收入是差役等人的拿手好戏。虽然国家法律规定案件的裁决仰赖正印官主持,但是诸如拘传当事人或证人、呈送传票等具体事务的执行则完全依靠差役。因此,差役等人总是能够利用各种机会上下其手,从当事人处捞取好处。当时有相关文献详细记载胥役等人是如何从当事人处获益而殃民的:”盖听断之权在官,而勾摄之事在役。假如甲乙构讼,甲富而乙贫,甲贿役而必拘乙,乙知甲之贿厚,以为衙门有人,势将必胜,非上控以架案,即远避以逃案矣。或乙直而甲曲,值长官廉明,无可关说,则甲必贿役以搁案矣。复有两造俱到,书役婪索未厌,不送到单。又有蠹役私押,留难既久,两造互避,原告久候而归,被告即来催审,及补传原告到案,而被告又去。展转稽延,旧案之审无期,新案之来日多。此胥役搁案殃民之实在情形也。“ 38清代江西地方法规西江政要也提及:”查民间讼案控准在官,承行在役。衙门书差每视词讼为利薮,而涉讼之人又以经差为依傍,捺延之弊由此而起。经承一得批词,原告则嘱其速为出票,被告则求其抄给原词。差役得票到手,先向原告索取发脚规礼,复向被告勒诈免销钱文,必待两造饱其欲壑,差则始为下乡拘唤,承则始为送牌示审。设或两造贫窘,无钱可用,虽经原告叠禀催审,而差役混称证佐不齐,经承故意匿案不送,俾得渔利不休。“ 39此外,如果被告要了解原告所诉的具体内容,以便提出相应的诉讼对策,则必须贿赂承行案件的书吏,才能了解原告诉内容”凡原告状准发房,被告必由房抄状。该房居为奇货,故意刁难,视事之大小,为需索之多寡。“ 40在案件判决之后,国家法律并未规定州县官员必须把判决书直接发给双方当事人。为了抄写判决书,双方当事人又得向书吏出钱。对此,方大湜曾设计了相应策略:”断案之后,两造向承行书办钞录堂谕,往往任意需索。若将堂谕榜示头门,则需索之弊不禁自止,其有关两造永远者,不妨将堂谕钞录盖印给两造收执,但须防家丁索钱耳。“ 41丁日昌针对差役、讼师向当事人收取高额讼费现象,也认为这”实属大为民累,亟应严密查禁。“ 42但方大湜等人的经验推广未必得到其它官员的效仿或严格执行。如果彻底断绝差役的各种收入来源(”需索之弊不禁自止“),导致差役等人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那么,司法过程必将立即彻底瘫痪。光绪年间曾任秀山县令的吴光耀即提出反对意见:”古者庶人在官,禄足代耕。今乃书差额设不足用,役食又徒有名。流品不齿士夫,性名直同狗彘,安有良家而肯为此。一州县中多或万千,少亦百数。聚无赖之穷民而用之,又无以养之。是此万千百数中,无一人不恃构弊内外为生活者,势使然也。“ 43从这点来看,方大湜以及其它官员的此类制度点滴革新缺乏践行的基础,或者说,他们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所在要么国家提高差役的法定工资同时全面禁止其向诉讼当事人收取费用;要么将诉讼费用法定化,由此确立合理讼费的界线,从而避免讼费收取向无序发展,甚至成为当事人破产的原因。但是,前者以向全民增税,提高官方财政状况为条件;对后者而言,在官方看来诉讼本身就是应该尽量避免或去除的行为,作为这种行为的伴生现象,讼费制度更是无从谈起。另外,讼费的增加同清代诉讼制度的欠缺也有密切关系。清代法律虽然对地方官员审理包括自理案件在内均有时限的明确规定, 44但这些各有差异的地方法律并不总是能得到遵守。同时,地方法规虽对官员受理案件的时间作了粗略的规定(如自理案件三八放告),至于何时审理案件则由官员全权决定。官员随时更改庭审时间,当事人为此直接支出和机会成本(如荒废产业)将成倍增加。前引汪辉祖的论述即曾提及”或审期更换,则费将重出“。前引刘衡的论述也反映了同样现象的存在:”刚要审了,却又挂出牌来改了日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