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诗歌考点及典型题.docx_第1页
2019高考语文诗歌考点及典型题.docx_第2页
2019高考语文诗歌考点及典型题.docx_第3页
2019高考语文诗歌考点及典型题.docx_第4页
2019高考语文诗歌考点及典型题.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向11 古代诗歌阅读考情分析与预测近三年的高考语文卷中均考查了古代诗歌阅读,可见古代诗歌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但从总体来看,近年来此部分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1.从作者的年代看,除2016年山东卷选取元代孙周卿的一首曲子和2018年天津卷选取东晋陶渊明的一首诗外,其余高考卷中的古代诗歌作者均为唐宋作家。2.从作者看,以名家的非名篇为重点,三年中共选取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岑参、苏轼、欧阳修、辛弃疾、陆游等人的作品15篇,更加突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3.从考查的内容看,突出对诗歌内容和主旨情感的理解,侧重对句子的含意和情感的分析,从主旨来看多为精忠报国、建功立业、忧国忧民、志存高远等满含正能量的作品,引领考生通过优秀的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从命题方式看,由2017年全国卷的“双选+简答”变为2018年全国卷的“单选+简答”,形式更加简单从分值看,由11分变为9分,分值有所降低。因此,2019年的高考全国卷仍然会沿用2018年高考卷的形式,题材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仍然会加强对名家非名篇的考查;从所选诗歌的内容看,会更强调诗歌传递出来的“正能量”,更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对考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从设题的角度看,仍然会在文意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上下功夫,让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和思想魅力,落实对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预计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命题方式和分值还会跟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样。样题深度解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远游 杜甫 贱子何人记,迷方着处家。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诗人当时在梓州。着处:处,到处。胡骑走:宝应元年史朝义战败,北渡河,又率兵来战,又败走。当时杜甫曾听到这一消息。角度综合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选择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B. 颔联既描写眼前之景,又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沙隐喻诗人的人生际遇。C.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严谨,颇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解析:A项,“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不正确,“贱子”是诗人的自称。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题中A、B两项考查诗歌的内容,C项考查诗歌的情感,D项考查诗歌的艺术风格,考查的方式是对诗歌内容的综合概括。这也是近两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中选择题的命题方向,即降低试题难度,重视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考查,凸显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强调对诗歌“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这类试题的共同特征是错误选项一般存在“硬伤”对诗歌句子中某一词语理解有误,这个词语多为古今异义词或多义词;或对诗歌内容、情感、整体思想的严重背离、考生在答题时要在此处下功夫,根据诗歌的内容寻找明显的错误。角度2综合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简答题2.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诗句的含意,此诗乃广德元年春作。结合创作背景和注释等内容分析,“似闻”为传言尚未确定,诗人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不觉“失喜”,一个“失”字,从前之担心忧虑,当日之惊疑跃然纸上。结合注释及“种药扶衰病”分析可知,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但仍忧国忧民。答案:诗人在恍惚中听到胡骑逃走的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打听起京城的情况;表现了诗人虽流落异乡,贫病交加,但仍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可贵品质。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分析诗句含意的方式设题。分析诗句的含意实际是对诗句和诗的情感的综合考查,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经常以这种方式来命题,强调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凸显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这类试题考查的虽是一首诗歌中的一句或几句,但考生要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作答,答题时注意应首先从诗歌句子入手,然后结合这首诗歌、诗歌后的注释以及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山中寡妇杜苟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死于战乱,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B.颔联的“犹”“尚”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C.颈联写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后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赛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D尾联,诗人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人的剥削罪行,表达了诗人隐居的愿望。解析:D项,“表达了诗人隐居的愿望”分析错误,尾联表达的是诗人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角度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全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刻画了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在解答此题时,考生不仅要准确界定诗歌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还要分析山中寡妇的形象特征。“麻苎衣衫鬓发焦”是肖像描写,“时挑”“旋斫”是动作描写,再结合“纳税”“征苗”“无计避征徭”等内容可以得出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形象特征。答案: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形象特征。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衬托出她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带叶烧”,其生活之困苦让人难以想象。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强调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诗歌的形象包含人象、物象、景象等,考查的重点一般为“分析特征”和“塑造手法”。答题的一般步骤是:点出形象特点,在开头或结尾点出诗歌形象的特点,即用句话“盖帽”;概括分析,结合诗歌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歌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艺术手法,也需要概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概括情感,结合诗歌概括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注】武均州: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角度4对比阅读选择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即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慨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意在宋朝一方,金人想统治中原的千年计”终将破灭。C.颈联运用“疾风雷”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诏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遠传遍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诗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解析:D项,错在“诗人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中A项考查诗句的内容,B、C两项考查艺术手法的运用,D项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考查整首诗的情感。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和全国卷在选择题中也考查了对比阅读,要求考生把试卷中的诗歌文本和课内的诗歌进行对比,而课内的这两首诗歌均出自考试大纲规定的64篇推荐背诵篇目,在鉴赏诗歌的同时也交相考查了考生对课内诗歌的背诵和理解能力。试题的难度不大,主要是对内容、手法和情感方面的考查,但关键是要对课内诗歌熟悉,如果对课内诗歌不熟悉,就无从下手,所以要求考生对考试大纲规定背诵的诗歌不但要背下来,还要真正地理解其内容、手法和情感等,这也凸显了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句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解析: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诗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的具体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意思是“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的手法。结合注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驿路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这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答案: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洛阳后,在来年的寒令朝还派出的祭扫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综合的赏析,这是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常见题型,凸显了对“思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解答这类试题的切入点包括“艺术手法的运用”“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等。答题时不要求面面俱到,找到突出的特征进行赏析即可,如此题从“想象”“以景结情的手注进行分析;答题时还要注意层次,如此题应先答出手法,然后分析其艺术效果,最后明确诗人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注】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角度鉴赏诗歌的情景关系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B.“海上”以下四句叙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但池阁清凉,风景如画,又因久病初愈,诗人内心欣喜轻松。C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D.节选部分叙事、抒情相间,既体现了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描述写出了诗人闲适的情趣。解析:D项,“自惭居处常,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幸福安康的一种愧疚,所以选项说“宠辱皆忘的态度”有误。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中A项考查诗句的内容和作用,B项考查诗句的内容和情与景的关系,C、D两项考查诗歌的情感,其中B项对诗歌的情景关系的分析是古代诗歌间读题的必考内容,基本上每道试题都会涉及,这也凸显了对“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答题时要先明确景物特征,然后分析情感,尤其要注意情感和景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较常见的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考生在答题时应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此题需要注意“凉”是“清凉”的意思,总体的环境是“风景如画”,再加之“烦疴近消散”,可见诗人的内心是“欣喜轻松”的。角度对比阅读简答题2.有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在情感内蕴上的异同。 解析:此题为比较两首诗歌中警策句的情感内蕴的异同,已经给出了比较的角度,相对比较容易。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本题题干要求“指出二者情感内蕴上的异同”,从白诗的“自愧”、韦诗的“自惭”可以知道,两首诗都是表达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但韦诗是借助宴会的欢悦反衬对百姓疾苦的担忧,而白诗则是直接抒发了对百姓疾苦的愧疚之情。答案: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通过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自己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命题,这凸显了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此类试题近几年来较常出现,有时在选择题的某个选项中出现,有时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简答题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对题干给出的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另一种是将题干所给诗歌和课内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一般选择的课内诗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多为比较异同,有时也会给出比较的角度。如果题干给出了比较的角度,答题时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没有给出比较的角度,考生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此题已经给出比较的角度,按要求作答即可。考向12 词、曲鉴赏考情分析与预测近三年的高考虽然只有2018年北京卷,2016年江苏卷考查了词,2016年山东卷考查了曲,但并不意味着词、曲不是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重点。 从近五年的高考来看,2015年北京卷、山东卷、上海卷,2014年安徽卷、辽宁卷、全国卷I均考查了宋词;2014年福建卷、重庆卷分别考查了元曲和清散曲。 自2016年以来,以诗为考查重点已经持续了三年,因此,2019年高考考查词、曲的可能性会很高。从作者看,苏轼、辛弃疾等名家仍是考查重点,但也可能会考查一些小众作者。预计2019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考査方式和分值将不会改变。样题深度解读样题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角度8 鉴赏词句作用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问讯”写词人打听湖边景色,是为了烘托以后“重来”的惊喜。B.首句中的“湖边春色”为后面写“东风“湖船”“杨柳”做铺垫。C.第二句中“又”字既有对时光流逝、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词人对湖边春色的留恋。D.三、四两句写“东风”“杨柳”融情于物,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解析:A项,对“问讯”的理解不准确,“问讯”是“问候”的意思,表达的是词人主动前来问候的意思。“为了烘托以后重来的惊喜”理解有误,从全词看词人已经来到了湖边。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B两项考查词句的内容和作用,C项考查炼字,D项考查词的意境创设,这凸显了对“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题中A,B两项均是分析询首句中个别词语的作用,分析词中某一句或某个词语的作用是选择题中重点考杏地容,答题时首先要明确 词、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词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词,奠定感情基调,照应标题,结尾,引起下文,为下文做州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平草显志等。考生要结合目体的命题环境进行具体分析,此题的A,B两项考查的是词的首句,注意从开头的作间来分析,内容上起烘托作用,结构上起铺垫作用。角度9 鉴赏诗歌的意境及意境的创设方式2.本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请赏析其精妙之处。解析:题干要求赏析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精妙之处,实际上是考查诗歌的意境和意境的创设方式。“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着力描写词人来到寒光亭时所见到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湖面上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水连天”为静景,“飞起沙鸥一片为动景,这一静一动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机,陶醉了词人的内心。 末尾两句通过对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对回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以景结情。 答题时重点从动静结合、以景结情的手法、意境的特 征以及表达 的情感的角度分析即可。答案:动静结合,水天一色为静景,沙鸥自由翱翔为动景。一静一动,描绘出一幅充满了蓬勃生机的画面;以景结情,结尾两句用水天一色、沙鸥飞起的和谐之景,表达了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对回归自然的恬适愉快之情。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赏析词的结尾两句“意境旷远、余音绕梁”的精妙之处,是要求考生赏析诗歌的意境及意境的创设方式,这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必考内容,也强调了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字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诗歌的意境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描写景物的方式火及景物和情感的关系。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可以从写景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等用度进行。 写景顺序主要有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有视觉、听觉、嗅觉、 触觉等;艺手法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此题娶注从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和以景结情的情景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样题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辛弃疾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而今浑不怕风波。 借使未成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注居士:指未做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在家闲居,故聊以自称。借使:即使。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开门见山,点明离宴,直抒胸臆,似悲实旷。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c.下片词人寄语建康石头城下的江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宦海风波。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解析:D项,词句理解有误。“借使未成鸥鸟伴;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意思是即使还没有和鸥鸟结成伙伴,但也能与渔翁为伍了,闲适旷达的背后,是不得志的愤懑。另外,词人并没有“无鸥鸟伴”的遗憾之情。角度10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2.这首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词句谈谈你的理解。解析:此题要求对全词“似悲实旷”的风格进行分析,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何为“悲”,何为“旷”,总体来看本词虽是送别词,却无一般送别词的哀愁悲怨,表现的情感较为丰富。 此词的上片前两句是写送别,词意从“但使”句转向明快爽朗,只要感情真挚,哪怕在千里之外,也会觉得很亲近,词人不仅表达了面对离别的积极乐观的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坦然面对人生挫折的情怀。“无情”两字体现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忧怨,但“而今”句,仍可见词人之洒脱旷达。答案 前两句感叹离别的无奈,似抒悲情;“但使”三句一转,感叹只要感情真挚,纵使相隔千里,也会觉得很亲近,表达了词人面对离别的乐观情绪;下片重点表现词人的洒脱旷达,言自己而今归退田园,不用担心宦海风波,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的能力,要求赏析诗歌“似悲实旷”的风格。诗歌的风格和语言特征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经常考查的内容,这也强调了对“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答诗歌风格或语言特征类的题目,首先要准确理解试题题干中的专业术语,如豪放、婉约、质朴、清丽、含蓄、明快等,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专业术语的内涵。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作者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征,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样题1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各题.小梁州九日渡江汤式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 乐可酬,人非 旧。 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注汤式:浙江象山人,生卒年不详。元末曾补本县县吏,后落魄江湖。赋登楼:汉末动乱时,王粲投荆州刘表,刘表不予重用,王粲偶登城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述其志。后以“王粲登楼”喻游子思乡,怀才不遇之思。角度11诗歌常识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梁州”是曲牌,“九日渡江”是题目,这个题目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重阳节,作者漂泊江上,为世事奔波,触景伤怀。B.前两句描写了秋风瑟瑟、烟水苍茫的景色,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泊于浩渺无边的江上。江水茫茫,无边无际之景反衬了作者的形单影只。C.第三句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作者连登高赏美景都不可能,伤心之情难以言表。D.曲的下片运用对比的手法,昔聚今散,昔乐今悲,黄花依旧应时开放,但物是人非,为年华渐逝的作者更添一愁。解析C项,“直接抒情”不对,第三句运用了“王粲登楼”的典故,是用典抒情,这属于间接抒情。诗歌的抒情方式是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重点,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识记古代文化知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项考查古代文化知识和诗歌的内容,B项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C、D两项考查表现手法,其中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考查在一些地方卷中常有涉及,这也凸显了对“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相关的文化知识,如词牌、曲牌、曲调、小令、长调、套曲、主要的风格流派和重点作家作品等。角度1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山容瘦,老树替人愁”运用丁哪些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解析:此题要求考生分析“山容瘦,老树替人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首先应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群山也消瘦了,老树似乎也在替我发愁”,作者以“瘦”来写山,以“愁”来写树,这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和树当成人,让二者具有人的情思,营造出肃瑟凄凉的氛围;且“山容瘦,老树替人愁”两句是紧承前面作者重阳感慨而写山瘦树愁的。深秋时节,山上因树叶凋零而变“瘦”,老树先于其他树木落叶,这本是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看来却是替自己发愁的缘故,这属于移情入景的手法。考生围绕拟人和移情入景进行分析即可。答案拟人:“山瘦”“树愁”,赋予了山、树人的情思,秋山显得枯瘦,老树似乎在替“我”发愁,营造出一派萧索、悲凉的意境。移情入景:“山容瘦”“老树愁”,作者将自己的愁情移人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任岁月无情流逝而无可奈何的感慨及茫茫天地间无所依附的愁绪。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试题要求分析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这体现了对“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这类试题是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必考内容,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表现手法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具体的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中在诗歌的某一句。 答题时首先要答出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该艺术手法在此处的运用,最后分析其艺术效果。样题1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各题。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迁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注】新丰:唐人马周未发迹之前,客居新丰,遭店主冷遇。角度13 鉴赏诗歌语言一一炼字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是“夜雨”,而全曲并无雨字,只是以雨打芭蕉叙述天气状况,雨点清晰而杂乱,与旅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创造了无限凄凉的环境。B.此曲运用了侧面描写,用典等艺术手法,而曲中的数量词,如“一声”“一点”“三更”等,则给人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之感。C.秋雨之夜,作者窗前下棋,看着连绵不断的雨点落在芭蕉叶上,点点秋雨唤起了作者无法断绝的缕缕愁思,从而深化了曲子的意境。D.“落灯花棋未收”与宋代赵师秀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境相同,都表达了作者的孤苦之情。解析C项,“看着连绵不断的雨点落在芭蕉叶上”中的“看着”分析不当,这首元曲从听觉入手,给秋以声,给芭蕉以愁,秋雨拍打着芭蕉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惹得人愁思泛起,作者是借“雨”写“愁”.样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B两项考查炼字,C项考查诗歌的意境,D项以对比阅读的方式考查诗歌的情感。 炼字题是古代诗歌阅读题常考的内容,这体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