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甘肃省灵台县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5)文本 节选第一章 总则第1条 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03)(7)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2、政策依据(1)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2)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发展意见(2009)(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201029号)(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支持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1041号)(5)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中医药规财发201149号)(6)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032号)(7)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2010)(8)甘肃省“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甘卫中发2011199号)(9)甘肃省中医药养生旅游工作实施方案(甘卫中发2011537号)(10)国家及甘肃省关于中医药产业与旅游发展的其它相关文件(11)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12)甘肃省旅游管理条例(13)甘肃省 “3341”项目工程规划(14)甘肃省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规划(15)中华崆峒养生地总体规划(16)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发展战略(17)平凉市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18)平凉市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19)平凉市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实施方案(20)平凉市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实施意见(21)平凉市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2)平凉大景区建设方案(23) 平凉市“四三二一”发展战略(24)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3、其它依据(1)灵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灵政发201147号)(2)灵台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3)灵台县独店镇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4)灵台县什字镇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5)灵台县朝那镇总体规划(20112030)(修编)(6)灵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92020)(7)灵台县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8)灵台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9)灵台县林业“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10)灵台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11)灵台县“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20112015)(12)灵台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13)灵台县皇甫谧资源开发总体规划(14)灵台县中医教育发展规划(15)灵台矿区总体规划(16)灵台县志(17)灵台县统计年鉴(18)皇甫谧传(19)其他相关资料第2条 指导思想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为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四中全会指导思想,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发展战略,依托省政府“3341”项目工程、牢牢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机遇。坚持生活便利、生产高效、生态优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城市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城镇经济发展矛盾,以特色产业导向引导,构建黄土高原沟壑区小城镇群空间发展模式,引导中心城区合理布局,引导中心城区特色用地布局,构建一城两区发展模式,促进灵台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条 规划原则1、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原则面对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的支撑点、华夏文化创新区的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辐射与关天经济区,东部毗邻长武、彬县等全国能源强县,必须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去谋划扶风的整体发展思路、战略与部署,才能保障与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2、发掘优势,彰显特色原则充分依托灵台自身的发展优势,坚持特色为先的基本原则,以形成煤炭资源开发、皇甫谧中医药休闲养生和旅游为特色,增强灵台县的吸引力与发展活力。3、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原则充分考虑规划期内的城市综合发展需要,同时,应体现动态规划思想,使规划具有适当的弹性和应变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灵台县未来发展的需要。4、城乡统筹,分步实施原则依据灵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采取集群式发展原则,以强带弱,逐步扩大城乡一体化的区域范围,真正实现城乡在居民点布局、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配套等多方面的一体化发展目标。第4条 规划范围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指灵台目前所辖“五镇八乡”2038平方公里的行政辖区范围,主要对其进行城镇体系规划。东与陕西省长武县、彬县接壤,南与陕西省千阳县、麟游县、陇县相望,西与本省崇信县毗邻,北与本省泾川县为邻。重点开展城镇体系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工作。2、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指规划期内中心城区总的用地规划范围,面积为46.2平方公里,包括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部分,其中建设用地27.6平方公里(城镇建设用地18平方公里)。3、中心城区规划用地范围指规划期内中心城区总的建设用地规划范围,面积为740公顷,包括主城区和副城区建设用地两部分,其中主城区建设用地490公顷,副城区建设用地250公顷。第九章 城市发展定位第5条 城市性质甘肃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现代服务为主,中医医疗健康、旅游服务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镇; (副城区)与中心城区空间“一体化”发展,作为中心城区的副中心,以果业生产及其加工和采矿业为其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中医针灸养生和旅游产业的综合型城镇;第6条 城市职能1、甘肃省省级历史文化示范区2、中医医疗健康中心3、区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服务中心 4、县域金融和生产服务中心5、县域物流商贸基地和物流管理中心第7条 城市规模2020年(近期)、2035年(远期)主城区的人口规模将分别达到2.5万人,4.3万人,副城区人口规模将分别达到1.85万人,2.5万人。主城区远景(2050年)人口规模将达5万人左右,副城区远景人口规模将达到3.5万人左右。主城区远期城市建设用地控制为485ha,副城区远期城市建设用地控制为250ha。主城区远景城市建设用地控制为490ha。副城区远景城市建设用地控制410ha。第十章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第8条 中心城区四区划定为促进规划区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强化规划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控制与引导,合理引导城镇建设有序发展,为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保留相对稳定的区域,对规划区内用地进行如下空间划分,以确定区内建设开发的导向。1、禁建区包括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规定的保护区范围。灵台县城主要有达溪河、蒲河两岸分布的20米范围内生态敏感区,以及古灵台、文庙、古城墙等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独店镇主要有皇甫谧陵园文物保护单位及生态脆弱的沟壑区。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在对文物本体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历史文物周边环境的协调控制与保护。保障生态廊道连续,沿达溪河与蒲河的生态绿化廊道控制,并适当融入必要的环境设施,禁止其他城市建设类用地侵入。2、限建区包括灵台县城规划区内城区北部古灵台、文庙、古城墙等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独店镇南部皇甫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对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控制区限制建设新建筑,限制进行对历史资源保护以外的建设活动。减少土地开发效率。3、适建区规划作为建设用地发展扩展用地,考虑规划区发展方向、开发强度。空间范围包括:灵台县城规划区内老城区、新区和规划区内西部的用地、规划区内东部的用地。独店镇西部及南部用地。将城镇建设及村庄居民点建设在规划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开展。对重大基础设施走廊预控发展空间,禁止其他建设占用。4、已建区规划以调整结构、优化功能为主,逐步调整用地,提高集聚化高效益发展的水平,考虑基础设施的配置,形成较为系统的空间布局。空间范围包括:灵台县老城区、新区现已经建设区,各村庄建设区。独店镇老城区、各村庄建设区。第9条 五线划定灵台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为保障城市环境景观塑造与彰显城市文化特征,便于城市管理与有序运行,规划对中心城区山水、绿化、道路红线、基础设施、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等用地进行控制线划定。城区建设应遵守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规定。1、城市红线中心城区范围内城市主干路、次干路路幅和主、次干路道路交叉口用地,城市广场用地、社会停车场用地纳入红线范围进行控制。2、城市绿线城市绿线包括城市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所界定的范围,以及中心城区的生态控制区域。城市蓝线范围内用地严格按照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管理。3、城市紫线城市紫线的划定主要包括文庙、古灵台、古城墙等文物古迹用地范围界限。城市蓝线范围内用地严格按照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管理。4、城市蓝线包括中心城区内除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外的其他主要水体及其一定范围的陆域地区,主要包括达溪河、蒲河、冲沟形成的水域等主要河流水体作为保护区的控制线。城市蓝线范围内用地严格按照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管理。5、城市黄线包括供水设施、排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城市供燃气设施、城市供电设施变电站、城市通信设施、城市消防设施、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城市蓝线范围内用地严格按照城市黄线管理办法的要求实施管理。第10条 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引导土地使用强度通常受到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区位条件和现状建设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灵台作为甘肃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现代服务为主,中医医疗健康、旅游服务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镇。在山水生态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塑造的基础上适度提高用地开发强度,同时结合中心城区用地功能布局,对不同地段和功能区进行土地使用强度分区管理,实行等级化的土地使用强度管制。1、土地使用强度区高强度开发地区:整体容积率控制在2.03.0之间,建筑密度控制在2035之间,建筑限高50米,绿地率20%。2、土地使用强度区中高强度开发地区:整体容积率控制在1.52.0之间,整体建筑密度控制在2540之间,建筑限高36米,绿地率35%。3、土地使用强度区中强度开发地区:整体容积率控制在1.01.5之间,整体建筑密度控制在3040之间,建筑限高24米,绿地率35%。4、土地使用强度区低强度开发地区:整体容积率控制在0.51.0之间,整体建筑密度控制在3040之间,建筑限高18米,居住绿地率35%,工业用地绿地率25%。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第11条 规划原则1、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原则对城市居住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加强对规划建成区内私建房的管理,纳入城市统一开发建设框架;同时结合扶风地形环境、交通条件、景观风貌进行合理布局,达到交通便捷、环境优良、配套设施齐全的要求。2、提升品质、突出特色原则注重中心城区居住环境和住宅建设水平的提升,为居民提供环境优良,生活便捷、绿色生态住区的同时,着重提升空间环境品质;同时住房更新及发展中应充分尊重城市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合理保护特色建筑和历史环境、传承城市肌理,注重建筑的组合形式与居民生活习俗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3、集约高效、多样可选原则以城市干道为骨架,调整现状低效开发的居住用地,以节约、集约、高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坚持新增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调控增量、盘活存量,积极促进闲置土地再开发;结合旧城改造进程以及扶风住房的现实情况进行住房结构调整以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需要,根据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合理布置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及普通商品房,保障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4、近远结合、设施配套原则考虑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目标与规模,有序推进城市住房建设,集中成片发展居住区,使城市住房与整体发展目标及发展现实相匹配;旧城区重点进行疏解人口,在降低建设密度、适度提高开发强度的同时注重基础设施完善与公共设施服务水平的提高。新区居住用地开发时应注重配套设施的先行与适时跟进,以保证城市运营高效与活力持续。第12条 规划目标1、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宜居、宜商、宜业、宜游之城2、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依山近水、地物丰富的自然条件,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建设山水园林型生态县城3、依托皇甫谧养生产业、荆山、古灵台,建设旅游之城。第13条 功能结构由于灵台县可利用空间资源有限,根据灵台县发展现状,结合独店铁道站点,产业园区,以及适宜建设用地现状,确定了“一城两区,轴线贯通,组团相生”的总体空间布局,即原中台发展形成的主城区和原独店发展形成的副城区,并通过中独路、荆山慢性步道将其贯通。第十二章 住房发展规划与居住用地布局第14条 中心城区城区居住用地规划布局1、主城区居住用地规划主城区由老城区居住版块、新城区居住版块、文教区居住版块、城南区居住版块四大版块组成(1)老城区居住版块老城居住版块是由东部古灵台居住片区和西部老城区居住片区构成。东部古灵台居住片区是东沟西路以西,溪河西路以北区域。由两个居住组团构成,总面积:142526,人均居住面积为29.5,规划人口:4830人。容积率为1.8-2.2。老城区西部居住片区是东大街以南,东沟东路以东,溪河东路以北区域。由四个居住组团构成,总面积:316932,人均居住面积为32,规划人口:9900人。容积率为2.0-2.4。在老城区西部居住片区内整合老城区内的零散居住用地,其中规划了一处社会保障房。解决该片区内的村民及低收入者的集中安置问题。(2)新城区居住版块新城区居住版块是由东部居住片区和西部居住片区两个居住片区构成。东部居住片区是新兴路以西,永和路以东滨河东路以北区域,由两个居住组团组成,总面积:198569,人均居住面积为37.5,规划人口:5300人,容积率为1.5-1.7。西部居住片区是迎宾大道以西,新兴街以东,滨河北路以北的区域,由三个居住组团组成,总面积:281867人均居住面积为36.2,规划人口7780人。容积率为1.2-1.5。新城区居住版块分散老城区居住压力、吸收新区周边新增城市人口、促进城市开发建设、带动新城中心的功能。规划少量一类居住用地和大量二类居住用地。(3)文教区居住版块文教城区居住版块是由东部文教居住片区和西部文教居住片区两个居住片区构成。东部文教居住片区是学子路以西,滨河南路以南,白沟桥以东区域,由两个居住组团组成。总面积:232859,人均居住面积为33.7,规划人口:6890人。容积率为1.7-2.0。西部文教居住区是一中路以东,三教桥以东,滨河南路以南区域,由两个居住组团组成,总面积:123481,人均居住面积为33,规划人口:3800人。容积率为2.0-2.3。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在其中规划一处公共租赁房解决当地村民的集中安置问题。(4)城南居住版块城南居住版块即城南居住片区,由两个居住组团构成。总面积:167611,人均居住面积为37.24,规划人口:4500人。容积率为1.4-1.6。 该片区现已经建成一处保障房,为村民安置用地。片区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2、副城区居住规划布局副城区由老城区居住版块、新城区居住版块、工业区居住版块三大版块组成(1)老城区居住版块老城区居住版块是由老城区北部居住片区和老城区南部居住片区组成。老城区北部居住片区是建安街以东,新安一横路以北的区域,总面积:194629,人均居住面积为:37.8,规划人口:5150人。容积率:1.8-2.0。老城区南部居住片区是建安街以东,新安一横路以南,新安二横路以北的区域,总面积:160872,人均居住面积为34.6,规划人口:4640人。容积率1.8-2.0。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并在其中规划一处保障性住房片区。(2)新城区居住版块新城区居住版块是由新城区西部居住片区和新城区东部居住片区构成。新城区西部居住片区是建安路以南,人民路以西的区域,总面积:112096,人均居住面积36,规划人口:7560人。容积率:1.5-1.8。 新城区东部居住片区是建安路以南,人民路以东的区域,总面积:119171人。均居住面积为36,规划人口:3300人。容积率:2.2-2.4。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3)工业区居住版块工业区居住版块即工业区居住片区,是人民三横路以南,西环城路以东建安街以北的区域,总面积:160250人均面积:36.2/人规划人口:4350人,容积率1.5-1.8。 居住用地为二类居住用地3、社会保障性住房布局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1.经济适用房 本规划在城南居住片区规划一处经济适用房 2.廉租房 本规划在城东规划一处廉租房。3.公共租赁房 本次规划在文教区西部安排一处公共租赁房。4.定向安置房 在独店老城区居住版块安置一处定向安置房。对被拆迁住户进行安置所建的房屋。安置的对象是城市居民被拆迁户,也包括征地拆迁房屋的农户。第十三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15条 规划原则1.完善县级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主城区的区域服务能力2.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统筹协调不同片区的发展3.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分级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建设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第16条 行政办公设施规划远期行政办公设施用地为8.3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1.69%,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94平方米/人,副城区为2.71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1.08%,人均行政办公用地为1.08平方米。考虑城市功能结构及空间发展需要,结合现有用地基础,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分布在新区发展大道两侧,在新区东侧形成城市新行政办公中心,促进新区开发建设。副城区保留行政街西侧行政用地,于其东侧新增集中办公用地一处。第17条 文化设施规划远期主城区文化设施用地为3.4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0.7%,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0.8平方米/人,副城区为2.0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0.81%,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0.81平方米/人。规划拟在行政办公中心西侧建设大型文化娱乐中心,拟建体现灵台县特色的展览馆、文化馆。副城区对独店镇文化广场(1.6公顷)周边配套娱乐服务设施,建设文化娱乐场所。第18条 教育设施规划远期主城区教育科研用地为18.4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3.73%,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4.29平方米/人,副城区为7.3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2.94%,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2.94平方米/人。搬迁职教中心至副城区,完善其内部设施。主城区小学按11.5万人左右设1所,共设置3所小学;规划旧城保留灵台一中及城关中学。综合考虑副城区及其周边村镇的教育设施情况,对独店镇镇区的教育设施进行规划,在副城区保留镇政府北的独店中学,此外在镇区南部建设1所小学学,用地面积1.3公顷; 2所镇级幼儿园。第19条 体育设施规划远期主城区体育用地为3.67公顷,占现状总建设用地的0.74%,人均建设用地0.85平方米,副城区为3.00公顷,占现状总建设用地的1.2%,人均建设用地1.2平方米。 规划在城西新区建一处体育中心,同时于老城区新建体育场馆。建成后的体育中心为全县服务,成为灵台县内重要的体育活动中心。 加强居住区及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设置健身房等小型活动场地,供日常使用。副城区结合镇商业中心设置体育中心一处,便于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等活动。第20条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远期主城区医疗卫生用地为3.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0.69%,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0.79平方米/人,副城区为1.5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0.6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0.62平方米/人。主城区医疗卫生设施系统建设力求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建立以综合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医疗资源覆盖面,积极推进基层和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建立级配合理的医疗卫生网络。主城区设置妇幼保健院和疾病控制中心,完善全县保健防疫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站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布置,覆盖城区范围。副城区保留原有中心卫生院的规模,提高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完善镇区片区级诊所的建设。 小规模或私立诊所等医疗卫生设施可根据需要择地布局。第21条 社会福利设施规划远期主城区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为3.9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的0.79%,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0.91平方米/人。第十四章 商业服务业设施规划第22条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规划主城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为26.9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5.5%;副城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为10.2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09%。完善健全灵台县中心城区县级居住区级社区级三级商业服务网络体系,发展特色商业服务功能,提升整体商业服务水平和区域辐射影响力。第23条 商业用地布局商业金融用地的规划原则是既集中又分散。集中是指一些大型的商业设施等相对集中而形成县级中心区;辐射全县的专业批发市场分布在建成区边缘。分散是指规模较小的商店等适当分散,随新建居住用地配套建设,沿交通便利的次干道或支路进行布局,以提高用地的使用效率和商业的经营效益。完善提升沿河商业,优化购物环境,提升商业品质;充实扩张老城区商业中心,满足未来人口发展需求。主要的商贸市场集中区:主城区的老城商业中心、主城区步行街区、主城区新区商业中心、副城区综合商业服务中心、副城区火车站前商业区。第24条 商务用地布局中心城区商务中心是未来商务功能扩张与提升影响力的重要平台,集聚了企业办公、金融保险、会展咨询、科研创意等功能。第25条 娱乐康体用地布局娱乐康体用地结合主城区荆山公园发展布局,发展特色娱乐康体业。第十五章 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第26条 工业用地规划将现状主城区的城南工业区和城西工业片区逐步迁出,对工业用地进行园区化集中布置,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仓储物流用地和绿地等。主城区规划工业用地集中分布于城东工业片区附近。副城区规划工业用地集中分布于城北工业片区附近。1、主城区规划工业园该片区位于主城区城东工业片区附近,规划用地面积约50.54公顷,用以中医药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建材加工等产业,形成集生产、物流、运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园。同时在工业园两侧留有20-30米生态防护绿带。2、副城区规划工业园该片区位于城北工业片区附近,用地面积约为61.15公顷,北邻火车站场。主要用以农副产品加工、中医药材加工等产业类型。同时在工业园两侧留有20-30米生态防护绿带。规划远期工业用地总用地面积为111.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5.10%,人均工业用地面积为 16.43平方米。第27条 物流仓储用地规划主城区规划物流仓储用地共有两处,分布于城东工业片区附近和城西科研产业片区附近。副城区规划物流仓储用地分布于城北工业片区和站场附近。增加工业区的仓储用地,结合城市改造,优化分散在城区中的仓储用地,逐步向规划仓储区集中。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及物流运输要求,合理确定仓储用地的结构与规模。同时积极发展集运输、存储、配送、装卸、物流信息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仓储业。 规划远期物流仓储用地为17.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2.38%,人均物流仓储用地为 5.01平方米。第十六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28条 交通系统发展目标贯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创建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绿色交通系统与土地使用的紧密结合;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创建低能耗、低污染、低占地、高效率、高服务品质、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典范第29条 对外交通规划1、对外交通规划(1)铁路为了灵台县城经济发展,提升灵台县城在区域经济地位,结合灵台县运煤专线,在副城区(独店片区)修建客货两运火车站场。增加客流量及货流量,促进产业及经济发展。(2)公路 灵台县S202升级为国道,并且改道。规划的国道位于中心城区南段。往西,绕过主城区至什字。往东,沿着达溪河至邵寨。对于省道S202穿城问题以及从凤翔往独店、邵寨方向的货运及过境交通对城区干扰问题,可以通过交通管制,将货运交通,过境交通压力分至国道。缓解城内交通冲突。 根据甘肃省道路交通上位规划,修建华崇灵泾高速(G7016)高速,途经灵台县独店镇。在独店设下线口。增加城市对外交通联系2、综合客运枢纽及站场近期新建长途汽车客运站,位于滨河南路与国道交界处,远期再增加一座长途客运站,位于副城区(独店片区)结合火车站点布置。第30条 道路系统规划1、道路路网结构中心城区现状路网为鱼骨状及环状路网。主城区的新城区依然以鱼骨状为主,沿着达溪河分布。副城区地势平坦,做棋盘式路网分布。 旧城区现状道路网拓宽改造难度大,因此在现状路网基础上尽量沟通现状断头路,增加支路密度,结合组织单向交通线等措施改善交通限制。2、道路规划指标规划道路总长46827.4m,总道路面积118.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6%,人均道路用地16.2m2。3、路红线控制(1)主干路红线宽度为36m,横断面布置双向4车道;(2)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4m,横断面布置双向1车道; (3)支路红线宽度为1012m,横断面布置双向1车道。4、道路断面控制(1)城市主干路:采用三幅路型式,主干路机动车道在车站位置要设置公共交通停车港湾,停车港湾长度要满足公共交通车辆进出车站及停靠的要求。 (2)城市次干路:采用一幅路型式。 (3)城市支路:道路红线窄、交通量少、车速较低,建议采用一幅路断面型式。 (4)为优化道路景观要求和为远景城市发展道路拓宽留有余地,规划新建改建城市道路两侧应控制相应的绿化带宽度5、交叉口规划(1)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必须考虑渠化设计,以增强道路的通行能力(2)主干道之间交叉,一般不采用立体交叉(3)道路跨河、跨铁路,采用立体交叉 (4)主干路和商业中心区车行路考虑增加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减少交叉口人行干扰6、停车场规划坚持停车需求管理政策,实现停车供给与土地利用、公交体系的有效协调。适当控制旧城停车供应,提高城市新区的停车供应。城市公共停车场主要设置在商贸、大型公建及交通枢纽附近,以地下停车为主,服务半径中心区不大于200米,一般地区不大于300米。7、加油(气)站共规划1个公共加油(气)站第31条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1、公共交通规划(1)发展战略本着建立节约型运输体系的方针,引导城市合理交通方式结构的形成,从减少交通公害,为出行者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等方面出发,确定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2)规划目标全面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确立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个体机动化出行方式向集约化公共交通方式转移,促使城市客运出行结构趋于合理,构建适应灵台中心城区实际的绿色交通系统。至规划期末,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应达到以下目标: 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50% 公交最长出行时间在25分钟以内 万人公交车拥有率6标台,中心城区共有公交汽车40辆(3)规划内容线网规划1路:产业园产业园东水泉滨河公园灵台一中西大街东大街建工路2路:蒲河公园运动公园灵台一中白沟桥东滨河北路产业园东产业园3路:产业园产业园东水泉滨河公园灵台一中西大街东大街人民路南人民路北火车站4路:火车站人民一路新安路人民路南东沟民俗路蒲河公园场站规划中心城区共有4处公交场站,均设置在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公交站点沿城市主干路分布。首末站占地规模10000m2,停靠站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车站长度,至少应有两个停车位。 2、慢行交通系统规划(1)发展目标规划以 “低碳”、“高效”、“人本”为理念,积极倡导构建促进慢行交通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控制出行距离;为交通弱势群体如步行者及非机动车使用者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和通道。 慢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同时考虑使用者安全顺畅的通行需求与停顿休憩需求,具备无障碍设施条件和提供遮风蔽雨的人性化环境。(2)自行车交通 自行车路网由道路两侧的自行车道组成。公共活动中心和交通换乘点规划合理规模的自行车停车场。 (3) 步行交通 加大建设城市游憩集会广场和滨水地带林荫步道 合理规划交通集散广场、商业步行街 健全人行道、行人过街横道设施第十七章 绿地系统规划第32条 绿化结构规划以点、线、面三个层次构建城市的生态网络:绿化外围山体,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城市外围生态屏障;重点打造沿生活性主干道绿带及滨河绿带,以绿带将自然生态系统引入城市内部;合理配置多层级城市公园,服务全县城居民。最终力求形成“点状绿化+绿色通廊+生态绿面”的绿化网络系统。1、主城区主城区形成“一心为主、三轴穿城、多片共存”的绿化网络结构。一心:以荆山公园为最主要的绿化核心,并以此为依据构建绿色基质和空间格局。三轴:三条主轴分别为滨河绿化景观轴、沿生活性主干道的绿化主轴、联系独店片区的景观轴。此外还有两条沿城市外围山体而形成的绿化防护带。多片:将主城区分为七个绿化片区:产业园绿化片区、新城居住绿化片区、行政绿化片区、文教绿化片区、老城区绿化片区、城南居住绿化片区、城东工业片区。2、副城区(原独店组团) 副城区(原独店组团)形成“一心两带”的绿化结构。一心:以两条主干道交叉处的市民中心广场为绿化核心,并向外进行绿化渗透。两带:两条绿化带分别为沿连接火车站和主城区的主干道的绿化带、沿生活性主干道的绿化带。第33条 规划布局1、公园绿地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社区级公园、专类公园、街头绿地及带状绿地等,要求具有对外开放、游憩功能,同时兼具景观观赏、环境改善、教育科普、防灾避难等功能。在灵台县总体规划中,主要进行城市公园、区级公园和街头绿地的规划。(1)城市公园城市公园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规划充分利用城市山塬沟壑环境及水系纵横的优势资源,建设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园,丰富城市公共绿化空间,形成展示城市风貌特色的绿化景观环境。规划共设城市公园2个,即:荆山公园、古灵台遗址公园。(2)区级公园和街头绿地区级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级公园、小区游园等,共规划区级公园共5个,即城西生态公园、滨河公园、养生运动公园、达溪丁流公园、蒲河门户公园。同时在绿化轴带上布置街头绿地,从而构建完善的绿色网络体系。表21.1:灵台县主城区和副城区公园一览表公园类型数量(个)名称位置功能面积(ha)建设状况城市公园2荆山公园主城区地域文化展示、休闲活动、购物体验不算做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改建古灵台遗址公园地域文化展示、游憩活动1.14规划区级公园10城西生态公园主城区休闲活动1.02规划滨河公园观光体验、游憩活动0.67规划养生运动公园养生休闲、观光体验2.58规划达溪丁流公园游憩活动、文化体验3.42规划蒲河门户公园地域文化展示、观光体验0.89规划街心公园副城区(原独店组团)休闲活动、购物体验1.27规划养生休闲公园养生休闲、观光体验1.59规划利民公园观光体验、游憩活动1.01规划乐天公园游憩活动、文化体验0.83规划陇东门户公园地域文化展示、观光体验1.92规划2、防护绿地防护绿地为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规划按照城市卫生、安全、防灾、环保等要求建设防护绿地,防护绿地包括工业与居民区之间的防护绿带、过境路两侧的防护绿带、高压走廊中的防护绿带、变电站的隔离绿带以及结合复杂破粹地形规划的防风护土、水土保持绿地。3、广场用地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广场用地标准为人均0.2-0.5平方米,其中交通集散广场按人均0.07- 0.1平方米标准设计,游憩广场按0.13- 0.4平方米/人,并结合城市用地性质和路网布局进行布点。主城区和副城区(原独店组团)分别规划了两到三个城市广场,方便市民使用。表21.2:灵台县主城区和副城区广场一览表名称位置面积(ha)建设状况市民活动广场主城区1.06规划扩建行政中心广场2.67规划改建市民中心广场副城区(原独店组团)1.57规划火车站广场3.55规划市民运动广场0.31规划第34条 绿化用地指标控制规划2035年主城区城市绿地达到87.2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62%,人均绿地20.29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51.64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43%,人均公园绿地12.01平方米。副城区(原独店组团)城市绿地达到23.55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9.42%,人均绿地9.42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1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7.2%,人均公园绿地7.2平方米。第十八章 城市风貌系统规划第35条 原则1、立足于城市空间整体形象的把握和塑造,统一协调区域、边缘、节点、地标等城市空间要素的相互关系,创造清晰连贯,可意象而又有条理的城市景观,形成有序、和谐、高效的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空间景观框架体系,以利于激发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竞争力。2、突出自然生态特点,以自然山体、丘陵为主的生态绿地、公园和以达溪河等水体的廊道绿化作为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综合人工和自然手段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3、体现“人性化”原则,满足主体人及其活动、行为的要求。从城市的空间环境组织到建筑的型体、尺度等方面时刻关怀人的心理感受,创造宜人尺度的公共活动环境。4、突出中心城区的地域环境特色,保持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应综合运用色彩、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小品设计等多种手段突出中心城区的城市特色,创造既现代又具地方性的独特景观,以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场所感和归属感。第36条 城市空间意象框架1、路径依托主副城区间环山漫道,联系皇甫谧文化宫与荆山公园,串接四大体验区形成城市人文生态景观轴;依托达溪河两岸,联系城市中心及其他片区,形成城市滨河景观轴;依托城市主干道形成的联系东西向形成次要景观轴线。对城市的景观塑造起着重要的骨架作用,主次轴线错落有致,开合有序,展示了灵台县新的精神面貌。2、边界结合城市外围的生态绿地、生态公园及冲沟将城市外围的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内部,使自然环境与城市的生态廊道和绿化渗透成为一体。将主要道路、生态廊道两侧的边界、生态公园与城区相邻的边界以及各个水系形成的边界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要素应予以充分考虑。3、区域根据不同用地功能所呈现的不同景观特征,将城市进一步划分为城市核心景观区、老城人文风貌区、现代居住风貌区、民俗居住风貌区、科研文教风貌区、行政办公风貌区、文化综合风貌区、现代产业风貌区、新兴工业风貌区、站前综合风貌区等,使其能够生动、自然、切实、合理的展示各风貌片区的特色。4、节点主要包括旅游景点、城市门户、广场绿地、观景点等,并分层级布置:结合城市中心老城区布置城市一级景观节点,重点地段布置城市二级景观节点。一级景观节点周围有商业金融及娱乐大型建筑景观节点,居住区内又形成居住区中心商业景观节点,在城市公园处形成生态公园景观节点。在居住区、工业区及城市门户处形成各片区景观节点,是城市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5、标志通过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建筑群的有序布置,雕塑、小品等的着重塑造,形成能够代表灵台县地域特色及皇甫谧文化的标志和个性场所,并结合门户区形成门户形象“标志”。城市设计框架1、形成四大城市景观风貌区表3.6:皇甫谧针灸医院(500床)规模风貌分区分区内涵风貌特色老城传统风貌区中台镇老城区即为老城传统风貌区,是城市历史文化与山水格局的集中体现区域。重点突出具有灵台特色的历史文化要素和地域民俗要素,以旅游业务依托体现当地陇东风情及各类文化,展现灵台旅游形象。该区旨在延续城市历史风貌,传承城市传统文脉,展现灵台悠久的历史文化。该风貌区的风貌特色定位为历史传承,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进行旧城有机更新和风貌重塑,建设应注重延续原有风貌,避免大拆大建、割裂历史的做法。现代生活风貌区灵台县中心城区城西新区整体构成了现代新区风貌区,以行政办公为依托,配套设置现代综合服务业等城市公共中心。该风貌区的风貌特色为浓厚的现代气息,在做好新区老城有机衔接的同时,打造灵台现代风貌新区。新兴产业风貌区新兴产业风貌区即主城区城东工业区及副城区工业区,以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新材料加工、机械加工等产业为主。该区体现循环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综合运用生态低碳技术,采取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工艺,以低、多层工业建筑为主,提高建筑设计品质,增强可识别性,同时加强片区内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绿化覆盖率,强化景观设计,展现灵台新兴产业发展的景观风貌。生态旅游度假风貌区以皇甫谧景区为基础,包括民俗小镇及其周边配套主题体验观赏区在内的皇甫谧文化旅游风貌区。该区以体现中华传统中医文化风貌特色,创建面向世界的纪念型景区为目标,充分利用灵台生态山水条件,打造多层次城市人文景观环境,并从建筑形式、景观风貌、风土人情方面进行恢复性建设。2、展现“三纵三横”的城市景观轴线(1)三横景观轴线轴线内涵轴线特色滨河生态景观轴线是依托良好自然生态景观的达溪河,联系城市中心与几大片区的主要景观轴线,并将沿河分布的多个景观节点串接。具有自然生态突出特性的景观轴线,形成体现安康城市的公共形象,是展示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空间单元生活交通景观轴线(主城区)是主城区内部具有生活与交通双重属性的景观性轴线,是对外展示灵台旅游城市职能与风貌景象的重要窗口。景观营造以绿化展示为主体,但同时需考虑城市形象的外露,以增强游客对城区旅游观光的兴趣点。生活休闲景观轴线(副城区)是副城区内部从皇甫谧文化园至高速下线口的主要景观轴线,分隔工业区与老城区和联接老城区与新区。具有生活气息的景观轴线,沿线分布城市公共中心,是副城区原有风貌的展现。(2)三纵分别为依托城市东西方向四条主要交通及功能干道形成的景观轴线,具体包括: 南环路、均宜路、周公路、东西大街、教场路会同老城区东西街等五条道路。分别承担着展示扶风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周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井生活文化等多种城市形象的景观职能。景观轴线轴线内涵轴线特色人文生态景观轴线(皇甫谧文化园主题体验区荆山公园)是主城区与副城区主要联系轴带,串接皇甫谧文化园、主题体验区、荆山公园。强调皇甫谧文化和灵台特色旅游的景观形象展示。南大街商周文化体验景观轴线(古灵台、文庙商贸中心体育公园达溪丁流)串接城市历史文化中心、城市商业中心,滨水绿化中心,通过道路绿带设置将旅游服务、商业服务、公共活动等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对地域传统建筑的高度演绎,并融入现代建筑元素,塑造地域生活气息浓郁的现代生态社区,结合旅游工业区内不同的工业类型分别赋以主题,突出艺术工厂特色,同时结合城市商业绿化中心及旅游服务组团中的旅游驿站功能,将该轴塑造成集产、销、展、游、购、娱、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体验景观轴。人民路现代生活景观轴线(火车站副城区工业区绿化中心副城区公共中心副城区门户空间)依托副城区规划人民路,串接城市火车站、工业区绿化中心、副城区公共中心、副城区门户空间节点,规划利用两侧绿带及各功能中心景观环境塑造现代生活景观轴。通过建筑风格演绎、雕塑小品设计、绿化空间等措施充分展示副城区形象风貌。3、打造八大城市景观节点景观节点节点内涵荆山公园景观节点中心城区核心景观节点,展现灵台生态山水城市形象的重要景观节点,亦是城市的视线制高点,控制城市重要的视线通廊。是中心城区人文生态景观轴的重要支撑节点,强化了主副城区的生活、经济等联系,在城市功能组织具有重要的地位。副城区中心景观节点副城区作为灵台县得以发展并要举世闻名的重要依托,其独有的社会空间和市井生活与皇甫谧文化息息相关,规划依托新镇区复合公共中心塑造融入皇甫谧文化特征的市井景观节点,彰显小镇慢生活形象。皇甫谧文化园景观节点托现状已有关中皇甫谧文化园等旅游服务设施,结合规划的中草药观光园、主题体验区、博览园、禅修养生园、陇东人家印象园、皇甫谧文化体验休闲园等旅游综合功能区,塑造灵台最具发展活力和特色的景观节点。文教片区景观节点整合城市主要教育用地,塑造城市现代文教区风貌,作为培养与输送人才的教育中心,旨在打造生态优美的教育环境。商业及文体绿化中心景观节点作为城市未来新区中心,规划围绕城市西部行政办公中心与城市文体绿化功能区塑造城市公共生活中心,作为展现灵台城市新风尚与市民生活新面貌的重要节点,旨在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碳化钙及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特种聚芳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小学开展九一八防空演练方案4篇
- 品牌厨具产品经销合同
- 防欺诈骗保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防控知识培训与监督课件
- 互联网彩票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 数据共享协议重要注意事项
- 上海租房协议3篇
- 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员工提前通知解除)5篇
- 股权转让担保责任及权益保护合同
- 2025医院防控试题及答案
- 禁毒办案知识培训课件
- 物业收费知识培训
- 专题22.6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2025~2026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 2025-2030中国综合能源服务行业发展状况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艾青诗选】批注
- MOOC 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小学生班干部竞选海报word模板
- 湘少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1Hello!》教案设计
- 食品安全协管员培训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