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优秀课件.doc_第1页
萧红优秀课件.doc_第2页
萧红优秀课件.doc_第3页
萧红优秀课件.doc_第4页
萧红优秀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萧红 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 生平 1911年6月1日农历五月初五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萧红父亲张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1919年8月母亲病故同年12月父亲张廷举续娶继母梁亚兰对萧红姐弟感情一般 生平 萧红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她深得祖父张维祯的喜爱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由于受到祖父以古诗为主的启蒙教育使萧红从小就打下较好的文学基础在萧红上小学期间由父亲包办把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王廷兰之子王恩甲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因父亲阻挠逼婚没能继续上中学辍学在家经过一年的顽强抗争父亲被迫妥协 生平 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930年秋萧红初中毕业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背叛家庭来到北平并进入女师大附中读书1931年2月初因无经济供给生活困难萧红只好离开北平返回呼兰春节后她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生平 1931年10月萧红从阿城逃到哈尔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违心地与王恩甲一起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王恩甲却不知去向萧红困居旅馆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并因此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两人一见钟情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得以离开旅馆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出院后萧红与萧军住进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 生平 1933年5月21日她写出第一部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作品通过描写王阿嫂一家的悲惨遭遇愤怒地控诉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便以悄吟作笔名陆续发表了看风筝腿上的绷带太太与西瓜小黑狗中秋节等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生平 1934年11月30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他们向鲁迅先生介绍了东北的斗争情况和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也给他们讲了上海的斗争局势以及文艺界的情况并同意推荐他们的作品出版临别时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鲁迅先生将一些钱交给他们并让夫人许广平将萧红的书稿带回 生平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此外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等人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有时还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壁那里 生平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裂痕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使她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了写作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决定用暂时的离别来弥补裂痕1936年7月16日萧红离开上海只身东渡日本 东北作家群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回国到上海后便去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的墓1937年9月28日萧红萧军与上海的一些文化人撤往武汉在武汉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也搬来与他们同住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峰孔罗荪等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生平 1938年1月萧红萧军和聂绀弩艾青田间端木蕻良等人应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公朴之邀离开武汉到山西临汾民族大学任教2月临汾形势紧张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西安萧军后经延安也来到西安在西安萧红萧军正式分手此时萧红已经怀孕4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一起回到武汉5月他们在武汉结婚1938年被视为萧红文学创作前后两期的分界1939年1月萧红又回到重庆1939年冬萧红和端木蕻良搬到黄桷树镇上名秉庄住在靳以楼下1940年1月底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生平 1941年4月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回国途经香港特意到九龙看望病中的萧红1941年12月8日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去探望她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萧红病情加重被送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萧红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5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第二天萧红精神渐复她在纸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 呼兰河传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童话的王国 这是一个童话的王国虽然语言仍不失其质朴却着了重浓的色彩色调斑斓生机跃动彩蝶飞舞金光闪耀而你也正漫步其间接受灵魂的陶冶正是这美丽的花园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热情奔放而又坚强刚毅的性格 梗概 那是一个既僻远又热闹的小城在城中的交通要道上坐落着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都在看热闹没有人出来加以整治有的说应该拆墙有的说应该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又到了小城举行盛举的日子人们有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热闹异常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我们有几家邻居西边的一间破草房租给一家喂猪的还有一间草房租给一家开粉坊的他们常常一边晒粉一边唱歌过着很快乐的生活厢房里还住着个拉磨的粉坊旁的小偏房里还住着个赶大车的胡家胡家养了个小童养媳小团圆媳妇 她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成天乐呵呵的可胡家想给她个下马威总是无端打她左邻右舍也支持胡家的行为都说应该打胡家就越打越凶时间也越打越长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了跳大神的人的话决定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洗澡时很多人来看热闹只见她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了 我有一个亲戚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同人不大爱打腔却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听祖父讲有二伯三十年前就到了我家日俄战征时多亏有二叔在才守住了家他最怕人骂他绝后只要听到有人这样骂他就会伤心的大哭起来 人们都管拉磨的那个邻居叫磨官冯歪嘴子他不但会拉磨还会做年糕有一次我去磨坊买年糕看到里面炕上躺着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原来冯歪嘴子成家了那女人就是同院老王家的大姑娘王大姐 然而冯歪嘴子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邻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大家都说王大姐坏谣言层出不穷冯歪嘴子受尽了人们的冷嘲热讽过了两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难产死去冯歪嘴子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大儿子已会拉驴饮水小儿子也会拍手笑了他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 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拟儿童视角即儿童纯真与成人理性相糅的视角去观照自己已逝的童年家园用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来窥探百味人生隐含着作家深切的悲哀和苍凉的况味充溢着一种成熟生命对人间冷暖的关爱从而走向一种超越的精神高度 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 在中国现代作家的情怀中大多凝聚着一种执着真切深沉的童年情结这种情结是童年时埋下的长期萦绕在成年人心田的感情纠葛岁月的波涛冲走了那些浮光掠影的印象而这种情结却沉淀到了心底潜滋暗长当他们执笔为文时这种情愫便自觉不自觉地流注于笔端童年既给他们的全部创作带来源泉和养分也促动了他们对儿童视角这种叙述策略的选择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都梦回童年用童年的眼睛去看用童年的耳朵去听用童年的心灵去感知社会 呼兰河传的拟儿童视角 在呼兰河传中如梦如烟的往事没有时序一切都按萧红对童年的感觉进行组合与排列通过十几年时间的沉淀和过滤她留下了那些沉于心中最深刻的感觉碎片和回声让它们重新显现借此在情感的宣泄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字里行间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即使那是与成年人冰冷坚硬的理性逻辑和客观原则背道而驰 主题意韵童年往事的回忆 穿越时光再度回首童年所有尘嚣与浮躁都已被过滤沉淀下来的是那些曾打动过作者并且在她的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东西点点滴滴都落在作者的心里让她有一种诉说的冲动她就那样努力地回味着属于童年的快乐和幸福对童年往事的回忆给她带来了宁静她可以从不堪忍受的重负中突然解脱专注于灵魂深处 主题意韵童年往事的回忆 可对于萧红而言心目中的童年故乡始终是一个凄凉而经不住太多憧憬的梦幻关于童年生活的记忆在萧红的成长中被逐渐美化抽象化它隐喻着萧红在艰难人世中心灵的疲惫无依和对归依的渴望在尘世当中她仿佛重新发现了尘世在时间的流逝当中她仿佛重新掂量了流逝的时间轮回的生命而这掂量使人心生怆痛 呼兰河传另外一重意韵 呼兰河传描述了萧红的家乡呼兰河那一群坟子似生坟子似死的人民以及他们愚昧落后的生活萧红从呼兰河人民对老中国的病态文明的继承集体无意识的杀人两方面对他们身上这种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她也通过作品展现了未被这愚昧的社会淹没的生命力同时她通过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混沌生活状态揭示一个清醒者的孤独 两种笔致 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采用两种笔致建构起精美的艺术世界用美化的方式抒写普通人对美好精神家园的憧憬用写丑的方式展现启蒙者对健康人性世界的追寻诉说着一颗不安的灵魂对美好个体生命的期待和对底层社会众生的关怀 残缺与荒芜萧红小说女性形象的人性特征 萧红带着自己人性受到伤害的痛楚体验在小说中表现了旧中国妇女人性的简陋残缺与荒芜既控诉了残酷落后的社会性对女性自然性欲求的野蛮褫夺又深刻地揭示了女性自身心灵的麻木与奴性心态对社会形成强大的批判力量为女性人性价值的实现作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