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课题16黄山奇松.doc_第1页
五上课题16黄山奇松.doc_第2页
五上课题16黄山奇松.doc_第3页
五上课题16黄山奇松.doc_第4页
五上课题16黄山奇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上第 五 单元 课题 16 黄山奇松 第 1 教时 总第 47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音,会书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誉”“陡”“屏”“宾”“屹”“卧”。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关键词语,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品读第一自然段,从整体上感受黄山风光,并初步了解黄山松奇在何处。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整体感受黄山风光,并初步了解黄山松奇在何处。教学准备学情分析【先学提纲】一、生字新词我自学1.记一记: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容易读错的字词多读几遍。我能给容易读错的字注上读音: 我来写一写容易写错的字: 2.想一想:遇上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也可以查阅词典,并结合课文内容将注释写在语文书上。3.练一练:(1)先给多音字注音,再分别组词。 屏 ( ) ( ) 劲 ( ) ( ) 干 ( ) ( ) 好 ( ) ( )(2)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分别造句。屹立: 饱经风霜: 二、 梳理脉络我先行 1.读一读:至少读课文三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在语文书上做上记号。2.想一想: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段的主要内容。1.经了解,部分学生曾经游览过黄山,对黄山、黄山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产生初步的阅读兴趣。2.学生在预习中能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生字新词,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3.学生能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奇特,但品读语言文字的能力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 学 过 程思考与调整一、突显导入趣味点,乐学新知1.因“奇”生趣:师板书“奇”字,学生组词,导入到“黄山奇松”。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3.自然过渡:那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漫步黄山,去欣赏这山间奇松。二、突破自学障碍点,顺畅阅读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读准音,会书写田字格中的6个生字“誉”“陡”“屏”“宾”“屹”“卧”。(一)出示目标1(二)师简述目标学习课文,我们首先要做到学会生字新词:读准音,会书写。(三)检测字词1.学习生字新词誉 陡崖 玉屏楼 宾客 屹立 卧 (1)正音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学生提醒后,指名一名同学读准这些词语。(2)辨形字音都读准了,咱们仔细看看这些加点的字,这是需要我们这节课学会书写的。通过课前学习,你认为哪个字特容易写错?誉 陡崖 玉屏楼 宾客 屹立 卧 学生根据先学情况互相提醒。描红:视实际情况,把其中容易错误的生字描一描,记一记。2.齐读课后第3部分的词语。现在请同学们捧起语文书,一起把课后第3部分的词语读一读。(四)出示目标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关键词语,进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师简述目标:学会了生字新词,就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那现在咱们就来读通课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六)顺读课文(1)突破障碍,顺畅阅读第1自然段。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帮助纠正。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随文理解词语:学生质疑,互相交流解决。(2)突破障碍,顺畅阅读第2自然段揭示主要内容:黄山松自然不失韵味,挺拔不失秀丽。其中最奇特的三棵松树是学生回答:(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指名朗读:那我们就登上玉屏楼去欣赏这三棵奇松。分别请几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听的同时动动笔:圈出能表现这三棵奇松特点相关词语。反馈交流:l 来,咱们来交流,结合你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圈画,说说你都关注了哪个词语。预设1:姿态优美(1)文中哪句话就具体写出了迎客松优美的姿态?(2)请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迎客松姿态的优美。预设2:枝干遒劲(1)注意到这里的一个多音字了吗?(枝干)(2)读准音,理解意思。“干”指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出示“干”(gn)的另外几种意思,给“干”组几个词。干:1.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2.干部;3.做事;4.能干、有能力的;5.担任、从事;6.事情变坏、变糟;(3)给“干”(gn)组词。(4)理解“枝干遒劲”。(4)朗读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枝干的强健有力。预设3:饱经风霜(1)理解“饱”的本意。(吃饱)(2)结合词语理解“饱”的含义,进而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结合课前预习,理解“饱经风霜”的引申义。(3)一起来读好这个词。预设4:郁郁苍苍 (1)这是指松树的颜色l 理解了这些词语,我想你一定能正确的运用它们。练习: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你看见前面山崖上那棵古松了吗?它长得非常粗壮,得几个人合抱才能围住树干。这古松虽然( ),却依旧充满活力,你瞧,它( )、( ),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都毫无怨言,以最美的姿态站立着,陪伴着前来观赏的游人。l 小结:学习词语就要这样,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正确运用。作者就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三大名松最显著的特点。(3)突破障碍,顺畅阅读第3自然段抓关键词导读:其实黄山松又何止这三种姿态呀,有一千棵黄山松,就有一千种姿态。你能找到文中的一个成语来概括吗?千姿百态。是呀,黄山松千姿百态。我们继续欣赏谁接着往下读。抓姿态概括:你都读到了黄山松的哪些姿态?预设:屹立、斜出、弯曲;仰、俯、卧;状如黑虎、形似孔雀相机理解“屹立”:屹立就是怎样的站立? 课中练习:【用“屹立”说话】 屹立在山顶上,陡崖边。人民英雄纪念碑 。 屹立在 。2.小结:感谢这几位同学,他们用正确流利地朗读带我们去初步领略了黄山奇松的风采。三、把握文章主旋律,顺清脉络.1.说说看,哪个自然段着重介绍了黄山奇松呀?教师相机板书:(2)三大名松2.那一、三两个自然段又别写了什么呢?结合先学提纲,再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需要完善的。(1)情有独钟 (3)千姿百态3.启示写法:这篇课文的三个自然段都自成一段,脉络非常清晰,再次浏览全文,你发现作者在整篇文章的构思上采用了什么方法。小结:作者以总分总的方法来布局,脉络十分清晰。以后咱们要练写写景类的作文时也可以学习用总分总的方法来构思,如果能像这样列列提纲,那写作内容就更明晰了。四、精选课文一部分,品读感悟。(一)出示目标3出示目标3:品读第一自然段,从整体上感受黄山风光,并初步了解黄山松奇在何处。 1.小黑板出示:2.教师简述目标: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品读第一自然段,从整体上去感受黄山迷人的风光。(二)提示任务第一步:请你读一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用笔圈圈画画。第二步: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自主阅读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习情况。(四)展示交流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 1.品“四绝”,感受黄山之“奇”。(1)交流语句: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而闻名于世。理解“四绝”:拓展理解“黄山绝胜处”的“绝”(最、极)(2)课中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正因为有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黄山才 ;也才 。2.读“奇松”,感受黄山之“奇”。(1)承上启下巧过渡: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2)交流语句: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师范读。自己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这黄山松奇在何处呀?l 山顶山、陡崖边无处不在。l 生长环境险恶:l 姿态优美:潇洒挺秀(3)感情朗读: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黄山松无处不在的潇洒挺秀。(4)观赏图片:出示黄山奇松图片,学生欣赏。(五)浮想联翩读课文:看样子,大家都被这千姿百态的松树深深吸引住了。那就带着对黄山奇松的喜爱之情,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课堂小结,顺延激情孩子们,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黄山,学会了本课的生子新词,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品读了第一自然段,从整体上感受了黄山松的奇。下一节课我们将在“黄山绝胜处”驻足停留,继续品味黄山奇松。五、精心设计练习题,检测完善:(一)、读拼音,写词语。 y du y y png lu bn k y l w 名 倒(二)、选择合适的字、词填空。誉 誊1.李白和杜甫分别被( )为“诗仙”“诗圣”。2.今天我要把大作工整地( )写到作文本上。陡 徒3.( )步旅行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原因就在于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4.暑假里,我们一家人游览三清山,( )峭的山崖让人望而生畏。屹立 挺立5.青松不畏严寒,依然苍翠,( )在陡峭的山崖上。6.这两排白杨树( )在道路两侧已有许多年了。7.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仿佛一个巨人( )在黄浦江畔。(三)、阅读课文语段,答题。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1.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是因为( )。A黄山奇松姿态优美。B黄山奇松生长环境险恶。C黄山漫山遍野都有松树。D以上三种答案都对。2.细读划线的句子,仿照着写一写。(1)被誉为“ ”的济南,以 、 、 而闻名于世。(2)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以 、 、 而闻名于世。(四)、抄写词语六、板书设计 无处不在 情有独钟 坚韧不拔 16 黄山奇松 潇洒挺秀 三大名松 千姿百态五上第 五 单元 课题 16 黄山奇松 第 2 教时 总第 48 个教案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黄山松的奇特。2.背诵课文,珍藏黄山松的奇特。3.仿照课文,描写黄山松的奇特。教学重点图文对照,合作探究,展开想象,通过朗读,体会黄山松的奇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黄山奇松的表现手法,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前准备学情分析先学提纲、PPT、小黑板 【先学提纲】一、品读感悟我先行1.课文中含有 “饱经风霜”的句子: 2.课外书中含有“饱经风霜”的句子: 3.试着用“饱经风霜”这个词写一句话。 4.标一标:精读课文第2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在插图中分别找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做上标记。5.说一说: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用简要的话写下来。 6.品一品:作者在介绍黄山奇松时,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二、读写结合我准备收集课外有关黄山奇松的资料,赏赏图片,读读语句,用一段文字分别写下其中的三种松树。(下面图片仅供参考)团结松 探海松 卧龙松 松: 松: 松: 1.本课语言优美,展示了黄山松的神奇,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2.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教 学 过 程思考与调整一、复习导入1.指读课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2.检测生词师报词,生默写。美誉 陡崖 屹立 卧3.师生校对4.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更是情有独钟。5.出示目标1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黄山松的奇特二、品读感悟(一)整体感知:课文哪个自然段具体描述了黄山松的奇?(二)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黄山松的“奇”1.提示任务1任务提示1:第一步:自由读读第2自然段;第二步:想一想黄山奇松“奇”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词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阅读体会。2.自主学习3.交流共享来交流交流,按照作者的描写顺序,先说说迎客松奇在哪里?【预设1】“姿态优美”。教师提升:优美的姿态让人称奇。【预设2】“枝干遒劲”。(1)比较图画。柳树的枝干,细长柔软。而松树的枝干(2)理解朗读。看来,这样的枝干也让人称奇,一起读读这个词。【预设3】“饱经风霜”。(1)视频感受:袁老师也去过黄山,看到这个词语,我不由得想到了有关迎客松的介绍。迎客松位于黄山玉屏峰东侧、文殊院之上,海拔800米处。破石而生,已有 1300年的历史了。松名始见于民国黄山指南。迎客松身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一枝斜伸,似展臂迎客。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她的形象制作的。(2)说话感悟:迎客松一直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处生活了将近130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会经受多少风霜啊!面对狂风肆虐,迎客松 面对积雪压枝,迎客松 面对暴雨突袭,迎客松 (3)教师小结:同学们,迎客松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多少艰辛与磨难!这就叫饱经风霜,谁来读好这个词。(4)朗读理解:多么神奇的松树啊!它生命的承受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来读。(5)造句应用:饱经风霜除了形容这棵树之外还可以用在许多地方,你能用它来说句话吗?【预设4】“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1)看图表演:请同学们斜伸出你的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像不像主人的手臂? 正因为它独特的姿态才有了“迎客松”这一富有情意的名字。(2)过渡引读:正是因为这样,迎客松拥有了很高的地位。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了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4.激情朗读:不是普普通通一棵松,包涵了多么丰富的内在!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5.总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的方法感受了黄山迎客松的奇,现在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文字,感受他们的“奇”。6.提示任务2任务提示2:用心默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用“读一读,找一找,品一品”的方法体会它们的奇。7.交流感受8.朗读表达(三)二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构思的“妙”。1.整体朗读:现在让我们拿起书读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这三棵松树的奇特,谁愿意来读读迎客松的句子的?谁愿意读陪客松的,送客松呢?老师也想读,我就读开头的第一第二句话吧。2.表达方法:作者选取了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松树,按迎、陪、送的顺序有条理地写出黄山松的奇。3.出示目标2:学习目标2: 背诵课文,珍藏黄山松的奇特。4.提示背诵:试着背背这一自然段(1)学生自背(2)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