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毕 业业论论 文文 题题 目目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以 J 市为例 学学 院院 法学院 专专 业业 社会工作 班班 级级 社工 0603 学学 生生 学学 号号 20060701058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二 一 年六月十日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一 前言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1 1 国外研究现状 1 2 国内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1 研究目的 2 2 理论意义 2 3 现实意义 3 四 研究方法和对象 3 1 研究思路 3 2 研究方法 3 3 研究对象 3 五 相关理论概述 3 1 再社会化 3 2 社会排斥 3 3 社会互动 4 4 文化认同 4 六 相关概念界定 4 1 农民工 4 2 城市融入 4 3 边缘人 4 二 农民工城市融入区域性分析 以 J 市为例 5 一 J 市农民工现状 5 1 基本情况 5 2 生活状况 5 3 工作状况 6 二 J 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需求 7 1 经济层面的融入 7 2 社会层面的融入 8 3 心理层面的融入 8 4 政治层面的融入 9 5 文化层面的融入 10 6 融入需求 10 三 J 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问题及原因 11 1 存在问题 11 2 原因分析 11 三 建议和对策 13 一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13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2 二 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13 三 提高农民工在初级分配中的待遇 13 四 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 13 五 逐渐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 14 六 建立属于农民工的工会组织 14 结论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I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理论框架 运用既成的理论框架 以 J 市为例 旨在重点突出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的区域性和具体性 全面分析农民工 在社会层面 经济层面 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的城市融入 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主 要客观因素是经济和制度两方面 主观因素主要是心理层面 因此 农民工城市融入 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 其中客观因素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同时 心理层面又是不可忽略的主观因素 关键词 农民工 边缘人 城市融入 户籍制度 二元性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has become a focus of public attention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tudy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ity Theoretical framework using the ready to J City to a focused study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regional and city specific natur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at the social level economic leve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urban integration Restricting the main objective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is an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the subjective factors are primarily psychological so Urban Society is a combination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of which the objective factors in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migrant workers play a key city role while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is the subjective factor can not be ignored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marginal urban integratio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duality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 一 前言 一 问题的提出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涌入城市 形成了一股群体庞大的民工潮 据统计 1989 年之前 进城农民工达 2000 3000 万 人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 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开始进城打工 平均每年增长 1000 多万人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 在 2003 年农民工数量已 经达到 1 1 亿 2006 年农民工人数已经是 1 32 亿 1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 农民工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充当着主力军作用 他们用自己最辛勤的汗水在最底层的 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作出贡献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城市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民工的参 与 然而 在农民工为改革开放作出贡献的同时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甚至农民工 只是城市的 边缘人 或是社会排斥的一个弱势群体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农民工问题越来越突显 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学术界围绕着农民工各方面的问 题进行调查研究和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其中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一个研究的热 点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1 国外研究现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在国外没有针对性的研究 现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于 受国家的体制决定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农民工这群体几乎不存在 但在国外研究的 相似群体是 migrant worker 外来移民务工者 同样在国外 外来移民务工也是 一个弱势群体 也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有研究这群体的城市生活保障 疾病卫生 等具体性问题 也有很多研究移民群体的文化融入问题 比如 斯蒂芬 安佐文描 述了移民在融入社会时的生活 制度以及文化上的困境 罗杰 丹尼尔斯提到外来 移民融入当地民族生活是一种差异性民族文化融合 2 国外对外来移民者的研究从 开始的具体的生活状况关注到逐渐关注移民者的文化和民族融合的研究 逐渐形成 了一套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 因此 国外对外来移民务工者的研究对我国农民城市 融入问题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在当前时期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 分别从社会学 视角 经济学视角和政治制度视角去研究 具体而言 社会学视角下研究的是农民 工心理行为 群体习惯和整个社会的关系 如再社会化 社会网络 社会分层 社 会排斥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2 和文化中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 如 农民工能否真正融人城市取决于其内化城市的 文 化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 在心理上获得认同 在情感上找到归宿 3 经济学视角 则从社会保障等方面去反映农民工就业 劳动保障 最低生活水平等状态 如 农 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解决要从逐步把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 建立统一的现代社 会保障体系 4 政治制度视角一般从国家的政治制度如 户籍制度改革 国家政 策方针来研究农民工这群体阶层的政策受惠与否 农民正在城市融入中面临的制度 性排斥包括 户籍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文化制度 法律制度等制度排斥 5 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导致农民工就业难 无社会保障 地位低 弱势化 边缘化的 重要因素 更是农民工不能市民化 融入城市难的主要原因 6 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又分为差异性研究和综合性研究 当前这两方面研究 相对比较少 具有代表性差异性研究有 刘电芝 鲁迟和彭杜宏认为 不同性别 不同行业间的差异显著 在融入效能感上 男性农民工高于女性 而工业领域低于 商业服务行业 7 而在综合性研究方面朱考金和吴磊学者认为 学界对当前农民 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主要从这三个层面着手 经济层面 社会层面 心理层面或文化 层面 8 综合以上研究分析得出 在国内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有两大特点 即 以专业学科为视角的单一性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从社会学 经济学 政治学视角去 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入 第二个特点是 围绕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进行差异性和综合 性研究 这类研究的范围比较广 此外 从以上的研究看出 有些研究从社会 经 济 制度等客观因素出发 忽略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观感受 因此 农民工城市 融入问题研究受到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 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从经济层面 社会层 面和心理等层面分析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即 非农非工 的城市边缘人 农民工城市融入已 经成为时代必然趋势 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目的在于 通过对农民工融入的现状 了解 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提出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有效对策和建议 最终为了 消除农民工 边缘人 的无奈处境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2 理论意义 理论上更加丰富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在社会学 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研究理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3 论 同时加入社会学理论如 马斯洛需求理论 文化认同等理论 从而完善既成的 理论框架 拓宽农民工城市融入理论研究领域 为农民工城市融入寻求新的理论视角 3 现实意义 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从而做出对策构想 促进农民工迅速 融入城市当中 这样可以让农民工在城市化作出贡献的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 农民工城市融入有利于统筹城乡平衡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消除农民工与城市 居民分割的二元局面 实现国民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 必然要求 从而更好的解决 三农问题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 研究方法和对象 1 研究思路 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方法收集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资料 并对农民工 城市融入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找出农民工城市融入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最后 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出促进对策和建议 2 研究方法 文献法 通过查阅数据文献库和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来收集关于农民工城市融 入的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理论 问卷调查 以 J 市为例 通过自编的 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调查问卷 收集数 据资料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具体实施 依据农民工聚集地 把 J 市划分 6 个城区 槐荫区 天桥区 历城区 市中区 历下区 长清区 在 6 城区各抽取 15 个农 民工作为调查对象 样本总数为 90 人 发放问卷为 90 份 全部有效问卷 80 份 有 效率约为 88 89 3 研究对象 以 J 市 6 大城区的农民工作为调查研究对象 年龄分布 25 岁以下为 16 人 占总人数 20 25 岁 35 岁为 36 人 占总人数 45 35 岁以上为 28 人 占总人数 35 文化程度分布 小学或小学以下的占 55 中学或高中占 38 8 高中以上占 6 2 五 相关理论概述 1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类型 它是指全面放弃原已经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4 规范 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9 2 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 最早是由法国人雷纳尔在 1974 年提出的 他认为 社会性地排斥 是指人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 10 后来 社会排斥被定义为 社会成员从个人整 合于社会系统中被排斥出来的现象 这些系统有社会 经济 政治和文化方面 11 3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的个人与个人 个人与群体 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 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2 4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将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 从而获得 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13 农村与城市具有两个不同的文化气氛 文化认同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节 这是两种文化碰撞时 一 种文化对别一种文化作出的妥协 六 相关概念界定 1 农民工 本文研究的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是农民 职业身份是工人的从农村进入城市打 工的人员 2 城市融入 城市融入是指异质的个体参与城市社会互动中 其思想意识 生活方式 行为 认识被同化 从而对城市产生认同和归属感的过程 3 边缘人 边缘人是指是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 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或指 脱离主流社会的经济生活形态 社会交往形态 文化心理形态的个体 14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5 二 农民工城市融入区域性分析 以 J 市为例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所得数据分析 先对 J 市农民工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 即基 本资料 生活 工作状况的描述 然后对农民工在经济层面 社会层面 心理层面 政治层面 文化层面和融入需要进一步阐述反映 J 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进而 对所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 J 市农民工现状 1 基本情况 性别以男性为主 文化程度以小学或小学以下居多 在对 J 市调查中发现 外出 打工主要以男性为主 人数为 70 占总数的 87 5 农民工文化普遍比较低 小学或 小学以下的人数为 44 占总数的 55 高中以上只占总数的 6 2 具体数据见 表 1 表 1 性别与文化程度 性别文化程度 男性女性小学或小 学以下 中学或高 中 高中以 上 人数 人 701044315 占百分比 87 512 55538 86 2 此外 农民工进城打工时间集中在 4 年左右 往两边递减 年龄主要在 25 岁以 上 正当体力旺盛阶段 具体数据见 表 2 表 2 工作年限与年龄 工作年限 年 年龄 岁 2 以下 2 44 8 8 以上25 以下 25 35 35 以上 人数 人 2832164163628 占百分比 3540205204535 2 生活状况 消费偏低 居住地以工地和工厂居多 数据显示 月消费为 300 元以下占 56 3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6 很明显农民工消费水平普遍很低 居住工地和工厂总共占 75 3 只有 13 8 农民工 是自己租房子在小区生活 此外 居住工地工棚的农民工其月消费在 300 元以下的 占的比例最多 反之亦然 具体数据见 表 3 表 3 月消费与所在住所交互分布 所在住所月消费 元 300以下300 450450 600Total 工地工棚 人 294033 占百分比 36 35 0041 3 自己租房 人 29011 占百分比 2 511 2013 7 集体宿舍 人 1420034 占百分比 17 525 0042 5 小区楼房 人 0022 占百分比 002 52 5 Total 人 4533280 占百分比 56 341 22 5100 0 3 工作状况 1 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为主 数据显示 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分别占 42 5 和 27 5 农民工普遍工资很低 600 900 元占 67 5 900 元 1200 元占 21 3 而 全国各省的最低工资水平一般是 900 元左右 因此 可以看出农民工工资水平主要 集中在最低工资水平上下 此外 从事建筑行业和制造业的农民工月收入在 600 900 元占人数比例最多 具体数据见 表 4 表 4 从事行业与月收入交互分布 从事行业月收入 元 600以下600 900900 12001200 15001500以上Total 建筑业 人 42450134 占百分比 5 030 06 201 242 4 餐饮业 人 0811111 占百分比 010 01 31 31 313 9 家政业 人 143008 占百分比 1 35 03 80010 1 制造业 人 01561022 占百分比 018 77 41 2027 3 其它行业 人 032005 占百分比 03 82 5006 3 Total 人 554172280 占百分比 6 367 521 22 52 5100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7 2 农民工工作时间大多数比 8 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长 数据显示 一天工作 时间在 8 小时以上的一共占 75 具体数据见 表 5 表 5 一天工作时间 小时 8 以下8 8 12 12 或以上 人数 人 8122040 占百分比 10152550 3 农民工不签订劳动合同居多数 数据显示 农民工在每次工作时多数签订 劳动合同的只占 20 很少签订的占 15 而没有签订的占 65 显然农民工大多数 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足够的保障 同时有助滋生拖欠农民工 工资这种坏现象 实际上这是经济学视角中的就业歧视的表现 企业无视农民工的 合法权益 同工不同法 把农民工看成 二等公民 与城市居民区别看待 农民工 享受不到同等国民待遇 具体数据见 表 6 表 6 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多数签订很少签订从没签订过 人数 人 161252 占百分比 201565 4 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状况不理想 数据显示 农民工在每次工作时雇主帮 购买工伤保险只占 20 偶尔帮购买的占 30 而没有购买过的占 50 可见农民工 在人身安全方面和享受的保障方面得不到切实的保证 这与我们城市居民完善的社 会保障机制形成鲜明对比 具体数据见 表 7 表 7 购买工伤保险情况 每次工作雇主帮购买工伤保险情况 都买多数买很少买没买过 人数 人 1681640 占百分比 20102050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8 二 J 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和需求 1 经济层面的融入 据上述调查显示 J 市农民工生活于底层 工作累 岗位差 月收入以 600 900 元居多 月消费以 300 元左右居多 甚至工作没保障 即 在很少签订劳动合同 和购买工伤保险的环境下工作 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一方面 根据马斯洛层次 需求理论得知 低层次需求影响到高层次需求实现 因此 J 市农民工在这种物质基 础的低层次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时 其往上的高层次需求如归属感很难实现 于是 农民工很难顺利发展到城市融入阶段 此外 J 市农民工与该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消 费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性 这种收入和消费的差异型二元性严 重制约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具体数据见 表 8 表 8 J 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 15 收入消费 年限 人均全年可支配 收入 元 人均每月可 支配收入 元 人均全年消费性 支出 元 人均每月消费 性支出 元 2007180051500123901032 2008208021733139051158 2 社会层面的融入 在 是否愿意与城市人交朋友 调查数据可知 愿意的占 30 不愿意的占 45 态度不很乐意的占 25 农民工在交际选择上大多是选择自我隔离型 只有一 部分是接纳型 可以看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没有进行良好的社会互动 也没有形成 相互间的社会网络 这都会影响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好的社会互动能促进农民工 与城市居民之间相互了解与关系的融洽 改变旧的以 地缘 和 血缘 为主的封 闭型关系网 从而与城市居民形成良好的开放型的社会网络 这种社会网络又为农 民工提供了社会资源 包括信息和人际关系资源 为农民工向上流动提供可能性 具体数据见 表 9 表 9 和城里人交朋友的意愿 非常乐意不是很乐意不乐意 人数 人 242036 占百分比 302545 此外 在对 喜欢农村的原因 调查显示 选择 有田耕作 有 40 人 占 50 选择 亲戚多 有 24 人 占 30 这表明了农民工受到明显的地缘和亲缘的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9 固化作用 不利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建立良好的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 具体数据见 表 10 表 10 喜欢农村的原因 亲戚多有田耕压力小其它 人数 人 2440106 占百分比 305012 57 5 3 心理层面的融入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际时产生的感受和看法的调查数据显示 总是不自在感受 占 36 3 有时感觉到占 44 9 只有 18 8 感觉很自然 可知 从心理上农民工与 城市居民存在有隔阂 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交流 进而产生一种相互排斥感 农民 工自己感觉在城市居民中的印象调查显示 好印象占 30 坏印象占 48 7 只有 21 3 处于中性 所以农民通过自己感觉从而形成了与城市居民的相对距离感以及融 入意愿 从心理上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存在有隔阂 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交流 进而 产生一种相互排斥感 此外 总是不自在感受 和 有时有不自在感受 农民工认 为被城市人看成 很乡下人 占比例最多 具体数据见 表 11 表 11 感受与看法交互分布 城市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城里人交谈时的不自在感受 总是有有时有没有Total 和蔼可亲 人 0134 占百分比 01 23 85 0 乐于助人 人 1337 占百分比 1 23 83 88 8 勤俭朴实 人 35513 占百分比 3 86 26 216 2 很乡下人 人 2216139 占百分比 27 520 01 248 7 不好不坏 人 311317 占百分比 3 813 73 821 3 Total 人 29361580 占百分比 36 344 918 8100 0 4 政治层面的融入 表 12 文化程度与参政意识交互分布 文化程度参加小区选举的意愿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0 荣幸地参加 无所谓 特 有空才去 和自己没 关系Total 小学或小学以下 人 1103344 占百分比 1 212 541 355 0 中学或高中 人 1102031 占百分比 1 212 525 038 7 高中以上 人 5005 占百分比 6 3006 3 Total 人 7205380 占百分比 8 725 066 3100 0 参与政治方面 农民工是以一种过客心里来看待 数据显示 66 3 农民工表示 不愿意参与社区政治活动 25 处于无所谓态度 只有 8 7 农民工表现出积极心态 此外 和自己没关系 选项中文化程度是 小学或小学以下 的农民工占比例最多 其次是文化水平是 初中或高中 而有 7 人选择 荣幸地参加 中文化水平是 高 中以上 占了 5 人 由此可知 不同的教育程度会有不同的政治意识 甚至农民工 受教育程度影响到其参政意识 文化程度高的表现出积极参政意识 文化程度低的 表现出消极的参政意识 具体数据见 表 12 5 文化层面的融入 数据显示 多赚钱有漂亮房子占总数 50 说明当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居住时他 们会更趋向于在财富方面让人承认是城里人 从而融入城市 此外 在学习城市文化 方面表现为农民工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学习城市文化只占 20 表明农民工在接受 城市文化意愿不强烈 反映出其对城市文化认同程度低 在文化层面的融入不够 具体数据见 表 13 表 13 成为城市人的方式 多赚钱有漂亮房子多读书提高素质学习城市文化和城市人交朋友 人数 人 4016208 占百分比 50202510 6 融入需求 1 农民工在城市融入时需求最强烈的是提高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和打击拖欠 农民工工资现象 两者共占 80 这也反映出只有在最低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 够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也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最低层的需求 具体数据见 表 14 表 14 希望当地政府出台政策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公平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廉价房政策打击拖欠工资 人数 人 3612428 占百分比 4515535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1 2 城市融入过程中农民工在生活方式选择需求存在差异性 数据显示 选择 城市生活方式的占 35 选择农村生活方式的占 15 选择城市与农村生活方式相结 合的占 50 可以看出在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不可能把已习得的生活方式完全抛弃去 完全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再社会化过程的艰难性 生活方式属于社会层 面的再社会化 它指农民工在与城市市民进行互动交往时在消费观念 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上的碰撞 逐步实现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具体数据见 表 15 表 15 居住城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人数 人 381240 占百分比 351550 三 J 市农民工城市融入存在问题及原因 1 存在问题 1 融入趋势不强 农民工的生活无论是消费还是居住地大部分都是处于最低 层 属于刚解决温饱类型 消费上的低支出和居住地差反映了其生活在城市最底层 从事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为主 工资普遍很低 这两个行业工作相对比较累 而农 民工的收入很低 社会保障水平低 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 地缘和亲缘的小农文化 和社会互动 这种与城市居民的差异型二元分割所形成的总体融入趋势不强的局面 2 融入条件缺乏 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是农民工融入的重要条件 农民工在 户籍上很少取得城市户口 此外 农民工社会保障缺乏 同时又无法享有与城市居 民同等的城市社会保障 此外 导致出现社会保障二元性最大根源是户籍制度 户 籍制度产生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不同的劳动力市场 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户籍制 度成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划分标签的手段 3 暂时性融入明显 地缘与亲缘使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季节性的短暂迁 徙 城市只是一个暂时性的工作地或住所 对城市的融入也是个短暂的过程 4 融入过程中各种排斥叠加 在融入过程中出现经济排斥 社会排斥 制度 排斥以及文化排斥等多种排斥叠加的现象 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决心 5 缺少维权的工会组织 工会对于农民工而言就是权益上 护航者 现行 工会制度不完善和工会责任的缺失导致农民工对工会的不信任 在没有工会的保护 下 企业可以有恃无恐地很少给农民工购买保障和签订劳动合同 最终导致农民工 在城市的政治权力被弱化 最终导致农民工对城市缺乏信任和归属感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2 2 原因分析 1 由于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互动少 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网络 导致社会 层面的低融入 经济层面 农民工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最低工资水平达不到理想 状态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融入意愿 所以在农民工的生存无法得到物质上的满足时 其处于思想上的游离状态 形成了心理层面的低融入 此外 农民工在城里流动性 大 居无定所 没有形成家的感觉 没有家的归属感这又是心理层面的低融入表现 农民工接受城市文化意愿不强烈 缺少文化认同造成在文化层面融入低的局面 2 在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户籍制度扮演重要角色 户籍管理得越严格 农民 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等级差距越明显 引发的各种不同的分割性的二元制度 形成农 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不相融格局 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一种保障性措施 保 障其最基本的生存权益 当社会保障出现明显的二元性所导致的是两种不平等的生 存保障 城乡统筹下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缺乏条件 3 出现暂时性融入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存在 受 地缘 和 亲缘 的制约 农民脱离不了土地 他们在进城务工时只是短期的迁徙行动 而不愿长期留在城市 农民工在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进城务工 呈现出有规律的 季节性的在城乡 之间人口流动 从而他们的融入也是短暂性的 4 经济排斥发生在市场经济中 就业机会比城市居民少 生活水平低 从事 职业差 劳动力最廉价都是经济排斥的结果 社会排斥发生在与城市居民交往中 对农民工歧视 甚至是把城市化出现问题归罪农民工 把农民工 妖魔化 这些都 是社会排斥的表现 制度排斥发生在制度制订和实施过程中 二元性的户籍制度把 人在身份上分割成尊和卑 而农民工在身份上是卑微的 同时制度排斥还表现在同 样的社会保障在实施过程中履行两种不同标准 文化排斥表现异质文化的不相融 城市文化是主流 但农民工却很难走进城市文化的主流中 原因在于农民工有着太 多小农文化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这些排斥总是伴随在进城农民工生活方方面面 J 市农民工同样存在排斥现象 同时又是各种排斥叠加效应 这不利于农民工的城 市融入 5 农民工在进城务工时缺少帮助维权的工会组织 导致农民工权利被 边缘 化 工会组织对于农民工而言就是权益上的 保护伞 但现阶段我们工会制度下 的地方政府工会或企业工会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上的责任上是缺位的 表现为 工会具有代表工人与企业进行工资的集体协商和政治权益谈判的职责 但现实中工 会职责却名存实亡 工会制度规定工会组织的代表成员来自于员工内部的选举 而 企业的工会代表大多数是企业直接任命 破坏了工会的民主性质 同时出现了从代 表员工的权益转变为代表企业权益的工会性质扭曲局面 于是员工的 发言权 被 剥夺 责任的缺位 性质的错位最终导致影响力被弱化 因此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存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3 在弱关系与强关系 弱关系的员工只能被强关系的企业控制 出现了企业资方对农 民工劳动剩余价值的无限剥夺 工资的集体平等协商不复存在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3 三 建议和对策 综合以上对 J 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相关分析以及既有学者的理论研究 提出以下 具有普遍性的对策和建议 从制度改革 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提高初次分 配水平等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 一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加大对现阶段的户籍制度改革力度 逐步实现二元户籍向一元的户籍制度转变 使农民工得以和城市居民相同的国民待遇 进而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 建立起城乡 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消除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户籍制度是影响 农民工城市融入最大因素 现有户籍制度以一种 社会屏蔽 功能把农民工无形的 屏蔽在城市之外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分割是户籍制度下的所衍生其它二元性制度 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户籍制度必须改革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 促进农民工城 市融入 二 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 要实现农民工真正地融入城市 必须改革现有城市社会保障制度 构建面向农 民工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普及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的二次分配成果 首先是要建 立一套完善的农民工工伤和医疗保险体系 确保农民工的最基本的健康权益 其次 是建立进城农民工城市失业保障制度 再次是建立起覆盖面广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只有逐步实现农民工生存型保障才能从最低层起促进其融入城市 三 提高农民工在初级分配中的待遇 根据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 最低工资和收入是最低需求层次 只有满足最低需 求才能更好的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必要步骤 同时随着经 济和社会的进步 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一大群体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及政策的 上扶持 所以出台针对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是势在必行 这样才能缩小农民工 与城市居民收入上的差距 促进农民工在物质基础上先融入城市当中 这也是实现 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 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 制度性的人为不平等促使有些城市居民产生一种优越感 习得的优越感所导致 的是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印象 甚至是歧视 这要求我们通过教育宣传创造一个全 民平等的文化气氛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网络 为农 民工城市融入创造良好环境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互动氛围 企业单位在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4 就业方面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 媒体注意宣传农民纯朴和勤劳的一面 减少对农民 工夸大性的负面报道 促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最真实一面的了解 从而减少相互间 的隔阂和不必要的歧视 五 逐渐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 通过教育培训逐渐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 当地政府应该为农民工建立教育培训 中心 培训分为文化知识型和技能型 具体而言 文化知识型的培训应包含文化层 面 即让农民工吸收文化因子促进其在文化层次上的同步 所以培训内容包括 当 地城市的文化历史资料 法律知识 日常交往礼仪和人文社科类等知识 而且是以 免费的公益性讲座形式嵌入培训中 技能型培训内容包括当前市场经济中热门职业 的相关理论课程 这种培训在考虑农民工收入状况下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培训中心 的运作 收费前提是不能增加农民工的负担 六 建立属于农民工的工会组织 农民工城市融入需要一个保护自身权利的工会组织 工会组织良性运行保障了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进而增强了农民工对城市的信任度 忠诚度以及归属感 建立 属于农民工的工会组织必须完善现行工会制度 明确规定工会的职责 以及实现工 会代表的 阳光 选举的过程高度透明 同时加强工会在企业中的影响力 这样才 能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的民主性工会组织 才能保护农民工的的合法权益 有助于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现 从而改变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关系以及平衡企业单 位对农民工劳动剩余价值的控制 最重要的是能稳定农民工工资收入 此外 在工 会组织的制度保护下 更有力地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5 结 论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 农民工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也 就是让农民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由于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交错复杂 在对 农民工城市工业融入的社会层面 经济层面 文化层面和心理层面研究分析发现经 济 制度因素和心理层面起最主要作用 现实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 工资水平和 社会保障等经济因素起基础性作用 所以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着重从工资调整和社 会保障制度完善等经济层面入手 当前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也相对滞后于 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时 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政 府职能的发挥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起重要作用 政府的政策方针为农民工融入提供制 度上的保障 此外 在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文化层面研究分析过程 发现文化层面的调查和 分析存在比较高的难度 以及对文化研究时不知觉的附带的主观意识也影响到研究 的真实性 这是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因此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在文化层面的研究有待 挖掘研究和完善 济南大学毕业论文 16 注 释 1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l号 DB OL 2008 02 21 2010 5 28 2 梁茂信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M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 18 3 陈菲 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支持分析 J 特区经济 2008 02 158 159 4 许圣道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J 经济经纬 2006 02 122 123 5 窦宝国 李瑞祥 制度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 03 105 106 6 黄锟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 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6 02 97 98 7 刘电芝 鲁迟 彭杜宏 进城农民工城市融入分析 以苏州地区为例 J 苏州大学报 2008 01 29 30 8 朱考金 吴磊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J 辽东学院学报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