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演化与进化论》课程期末考查_第1页
《生命演化与进化论》课程期末考查_第2页
《生命演化与进化论》课程期末考查_第3页
《生命演化与进化论》课程期末考查_第4页
《生命演化与进化论》课程期末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生命演化与进化论课程期末考查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开课单位:应用生物技术系 课程类型:跨系选修课 艺术设计系 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级5班 姓名:张子晨 成绩: 分学习生命演化与进化论的感想150年前,达尔文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中发表了一个震撼世界的伟大理论进化论,他的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基督教的“神创说”和”物种不变”理论,第一次科学地讲述了生命的起源。达尔文所提出的天择和性择,至今仍是生命科学中一致通用的理论,恩格斯称达尔文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各种研究成果以及进化论的最新发展,可以了解生物学、遗传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生命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演变的?生存的渴望和性的力量是如何改变生命的?面对新的理论挑战和新发现,进化论是怎样“进化”的?这些关于生物进化的各种理论。使人们不仅能够了解进化论的发展史,也能够对生物学、遗传学、病毒学等各个领域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整个科学史上,很少有哪种理论像进化论一样有如此多的争议。直到现在,基督教教义仍然认为是神创造了地球、生物和人类。我们暂不考虑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但直到现在还有许多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在达尔文生活的时期,进化论的诞生会遭遇多么强大的阻力! 而正是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达尔文将自己观察的结果整理成进化论,并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支持。正是这些科学家的勇气,使我们得以了解“进化”的科学,并衍生出研究生物进化的学问进化论。 在过去将近200年的时间里,“进化”这个概念一直都是和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个人就是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但是,进化论既不是达尔文发明的,也不是达尔文把它推向世界的,达尔文的功绩在于把生物进化的证据综合了起来,条理清楚地展现给了世人,使人们看到了生物的多变性。在他的著作物种起源里,他展示了这些证据,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进化”的意思就是发展,这个词被达尔文用来描述所有生物随时间的转移而渐变或改变的现象。这个理论主要有三部分内容:首先是变异,所有生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和力量都不同,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生物是相同的;其次是适应,变异会影响生物能否继续生存和繁殖;最后是遗传,生物因为适应环境的改变可以遗传给后代。正是因为有了进化,今天的地球上才会有近200万种形态各异的生物。 生命和进化就像地球和引力一样密不可分,生物的特征是代代相传的,生物是在繁衍的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改变自身的。这种想法,继达尔文之后,被很多科学家延续了下去。结果,很多种进化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有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理论、有别于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在新发现的基础上总结的理论等。总之,达尔文就像是河的源头,在此基础上,进化论这门学科逐渐发展成一条水源丰富的大河。 事实上,进化论这门学科与生物学的历史也是密切相关的。在生物学的世界中,一旦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影响到进化论。例如遗传现象的说明、遗传基因DNA的发现、动物行为学的成果、基因工程的发展,这些生物学的成果产生了新的进化理论。因此,学习进化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学习生物学的历史。说到生命的起源,目前争论不下的两个话题分别为自然演化论和神创论,虽然我不是学生物学的,但相信自然起源,化学进化论,在看了这么多的进论论和神创论的话题争辩之后,我觉得很多相信生命是自然起源人已经进入了生命演化的误区。既然相信生命是自然演化,就应该明白,生命的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是:具有新陈代谢,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相对联稳定的物质。我觉得做到这些已经很难了,不可把他当生命的起点,做到这些甚至已经生命的转折点了,我们知道上述生命的组成单位是细胞,但细胞并非生命组成的初始形态,而是核酸分子和蛋白质,如果你相信演化是渐进的过程,应该可以想像生命的最初状态由不具备复制,不具备新陈代射,而这两者可能是通过生命的回应反射的能力演化而来的,也就是说生命的最初形态在今天来讲,不算是真正的生命,而这一点才正好说明生命有非生物演化而来,除去复制和新陈代谢,就是说除掉了DNA,做为生命记忆单位的RNA也会变得相对的简单。生命的第一个特征应该是对外界的回应反射能力,这个能力的演化可能还会有之前的演化过程,第二个特征是新陈代谢,第三个才是自我复制,把这些功能分解简单化,不难理解化学进化过程。看一眼缤纷的河岸吧!那里草木丛生,鸟儿鸣于丛林,昆虫飞舞其间,蠕虫在湿木中穿行,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的精巧啊!彼此虽然如此不同,但却用同样复杂的方式互相依存,而它们都是由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那些法则产生出来的,这岂不是十分有趣?这些法则,广义上讲就是伴随着生殖的生长;隐含在生殖之中的遗传;由于生活条件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以及器官的使用和废弃导致的变异;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从而导致自然选择、性状分异及较少改良类型的绝灭。这样,从自然界的战争中,从饥饿和死亡里,产生了自然界最可赞美的东西高等动物。认为生命及其种种力量是由“造物主”(指大自然,而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译者注。)注入到少数几个或仅仅一个类型中去的,而且认为地球这个行星按照地球引力法则,旋转不息,从最简单的无形物体演化出如此美丽和令人惊叹的东西,而且这一演化过程仍在继续,这才是一种真正伟大的思想观念! 节选自一部英国大作。 首先被描述美的文字微微地感动了一下。缤纷的河岸,丛生的草木,鸟儿昆虫游于其间,蠕虫穿行湿木,多么生意盎然的优美图画!“这些生物的设计是多么的精巧啊!”我们当然由于阅读的惯性,把这句话也看成是文学性的描述。这个对大自然缩影的描写太优美了,优美得导致写这些文字的作者,不管他是出于什么动机,都不由自主的发出“这一切源于设计”的意念。这岂不十分有趣?接下来作者的描述认为彼此虽然如此不同,但却互相依存,并且都是由某些法则产生出来的。这些法则就是众所周知的“优胜劣汰,用进废退”原理。优等的把劣质的淘汰掉,经常用的器官就越来越发达,不怎么用的就越来越废掉了。感性上讲,这八个字特别在社会市场领域是促进优质产品不断产生,劣质产品逐渐退出的因素。但是在生物领域,我一直为之疑惑:野兔的天敌是野狗,兔一知道远处有狗就会拼命狂逃;老鼠的天敌是猫,猫一有耗子的线索就苦追不舍;老鹰会从尊贵的天国宝座上屈尊,下到凡尘只为了品尝一只还没有学会下蛋的小鸡但是这种生存状态的精灵们你追我逃了成万上亿年,没有谁把谁灭了。一种解释说,这就叫生物链。不是说优胜劣汰吗?难道在不同的生物中间不存在这个“优胜劣汰”的法则? 也许,“优胜劣汰”的真正涵义是说,某一个原始物种内部产出了若干变种,在这若干变种之间,好的生存下来,劣的随着自然的演变就消失了。咋一看是可以勉强成立的,至少它解释了劣的是怎么消失的。作者也描述了生物是经过很精巧的设计。是啊,仅根据人的大脑每秒钟发生以亿为单位次数的生化反应这个不可思议的奇妙现象,我们恐怕不是仅仅用精巧两个字就能形容的了。谁会幼稚地妄断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再发展一千年,就会在设计奇妙性上与人脑相媲美?还有,计算机的每一小步发展都是经过不可估量的艰辛劳动和具有无限智慧的设计者人,在一次次观察,一次次研讨,一次次尝试,一次次从而把认为最精良的成品拿去面市。而人脑是怎么来的?众人理所当然异口同声地说自然,自然,自然,没有任何智慧参与,自然进化而来的就是碰,碰,碰,无数的细胞无序的生物元素无限的可能性就这样乱碰乱撞乱凑起来的。并且我们把这个过程用一个生物学名词来粗糙地概括变异!这就是变异。变异导致同一物种产生很多类型的变种,好的存下来,不中用的变种就逐渐消失了。我有限的智慧结合无限地搜集信息得出的结论是,遗传学上的“变异”,是一种很可怕的词眼。这个词语的孪生词是“癌变”。也就是说,变异也许有可能产出一个较母体“进化”的子体,但这种可能性以billion为单位分之一!这种可能性和零之间可以画一个比等号弯不了多少的约等号。 那么,宇宙间最智能的人脑,在太初,难道就真的是一粒比分子原子还小的单细胞?经过若干年无意志参与的碰碰撞撞和随机的分散加上不确定的组合,逐渐金箍棒似的由粒子膨胀成无限倍大后又魔法性的凑合成了高智能的器官,组成无限能量的人脑;另外,人五脏六腑的协调性、血管神经天衣无缝的精密搭配,都是基于一个极度狭小的参数,一个比神五神六的设计要精确和智慧无限倍的狭小参数,这一切都是无机的变异,变异,再变异就变出来的吗?优胜劣汰,劣的是自然要淘汰的,但完美奇妙具备无限潜能的人脑这种神奇的构造就是所谓的不断无意识变异演化的产品吗?我突然怀疑“无稽之谈”这个词语就是为关于变异效应的观点量身定做的。用进废退,倘若不用的就废弃越用的越进化,那关于爱因斯坦大脑的解剖学结果所公布的“最智慧的人也只用了其潜能的百分之十”的结论,大脑潜能的百分之九十由何而来!? 先暂且承认宇宙最神奇的大脑构造是变异来的,倘若真有若干billion分之一的变异可能产生出了那种我们只用了其潜能百分之十都不到的大脑,那没有用到的百分之九十在所谓的几十万年甚至几亿年里为什么没有废弃?根据读师范一年级第一学期时(2001年),上海外教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第十单元的介绍人脑的课文而知,所谓的用进废退就是,一个从来没有停止过阅读计算写作的老人,其智力功能往往比另一个只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哪怕是比之年轻的人还要高。用进废退的原理鼓励人勤动脑是好的,也是科学的。用来解释这个“自然界最可赞美的东西高等动物”的产生,凭心而论难道不比说太阳被天狗吃了还难以接受吗? “认为生命及其种种力量是由造物主注入到少数几个或仅仅一个类型中去的,而且认为地球这个行星按照地球引力法则,旋转不息,从最简单的无形物体演化出如此美丽和令人惊叹的东西,而且这一演化过程仍在继续,这才是一种真正伟大的思想观念!”这是这部英国作品的原话,翻译的人翻译成中文时在“造物主”三个字上面加了引号,后面加了个括弧,里面写“指大自然,不是宗教所说的神”。这个括弧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隐隐约约感到翻译者欲盖弥彰的动机。我知道原作者不可能有括弧里所说的这层含义,至少说原作者肯定没有加括弧。我还知道,原文比翻译要通顺,在造物主后面有“吹气”这样的文字。 退一步说,姑且认为作者和译者是一个意思,不管“注入到少数几个或仅仅一个类型中去的”是大自然还是神,这太初“少数几个或仅仅一个类型的”这样一种存在,想过吗?古罗马诗人罗克莱修问:“为什么会有这一切,为什么不是一无所有?”佛家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屈原苦思不解“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现代汉语的意思是,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这一切导引成型?天地尚未开始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 老子尝试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部英国大作认为,这一切源于超物质的造物主的吹气;翻译的人故意曲解成这一切源于自然。就是说原始的那个“少数几个或仅仅一个类型”的存在,是自己从虚空中冒出来的。这不是唯物主义里的西游记现象吗。比西游记还要玄的是,孙悟空的冒出好歹还有一个石头做载体,那“少数几个或仅仅一个类型”却是从连基本粒子都不存在的虚空中冒出来的。究竟什么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理性? 开头那段文字,选自这部巨作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这部巨作莫名其妙地影响了世界一百五十年,影响了中国一百年(大体上按115年前的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第一次用“物竞天择”一词算起;1918年李大钊庶民的胜利里“这等艰难,是进化途中所必须经过的,不要恐怕,不要逃避的”将这个生物学假想向社会政治领域引进)。在受这本书影响的成万上亿的中国人当中,不到亿分之一的人读过这本书的哪怕是一句话一个短语。中国人历来很容易接受自己根本一无所知有时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东西(中国人普遍相信的佛教就是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相冲突的)。这本书确实对生物的起源做了一个颠覆效应的构想,他甚至在全书的结尾仍不遗余力地将这种构想的触角伸向了他不甚了解的天文学,而且认为“地球这个行星按照地球引力法则,旋转不息,从最简单的无形物体演化出如此美丽和令人惊叹的东西”。这段文字里的“无形物体”又无稽而合地撞成了“如此美丽和令人惊叹的东西”?他在物种的描述中惯用的“法则”一词也再次发挥了效用,不过在形容天体这个更遥不可及的领域他知道不再可以用“优胜劣汰”去假想而借用了牛顿的“万有引力”。不过,既然是关于起源的学说,追问一下,“无形物体”是什么形态?基本粒子?无形无体但又不等同于什么都没有的那种存在?还是一无所有?老子曾经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呵,我曾感叹原来“无中生有”这个词是这样来的。)正如尼采所说“智者的一致证明了真理”,这位作者不也在透出这种无中生有的观念吗?无形到有形,有形又与生俱来了万有引力。无中生有原本不是贬义词,是哲学的一个流派的观点,一种对本源探索不得不触及到的一个层面。什么叫无中生有?答案是一个词创造。屈原天问里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可以看出我们文化的源头是反对创造的,却也不加揣度地接受了上述一种饱含创造思想的学说。这个民族不是很奇怪吗?抑或很包容? 得承认,这部书的作者是个了不得的博物学家。从他呕心沥血完成的假想学说里的含糊其辞摇摆不定又无可奈何的文字阐述(书中充斥了“我们可以假设”“两组同样的事实似乎较好的说明了物种初次杂交的不育性及其杂交后代的不育性”“如果我的看法没大错误”“如果我们的学说是正确的话”“我们深深感到对变异法则的无知。我们能解释各构造变异原因的,还不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在最早的寒武纪以前的时期里没有找到富含化石的沉积物,我无法给出圆满的答复”“可是我们还不能确切地阐明,在生存大战中一种物种为什么能战胜另一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