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土司制度.doc_第1页
[精品]土司制度.doc_第2页
[精品]土司制度.doc_第3页
[精品]土司制度.doc_第4页
[精品]土司制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其义在于羁縻勿绝,仍效仿唐代的羁縻制度。 政治上巩固其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维持下去,满足于征收纳贡。 因此它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压迫少数民族的制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土司制度,开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结束于20世纪初,长达一千多年。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 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改土归流始于明代,高潮却是在清朝前期的雍正年间。 督抚大员鄂尔泰等人的改土归流建议为雍正皇帝采纳,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 这集中表现在:在经济上,土司制度下的领主经济阻碍了封建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在政治上,土司享有各种特权,拥有军队,私设监狱,相互争杀,严重妨碍中央集权;而土司、头人为非作歹,奴役土民而造成的民族内部矛盾也日渐突出,不利于统治的稳定;在交通上,土司区域尤其是“化外之地”梗阻着“开江路以通黔粤”、连陆路以通川楚达云南,不利于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控制、治理等。 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前奏是对乌乃、乌撒等土司的改土设流,重点则是对湘黔边,以雷公山为中心的地区及广顺、定番(今惠水)、罗甸交界处的开辟。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管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 隋唐时期,封建中央王朝在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竭糜州郡,实行羁縻制度即在各族首领所辖领域的基础上,飞设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其首领为都昔、刺史,皆世袭,树其酋长,使自镇抚,以达其以夷治夷的目的。 土司的疆城,五代时置二十州,包括沉、酉流域的南、北两江。 宋初无变化,至淳化以后,南江诸地各自向朝廷入贡,只北江(今永顺、保靖、龙山、古文、花垣等地步保其原地。 元代对西南各部族的大姓,因其请而以土司之职。 明袭元制,凡结族来附者,均以原官,并加以重用,土司便成为统治王朝倚重的疆吏,甚至同于藩国。 明代土司与朝廷的关系甚为密切,土司制度更为完备。 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在经济上表现为纳贡与回赐。 土司必须服从封建王朝的征调。 土司在其辖区内具有无上权威,为名符其实的土皇帝,自设总理、家政、舍巴、土知州、土中军等。 自宋代开始,所辖最小行政单位为洞。 土司统治等级森严,用等级确定权力和地位,主仆之分十分严格。 土地按等级分配,土司占有肥田沃土,舍巳头人可分平地。 土民只能在山坡上开一块份地。 在住房上,土司纺柱雕梁,砖瓦鳞砌,舍已头人许竖梁柱,周以板壁,土民则叉木架屋,编竹为墙,皆不准盖瓦,如有盖瓦者,即治以潜越之罪,俗云:只准家政骑马,不许百姓盖瓦。 讨土司出巡时,仪卫颇盛,土民见之皆夹道拜伏,否则以谴责诛杀勿论也。 土司自称化日本爵,土民称其为爵爷、都爷,土司居住的衙署自称为化金挛宝殿,其宿舍称婪宫,其妻要有三宫六院,其墓葬地称紫金山,其花园称御花园,其宗柯称太庙。 残酷的刑法,是土司对土民实行野蛮残酷统治的重要手段。 土司操有杀伐之权,其刑法有断首、宫刑、断指、割耳挖眼、杖责等。 土人有罪,小则知州长官治之,大则土司自理。 土司的残酷统治,给土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土民生活的困苦,连封建王朝也不得不承认。 唐、宋时期,在鄂西民族地区推行和完备的羁縻政策,到宋、元交替时期,逐步发展为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既是集历代王朝治理经验之大成,也是在宋代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直接发展而来的。 鄂西土司制度随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改土归流而消亡。 鄂西土司制度的源流及其特点宋朝的羁縻制度,是一种松散的统治制度。 各羁縻州与宋王朝实际存在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到宋王朝衰微、统治力量削弱时,各羁縻州酋长开始不服从宋王朝的控制。 “宋室既微,诸司擅治其土,遍设官吏,威福自恣”(同治来凤县志)。 加之宋代在鄂西土家族设置的六个羁縻州所统辖的地区不大,相当一部分地方仍为各强宗大姓所占据,他们同羁縻州的豪强趁宋朝衰弱而纷纷崛起,各据一方。 如“施州卫所属覃田二姓,在宋元未分之前,其势甚盛,颇为边患。 (道光施南府志)在元朝统治施州之后,又叛服无常。 元王朝为笼络这些豪强,遂广置土司,进行绥抚。 到了明代,鄂西设置三十一个土司。 明王朝为加强对土司的控制,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施州为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管辖控制诸土司。 同时又实行大土司管辖小土司,形成层层控制管辖的隶属关系。 土司制度与羁縻州政策的区别在于由松散的统治变为严格的控制;在承袭、纳贡、征调等政策方面,土司制度均有严格的规定,从而加强了对鄂西民族地区的控制。 土司制度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实行土司统治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明王朝往往采用流、土分治之法;而在施州这类民族聚居之地,则是一概“统以土司”。 采用“卫所、土司”相结合的军事建制明代土司职衔,分武职与文职两种。 武职为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长官司、蛮夷司诸种,隶兵部武选,省都指挥领之;文职为土府、土州、土县诸种,隶属吏部验封,省布政司领之。 鄂西地区土司建制只设武职。 除土司之外,朝廷还在边缘地带,设置卫所,驻扎重兵。 明王朝在鄂西地区采用“卫所、土司”相结合的军事建制,其目的在于强化对这一民族地区的控制与统治。 用高职官衔实行笼络鄂西地区设有四个宣抚司、九个安抚司。 据明朝官制,宣抚使为从四品,安抚使为五品,均高于或相当于知州(从五品)的品秩。 这是由于鄂西地区土司,地介川、黔、湘之间,又处“溪峒深阻”之地,明王朝才不惜以高爵予以笼络。 除对土官授以实职外,还对有影响的土司或在战争中有功的土司,授以虚衔,以示其宠。 无论实职之高、虚职之宠,都是为了“易为统摄”,“奔走唯命”(四裔考序)。 “假重爵,命威制,服属其势”(蛮司合志)。 大多土司的隶属关系属宗族关系划定隶属关系时,“令覃、田、黄、向诸大姓各有所属”。 (蛮司合志湖广)施州所属田、覃二姓,自“永乐以来,二氏子弟分为十四司,传之后世”(同治来凤县志),此即“部领蛮落”(万历湖广总志兵防三)之制,其目的,在于维护土司对土民的世袭统治。 始行长官司与蛮夷司分设之制。 宣德二年(1427年),设剑南长官司,隶忠路安抚司;摇把峒、上爱茶、下爱茶三长官司及镇远、隆奉二蛮夷长官司,皆隶东乡安抚司;东流、腊壁峒二蛮夷长官司,隶散毛宣抚司;西关峒长官司、西坪蛮夷长官司,隶金峒安抚司。 土司武职,“皆以其酋长为之。 先是,忠路安抚司等各奏,前元故土官子孙牟酋蛮,各拥蛮民,久据溪峒,今就招抚,设长官司,授以职事。 兵部以闻,帝以驭蛮当顺其情,宜有等杀。 兵部议以四百户以上者设长官司,四百户以下者设蛮夷官司。 元土官子孙量授以职,从所招官司管属。 皆从之”(明史湖广土司列传)。 这种以四百户作为区分长官司与蛮夷政司之法,从此作为一代定制推行全国,并为清朝所承袭。 土司的各项政治制度土司官制及承袭。 元、明、清三朝代的土官官职,可分为文官属与武官属两类。 鄂西地区土司的职官,属于武官属。 按其职位尊卑,入流的大致有宣慰使、宣抚使、招讨使、长官等。 其秩位品级与各司官位多少,则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差别。 到了清代,宣慰使司为从三品,宣抚使司为从四品,安抚使司为从五品,长官司、蛮夷长官司为正六品。 土官之属,有同知、经历、都事、吏目、儒学、教授、训导,皆以流官为之。 清朝还设有土游击(从三品)、土都司(正四品)、土守备(正五品)、土千总(正六品)、土把总(正七品)等。 以上均为朝廷命官。 在土司统辖境内,还可自行任命官职,其职务有总理、家政、舍把、旗长、亲将、总爷、峒长、寨长等职。 这些职务一般都由土司家族成员担任。 承袭,土司同封建帝王一样,子子孙孙世代相传,以保持独家统治特权。 鄂西土司的承袭制度为封建世袭制,“所设宣慰、知州、长官,不问贤愚,总属世职”(永顺县志卷3),这种承袭制度是从古代发展而形成的,“自相君长”成为后世授世职的基础。 到“唐初,溪峒蛮归顺者,世授刺史,置羁縻州县,隶于都督府,为授世职之始。 宋参唐制其酋皆世袭”(明史湖广土司列传)。 唐宋王朝,通过控制少数民族首领来达到控制少数民族人民的目的,沿用“以夷治夷”的羁縻之法,一律实行世袭,并用政令把世袭固定下来。 后来,元王朝总结前代控制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经验,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千户、百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县设立土官,逐渐形成土司制度。 明参元制,对湖广等地土司的承袭办法、手续作了严格的规定“土官承袭,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别无争袭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图本,并官吏人等结状,呈部具奏,照例承袭。 移付选司附选,司勋贴黄,考功附写行止。 类行到任,见到者,关给札付,颁结诰敕。 作为湖广都司所辖的鄂西地区土司,也一循其例。 “承袭须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明史土司序),这种承袭制度具有密切特殊君臣关系的作用。 封建王朝由上而下进行控制,使土司臣服于王朝,土司接受册封后为朝廷命官,取得了对土民统治的合法权。 封建王朝坚持“一朝天子一朝臣”,改朝换代之时,需要土司向新王朝贡表“投诚”、“归顺”,换取新王朝册封与颁发新的印信,才能成为新王朝命官。 新王朝刚刚建立时,这样做对稳定边疆社会秩序、笼络少数民族首领都有好处。 袭职者应持有袭职依据,这种依据元代为金、银、铜牌,明代为铜印,清代除土司印外,还需持有号纸。 尤以清代的号纸最为完善和严密。 朝廷对袭位者是谁,一般没明确限制,原则上是“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替袭,胥从其俗。 (同治来凤县志)多数是父死子袭,子死孙袭,代代相传。 土司有子则长子袭,无子则弟或婿、妻以及侄辈都可袭。 土司承袭的年龄朝廷也有所规定。 明代规定为十八岁,清代改为十五岁。 年幼不能承袭,必须由本族土舍或母能抚孤治事者护理。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明孝宗规定土司职官子弟,凡要承袭土职者,必须入学。 不入学者,不准承袭(明史湖广土司传)。 自此,鄂西各土司均办学设馆,请汉学儒师任教,并派子弟去外地学习。 土司职官的升降职级升降是封建王朝对土司控制的措施之一。 新王朝建立后对来归附的前朝土司,首先是定职定位,实际上多数是复职复位。 在土司定职定位后,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政绩考核,一般的奖励与参劾有之。 随着职级升降,官司级别名称也随之变动。 土司与流官待遇不同,流官可以按时升迁,有罪治罪,子孙不能承袭;土司不能按时升迁,有较大功过的一般就地升降,子孙可以承袭为世官。 即使新旧朝代交替,也基本按此原则不变。 升降要有大功大过,结合战事胜败进行。 明末曾被调到川东、荆州、房、竹一带镇压农民军的容美土司有“功”,得到“天子嘉其忠勤”的殊荣,由宣抚使晋升为宣慰使,容美属下的椒山、五峰、石梁、水浕四长官,都同时晋升为安抚使;唐崖长官元时有军功于朝,以武略将军授唐崖宣慰使世职,传给儿子,直到洪武四年(1371年)随廖永忠征蜀失败,降为安抚使,后又因“多叛”,洪武七年(1374年)降为长官。 由此可以看出有大功于封建王朝则升,有大过于封建王朝则降。 朝贡为了加强对土司地区的控制,中央王朝规定,土司应定期朝贡。 土司向中央王朝进贡,是保持中央王朝与土司的联系,维持君臣关系的一种特定方式。 因此,元明清封建王朝对土司的朝贡极为重视。 王朝有专门部门负责管理朝贡。 在宋时由鸿胪寺负责,对朝贡土司以宾礼相待,引见皇上等,后改由礼部管理。 鄂西诸土司朝贡,有文字记载的始于宋时,到元明清时更为频繁。 随着农业生产与商业贸易的逐步发展,各土司上层人物为密切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取得更多的“回赐”,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十分重视向朝廷“朝贡”。 从宋到清的鄂西诸土司主要贡物是土特产品如黄连、犀角、麝香、蜂蜜、茶叶、骡马等。 鄂西诸土司的贡物历来质优,施南土司的贡茶因形色俱佳,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赐之以“皇恩宠赐”匾牌。 朝廷为了施惠于土司,回赐之礼往往高于贡物价值,给予金银、珠宝、绸缎、食盐等。 朝廷对朝贡与回赐都作详细记载。 朝贡的弊端自宋至明越来越突出开始单一朝贡,继而以朝贡为主结合经商,进而以朝贡为次经商为主。 清王朝建立后,改变了明代进贡的办法,把少数民族首领贡物折银两入库,就地交纳,表报入朝,且不给回赐。 这一改革使鄂西诸土司进京的少了,只有容美土司田舜年及其儿子田旻如进京觐见过康熙帝。 朝贡制度无论对土司或中央王朝,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具有积极意义,客观上起到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 朝贡作为土家族与中央王朝统治者,尤其是汉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中央王朝与土家族地区的相互了解,进行物资与技术的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鄂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赋税在土家族土司管辖地区,开始并不承担向封建中央王朝纳税的义务。 宋咸平元年(998年),富州刺史向通汉曾“请定赋税”,宋贞宗以荒服不征,没有准许。 嘉佑五年(1060年),土家族土司所辖区域开始缴纳赋税,“出租赋如汉民”(宋史卷493)。 交纳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