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08级论文范文_第1页
论文08级论文范文_第2页
论文08级论文范文_第3页
论文08级论文范文_第4页
论文08级论文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08级论文范文 学号xx24230120HEBEI UNITEDUNIVERSITY毕业论文GRADUATE THESIS设计题目蝴蝶兰组培快繁技术及褐变控制研究学生姓名张长坤专业班级08药学一班学院冀唐学院指导教师翟丽教授xx年05月29日摘要-I-摘要本研究以健康成株的蝴蝶兰花梗腋芽为外植体,采用单因素、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获得蝴蝶兰无菌苗,筛选出丛生芽途径进行组织培养的各阶段的最适培养基;并且对外植体的褐变控制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如下 1、蝴蝶兰诱导丛生芽快繁途径各阶段最适培养基 (1)中部腋芽为最佳部位,萌芽率为80%。 (2)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3.0mg/L+NAA0.2mg/L,诱导率达80%,褐变率低。 2、对蝴蝶兰的褐变控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对花梗腋芽进行10d黑暗预处理,褐变率降至为40%。 (2)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抗褐变剂,均可降低褐变率,以添加2g/L AC效果最好,褐变率降至30%,且不影响丛生芽的诱导。 关键词蝴蝶兰;花梗腋芽;丛生芽;褐变;组培快繁Abstract-II-Abstract Inthis study,Phalaenopsis culturing-plants inducedby peduncle buds asexplants fromhealthy andadulting plantswere getin singleand doublefactorsrandomized absolutelyexperiment designs,the bestculture mediumsin differentstages wereselected.The researchwhich wason thepedunclebudscontrol-browning weretaken.The mainresults wereas follows: 1、The betterculture mediumsof inducingtufty budsin differentstages are: (1)The budswhich isin themiddle arethe bestexplants,germination rate is80%. (2)The bestculture mediumwhich inducestufty budsis1/2MS+6-BA3.0mg/L+NAA0.2mg/L,the inducingrate is80%,the browning rateislower. 2、The resultsof control-browning areas follows: (1)The darkingpretreatment aslong as10days canreduce browningrate to40%. 由于其花在形态和结构上均与众不同,花外形具有娥蝶般的美丽,故以拉丁字Phalaina(蛾蝶)和opsis(模样)组合成蝴蝶兰属(Phalanopsis)的学名,意指其花外形似蛾蝶1。 蝴蝶兰迄今已发现70多个原生种2(如P.amabilis、P.corningiana、P.cornu-cervi、P.equestris等等),中国产4种,大多数分布在潮湿的亚洲地区,自然分布于阿隆姆、缅甸、印度洋各岛、南洋群岛、菲律宾以至台湾。 蝴蝶兰花姿婀娜,花色高雅,在世界各国广为栽培。 蝴蝶兰为附生兰,但并非寄生植物,其附生物只不过是它的立足点,它们依靠吸取空气中的水分、有机物以及树皮裂隙中的腐殖质生长。 蝴蝶兰为单轴类兰花,茎短而肥厚,被大片的椭圆形叶所遮盖,几乎无法明显的看出来。 无假鳞茎,顶点为生长点,在生长时期从顶部长出新叶片,下部老叶逐渐变枯黄脱落,叶绿色或间以深绿色斑纹,肉质肥厚,叠套互生于短茎上;白色粗大的气生根从茎节处长出,圆柱形或扁圆形,肉质,其根除了有吸收功能外,还具有伸长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能力。 蝴蝶兰的花由三枚萼片、两枚花瓣、一枚唇瓣和一个蕊柱组成。 花瓣位于花的左右,是花朵中观赏价值最高的部分,其次是三枚萼片,大部分的唇瓣会裂成两条触角般的短须,从远处看,就像一群展翅飞翔的蝴蝶(见图1-1)。 图1-1蝴蝶兰花朵结构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2-花箭由叶腋间抽出,花朵由下至上依次开放,花色丰富,有纯白、粉红、紫红、黄、绿、黄色带赤斑纹、白色红唇、白色红条纹等,不少品种还兼备双色或三色,有的好像绣上图案的条纹,有的又犹如喷了均匀的彩点。 每枝开花七八朵,多的 十二、三朵,可连续观赏六七十天,因此很能抓住人们的目光,向来是花群中的主角与耀眼明星,它与卡特兰、万代兰、石斛兰并称为四大观赏兰3,素有“兰花皇后”之美称4。 蝴蝶兰杂交品种很多,经过官方认证的品种已达10多万个5,在生产中广泛使用。 蝴蝶兰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但由于其种子细小,不含有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胚乳或其他组织,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萌发6,且必须依赖于共生细菌7。 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采用花梗腋芽作为外植体,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可诱导出丛生芽8。 丛生芽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经过诱导、分化,也可以分化出叶,形成小苗即分生苗。 分生苗变异率低,稳定遗传了母株的特征特性,繁殖速度快,满足市场的需求。 1.2蝴蝶兰产业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地处亚热带,是蝴蝶兰野生种分布的最北界线,年均温22.5,属高温多湿气候,冷凉的冬季温度有利于花芽分化、抽梗、开花,比其它热带或寒带国家,节省许多费用,降低成本,在环境地利上可说得天独厚,形成台湾春天蝴蝶兰满园盛开的特有景观,李建华称台湾是“蝴蝶兰的故乡”9。 80年代末,台湾有关人士就意识到,台湾具有丰富的蝴蝶兰资源及良好的生长环境,90年代初,蝴蝶兰的高经济价值促使台湾将蝴蝶兰列为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 此后,无菌播种、工厂化组培苗移栽、温室管理的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蝴蝶兰在20世纪末的最后10年,发展成了大面积企业栽培的产业。 蝴蝶兰也是目前台湾兰花类中产量最多、价格最高的花卉项目。 全世界约有70多个原生种,两个原生种分布在台湾,即分布于恒春9半岛、台东和兰屿的白花蝴蝶兰和分布在小兰屿的桃红花姬蝴蝶兰,之后台湾又收录了43个原生种,所以台湾有着丰富的蝴蝶兰种原。 台湾产的蝴蝶兰主要外销市场在日本、欧美、韩国、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等地。 1997年台湾出口蝴蝶兰苗1290吨,成株约243吨,切花近6吨,创收约11亿新台币9;1998年,生产蝴蝶兰组培苗达到7000万株,其中较大批量的企业是台湾最大的蝴蝶兰企业台湾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电脑自动化控制温室面积就达10万m2,全年度的外销以日本为主要出口国,外销量为46%,美国市场约占28%,韩国市场占12%,我国大陆市场占10%,其它市场占4%10,台湾用20年的第1章引言-3-时间,已成为国际蝴蝶兰市场的龙头老大,基本占据了蝴蝶兰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大陆不少研究单位就已经引进热带兰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但是因产量有限,售价很高,在中国年宵花卉市场上市量只有5万盆,没有推广开来。 90年代,随着国际经济的复苏,许多经济活动逐渐热络,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的外资企业进入大陆,为我国带来了信息、品种、技术等资讯,商品化生产才得以形成。 大陆本土的兰花企业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范围相当广泛,北至吉林长春,南到海南岛海口,东至山东烟台,西至甘肃兰州,以经济强省为主,以发达城市为依托,蝴蝶兰产业迅速发展,被认定为农业生物技术之明星产业。 蝴蝶兰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不过十年,但是作为花卉业中的一个新兴类别,蝴蝶兰一直受到中国花卉市场的喜爱。 目前尽管蝴蝶兰的价格有所下降,但在农业项目中,与其他花卉相比,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蝴蝶兰市场仍然比较乐观。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当前生产中采用的蝴蝶兰品种大多为杂交种,利用种子繁殖子代的性状分离十分严重,不能建立规格一致的商品苗;蝴蝶兰又是单茎性气生兰,植株上很少发育侧枝,比其它种类的兰花更难进行常规无性繁殖。 植物组织培养是建立蝴蝶兰快速繁殖无性系的重要手段。 相对于蝴蝶兰的利润,蝴蝶兰的投资不大。 如建设一个200m2的大棚,可投放4000盆蝴蝶兰,按85%的成活率,每盆售价30元计算,毛收入可达10.2万元,扣除种苗、建设大棚及化肥、农药、人工等费用(约7万元),则纯收入可达3万多元11,用组织培养技术繁殖蝴蝶兰具有速度快、成本低,能在短期内繁殖大量种苗并能同时完成脱毒等优点,对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满足消费市场对蝴蝶兰的大量需求,发展河北省花卉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蝴蝶兰是一项高回报的产业。 唐山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GDP在全国排名第18位,在河北省排第1位,收入水平较高。 而且唐山市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除了对衣食住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花卉的要求也趋向于高档化、精品化,所以蝴蝶兰在唐山具有广阔的消费空间。 基于国内外研究存在着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蝴蝶兰因品种、外植体不同对培养基的要求不同、蝴蝶兰在我省尤其是唐山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等原因,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基本培养基、取材部位、激素浓度及组合对蝴蝶兰诱导丛生芽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培养基,为蝴蝶兰的组培快繁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4-第2章材料与方法2.1材料试验选用市场上流行的蝴蝶兰品种“熊猫”为实验材料2.2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的研究方法2.2.1获取外植体从市场上购买生长状况良好、未开花的成株,用干净的剪刀剪下花梗,分段,每段中间位置留一个腋芽,芽上下各留3cm长的节段,用洗衣粉水浸泡2030min,清洗后放置于自来水下冲洗2030min,然后进行灭菌处理。 2.2.2外植体的消毒将冲洗好的花梗腋芽放置于烧杯中,拿到超净台上,用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30s,无菌水冲洗3次,再用0.1%HgCl2溶液浸泡15min,期间不断地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消毒彻底,然后用无菌水冲洗56次。 用镊子将花梗芽夹到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剥掉苞叶,并将花梗段的两端各切去0.5cm,使其长度为2cm左右,花梗基部剪成斜面,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中。 2.2.3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MS培养基(附加蔗糖20g/L,琼脂10g/L,活性炭2g/L,PH=5.6,以下同) 2、1/2MS培养基(MS大量元素减半) 3、1/4MS培养基(MS大量元素减为1/4) 4、VW培养基培养基按常规方法配置12,分装到100ml的培养瓶中(预先在121饱和蒸汽压下灭菌40min),每瓶30ml左右,所有培养基均在115饱和蒸汽压下灭菌15min。 待高压灭菌锅压力归零后,拿出培养基,轻轻摇晃,使活性炭混合均匀,冷却后备用。 培养环境温度维持在251,光照1500lx2000lx,湿度80%左右,每日光照16h。 2.2.4取材部位对腋芽萌发的影响取材部位设3个处理第2章材料与方法-5-A1花梗上部腋芽;A2花梗中部腋芽;A3:花梗下部腋芽花梗按上、中、下部位接种于诱导花梗腋芽的培养基上,每瓶接2段,每处理接种5瓶,共10个腋芽,3次重复。 分别在15d、30d、45d观察诱导情况,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不同取材部位的外植体对花梗腋芽诱导培养的差异中筛选出较优外植体。 2.2.5基本培养基对腋芽萌发的影响将中部腋芽接种于培养基上。 基本培养基设3个处理B1MS培养基B21/2MS培养基B31/4MS培养基B4VW培养基分别附加6-BA3.0mg/L,蔗糖20g/L,琼脂10g/L,活性炭2g/L,每瓶接2段,每处理接种5瓶,共10个腋芽,3次重复。 分别在接种后15d、30d、45d统计花梗诱导率,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花梗腋芽诱导培养的差异中筛选出较优基本培养基。 2.2.6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和组合对腋芽诱导的影响将消过毒的中部腋芽在超净工作台上接种于培养基上,采用1/2MS+蔗糖20g/L+琼脂10g/L+活性炭2g/L+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 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2个因素分别是6-BA、NAA,6-BA设5个浓度,依次为 0、1. 0、3. 0、5. 0、7.0mg/L,NAA有2个浓度,为 0、0.2mg/L;6-BA浓度为3.0mg/L,研究NAA的最佳浓度,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NAA设四个浓度,依次为0. 1、0. 2、0. 3、0.4mg/L。 每瓶2个,每个处理接种5瓶,共10个腋芽,3次重复。 50d后统计花梗诱导率,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组合对花梗腋芽诱导培养的差异中筛选出较优浓度及组合。 表2-1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组合对花梗腋芽诱导的影响处理6-BA(mg/L)NAA(mg/L)接种数(个)活性炭(g/L)C100102C21.00102C33.00102C45.00102C57.00102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6-C600.2102C71.00.2102C83.00.2102C95.00.2102C107.00.2102表2-2NAA对花梗腋芽诱导的影响处理6-BA(mg/L)NAA(mg/L)接种数(个)活性炭(g/L)C3.00.1102C3.00.2102C3.00.3102C3.00.41022.2.7统计与分析统计方法萌芽率=(萌芽的花梗腋芽数/接入花梗腋芽数)100%诱导率=(诱导出丛生芽的花梗数量/接入花梗腋芽数)100%平均出芽数=(诱导出的丛生芽数/接入花梗腋芽数)100%2.3蝴蝶兰外植体褐变控制的研究2.3.1光学显微镜观察取蝴蝶兰新鲜花梗和培养15d已经褐化的外植体,用锋利的刀片薄薄的切一小段,立即放于载玻片上,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结构观察,记录并拍照。 2.3.2黑暗预处理对褐变率的影响将刚接种完毕的花梗腋芽进行黑暗预处理,预处理设置4个处理5d黑暗预处理、10d黑暗预处理、15d黑暗预处理和CK(无黑暗预处理)。 4个处理均在人工智能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温度为251,湿度80%左右,CK光照为1800Lx,每天光照12h。 30d后统计褐变率,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不同时间黑暗预处理对褐变率的影响差异中筛选出较优暗处理时间。 第2章材料与方法-7-2.3.3抗褐变剂对褐变率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抗褐变剂,活性炭(AC)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试验设计见表2-3,30d后统计褐变率,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不同抗褐变剂对褐变率的影响差异中筛选出较优抗褐化剂。 表2-3抗褐变剂对褐变的影响的试验设计处理抗褐变率种类浓度A1AC1.0A2AC2.0A3AC3.0B1PVP1.0B2PVP2.0B3PVP3.02.3.4统计方法褐变率=(发生褐变的外植体数/接种总外植体数)100%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8-第3章结果与分析3.1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的研究3.1.1取材部位对花梗腋芽萌发的影响由表3-1可知,不同取材部位对花梗腋芽萌芽率影响很大。 培养15d时,中部腋芽的萌芽率略高于上部腋芽,未达到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下部腋芽萌芽率,上部腋芽萌芽率略高于下部腋芽,未达到显著差异;培养30d后,中部腋芽萌芽率显著高于其它两个部位的萌芽率,上部腋芽萌芽显著高于下部腋芽,均达到显著差异。 从表3-1可以看出,中部腋芽萌芽时启动最快,并且一直遥遥领先,45d后萌芽率也最高,为80%。 从总体上看,不同部位的萌芽率比较中部腋芽上部腋芽下部腋芽。 这也许与不同部位的腋芽生长发育情况有关,未开花花梗下部生长势最弱,萌发率低,上部腋芽虽然由于顶端优势,营养较丰富,但发育未成熟,萌发率居中;中部腋芽分化较为成熟,生长势强,萌发率最高。 表3-1取材部位对花梗腋芽萌芽的影响处理萌芽率15d30d45d A1上部腋芽30%40%60%A2中部腋芽40%60%80%A3下部腋芽20%30%40%3.1.2基本培养基对花梗腋芽诱导的影响许多植物的花梗腋芽是休眠的花芽,将带有腋芽的花梗茎段接种在适宜的人工培养基上,在外源激素的诱导下可以转化为营养芽,进一步发育成为一个新的小植株13。 第3章结果与分析-9-表3-2基本培养基对花梗腋芽诱导的影响不同的培养基所含盐分种类和浓度不同。 B 1、B 2、B33种培养基盐分种类相同,浓度依次减半,VW培养基与MS培养基相比,盐分种类和浓度均不同。 将花梗置于不同的培养基后,发现B2处理花梗腋芽启动快,15d时变可看到腋芽膨大,在B2培养基上培养,诱导率最高,为80%,丛生芽生长情况良好。 其次为B3,花梗腋芽启动较快,诱导率较高,为60%,丛生芽生长状况一般。 培养15d时,花梗在B1培养基上诱导率略高于B4,培养45d后,B1上的诱导率明显高于B4,丛生芽在两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均不良好。 结果表明,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的较优基本培养基为B2培养基即1/2MS培养基,长势良好。 3.1.3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组合对花梗腋芽诱导率的影响本试验观察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组合对蝴蝶兰的花梗腋芽诱导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由表3-3知,C8诱导率均显著的高于其它各个处理,诱导率为80%,其次为C9处理,高于C 3、C 4、C7,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3-3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组合对花梗芽诱导的影响处理接种数诱导率C1:1/2MS1010%C2:1/2MS+6-BA1.0mg/L1030%C3:1/2MS+6-BA3.0mg/L1060%C4:1/2MS+6-BA5.0mg/L1040%C5:1/2MS+6-BA7.0mg/L1020%C6:1/2MS+NAA0.2mg/L1010%处理接种数诱导率丛生芽生长状况15d30d45d B11020%40%50%花梗褐变严重,诱导率低B21040%60%80%腋芽启动早,诱导率高B31030%50%60%诱导率一般,生长一般B41010%20%30%诱导率低,腋芽小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10-C7:1/2MS+6-BA1.0mg/L+NAA0.2mg/L1040%C8:1/2MS+6-BA3.0mg/L+NAA0.2mg/L1080%C9:1/2MS+6-BA5.0mg/L+NAA0.2mg/L1070%C10:1/2MS+6-BA7.0mg/L+NAA0.2mg/L1030%表3-4NAA对花梗腋芽诱导的影响处理接种数(个)诱导率C:1/2MS+6-BA3.0mg/L+NAA0.1mg/L1060%C:1/2MS+6-BA3.0mg/L+NAA0.2mg/L1080%C:1/2MS+6-BA3.0mg/L+NAA0.3mg/L1070%C:1/2MS+6-BA3.0mg/L+NAA0.4mg/L1050%由表3-4知,诱导率随着NAA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处理C诱导率最高,与C、达到显著差异;处理诱导率次之,虽未显著低于C,但从诱导率考虑,处理C即C8处理6-BA3.0mg/L+NAA0.2mg/L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为最佳组合,诱导率最高,为80%。 3.2蝴蝶兰外植体褐变控制的研究3.2.1细胞显微结构对蝴蝶兰新鲜的和褐变的外植体进行了细胞结构的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外植体在褐变前后发生的变化。 从图3-5可以看出,新鲜外植体(图3-5)的细胞结构完整,细胞饱满,胞内无有毒物质的积累,而且细胞颜色为绿色;而发生褐变的外植体(图3-5-2)细胞结构被破坏,细胞壁有明显的皱缩,有的地方断裂比较明显,细胞中有大量的黑色颗粒状物质,而且细胞明显失绿,呈现黄色。 第3章结果与分析-11-图3-5新鲜外植体和褐变外植体显微结构1新鲜外植体的显微结构2褐变外植体的显微结构3.2.2黑暗预处理对褐变率的影响由表3-6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进行黑暗预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外植体的褐变率,15d黑暗预处理培养褐变率最低,为40%,15d黑暗预处理培养褐变率次之,为50%,所以,黑暗预处理10d为最佳时间。 表3-6黑暗预处理对褐变率的影响处理接种数(个)褐变率CK1070%5d1060%10d1040%15d1050%3.2.3抗褐变剂对褐变率的影响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AC、PVP抗褐变剂能比较明显地抑制褐变,降低褐变率,对外植体褐变率影响极显著(见表3-7)。 抗褐变剂种类不同,其效果也不同。 在本试验中,AC对于防止外植体褐变效果最好,能推迟分泌物出现的时间,培养基变色部分的直径也变小,最终降低了外植体的褐变率。 添加2mg/L时褐变率最低,为30%。 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12-表3-7抗褐变剂对褐变率的影响处理接种数(个)褐变率A11060%A21030%A31040%B11060%B21050%第4章讨论-13-第4章讨论4.1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的研究蝴蝶兰只有1个茎尖,如直接从开花植株取得茎尖或茎段,就会牺牲植株,以花梗侧芽为外植体,不会牺牲母株,消毒容易,是较合适的部位,比茎尖、根尖等更具有应用价值。 4.2不同部位的外植体对花梗腋芽萌发的影响蝴蝶兰的花梗通常有45个腋芽,在进行离体培养时不同位置的腋芽培养结果有较大的差异,据资料显示,上部腋芽萌发率中部腋芽萌发率下部腋芽萌发率,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 刘翠兰14等人认为,除最基部第一节外,都是花梗腋芽组织培养的好材料,而邵双、关丽杰15认为花梗第 一、二节为营养芽,第 三、四节为花芽,营养芽的诱导率大于花芽的诱导率。 本试验结果为中部侧芽萌发率上部侧芽萌发率下部萌发率。 这可能与花梗不同位置侧芽的发育程度有关,下部腋芽可能与其处于休眠状态有关,上部腋芽可能因为发育较早,已经或部分实现了花芽分化。 而且用肉眼观察花梗基部侧芽的体积明显比中、上部小,进一步进行花梗侧芽形态学的观察可能有助于解释这种现象。 4.3基本培养基对花梗腋芽诱导的影响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不同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对营养的要求不同,甚至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位组织、同一部位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要求也不相同,只有满足它们各自的特殊要求,才能正常生长。 李浚明16指出在建立一个新的实验材料体系时,为了能够研制出一种适合的培养基,最好先由一种已被采用的基本培养基作为试验培养基开始。 当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这种培养基做了某些定性和定量的小变动之后,即有可能得到一种能满足实验需要的新培养基。 程广有17也认为要想对基本培养基加以改进的话,最好首先降低MS培养基的各元素用量,其次,可以选择在配料成分上与MS培养基有显著不同的其他培养基加以试用对比。 MS培养基所含营养成分较全面,但浓度较高,花梗腋芽在此培养基上褐变较严重;在1/4MS上培养时,前期诱导率仅次于1/2MS,居第二;但在后期时,诱导率低于1/2MS大约20个百分点。 这可能是由于后期培养过程中,1/4MS培养基营养成分用尽无法满足花梗腋芽的诱导导致诱导率偏低。 VW培养基显著不同于MS培养基,不适于花梗腋芽的诱导。 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14-4.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花梗腋芽诱导率的影响基本培养基只能保证培养物的生存与最低生理活动,只有配合使用适当的激素才能更好的诱导细胞分裂、愈伤组织生长、根、芽、茎的分化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一些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活动有特殊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 这类物质极少量存在就对植物生命活动起到调节作用,主要有生长素和分裂素。 生长素的作用主要是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根的形成,促进细胞脱分化,常用的有NAA(萘乙酸)、IAA(吲哚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主要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丛生芽的形成和增殖,抑制根的生长,常用的有6-BA、玉米素等。 在植物的组织培养中,只有当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浓度合适时,才能诱导出最佳效果。 鲁雪华等人18认为花梗腋芽使用6-BA3.05.0mg/L+NAA0.10.3mg/L浓度及组合诱导效果最佳,秦凡,周吉源19认为蝴蝶兰花梗芽萌发梗在6-BA浓度为3.0mg/L时效果最好,诱导率达到79.20%,本试验研究结果与此相同,诱导率为80%。 4.5蝴蝶兰外植体褐变控制的研究针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普遍发生的褐变现象,人们利用不同植物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21,以探明褐变发生的机理,为控制褐变奠定理论基础。 同时,以此为基础,在寻求切实有效的抗褐变方法的道路上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本试验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出了控制蝴蝶兰叶片褐变的方法。 光能提高酶的活性,促进多种植物组培中酚的氧化。 对于易褐变的蝴蝶兰叶片,初期培养时在黑暗下培养10d,并保持较低的温度,可以降低酶的活性,防止酚类物质氧化,进而减轻褐变的产生。 培养基中加入抗褐变剂可以有效的防止褐变,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人认同2223,它们抗褐化机理各有不同。 吸附剂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氢键、范德华力等吸附力把有毒物质从外植体周围吸附掉。 活性炭是一种吸附性较强的无机吸附剂,但是活性炭的吸附没有选择性,吸附毒酚类物质的同时也吸附培养基中的生长调节剂,卜学贤等24研究表明每毫克AC大约能吸附100g左右的生长调节物质。 试验中在3g/L的活性炭中生长的外植体长势变弱,大概就是因为活性炭吸附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致,门福义25认为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是由其表面积决定,而不是由它在培养基中的含量第4章讨论-15-决定,李琳也认为26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情况较复杂,活性炭的吸附原理还待于进一步研究。 PVP是酚类物质的专一吸附剂,生化分离制备中常用作酚类物质和细胞器的保护剂,被许多学者用于防止褐变2728。 然而,有的学者通过试验证明PVP没有普遍防止褐变的效果,因为植物体内存在着不同的酚类物质,PVP也存在着不同分子量的类型29。 在本试验中,PVP没有达到预想的抗褐变效果,也许是因为蝴蝶兰种类不同,产生的酚类物质也不同。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抗褐变剂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常因外植体不同,所选用的抗褐变剂种类和浓度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以上这些处理措施,都是治标而非治本。 应该对蝴蝶兰褐变产生的原因、生理生化方面以及遗传等方面进行更广泛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根除蝴蝶兰组织培养中产生的褐变有毒物。 此外,不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应该既要保证预防褐变发生的效果良好,又要考虑经济实用性,还不能与外植体生长相矛盾,否则,褐变的控制就失去了意义。 参考文献-16-参考文献1胡松华热带兰花Mxx,3 (1)中国林业出版社452胡松华蝴蝶兰品种栽培鉴赏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3黄胜琴,郭建军,叶庆生,等温度对蝴蝶兰成花诱导的研究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42 (4)1321344谭文澄,戴策刚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2472535陈宇勒洋兰欣赏与栽培图说M北京金盾出版社,xx,1401446卢思聪兰花栽培入门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97蔡平里图解兰花繁殖最新技术M台湾淑馨出版社.1996,288傅连芳蝶兰的快速繁殖J热带作物研究,1990 (2)249李建华台湾蝴蝶兰产业发展初探与启示J台湾农业探索,xx (1)151810陆銮眉,张汉荣海峡两岸蝴蝶兰产业发展现状与合作前景J福建热作科技,xx,29 (1)394111马源蝴蝶兰市场俏销J资源开发与市场,xx,19 (4)24912曹孜义,刘国民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59713Bhattarcharjee S,et alEffect ofgrowth regulatingsubstance onin vitroseed germinationof PhalaenopsisHybridJIndian Agriculturist,1999,43(1/2)798314刘翠兰,王小芳,李双云,等蝴蝶兰花梗芽的组织培养J山东林业科技,xx,153 (4)3715邵双,关丽杰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的影响因素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xx,19 (2)848616李浚明植物组织培养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xx2917程广有名优花卉组织培养技术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xx6318鲁雪华,郭文杰,徐立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