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与朱元思书_第1页
17.与朱元思书_第2页
17.与朱元思书_第3页
17.与朱元思书_第4页
17.与朱元思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山水篇:三峡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其中三峡答谢钟书书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三峡【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隔,不能通航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必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整体把握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二、问题研究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2语言的运用。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答谢中书书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一、整体把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湖心亭看雪 【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一、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二、问题研究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仅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与朱元思书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译文】风停了,烟雾完全消散了,天与山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意东西来往,从富阳到桐庐大约有一百多里路,奇山异水,天下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绿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急流的水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像飞奔的马(或: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令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相向上,都互相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的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的发出声响;善于鸣叫的鸟儿,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不停的叫着,猿不停地啼着(或:蝉长久不断的鸣叫,猿也不时的长啼声音不绝)。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昏暗;在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的地方,有时可以见到太阳。 一、整体感知这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现在我们读到的,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课文中,作者先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风烟俱尽,天山共色”,富春江的美景就是在这样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中展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仅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百里富春江上的所见所感的概括,也可以说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一个总体特点。下文自然就转入对山之奇,水之异的描写了。平静的江面,水之澄澈,以至千丈深的水都能见底,游鱼细石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河段,水流又如疾箭,若奔马,势不可挡。夸张比喻中,水之异尽现。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争相竞高,直入云天,动态比拟中,山之奇毕呈。然后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令人神往。于是,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清幽淡雅,余音缭绕。二、问题研究1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2关于文章的体式: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从流”两句、“急湍”两句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 比较阅读训练题:1、三峡与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在写景状物时,都致力于描绘“山”“水”,三文写山,突出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突出了水的迅疾特点。答文写山则突出了山之高,突出万物勃发的生命力。写水则突出水的清澈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答: 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 两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 。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文都采用了衬托和动静结合的写法。2、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主要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写了山水的景色,突出了山的连绵、高俊和水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三峡写景突出 时间的变化;与朱元思书突出空间的变化。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也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凄凉 (或悲凉或清凉),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环境的生机勃勃。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了山水风光,但两文的结构安排有别,三峡是先写山,后写水。与朱元思书则先用“奇山异水”几个字写,然后再写异水,最后写奇水。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抒发了作者感情,其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祖国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感,从与朱元思书中的“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还反映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文体形式:三峡是散文,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写作目的:三峡客观的介绍地理知识,与朱元思书表达对大自然的赞赏以及作者的内心感触。3、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书信,答以淸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与朱元思书描写了雄奇秀丽的景致,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功名利禄的蔑视,含蓄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两文写景都采用了衬托的写法。都采用了总分结构。 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小品文,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两句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山水篇:三峡检测题 姓名 一、解释加点词语:1、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 )4、沿溯阻绝( )( )5、虽乘奔御风( )以疾也( )6、绝多生怪柏 ( )7、清荣峻茂( )8、属引凄异( )( )二、翻译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三、内容理解:1、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 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 景象。2、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写春冬之景,着 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 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3、文章先写 ,后写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 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答谢中书书检测题 姓名 一、解释加点词语: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翻译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理解1、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 相比肩。2、作者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 ,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 、 的视角极目远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 转入对 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 与 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3、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 、 、动静的变化,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 和 的志趣。四、内容比较:1、三峡与答谢中书书两文都在写景状物时,都致力于描绘“山”“水”,三文写山,突出山的 的特点,写水描绘了 ,突出了水的 特点。答文写山则突出了 ,突出 。写水则突出水的 特点。2、从写作手法上看,两文都采用了 和 结合的写法。 湖心亭看雪检测题 姓名 一、解释加点词语:1、是日更定矣( ) 2、余桡一小舟( ) 3、上下一白( )4、湖中焉( )得更( )有此人 5、客此( )二、翻译句子:1、 拥毳衣炉火 2、 雾凇沆砀 3、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内容理解:1、湖心亭看雪首先交代 。接着就记述了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 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 。2、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与朱元思书检测题 姓名 一、解释加点词语:1、天山共色( ) 2、从流飘荡( ) 3、水皆缥碧( )4、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 5、互相轩邈( )6、好鸟相鸣( ) 7、蝉则千转(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二、翻译句子: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三、内容理解:1、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主要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写了 ,突出了山的连绵、高俊和水的湍急、清澈等共同特征。三峡写景突出 的变化;与朱元思书突出 的变化。三峡与与朱元思书也都写了 ,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写了 ,但两文的结构安排有别,三峡是先 ,后 。与朱元思书则先用“ ”几个字总写,然后再 ,最后写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都抒发了作者感情,其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从与朱元思书中的“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还反映出作者 文体形式:三峡是 ,与朱元思书是 。 写作目的:三峡客观的介绍 ,与朱元思书表达对 。 2、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两文都是 ,答以淸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 的志趣。与朱元思书描写了雄奇秀丽的景致,自然流露出 ,含蓄的传达出 的高洁志趣。两文写景都采用了衬托的写法。都采用了总分结构。 两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小品文,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两句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中考必背古文名句积累 1、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论证“困境能造就人才”这一道理,相关的语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中心论点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认为可以取信于民措施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出师表 诸葛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现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表述作者写此表文的目的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7、桃花源记 陶渊明 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者: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8、三峡 郦道元 侧面描写夏季水流的汹涌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抓住清幽闲静的特点,描写春冬江水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三峡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9、马说 韩愈 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0、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写潭边茂盛的植物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写潭中游鱼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借景生情,寄寓作者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的语句是: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随着洞庭湖景“一阴一阳”,观景者心中之情也“或悲或喜”,而抒发悲哀之情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抒发喜悦之情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常用来表示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的语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语句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醉翁亭所在群山四季景色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主旨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14、爱莲说 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度慨括莲的可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感慨真的隐士少,而趋炎附势、追逐富贵多的句子是: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传达作者心中苦闷又自命清高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6、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7、湖心亭看雪用白庙手法描写景物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反映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的句子:独往湖心亭看雪。18、答谢中书书通过两个特定时间段生物活动的描写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直接抒发作者对美好山川赞美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作者与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得意和自豪感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考必背古诗名句荟萃 1、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6、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8、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9、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10、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1、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2、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3、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4、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5、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8、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9、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0、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1、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2、山坡羊 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3、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5、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6、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7、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28、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9、渔家傲 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浊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