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行业中金看海外·主题流媒体时代三大音乐集团价值几何20191127中金公_第1页
传媒行业中金看海外·主题流媒体时代三大音乐集团价值几何20191127中金公_第2页
传媒行业中金看海外·主题流媒体时代三大音乐集团价值几何20191127中金公_第3页
传媒行业中金看海外·主题流媒体时代三大音乐集团价值几何20191127中金公_第4页
传媒行业中金看海外·主题流媒体时代三大音乐集团价值几何20191127中金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媒行业中金看海外主题流媒体时代三大音乐集团价值几何20191127中金公 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证券研究报告2019年11月27日中金看海外主题流媒体时代,三大音乐集团价值几何?观点聚焦目的继回顾全球音乐产业发展史,及对比中美音乐版权体系后,第三篇音乐行业报告聚焦于音乐产业链的核心音乐集团巨头的发展演变。 我们以三大音乐集团(环球音乐集团、华纳音乐集团及索尼音乐集团)为研究对象,力图探究在流媒体时代,以音乐内容制作生产为核心的音乐集团价值何在?他们对当代音乐产业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发现为什么要研究音乐集团?音乐集团(音乐产业内容方,与Spotify等渠道方相对应)指以版权管理和音乐内容制作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音乐集团。 从产业链构成看,内容的生产是音乐行业发展的源头,音乐集团长期位于产业链的核心,海外三大音乐集团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 从音乐集团的发展历史中,我们总结出了什么规律?19世纪末以来,音乐集团经历了硬件商主导、厂牌确立、厂牌丰富、六大唱片公司的形成及六大集团之间互相兼并五个阶段,并体现出了三个发展特点1)从内容形态的演进看,音乐集团是促进音乐产品迭代的主要推手;2)从发展战略看,由于音乐流行风格多变,因此内容的多元化至关重要,内生发展+外延并购厂牌是音乐巨头发展壮大的两大方式;3)从竞争格局看,从六大巨头到三大巨头,音乐集团之间的互相并购促进了行业整合,逐渐形成了寡头垄断的态势。 数字时代,音乐集团的价值何在?近年来流媒体渠道的强势崛起,在带动全球音乐产业复苏的同时,也从音乐的制作、发行、营销三个方面,改变了音乐集团的收入结构,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音乐集团的核心地位。 此外,三大音乐集团也日益受到独立音乐代理商的挑战。 但面对行业的变化,三大音乐集团仍具有其重要价值1)在内容资源上,音乐集团多年积累的丰富曲库是其核心资产;2)在内容产出上,音乐集团仍然具有领先的产品生产能力;3)在营销能力上,音乐集团仍然具有强大的资源聚合及发行推广能力。 音乐集团的未来发挥内容储备优势,与音乐创作者共赢。 我们认为,随着在线音乐平台逐渐向产业链的上游渗透,音乐集团面临渠道方的挑战。 但在数字时代,音乐内容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音乐集团所具有的版权优势和内容产出优势将凸显更大的价值。 我们预计,音乐集团在转型中将更加注重于内容资源的获取和音乐创作者权益的保护,从而实现共赢。 投资建议与全球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国音乐行业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并在流媒体时代基本实现了正版化。 对比海外市场,中国音乐产业链中的内容方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而流媒体平台已经基本实现了整合,从而在产业链合作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而中国与海外市场的相似之处在于,音乐内容的价值同样日益突出,对头部内容的争夺仍将是各大流媒体平台的重点。 我们判断,以流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渠道方将在强化产业链合作的同时,持续推进自制内容体系的建设,从而在增强其话语权和品牌力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 风险行业发展速度不及预期,新技术替代,音乐版权保护不力。 本文所指的音乐集团指以版权管理和音乐内容制作为核心业务的传统音乐集团,在产业链中为内容方,与Spotify为代表的渠道方对应。 从全球范围看,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Group),华纳音乐集团(Warner MusicGroup)、索尼音乐集团(Sony MusicGroup)1是音乐集团的三大代表,通过旗下的版权管理公司和唱片公司,三大音乐集团进行着词曲作品(Musical work)和录音作品(Sound recording)2的创作及生产。 图表1:三大音乐集团集版权管理与唱片制作分发于一体版权管理公司唱片公司管理音乐权益3词曲作品Musical work录音作品Sound recording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Group环球音乐版权管理集团环球音乐集团华纳音乐集团Warner MusicGroup华纳/夏普尔音乐版权管理公司华纳音乐集团索尼音乐集团Sony MusicGroup索尼/ATV音乐版权管理公司索尼音乐环球音乐集团网站,华纳音乐集团网站,索尼音乐集团网站,中金公司研究部。 版权管理公司从事词曲版权的生产及授权工作。 版权管理公司主要负责词曲版权的管理,通过与作词人、作曲家签约,版权管理公司获得他们创作的词曲作品并发行,进一步向使用者收取版税。 1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Group)母公司为法国上市公司维旺迪(Vivendi),华纳音乐集团(Warner MusicGroup)母公司为美国公司Aess Industries,索尼音乐集团(Sony MusicGroup)母公司为日本上市公司索尼集团(Sony Corporation)。 此外,2019年8月起,索尼音乐娱乐(SME)与索雅音乐(SONY/ATV)合并为索尼音乐集团(SMG),由于文中所涉及财务及经营数据均截至2018财年,因此仅为合并前的索尼音乐娱乐(SME)数据。 2在音乐产业中,一首歌曲由词曲作品(Musical work)和录音作品(Sound recording)构成,其中词曲作品指的是由词曲作者创作的旋律及歌词,录音作品指在词曲作品的基础上,由歌手及乐队进行的演唱并形成录音,同一个词曲作品可能有多个歌手演唱,因而形成多个录音作品。 3在美国版权法下,组成一首完整歌曲的词曲作品(Musical work)和录音作品(Sound recording)二者分别拥有版权,因此音乐集团中存在两个不同的部门分别从事这两类音乐作品的管理运营。 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5图表2:版权管理公司主要的功能以索尼/ATV版权管理公司为例索尼/ATV版权管理公司网站,中金公司研究部由于在大部分国家的版权法下,词曲作品和录音作品分别单独拥有版权,因此版权管理公司所代理的词曲作品具有独立的版权,其权益范围甚至大于录音作品版权。 基本上,整个音乐产业的产品都以版权管理公司所拥有的曲库为基础,唱片公司、流媒体、广播电台等使用方播放或复制任何词曲作品,均需获得版权管理公司授权。 图表3:产业链中,版权管理公司扮演重要角色(以美国版权许可体系为例)黄虚峰美国版权法与音乐产业,法律出版社xx年版,中金公司研究部注词曲作者和歌手可能通过中介代理机构进行版权转移;也可能不通过中介代理机构,而直接向版权管理公司或唱片公司授权。 唱片公司从事录音作品的制作工作。 唱片公司从版权管理公司手中获得词曲授权后,会组织歌手及乐队灌录歌曲(即录音作品),接着唱片公司会对完成的歌曲进行宣传、发行、制作实体唱片等工作,并将实体唱片通过零售商销售、授权给流媒体等渠道播放,并获得版税收入。 此外,唱片公司还可能负责歌手的现场演出、电影、电视剧演出等活动,从事艺人经纪业务。 音乐版权管理公司同步权管理音乐人支持数字版权管理音乐制作广播影视媒体版权管理词曲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版权管理组织版权管理公司唱片公司中介代理机构乐谱印刷商外国出版商电影公司餐厅等其他机构流媒体演唱歌手将音乐作品版权转给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6图表4:唱片公司组织架构及主要功能新音乐产业观察,中金公司研究部对唱片公司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进行艺人发掘(Artists&Repertoire),而最重要的资产是其所拥有的厂牌资源。 ),而最重要的资产是其所拥有的厂牌资源。 厂牌(Record label)是不同风格的唱片创作团队或公司,大的唱片公司旗下一般会包含多个厂牌。 图表5:厂牌为歌手提供的支持IFPI,中金公司研究部虽然同在一个音乐集团中,但唱片公司与版权管理公司的功能截然不同。 一般而言,版权管理公司在产业链的上游,唱片公司是版权管理公司的客户之一。 即使在同一集团内,唱片公司使用本集团的词曲作品,依然需要获得版权管理公司的授权。 产业链构成上,音乐集团长期位于行业核心音乐集团作为产业链上游,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整个产业的核心。 音乐集团不仅生产音乐产品,更涵盖了从艺人挖掘到产品生产营销的几乎所有环节。 此外,虽然当前音乐产业已经从CD唱片时代发展到流媒体时代,渠道方日益向上游渗透,但音乐集团仍在内容生产等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处于优势地位。 环球、华纳、索尼三大音乐集团更是通过多次并购重组,在音乐内容产业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三大”在全球音乐版权管理和录制音乐市场的份额合计均超过了环球、华纳、索尼三大音乐集团更是通过多次并购重组,在音乐内容产业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三大”在全球音乐版权管理和录制音乐市场的份额合计均超过了60%。 总裁法务执行副总裁商业事务艺人发掘宣传艺人发展市场公共关系新媒体厂牌管理销售艺术部为厂牌签约艺人,厂牌能为艺人创作提供创意、资金方面支持艺术家营销及数字化艺人挖掘与签约同步权及合作全球调研全球分发促进音乐产品的多媒体化,在线上和线下推广与品牌达成合作,并促进与粉丝的沟通在全球范围内发行艺人作品帮助艺人树立个人形象,并使艺人形象与音乐作品相结合通过全球研究,开拓艺人作品的国际市场,提升全球粉丝数量在电台、电视等渠道宣传促进艺人及其作品相关新闻的曝光度创意团队新闻与公关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7图表6:音乐集团在产业链多个环节处于优势地位Elena Castro-Martnez,Innovation systemsin motion:an earlymusic case,Junexx,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7:2018年全球音乐版权管理公司市场份额图表8:2018年全球唱片公司市场份额(实体&数字渠道)Music&Copyright,中金公司研究部注索尼/ATV版权管理公司包括索尼/ATV收入,索尼日本版权管理公司收入及百代版权管理公司收入Music&Copyright,中金公司研究部终端消费者音乐版权管理公司分发音乐创作者作曲人,作词人等唱片公司零售商、在线流媒体平台等广播电视、流媒体、音乐会开发创意包装营销行业人员制作人、经纪人等音乐表演者消费26%20%12%42%索尼/ATV版权管理公司环球音乐版权管理集团华纳/Chappell版权管理公司独立厂牌30%20%16%34%环球音乐集团索尼音乐娱乐华纳音乐集团独立厂牌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8音乐集团发展史巨头的诞生与整合音乐集团发展史从硬件驱动到产业整合,音乐集团在兼并中发展壮大回顾19世纪以来的历史,音乐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音乐集团的发展。 受音乐产品演进规律影响,音乐集团的发展从硬件驱动向内容驱动、再向渠道驱动演进,我们以留声机的发明为开端,将音乐集团的发展史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硬件商主导的唱机时代(1877-1928年)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音乐产业以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为开端。 留声机的发明使音乐的展现形式从依靠乐器演奏曲谱,发展到了音乐产品的批量复制。 由于此时留声机的价格远远高于唱片价格,因此为提高留声机销量,硬件厂商开始生产和推广唱片,并形成了“胜利唱片”等早期著名的音乐品牌。 在音乐风格上,早期的唱片多以古典音乐为主,其后爵士乐开始流行。 这一时期也形成了初步的音乐产业运作机制从此前的以合约方式买断创作者的作品权益,逐渐演进到版税分成制。 根据36kr资料,胜利留声机公司与歌剧明星卡鲁索的合约规定卡鲁索在未来10年每年可获得10万美元收入,同时还有版税收入。 这一版税分成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在竞争格局方面,以留声机生产公司为代表的硬件厂商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并在1919年前后达到巅峰,其中“三大”公司处于领先地位胜利留声机公司(Victor)、爱迪生留声机公司()、爱迪生留声机公司(Edison)和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Columbia)。 由于行业仍处在发展早期,因此各大公司仍在唱筒和唱盘两种载体形式之间竞争,最终唱盘(即唱片)的胜出使胜利留声机公司获得了成功。 第二阶段厂牌的确立与唱片时代的开端(1929-1947年)在留声机行业达到巅峰的同时,无线电广播(1983年)开始出现,1920年第一个无线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并凭借其广泛的覆盖范围、无需单独购买唱片、低廉的价格(收音机)、丰富的播放内容等优点,挑战了留声机的地位。 在无线广播的冲击下,1923年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被胜利留声机公司收购,1928年爱迪生留声机公司也转型为广播公司。 此外,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也进一步使人们对留声机的需求降低,老牌留声机公司处境更加艰难,胜利留声机公司在1929年与RCA(美国广播公司)的合并,标志着唱机时代的终结。 同时,1929年也开启了唱片时代。 由于广播电台的节目依赖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对音乐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留声机公司逐渐转型为唱片公司,新的唱片公司也纷纷涌现。 1929年成立了多家在后世知名的音乐厂牌,包括Dea、ARC、MPHC。 从这一时期开始,唱片公司开始形成了以音乐创作和唱片销售为主的现代音乐产业形式。 在音乐风格上,随着广播电台开始播放乡村音乐,这一风格随即开始流行,唱片公司也开始推广乡村音乐歌手,胜利公司发掘的Carter家族大获成功。 到1940年代,音乐行业形成了最早的“六大”厂牌哥伦比亚唱片(Columbia)、胜利唱片()、胜利唱片(Victor)、迪卡唱片(Dea)、国会音乐(Capitol)、米高梅唱片(MGM)、水星唱片()、水星唱片(Mercury),其中哥伦比亚和胜利唱片从留声机公司转型,米高梅唱片从米高梅电影公司中产生,体现出这一时期行业主要参与者从硬件厂商到单纯音乐厂牌过渡的色彩。 第三阶段厂牌的丰富与音乐技术之争(1948-1979年)1948-1979年间成立了众多知名的唱片公司,如Motown、Island、Polygram、A&M、Ariola等厂牌。 这些厂牌音乐风格各异,并在不同时期内大放异彩。 造成这一时期厂牌涌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9在音乐风格上,摇滚乐的崛起及其内部的多种流派极大丰富了主流音乐市场的风格,提供了不同厂牌壮大的机会。 1955年RCA签约摇滚巨星猫王(Elvis aronresley),霸占了1950年代初的市场,1962年起百代唱片(EMI)旗下的Parlophone及国会(Capitol)厂牌签约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造就了摇滚乐界的“英伦入侵”事件(英国的摇滚乐在北美爆红),同时1963年迪卡唱片签约滚石乐队(The RollingStones)也延续了摇滚乐的辉煌。 在摇滚乐风潮后,1970年代迪斯科、Funk等音乐风格的流行也给不同类型的厂牌带来机遇。 在产品形态上,黑胶唱片和录音带的出现丰富了音乐产品的类型。 哥伦比亚公司于1948年推出了每面可记录25分钟声音的33转唱片,标志着黑胶唱片(LP)时代的到来。 黑胶唱片(LP)与此前的唱片相比有两大优点1)时间更长,33转的黑胶唱片与此前胜利公司推出的78转唱片相比,记录声音的时长从4-5分钟提高到了25分钟,开启了音乐产业的“专辑时代”;2)音质更好,黑胶唱片(LP)更加轻便、坚韧、同时噪音更小。 1962年,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录音带,便携、小巧、价格低廉的录音带进一步拓展了音乐市场的规模。 在音乐相关技术上,唱片公司之间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在黑胶唱片的转速之争中,继哥伦比亚公司发明33转的黑胶唱片(LP)后,迪卡唱片亦随之跟进,百代唱片则坚持使用原有的78转格式,RCA发明了45转唱片来抗衡,国会音乐选择生产全部三种格式,最终33转的黑胶唱片(LP)成为了行业标准,哥伦比亚公司收益丰厚。 此外,RCA的立体声录音技术、水星唱片的Living Present技术、迪卡唱片的全频录音(FFRR)和迪卡树三麦克录音系统,都显著地提高了相关公司的竞争实力。 此外,受益于母公司飞利浦于1962年发明的盒式录音带技术,宝丽金(PolyGram)在1970年代市场份额一度位列第一。 第四阶段CD唱片时代与六大公司的形成(1980-1997年)从1980年代起,独立厂牌林立的市场格局,逐渐被大唱片公司的收购兼并浪潮所取代。 同时大的唱片公司也逐渐成为大型传媒集团的一部分,并通过兼并小厂牌,促进内容产品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壮大。 在厂牌兼并方面,从1979年-1997年间,宝丽金收购了小岛唱片、A&M唱片、Def Jam唱片、Motown唱片;百代收购了Thorn唱片、维京唱片、Priority唱片;索尼收购了CBS;环球音乐收购Interscope唱片;贝斯塔曼收购了Arista,独立厂牌逐渐被整合进大的唱片公司。 同时,唱片公司也开始被吸收进大型传媒集团。 时代集团与华纳兄弟合并成立了华纳音乐;CBS被并入索尼公司;西格拉姆(Seagram)收购MCA并之后成立了环球音乐集团。 促成这一行业整合浪潮的主要原因在于,1990年代前后是全球娱乐产业整合的时期,不同娱乐形式纷纷进行整合,而音乐产业天然地倾向于与其他娱乐形式结合,如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因此顺理成章被吸收进传媒集团的兼并进程中。 通过对厂牌的收购和集团的整合,音乐行业最终形成“六大”巨头(百代、宝丽金、华纳、贝斯塔曼、索尼及环球)。 音乐行业最终形成“六大”巨头(百代、宝丽金、华纳、贝斯塔曼、索尼及环球)。 在产品形态上,1980年索尼和飞利浦联合发明的CD唱片,开启了唱片的黄金时代。 与黑胶唱片及录音带相比,CD唱片音质更好,噪音更小,失真的情况更少发生。 受益于母公司飞利浦的这一技术,宝丽金实现了快速发展,并购了多个知名厂牌。 在音乐风格上,1980年代后期,由于MTV的出现,摇滚乐的吸引力下降,Hip-Hop音乐兴起,唱片公司也开始押注Hip-Hop曲风,出现了Death row、Shady Records等著名厂牌,Hip-Hop音乐在1990年达到巅峰,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第五阶段,数字时代下的音乐集团兼并潮(1998年-至今)经历过上一阶段的整合浪潮后,由于开始受到盗版下载音乐的冲击及母公司的影响,一些大型音乐集团陷入困境,六大巨头之间开始互相兼并。 其中百代一分为二被华纳和索尼收购,贝斯塔曼的录音业务被索尼收购,加之1998年宝丽金被环球收购,最终“六大”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10演变为“三大”(环球、华纳及索尼)。 在产品形态上,1998年MP3的问世使音乐产业开始步入数字时代,盗版音乐开始冲击音乐产业;此后Spotify、Pandora等流媒体平台的出现,使音乐产业重回增长轨道。 这一时期,音乐集团在收入结构、发展方向等众多方面,都受到了数字音乐的较大影响,盗版音乐及以流媒体为代表的渠道的蓬勃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上游内容公司的进一步整合。 在音乐风格上,由于数字时代带来了音乐价格的降低和便捷性的提高,多种音乐风格共生共存,已经很难找到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音乐类型。 唱片公司更多依靠多元化的厂牌经营策略持续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11图表9:主要音乐厂牌兼并史New YorkMagazine,Visualoop,新音乐产业观察,中金公司研究部1925哥伦比亚唱片收购了很多厂牌1938CBS收购ABC1932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被出售,2年后被ARC收购1928MPHC在母公司华纳兄弟下开设M.Witmark&Sons等唱片公司1931MPHC授权ARC使用Brunswick、Vocallon和Melotone1963华纳兄弟唱片收购唱片公司Reprise1969金尼公司收购华纳兄弟唱片,改名为“华纳”1970华纳耗资1000万美元收购Elektra1934Dea开设美国分公司,随后收购Champion1979EMI与Thorn合并为Thorn EMI1979贝斯塔曼花费5000万美元收购Arista,1982年卖出其一半股份1987CBS被以2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Sony,1991年后CBS品牌并入Sony后消失xxSony和BMG合并xxEMI被分拆出售录音部分卖给环球,版权部门卖给Sony等1992Thorn EMI花费近10亿美元收购维京音乐1989时代公司和华纳兄弟合并,华纳音乐成立1992EMI收购Priority唱片xx私人财团Terra Firma花费42亿英镑收购EMIxx华纳音乐集团付出8亿美元获得原属EMI的Parlophone集团2000维旺迪收购UMG1995西格拉姆收购MCA80%股份1939英国Dea将剩余资产卖给美国Dea1962MCA收购Dea1971MCA Inc.把旗下厂牌合并成MCA Records1996MCA花费2亿美元收购Interscope,西格拉姆放弃MCA,只保留环球音乐集团华纳兄弟股份被卖给Steven Arts,Steven Arts收购了Atlatinc1929英国Dea唱机公司改名为Dea RecordsRCA1919OKEN1918哥伦比亚广播系统1927胜利留声机公司1901伯纳林留声机公司1895美国留声机公司1887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1889Parlophone1896ODEON1903Nipponphone1910Bertelsmann1835Pathephonograph MIDCA.1890SM.Withark&Sons1886留声机公司1897爱迪生留声机公司1910德国留声机公司1898英国Dea留声机公司1914Champion唱片公司1925Melotone1930Dea唱片公司1929Duophone1925United Artists1919Thorn1928EMI1931Capitol唱片1942MGM1946水星唱片1945Motown1959小岛唱片1959A&M1962大西洋唱片1947Brunswick1916Vocalion1918华纳兄弟1925音乐版权商公司1928哥伦比亚1925Cameo唱片1922ARC1929Blue Notes1959宝丽多1924Ariola唱片1958Arista1974RCA/Ariola1985BMG1987Sony BMGxxCBS唱片华纳通信公司1969Seven Arts1957Sony公司1946Elektra唱片1950华纳音乐集团Priority1985Thorn EMI1979Asylum1970Vergin1973Phonogram1962MCA唱片1971KAPP1954美国Dea1939Def Jam1984Cash Money1991UMG1996宝丽金1972Interscope1989Thorn1996索尼音乐集团华纳音乐集团环球音乐集团1993宝丽金收购Island,A&M和Motown,共花费十亿美元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12图表10:六大音乐集团发展史Musicmap Info,新音乐产业观察,中金公司研究部注虚线代表收购关系,实线代表更名或合资公司关系。 为不完全,仅以最主要的六大唱片公司的发展历程为代表我们认为,音乐集团的历史发展体现出如下三个特点在演进形态上,音乐集团是促进音乐产品迭代的主要推手音乐集团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也显著的提升了其自身的竞争力。 正如我们在历史发展部分指出的,音乐产业的演进史就是音乐技术载体的演进史,每一次技术的发展进步都会带来产业内从规模、竞争格局到产业链的发展变化。 早期的“三大”全部为留声机公司,许多唱片公司也都脱胎于技术型硬件公司。 其后宝丽金公司于1962年凭借母公司飞利浦的磁带技术脱颖而出,接着在1982年凭借索尼和飞利浦发明的CD扭亏为盈,并把宝丽金的利润率从1980年代后期的4-6%提升到1990年代早期的7-9%。 此外,索尼公司1980年推出的随身听也给了公司持续发展壮大、并购其他厂牌的资本。 进入数字时代后,MP3技术、P2P技术、iPod播放器等再次改变了音乐产品的形态,苹果、Spotify等科技企业成为行业举足轻重的力量。 1988索尼并购CBS电影音乐部门,成立索尼哥伦比亚音乐娱乐1898Deutsche Grammophon唱片成立1941西门子收购Deutsche Grammophon1929华纳兄弟创立MPHC1958华纳唱片公司成立1972WEA成立(后来的华纳音乐集团)1987Warner Communications收购Chappell&CoxxAess Industries从时代华纳手中收购WMG1930MPHC收购Brunswick唱片1967华纳收购大西洋唱片xxWMG从UMG手中收购EMI音乐唱片销售部门1972重组为宝丽金1980宝丽金收购Dea1987飞利浦收购宝丽金1889哥伦比亚唱片成立1931EMI成立1897英国留声机公司成立1938CBS收购EMI日本东芝1961东芝EMI成立1974EMI Publishing成立1992EMI收购Chrysalis1992EMI收购维珍唱片,成立EMI基督教音乐集团xxTerra Firma收购EMIxx花旗收购EMI1958贝塔斯曼收购Ariola和Sonopress1987贝塔斯曼收购RCA,成立BMG(贝塔斯曼唱片集团)1996BMG收购台湾巨石音乐xx索尼收购Sony BMG剩余股权,改名索尼音乐娱乐(SME)xx索尼收购EMI音乐版权管理公司30%股权,2018年收购其60%股权1912环球电影成立,环球唱片是其配音机构1952Dea收购环球影业1973Dea演变为MCA1990MCA收购Geffen和GRP唱片1991松下收购MCA1995Seagram收购MCA1996MCA被命名为环球唱片1998Seagram收购宝丽金,组建环球音乐集团(UMG)xxUMG购买EMI的音乐唱片销售部门xxBMG musicpublishing被卖入维旺迪,并入UMG1950飞利浦成立唱片部门1962组建Grammophon-Philips Group1889-1980年1981-2000年xx年-至今百代宝丽金华纳贝斯塔曼索尼环球2000维旺迪收购UMGxxBMG录音业务和索尼音乐娱乐录音业务合并,组建Sony BMG2019索尼音乐娱乐(SME)与负责词曲版权的SONY/ATV合并为索尼音乐集团(SMG)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13图表11:音乐载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变革(以美国音乐产业销售额为例)RIAA database,中金公司研究部图表12:主要音乐技术发展史Warren Huart,Audio RecordingThrough theAges,August2018,界面,豆瓣,中金公司研究部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973197419751976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2018磁带&录音带唱片(CD&SACD)下载音乐流媒体(付费订阅)黑胶唱片(LP/EP)DVD音乐实体音乐录影带彩铃流媒体(广告支撑)SoundExchange分发同步权其他(百万美元)录音带时代CD唱片时代黑胶唱片时代数字音乐时代xx年左右起,音乐产业开始从唱片时代向数字音乐时代转化留声机18871925唱机时代无线电技术粗纹唱片78转/分19061946FFRR技术黑胶唱片33转/分19481962录音带1982CD唱片xxSpotify1996DVD标准确立2018xxIpod随身听1980VHS录像带格式1976电唱机黑胶唱片时代录音带时代CD唱片时代数字音乐时代Amazon music19451998MP3播放器NapsterxxSpotify上市中金公司研究部2019年年11月月27日请仔细阅读在本报告尾部的重要法律声明14图表13:关键技术与发明公司发明公司技术创新爱迪生留声机公司留声机索尼公司黑胶唱片、CD唱片、随身听RCA公司立体声录音水星唱片公司Living Present迪卡唱片公司全频录音(FFRR)、全频段立体声(FFSS)、迪卡树三麦克录音系统德国唱片公司4D技术索尼公司随身听飞利浦公司盒式录音带、CD唱片、数字影碟技术Saehan公司MP3Napster P2P苹果公司iPod播放器戴吾三技术创新简史,清华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