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说.doc_第1页
热管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说.doc_第2页
热管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说.doc_第3页
热管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说.doc_第4页
热管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说.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管换热器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第1章 概述第2章 设计背景第3章 国内外热管的应用第4章 本设计主要研究的内容第1章 概述在众多的传热元件中,热管是人们所知的最有效的传热元件之一,它可将大量的热量通过其很小的截面积远距离的传输而无需外加动力。近年来热管技术飞快发展,应用领域也将不断地拓宽。第2章 设计背景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世界各国都把建立可靠安、全的、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能源的需求量急剧增长。1997年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不包括生物能)己超过130亿吨标煤,其中石油占39.1%,天然气占23%,煤炭占27.6%,核电占7.45%。我国是世界上能源蕴藏和能源生产大国,我国的一次能源生产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能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36%左右。节约天然资源和一次能源消费已成为考虑一切技术方案的前提。因此,精雕细刻地研究节能理论和技术,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的。尤其是我国加入后,加速工业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今后企业将以其生产成本低廉从而造成低成本降能耗而在竞争中取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第3章 国内外热管的应用热管的原理首先是由美国俄亥俄州通用发动机公司(The GeneralMotors Corporation,Ohio,U. S. A) 的R.S. Gauler于1942年在美国专利(No.2350348)中提出的。 1962年L.Trefethen再次提出类似于Gauler的传热元件用于宇宙飞船,但因这种建议并未经过实验证明,亦未能付诸实施。1965年Cotter首次提出了较完整的热管理论,为以后的热管理论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Katzoff于1966年发明了有干道的热管。干道的作用是为了给从冷凝段回到蒸发段的液体提供个压力降较小的通道,大大地提高了热管的传输能力。1969年的苏联和日本的有关杂志均发表了热管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章。在日本的文章中已有描述带翅片热管束的空气加热器,在能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可用来回收工业排气中的热能。同时Turner和Bienenl提出了用可变热导热管来实现恒温控制。Gray研究了一种新型热管旋转热管,这些发明都是热管技术的重大进展。1970年在美国出现了供应商品热管的部门,热管的应用从宇航扩大到了地面。在热管发展史上值得一提的是在横穿阿拉斯加输油管线工程中,应用热管作为管线的支撑,保证地面的永冻层,以满足工程需要。该工程共使用了112000余根热管,单根热管的长度为923m。1974年以后,热管在节约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用热管组成换热器来回收废热,并将其用于工业以节约能源。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最为显著。1980年美国QDot公司生产了热管废热锅炉,日本帝人工程公司也成功地用热管做成锅炉给水预热器,解决了排烟的露点腐蚀问题。之后,各国的热管换热器研制工作迅猛展开,回转式、分离式等新的结构型式相继出现,并日趋工业化、大型化。我国自70年代开始,开展了热管的传热性能研究以及热管在电子器件冷却及空间飞行器方面的应用研究。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因此自80年代初我国的热管研究及开发的重点转向节能及能源的合理利用,相继开发了热管气气换热器、热管余热锅炉、高温热管蒸汽发生器、高温热管热风炉等各类热管产品。由于碳钢水两相闭式热管的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制造方便,易于在工业中推广应用,碳钢水相容性的基本解决,使得此类热管得以广泛的应用。我国的热管技术工业化应用的开发研究发展迅速,学术交流活动也十分活跃,从1983年起先后召开了六届全国性的热管会议。我区煤炭储量丰富,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因此我区热管研究及开发的重点为节能及能源的合理利用,在煤化工及煤转油行业应用较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热管研究和应用的领域也将不断拓宽。新能源的开发,电子装置芯片冷却、笔记本电脑CPU冷却以及大功率晶体管、可控硅元件、电路控制板等的冷却,化工、动力、冶金、玻璃、轻工、陶瓷等领域的高效传热传质设备的开发,都将促进热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章 本设计主要研究的内容1、 设计题目 重力热管式换热器2、 原始资料 (1)、烟气进口温度 250 (2)、烟气出口温度 180 (3)、空气进口温度 20 (4)、烟气流量 5000Nm3/H (5)、空气流量 4000Nm3/H3、 设计流程(1)、热管原件的基本选择 、热管型式:碳钢水热虹吸管,加缓蚀剂、热管的几何尺寸:光管外径 d0 = 32 ; 壁厚 = 3 ;翅片型式:螺旋式翅片翅片长度 = 15 ; 翅片外径 = 62 ; 翅片厚度 = 1.2 ; 翅片间距 Y = 4 ;翅片节距 = + Y = 5.2 ;每米管长的翅片数 = = ;翅片管为20号无缝钢管绕制高频焊翅片,翅片材料为10号钢,冷热流体侧的翅片几何、结构相同;热管换热器管子排列形式为等边三角形,如图: 横向管子中心距 ;(2)、计算传热量Q、烟气的定性温度 = = 查的定性温度下烟气的参数为:定压比热容 =1.10075 kJ/; 密度 =0.72835 kg/m3;导热系数 =4.1345 W/m;黏度 25.0565 kg/ms;普朗特数 Prh = 0.667、烟气放出热量 =50001.2951.10075 =498914.9375kJ/H = 138.59kW (假设标况下,取为 kg/m。)、热管传至冷空气侧的热量QC 考虑烟气侧有3%的热损,故: QC = 138.59 = 134.4323 kW、冷空气侧实际获得的热量QC 考虑冷侧3%的热损,故: QC= 134.4323 130.399 kW(3)、冷空气出口温度t2c及对数平均温差m 、冷空气的出口温度t2cc = c + QC/(VCcf ) 用试算法求出 ;、空气侧定性温度及参数空气侧的定性温度 = 查得65时空气的物性参数为:定压比热容 ;密度 ;t导热系数 黏度 fc = 20.35;普朗特数 Prh = 0.695 ;、对数平均温差tm tm = = 149.78 (4)、确定迎风面积及迎风面管排数B 设冷热侧迎风面积相等,热管几何尺寸及翅片参数亦相等 、烟气侧迎风面积Aexh,空气侧迎风面积Aexc ; 、迎风面宽度E 假设迎风面宽度E= 0.8 m,则 ; ; 中间隔板厚 a = 32 mm,预留安装段 s = 35 mm ; 热管元件总长度 h + c + a + 2s = 1.67 m ; 已采用迎面横向管子中心距 ,因而迎面管排的管子数B: (5)、求总传热系数 、管束最小流通截面积NFA NFAh = h = ; NFAc = c ; 、流体最大质量流速 Gmax 热侧 : ; 冷侧 : 3 ; 、求Ref 热侧 : ; 冷侧 : 、求流体的换热系数 热侧: = 40.17 冷侧 : = 32.53 、求翅片效率 ,故取; 热侧:; 冷侧:; 由图371 查得,h = 0.87 ,c = 0.91 、求每米长热管管外总表面积 每米长热管的翅片表面积为: ; 每米长翅片间管表面积为: ; 每米热管管外总表面积为: 、求管外有效换热系数 ; 、求污垢热阻ry及管壁热阻rw 查换热器原理与设计附录D,取值 ; 金属管壁热阻: ; 、求总传热系数 因为各部分面积比与单位长度上的面积比相等,故可将相应的数值代入上式,并取 ; ; (6)、求加热侧总传热面积AHh (7)、求所需热管数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