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郑永兰.doc_第1页
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郑永兰.doc_第2页
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郑永兰.doc_第3页
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郑永兰.doc_第4页
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郑永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郑永兰,梁润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在借鉴秦汉、魏晋、隋唐和宋元等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近三百年的演进过程中,又不断受到这一时期政治大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一、监察体系更加完备,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监察网络在中央,明朝设都察院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其属有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和司狱司,官员分别为经历和都事、司务、照磨和检校、司狱,品级正六品到从九品不等。此外,明朝在六部还设六科给事中,每科设都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从七品1。都察院和六科不相统属,都直接隶属于皇帝,各司其职,并且还可以互相纠劾,以弥补监察机关无人监察的空缺。在地方,洪武初在各省设提刑按察使(正三品)作为省一级的监察官,履行监察职能,下设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洪武十四年置各道按察分司,十五年又置全国府州县按察分司。各分司由按察司佐官副使、佥事派出巡察,将府州县皆纳入了按察使司的监察系统2。明朝在地方监察上还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这十三道分别为浙江、江西、河南、山东、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陕西、山西、湖广和云南,监察御史在所任职道中履行监察职能。在地方监察中,明朝中央政府还不时派出巡抚、巡按、总督等监察官员对地方进行巡视。此外,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监察系统,这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奇特现象。永乐年间,明朝首都北迁,但南京仍置都察院,有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各1人。亦有十三道御史之设,每道2或3人。另置提督操江一人,以副佥都御史担任,掌上下江防之事3。这一时期,异化型监察也获得空前发展。以厂卫特务制度为典型代表的异化型监察无孔不入,人人谈之而色变,他们与明朝设置的众多的监察机构一起,编织了一张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覆盖全国的监察大网。二、监察立法日臻成熟明朝的监察立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洪武年间曾制定了宪纲四十条,后经宣宗、英宗两朝的修订,制成出巡相见礼仪四条、巡历事例三十六条、刷卷条格六条、奏请点差等条例4178。正统四年,正式制定颁布了宪纲条例,共十条,对监察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察对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可谓是事无巨细,使其成为一部“所定宪例甚备”的监察法规。此后,历朝陆续有所增补。弘治时编纂成的大明会典把有关监察机关的法规条例汇总纳入其中。之后大明会典历经正德时校修,嘉靖时重修,万历时再修,万历十五年正式成书。全书共228卷,体例以六部九衙署为纲。其中监察法规列入209至213卷5。明代监察法规在大明会典所载都察院法规和六科给事中法规,不仅对监察职能、履行职务的效率等方面规定得极为详尽,而且制定了具体的部门监察法规及施行细则,从体系上集两千年监察法律之大成而臻完备6。在明朝的监察立法中,凸显了对监察官犯罪的加重处罚。明史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71769”而作为国家根本法典的大明律,也明文规定了对监察官员犯罪要从重处罚。如大明律的受赃律专列“风宪官吏犯赃”一条,规定“凡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卖买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三等”8。甚至对迎来送往的这种小事,都决不宽纵,弄不好还要被杖责。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一点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如宣宗年间,浙江按察司王铉受贿白银,按例“应纳米赎罪复职”,结果却“罢为民,仍追夺诰命”91324。监察御史沈润“受土豪黄金五两,白银百两,文绮十匹,出其杀人罪。”按律只应廷杖,结果“其免杖,发戍辽东边卫”91338。就这样,在短短的七年半时间里,监察御史降黜竟达一百三十名左右10,不可谓不严厉。三、监察官人数大大增加,职权得到空前加强明朝的监察官队伍庞大,人数众多,为历朝所罕见。在中央,都察院坐院官人数一般为6人,其属吏人数为7人;六科给事中,吏科4人,户科8人,礼科6人,兵科10人,刑科8人,工科4人,共计40人11;十三道监察御史,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10人,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各7人,陕西、山西、湖广各8人,云南11人,总数为110人12150,再加上南京方面的监察官和各省常设的监察官,明朝监察官员的总人数浮动在200300人之间,这还不包括诸如巡抚、巡按和总督之类的监察官员人数。明朝监察官的职权更加广泛。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遇期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13”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监,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师行则监军纪功,各以其事专监察。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141768。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141805”按察使“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凡官吏贤否、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141840-1841。从上述职能可以看出,监察官员已经握有对官吏的考察和举荐权了。实际上,明宪宗时,中央对16第2期郑永兰,等: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都察院坐院官为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他们品级较高,是都察院中的高级官吏布政使等地方官员的考核,完全以巡抚和巡按御史的通报为准15;对中央官员的考察,也非常重视监察官的评语。监察官还参与廷推中央官员,巡查地方的监察官可以举荐地方大吏,其举荐权已毋庸质疑。此外,监察官的监察范围还渗透到思想文化领域,“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这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为过去所少见,是明朝监察制度的一大特色4166。再者,监察官不但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起始和执行过程进行监察,而且更重要的是已经开始对执行的实际效果也进行监察,纠正工作的谬误之处,这从六科的职能中可以窥见其意,堪为明朝监察制度的首创之举。四、在监察方式上有所创新,突出表现为禁止“风闻奏事”和改进“巡查制度”明朝一改其他朝代所提倡的“风闻奏事”的制度,明令不允许“风闻奏事”,凡议论之事必须有理有据,不得捕风捉影、妄加揣测。成化年间,太监汪直用事,设西厂刺事,大造恐怖气氛,大学士商辂上疏宪宗:“夫何近日伺察太繁,法令太急,刑网太密。官校提拿取官,事皆出于风闻,暮夜搜捡家财”,朝中官员“皆不安于位”16,生怕遭受飞来横祸,结果使得人人自危。所以商辂请求皇帝“断自宸中,革去西厂,罢汪直”17552,禁止“风闻奏事”。嘉靖前期,张璁主持改革监察制度,严禁御史风闻言事,要求御史在上疏弹劾之前,对所指之事必须“从公审勘”,然后“指实参奏”。未得其实,不得“擅行奏辩”18。早在明孝宗即位时,登基诏书中就有“禁言官假风闻挟私”之语。到了崇祯元年,崇祯帝也曾下诏申戒监察官员“弹奸劾佞,必事事有据”,如果“藉口风闻”,将予以严惩,决不宽宥19。此外,法律上也明文规定禁止“风闻奏事”。如明会典载:监察官员“其纠举之事,须要明著年月,指陈实迹,明白具奏。若系机密重事,实封御前开拆,不许虚文泛言。若挟私搜求细事及纠言不实者抵罪。8”大明律刑律五诉讼(卷22)也规定:“若各衙门官进呈实封诬告人,及风宪官挟私弹事,有不实者,罪亦如之。若反坐及加罪轻者,从上书诈不实论。”对“挟私”奏事的行为实行“反坐”,处罚极为严厉20。但是,风闻奏事在明朝也屡有发生,特别是明中后期,许多言官在弹劾时,常常无中生有、信口雌黄,竭尽污蔑之能事。此外,以厂卫特务制度为代表的异化型监察则是专司“风闻奏事”之事的典型,其所办之案大都是捕风捉影、空穴来风,甚至是凭空捏造,并无真凭实据可言,结果酿成冤狱无数,残害了许多忠良之士,罄竹难书。这与明朝所一贯提倡的禁止风闻奏事背道而驰,但是却依然大力推行,势头强劲,数度形成泛滥之势,单就此而言,不能不说是明朝监察制度的又一奇特之处。明朝改进了巡查制度,确定一年一代之制。一年一代之制继承了汉唐时期实行的巡查制度,但是对其做了改进,可谓是别具一格,效果明显,是明朝监察制度的一大创新之处。明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今之监察御史,巡按地方,为得古人之意矣。又其善者在于一年一代。夫守令之官,不可以不久也。监临之任,不可以久也。久则情亲而弊生,望轻而法玩。故一年一代之制,又为汉法之所不如,而察吏安民之效,已见于二三百年者也”12149-153。五、监察官遭受的打击比其他任何朝代都要严重,此为明朝监察制度中的奇特现象综观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监察官员这个官僚群体屡屡遭受到当权者的打击,史书上亦是大书特书,极力渲染,虽然其中不免有夸大的成分,但是整个明朝历史上监察官员遭受的打击之重、之惨烈确是不争的事实,这在中国古代监察史上亦是极为罕见,堪称奇谈。这一时期监察官员遭受的打击,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皇帝。有明一朝,皇帝对监察官员的倚重可谓是绝无仅有,其他任何朝代都无法相比,而对监察官员的打击也真可谓是空前绝后,其他朝代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明代(尤其是中后期)皇帝,多为猜忌多疑、刚愎自用且品德失范之辈,常常对不肯俯首之监察官进行压制与迫害,一意孤行者还会招致杀身之祸,使得监察官的境遇远不如其他朝代21。明朝皇帝对监察官的残酷打击,在嘉靖年间达到了顶峰,其行为简直骇人听闻。嘉靖三年,在“大礼议”中,百官伏左顺门哭谏,皇帝大怒,将为首者下诏狱,其余官员一律杖责,结果给事中二、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一)监察权相对独立明朝时期监察制度的独立性相对其他朝代更强。明朝十三道监察御史表面要受到都察院的管辖,但行使职权时,往往可以不受约束,直接受皇帝控制;相对于都察院来说,六科给事中的独立性更强,两者即历史上所谓的“科道”并不互相统属,“都察院管不了六科,六科完全是独立的并只对皇帝负责的监察机构”。同时,御史的委任权属皇帝,而不是吏部,监督机关不隶属于任何其他机关,而是与行政机关是平级的。这就保证了监督官员在行使权力时不受干扰,而具有权威。比如,明朝中期以后,皇帝昏庸无能,几十年不上朝,但是各个监督机关还是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转;明朝宦官专权以后,也总是有那些刚正不阿的监督官员站出来大声疾呼。所以,明朝的监督制度是不可谓不完善的,它对当时的历清政治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二)监督职权和范围扩大明朝监察权对于皇帝的监督职权不断弱化,而对百官的监督则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明朝的监督网越来越严密,将所有官员都置于监督之下。与前代相比,都御使拥有纠劾百司的三劾权,有考察和罢免官吏的权力,还有最高司法权,总之,“凡事在不公不法者,皆在所理”。同时,在监察范围上,明朝则进一步扩大。行政、司法、军事都在监察范围之内,甚至包括思想、文化方面也都纳入了监察之列。明朝大量的文字狱就是文化监督最好的证据。明朝在中央,监察分为都察院系统和六科给事中系统两个监督系统,这两个系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共同行使监督职权;在地方则更为严密,主要有巡按御史、提刑按察使司、督抚,它们基本上囊括了明朝所有的地区。这样明朝整个官僚机构都在被监督,它们互相牵制,互相约束,最终大权统于皇帝手中。(三)监察官员选拔和任用的严格性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小受到贪官污吏的压迫,所以他特别的重视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和任用。监督官员首先要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其次还要有卓越的才能,宽广的见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毕业论文第12页共17页最后还要求体貌端正,言语文雅。如大明会典就对监察官员的素质做出规定,如清廉耿介、刚正不阿、富有学识等。为了把选拔和任用的标准落到实处,明朝还建立了严格的程序。第一,确定预选人的名单,同时把他们的信息发到吏部,都察院等机关,征求大家的意见;第二,进行笔试,一般考刑名或者奏议弹文,卷文一般由都察院和吏部官员共同批阅,再根据回访信息排出顺序;第三,监督官员有一定的试用期,一般情况下是半年,有时会延长至一年,如果不合格则无法录用。明朝言官大多由学识渊博者充任,这保证了监察官员较高的素质。明朝对监察官员的职权做出严格规定,其中大明律就规定“御史犯罪,罪加三等,有赃从中论”。对于滥用职权,贪赃枉法的官员,当朝一般都严惩不贷,以儆效尤。(四)位卑权重明朝借鉴了中国古代大部分以下级监督上级的做法,监督官员的品级一般都不高,只有中央都察院的上官品级较高。其中最典型的是六科给事中,他们大部分时间才是正八品,建文帝时上升为正七品。正是这些地位卑微的官员却被赋予重任,那就是以卑察尊。他们可以轻易的接触到皇帝,这是一般朝臣不能企及的;另外,他们可以参与权力核心;在官场礼仪上,他们也从来不被怠慢。位卑权重的特点也使得监督官员不易受到权力的蛊惑,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时,他们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权力重大,也往往能够为朝廷立功。但是,这样的特点也必然存在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比如,部分官员不惜这样的小小的官位而大肆作奸犯科,收刮百姓;他们的权力也往往能够决定一个官员在朝廷的命运,这样也引来部分大臣对他们的巴结。一个制度肯定会有自己积极的一面,同时也会有消极的一面,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明朝监督制度对当代的启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检察机关从属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并列,独立行使职权,除了提起刑事诉讼,出庭支持公诉外,还享有许多法律监督权。另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全国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也享有监督一府两院的权力。现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总的态势良好,但是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所以学习明朝的监督制度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下面是个人的几点浅薄的意见: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毕业论文第13页共17页(一)建立检察机关垂直领导体制明朝监察机构体系,实行垂直领导,监督官员直接对中央负责,甚至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同级行政官员的制约。行政长官不得染指中央和地方监察官员的选任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同时也保证了监察官员有效行使监察职权,不受其他机关和个人的约束,对革新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我国长期推行“行政本位”的社会结构政策,虽然从中央到地方检察机关都是和同级行政机关平等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总要比同级的政府低。显然,这也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因为宪法规定行政权和司法权是平等的。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对检察机关也有一定的领导权,更何况地方政府保障着检察机关经费,这就更加重了检察机关对政府的依赖。敢问这样监察机关还敢去监督政府吗?监督权能够得到真正的实现吗?所以,我们国家需要检察机关的垂直领导体制,让下级检察院只对上级检察院和同级人大负责,而不要受制于同级的行政机关。只有这样检察机关才敢抛开顾虑,放心大胆的去行使自己监督职权。所以,建立垂直的领导体制才能真正的保证司法独立和监督权的行使。(二)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违宪审查机制由于朱元璋个人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明朝对违法犯罪的官吏的处罚都相当重,而且这些处罚的程序和执行都在法律中有严格的规定。大明律和大明会典等文献中都有相关的记载。违宪审查也叫作宪法监督,就是一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的行为进行合宪性审查并作出处理的一种制度。这个制度有利于保证宪法的实施,维护法律的权威,在我国,行使这个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现在,我国的人大监督权是宪法赋予的,是最高的监督权,主要负责监督“一府两院”是否依宪法和法律规定正确行使权力。我国已经建立违宪审查机制,但是至今尚未启动过。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法中之法,是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象征。对宪法的漠视就是对人权的漠视。我国目前宪法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可适用性不够强的弱点,这样违宪审查制度就失去了根基;同时,违宪审查也欠缺相应的启动机制,这样同样导致违宪审查无法实际的提出。所以,进一步完善人大违宪审查机制,进行违宪审查并处以法律制裁,让违宪审查从一种规定变成一种常态,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同时,这对于对检察权的保障也有重要意义。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毕业论文第14页共17页(三)大力进行监察法律制度的建设朱元璋特别重视明朝的法律制度建设,他曾经亲自主持编纂了大明律、明大诰等法律文献,这样才保证了明朝的监督制度在法律的保驾护航下有序发展。“依法治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我国基本的治国方略。有法可依是有法必依和执法必严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目前的法律还存在着一些方面的空白,还有些方面规定过于陈旧甚至自相矛盾。所以,立法机关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监察主体之间的职权划分,提高监察立法技术,使监察法律法规的内容更加具体明确;在立法中赋予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更大的职权,使其在履行监察职权的时候能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厉行法治,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而且需要有力的法律监督,以有效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检察机关不仅要通过加强法律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推进依法治国。(四)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举和任用明朝建立了严格而又繁杂的监察官员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明朝前期的兴盛与他们不遗余力的言谏,监督息息相关。这一批的素质将直接的决定着监督制度执行的好和坏。如果他们刚正不阿,那么监督才能体现公平;如果他们才能出众,那么监督才能有效率。反之,法律的权威将不及个人,人治思想将死灰复燃。现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要经历严格选举、任用和考核。但是,我们国家的监察队伍中还是存在个别的害群之马,他们拿着国家的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