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一、知人论世说“亚圣”孟子乱世的哲思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j )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颂“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远离实际而不被采纳。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1、性善学说: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2、理想人格: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士(大丈夫)应该养成的理想人格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 “仁政”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b、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它的写作特色主要有:(一)善于雄辩,语言犀利酣畅, 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善用排比)、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雄辩有力逻辑谨严。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二)善用比喻和寓言,引君入瓮,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比喻准确形象,说理深刻透彻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二、听朗读,为下列字词注音释义。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弃甲曳y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数罟c:密网。 洿w:洼地积水,指池塘。衣y帛:穿丝帛衣服。养生丧sng死: 为办丧事鸡豚tn狗彘zh:豚,小猪;彘,猪。 畜x:畜养。庠xin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孝悌t:尊敬父母,礼爱兄长。颁b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o:饿死的人。不王者:wng,称王三、朗读课文,释译重要字词句注意圈点,记下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点、难点,在课堂上交流。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河内黄河西部凶荒年,年成不好,则移其民于到河东,移其粟s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不如,比不上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 孟子对曰:“王好喜爱战,请请允许我以战喻打比方。填然击鼓的样子鼓击鼓,名动之音节助词,兵刃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弃甲曳y拖着兵兵器而修饰连词走逃跑,或有的人*(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以凭借*(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即“如何”,宾语前置怎么样呢?”3曰:“不可。直通“只”,只是,只不过不百步耳罢了,语气助词,是这亦走也。” 4 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译为“不要”望希望,指望民之多于比,介词邻国也状语后置。 5 不违违背,耽误农时季节 ,谷不可胜尽,完食也。数c密罟网不入洿w池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sng埋葬,办丧事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之始也。 6 “五亩之宅,树名动,栽种之音节助词以桑状语后置句,五十者可以(之)介词,凭借衣y穿,名动帛丝织品矣。鸡豚tn小猪狗彘zh大猪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畜x动词,喂养,无通“毋”,不要失错过其时,七十者可以食吃肉矣;百亩之田,勿夺耽误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xin序古代的学校之教教化 ,申反复陈述之以孝尊敬父母悌t敬爱兄长之义道理状语后置,颁bn通“斑”白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老百姓不饥不寒,然而这样,却不王w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者,未之有也即“未有之”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 7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pio饿死的人而不知发开仓赈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判断句是这何异区别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武器也。状语后置王无罪名动,归罪,责备岁,斯那么,就天下之民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 四、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1、通假字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2、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句意是:百姓可以供养活着的人,可以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没有什么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然而。句意是: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3、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句意是:这样却还不能称王 ,是不曾有过的事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于。句意是: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则移其民于河东。(移,使动。使迁徙)养生丧死无憾。(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丧,名词作动词。丧,为办丧事。句意是:百姓可以供养活着的人,可以为死了的人办丧事而没有什么遗憾。)4、文言句式(1)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是亦走也。/(亦也,表示判断。句意是:这样也是逃跑啊。)(2)倒装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状语后置)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 (状语后置)树之以桑 (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状语后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则何如?(即“如何”,宾语前置,怎么样。)(3)省略句可以无饥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以(走)五十步/笑(走)百步,则/何如?(“百步”“五十步”前省略动词“走”。)(4)固定句式(【课后研讨与练习】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为“有的有的” 【翻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翻译】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翻译】这样也是逃跑啊!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翻译】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5、一词多义【凶】(1)不吉祥、不幸:逢凶化吉(2)庄稼收成不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3)凶恶、残暴:汉初遭冒顿凶黠【加】(1)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2)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施加)(3)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更)(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以少报多)【食】狗彘食人/(吃,动词)食(食物,名词)而不知检【无】(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同“毋”,不要的意思)(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不,没有 ) (3)地无四方,民无异闻 /(不论,不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数】Sh(1)计算: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2)列举: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3)责备、数落:数之曰Sh(4) 数目、数量:众数虽多 (5)几、几个: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 (6)命运、定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shu (7)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c (8)密:数罟不入污池。(寡人之于国也)【发】f(1)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百发百中(2)派遣,征发、征调: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3)打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4)花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5)起用、兴起: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6)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 (7)暴露、败露:恐前语发/东窗事发f (8)头发:齿危发秃【兵】(1)非我也,兵也 /(兵器)(2)兵连祸接 /(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4)草木皆兵 /(兵士)【胜】 shng (1)能承担,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Shng(3)胜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败而三胜(六国论)(4)战胜、超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5)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以】请以战喻/(用,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以五十步笑百步 /( 凭着)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用来,以便,表目的)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之】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然】(1)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然后、然则 (2)助词, 的样子:填然鼓之。(3)连词,然而: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4)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太后曰:“然。”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劝 学 荀子一、作者介绍 (结合注释)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学派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选贤任能,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荀子认为“性本恶”,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什么意思?“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有“劝勉”的意思。 “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二、文本学习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蓝;冰,水为(wi):动词,做,凝结成之,而连词,表转折,却寒于水。】【木直中(zhng动词,合乎)绳。輮(ru通“糅”,用火熨木使弯曲)以为以(之)为轮,其曲q,形容词作名词,曲度,弧度中规(圆规,测量的工具)。虽(即使)有(有,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这样也。】【故/木受绳(经墨线量过,绳,指墨线。古今义不同)/则直,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靠近,接近)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学习而日(每天)参(cn,参,验,检查)省(xng,省察)乎(相当于“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3【吾尝/终日而两个“而”均为表修饰的连词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q,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高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之博见(见得广)也。】【登高而招,臂/非加更长也,而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水,用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生,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擅长假于物(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也。】4【积土成山,风雨兴(起)焉(“于是”的合音);积水成渊(深水),蛟龙生焉(“于是”的合音);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善事成德,而神明(指人的智慧)自得(获得),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备焉了,句末语气词。】【故不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j(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放弃,中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刻)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即“利之爪牙”),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在上面)食埃土,下向下 名作状饮黄泉地下水,用心一也。蟹六跪(蟹脚)而(表并列关系)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判断句式) 三、注音解词木直中(zhng)绳 輮(ru)以为轮 假舆(y )马者 虽有(yu)槁暴(go p) 金就砺则利(l) 参省(cnxng)须臾(y)跂(q)而望矣 生(xng)非异也 蛟(jio)龙 跬(ku)步 骐骥(q j)驽(n)马 锲(qi)而不舍己 金石可镂(lu) 蛇蟮(shn)螯(o) 四、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2、古今异义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古:广博地学习 今:知识、学识的渊博)金就砺则利。(古:金属制品 今:黄金 )蟹六跪而二鳌。(古:蟹腿 今:跪下)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 今:坏人的党羽。帮凶。)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寄放,托身 今:付托,寄寓)輮以为轮。(古:以(之)为,把(它)做成 ;今: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假舆马者。(古:借助 今:与“真”相对)劝学 /(古:勉励 今:规劝、劝戒)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动词的使动用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名作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名作动/能愿动词+名词)非利足也。(使快,形容词的使动)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积善成德。(善事,形容词用作名词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处,形作名 )4、特殊句式 介宾短语/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5、一词多义劝劝学。(劝勉、鼓励)肃劝权召瑜还。(劝说、规劝)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假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乃悟前狼假寐。(假装)是以时人多以书假余。(借)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群响毕绝。(终止、停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隔绝不通的)佛印绝类弥勒。(非常)以为妙绝。(到了极点)络绎不绝。(间断、断绝)绝处逢生。(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绝无仅有。(独一无二)而(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又” “和”。(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与中心语。可不译。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而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吾尝岐而望矣。/顺风而呼。(连词,表修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前一“而”表修饰;后一“而”,表转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助词,不译)且焉置土石?(哪里)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代词,代这件事)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木直中绳,輮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过秦论贾 谊一、作家作品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二、掌握下列字的读音:逡巡(qn xn) 销锋镝(d) 藩(fn)篱 氓mng)隶 (猗(y)顿 锄耰(yu) 棘矜(qn) 非铦(xin)遗镞(z) 蹑(ni)足 鞭笞(ch) 七庙隳(hu)瓮(wng)牖(yu)绳枢(shng sh)长铩(sh )膏腴(go y)谪戍(zh sh)黔(qin)首 度(du)长絜(xi)短内立法度(d)万乘 (shng)之势 因利乘(chng )便合从(zng)景(yng )从孝公既没(m)比权量(ling)力行伍(hng w) 将(jing)数百之众 作难( nn)不及中(zhng)人俯首系(j)颈朝(cho)同列 乐毅(yu ) 蒙恬 ( tin)陈轸(zhn) 召(sho)滑翟(zhi)景墨翟(d)践华(hu)为城宁(nng)越崤(xio)山 雍(yng)州三、文言知识梳理1、 通假字: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约从离衡。(衡:通“横”,读hng,连横策略)孝公既没。(没:通“殁”,读m,死去)百有余年。(“有”通“又”。)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倔*起于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盘问。)2、古今异义的词: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古:以,用来;致,招纳 /今:连词,表结果)秦人开关延敌。(开关:敞开关口)皆明智而忠信。(明智:贤明聪慧,信:可靠)铸以为金人十二。(金:金属)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河,黄河;池,护城河)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 /今:指山东省)赢粮而景从。(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流血漂橹。(古:盾牌 /今:使船前进的工具)3、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用席子;包:用包;囊:用口袋。)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如影随形。)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鞭:用鞭子。)【活用规律】名词放在动词前,名词作状语,这几个例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在北方。)【活用规律】方位名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2)名词活用为动词: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瓮作;绳:用绳子系。)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活用规律】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活用规律】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尊贤而重士。(贤:贤能的人。)因利乘便。(“利、便”都解释为:便利条件。)【活用规律】形容词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宾语,活用为名词。 4)形容词用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活用规律】 5)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走的军队。)【活用规律】两个动词连用,第二个动词用作名词,该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6)使动用法A动词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斗。) 流血漂橹。(漂:使漂浮。)伏尸百万。(伏:使倒在地上。)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使朝拜。 )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灭亡。)约从离衡。(使离散 )【活用规律】前二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后三句,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些动词为使动用法。 B形容词使动用法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弱:使削弱、削弱。)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拉开。)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4、特殊句式(1)判断句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3)状语后置句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4)宾语前置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5)定语后置句铸以为金人十二(6)省略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倔起(于)阡陌之中。威振(于)四海。身死(于)人手。 委命(于)下吏。以(之)愚黔首聚之(于)咸阳。 5、一词多义爱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动词,吝惜)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向非及向时之地。(名词,先前)向吾不为斯役。(连词,假使)秋天漠漠向昏黑。(动词,将近)举包举宇内。(动词,夺取)西举巴蜀。(动词,攻取)举国欢庆。(形容词,全)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延延及孝文王。(动词 延续)秦人开关延敌。(动词 引进)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 邀请)弱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 使弱,削弱)弱国入朝。(形容词 弱小)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 年少)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动词,丢失)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使灭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动词,逃跑)燕虽小国而后亡。 (动词,灭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动词,死亡)河曲智叟亡以应。(副词,通“无”,没有 )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制服)赵奢之朋制其兵。(动词,统率)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终岁不制衣则寒。(动词,制作)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控制)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动词,规定)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副词,牢固地)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名词,坚固的城防)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形容词,坚固)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形容词,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固执,顽固)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副词,本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吾义固不杀人。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坚持、坚决)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损失)路不拾遗。(名词,遗失的东西)蒙故业,因遗策。(动词,遗留)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wi,送给)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动词,遗漏、忽略) 此三者,吾遗恨也。(动词。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而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转折连词,可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修饰连词,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转折连词,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连词,因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修饰连词,地)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 缔交,相与为一。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韩愈一、题解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二、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谥号 ,又称 。唐代 家、 家, 尤其著名,被列为“ ”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集 。他与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提倡“刚健质朴,言之有物”的秦汉古文,并称为“ ”。 【参考答案】退之/韩昌黎/韩吏部/文/韩文公/文学/哲学/散文/唐宋八大家/昌黎先生集/柳完元/韩柳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开始从政。801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贞元十九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元和十二年(817年),协助宰相裴度,以行军司马身份,征吴元济,平定淮西乱,因军功晋授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死,贬为潮州刑史,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元和十五年(820年)九月,韩愈诏内调为国子祭酒。长庆三年(823年)六月,韩愈晋升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相继调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六朝以来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骈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三、文本解读1 古之学者学者,求学的人(古义)/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今义)必一定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解惑也。“者,也”,判断句式】人非生而就,表顺接关系知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却不从师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成为惑疑难的问题也,终不解矣。【生乎于吾前,其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知,了解,知道【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 嗟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流传也语气助词,表停顿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人称代称“他们”,代“古之圣人”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副词从师而问请教焉“焉”是语气词,无实义;今之众人普通人 ,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学于师)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向师老师。【是故圣圣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益圣,愚愚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助词,此表测度语气,“大概”的意思皆出于此代词,指从师与否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己也,则耻以(从师)为耻辱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指写字而习教习其句读(du)者,非吾所谓所说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不通晓句读,宾语前置,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u)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学学习了,小学,古今异义而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遗放弃了,吾未见其明高明,通达事理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各种手工业者,不耻以为耻相偏指一方师(从师)学习。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成群地,名词活用作状语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若,相似:差不多,位卑低下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则足羞以为羞耻,感到羞耻,官盛高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则近谀(y)近于阿谀。呜呼!师道从师的风尚之位于主谓间,不译不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今其他们/君子的智见识乃竟然反不能及之,他们,指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难道可怪也欤语末助词,此表感叹!3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孔子师以为师郯(tn)子、苌(chn)弘、师襄(xin)、老聃。郯子之徒这一类人,其贤才德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因此弟子不必不一定(古)/ 今:用不着、不需要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比弟子,闻道有先后有先有后,术业技术、学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如是而已。4 李氏子蟠(pn),年十七,好(ho)爱好古文特指先秦两汉散文,【六艺经传(zhung)皆通普遍习之,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被动句,状语后置句;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学于向,跟余状语后置。】【余嘉赞许其能行奉行,继承古道指古人从师的风尚,作师说以表目的,用来贻(y)赠之。】四、注音释义传道(chun)无长无少(zhng)或不焉(fu) 句读之不知。(读,音du,不足一句,而读时需要有停顿的地方叫读。)官盛则近谀。(谀,音y,阿谀,奉承) 欤( y )老聃(dn) 蟠(pn) 苌弘(chng ) 郯(tn )冉(rn)好(ho)古文六艺经传。(传,音zhun,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作师说以贻之。(贻,音y,赠送。)五、文言知识积累1、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教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然,不是这样。)2、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专指有学问的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一般人;/今:很多人。)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实行初算教育的学校。)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吾从而师之。(古:跟随,而,连词,表目的和结果;/今: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词性活用A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B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以(相师)为耻)/相:偏指一方。而耻学于师。(耻,以(学于师)为耻)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以为师)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4、文言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短语(状语)后置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介词短语(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空电子工程师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微波通信技师题库及答案
- 人事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 海尔集团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锦囊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考试数量试题及答案
- 格力电器秋招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渭南师范学院招聘管理助理和教学助理(36人)参考题库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6年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带答案
- 2026年郑州理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带答案
- 监督式机器学习在食品霉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尊享会员合同:全方位权益保障协议
- 混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优化
-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漯河三中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详解)
- 肾内科医生进修总结汇报
- 新版煤矿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应急管理部令第4号解读
- CRRT的枸橼酸抗凝(ICU)培训课件
- 防沙治沙施工设计方案
- 银行运营主管
- 鸡颈部皮下注射培训
- 外墙保温简单安全免责协议书(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