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念_第1页
第四讲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念_第2页
第四讲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念_第3页
第四讲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念_第4页
第四讲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念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唯物主义 元气论 把整个宇宙视为气化流行 人即在其中谋求与天地气化流行成为和谐之整体 唯心主义 或以 天 为一超时空的大秩序 而人是依此超时空之大秩序而行事 体道 以求宇宙之和谐 或以 天为 心 认为道理俱于一心之中 充分发挥 本心 之作用即可 与天同体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儒家哲学 将天视为具有一切美好品质的具有人格意义的主宰 侧重从伦理道德角度阐释孔子 知天命 论语 为政 畏天命 论语 季氏 天生德于予 论语 述而 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孟子 告子 宇宙万物皆备于我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 孟子 尽心 董仲舒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 道亦不变 天亦有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宋明代理学 认为 天道 与 人道 是相通的 天由道而生 地由道而成 物由道而形 人由道而行 天地人物则异矣 其于道 一也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老庄哲学 天不是人格神 而是 自然 宇宙精神 天地精神 侧重从遵循自然规律以获得精神自由的角度加以阐述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齐物论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 外物 强调顺乎自然人生应当是始于 天地与我并生 终于 万物与找为一而要达到这 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 无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只须通过主观精神上的 心斋 和 坐忘 大宗师 老庄的自然天道观 强调的是存在于天地之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宇宙精神 主张从自然之道出发 无为 以顺应自然 从而达到一种超功利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禅宗 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融合的产物 信奉 梵我合一 的世界观 追求一种超越是非 有无 生灭 得失的自由境界 玄道在于妙悟 妙悟在于即真 即真则有无齐观 齐观则彼己莫二 所以天地与我同根 万物与我一体 东晋 僧肇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 何处惹埃 我心即佛 佛即我心 客观世界的一切色相变幻 完全是主观心灵变化的产物提倡 即心即佛 顿悟见性 主张 心净则佛土净 入世即出世 所谓 青青翠竹 尽是法身 郁郁黄花 无非般若 景德传灯录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 儒家 比德说 或 情志合一 说以山水比喻道德 品质的说法 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与人们伦理道德的某种品质相比拟 通过自然人格化 来寻求人与自然山水间内在精神的契合 孔子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智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 论语 雍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子罕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 评价摆脱了原始自然崇拜观中对自然山水的恐惧心理 开始以一种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亲和态度 借自然物来赞颂人格美 精神美 比德说 强调人和自然的互相交流 把自然美和人的精神道德联系在一起 对自然美的欣赏没有停留在仅供感官享受的程度 在对大自然的领悟 借鉴和学习中起到了陶冶情操的作用 对大自然精神意义的发掘和推崇 有助于人们在欣赏自然山水时越过表面现象去寻找万物内在的精神品质之美 为后代的美学家 艺术家从更高的层次探索山水之美开辟了道路 形成了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中一种独特的精神倾向 即注重自然山水审美的人伦精神和人文精神 进而使中国的自然景观得到了 人化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 评价忽略自然山水形象美和形式美 山水成为人伦道德的比附 而失去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侧重审美主体的本体地位 还没有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 无法达到更深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 道家 天然 说或 物我两忘 说 推崇不假雕琢的自然之美 认为天地之美是客观存在的 它们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表现自己 人们应该顺应它 不要以外力去强行干预 改变它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老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 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圣人无为 大圣不作 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 知北游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 评价 在矫正了先秦儒家忽略大自然形象美 形式美的弊端 高度肯定天地之美的客观存在和崇高价值 自然山水就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 而不仅仅是伦理道德的附庸 奠定了中国自然和艺术审美推崇天然之美的美学基调 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拉开了中国古代社会文人名士畅神山林 游历自然山水的序幕 倡导了古人追寻自然之美的风气 自然景观中的素朴 淡雅的景致特别受到古人的赏识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 宗炳 畅神 审美说 宗炳 画山水序 澄怀味象 的审美观照方式达到畅神的状态 澄怀 即保持庄子所说 心斋 坐忘 那样一种虚静空明的心境 这是对自然山水进行审美观照的心理条件 味象 即对客观的自然山水进行审美的品味 这是一种 凝气怡身 万趣融于神思 的 畅神 的精神愉悦 畅神 的前提是虚静 唯有虚静 才能静观默察 洞察天地万物之精微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思想 借自然山水以愉悦精神 侧重审美主体的审美心境 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 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 晋宗炳 老病俱至 名山恐难遍睹 惟当澄怀观道 卧以游之 凡所游履 皆图之于室 谓人曰 抚琴动操 欲令众山皆响 将审美视野由社会伦理引向自然山水 从自然美中获得精神的超越 来摆脱那种樊笼似的人事羁绊 古代自然审美的观照方式 静观默察 澄怀味象源于老庄哲学的 虚静 说 涤除玄览 能无疵乎 老子 排除主观的功利欲念 返照内心清明虚静的本性 庄子提出 心斋 坐忘 物化 的审美命题 庄子把对道的审美观照看作人生快乐的极至 称为 天乐 通过 心斋 坐忘 排除知性干扰 就会使主客体完全融合 达到 物化 的境界 所谓 心斋 即摒弃功名欲念 保持虚静空明的心境 要达此心境 还必须通过 坐忘 的方式 堕肢体 默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古代自然审美的最高境界 审美境界 情景交融 物我两忘心与物之间相交相游 自然与人之间浑然一体的 天人合一 审美境界 审美主体全身心地去体验感应自然 自觉地以审美眼光看待自然山水 既不拘泥于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 也不受囿于伦理道德的理性制约 而是在人与自然生命的神遇迹化中 把心完全融化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