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第3讲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_第1页
专题二第3讲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_第2页
专题二第3讲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_第3页
专题二第3讲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_第4页
专题二第3讲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第3讲 古代农业与古代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秋七月,初税田”“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B.C. D.2.董煨救荒活民书“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贫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C.脆弱性 D.连续性3.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4.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民谚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A.分散性 B.自给自足C.相对稳定性 D.精耕细作5在研究性学习中,张一瀚同学搜集到一张被学者认定为春秋时期带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图片(如右图),此外他还从论语中得知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张一瀚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6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国有 B土地集体所有C土地私有 D商品经济的发展7观察下图,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古代中国丝织业中心分布变迁图A秦汉时期中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B唐宋时期私营丝织业水平超过官营C元明清时期丝织业重心在东部地区D古代丝织业中心由关中辐射全国8据明史记载:“隆庆时,诏江西烧造瓷器十余万。万历十九年命造十五万九千,既而复增八万,至三十八年未毕工。”以上材料表明()明朝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政府对瓷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江西是官瓷的主要生产地之一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高A BC D9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10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现在,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保证了手工业成品的工艺水平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 BC D11下列是古代某收藏家的三幅典型藏品,这位收藏家可能生活的时代最早是在()A唐朝 B元朝C明朝 D清朝12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明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百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流动人口众多制瓷业发达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BC 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在2011年1月14日上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有三项农业成果获得一等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材料2: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注:铁搭是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材料3: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较为妥帖。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1850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播。(1)依据材料2分析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6分)(2)依据材料3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产生的影响。(8分)(3)怎样理解材料1与材料3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6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大都在辽(南京)、金(中都)的基础上,发展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城市功能及辐射能力空前增大。它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畅达四方的水陆通道,不仅沟通南北两大经济区,而且,往北连结上都、和林等地,往东北经辽阳与松辽平原连成一片,并进而联结欧亚,“东至于海,西逾于昆仑,南极交广,北抵穷发,舟车所通,宝货毕来”。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2: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3:中国的沿海地区非常适合于搞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工业,因为这里具有丰富的优秀劳动力聪明、勤劳、素质相对较高但也很廉价。这些地区还具备相当多的科学技术资讯和较好的电讯设施,这些为集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于一体的活动提供了合适的环境此外,日本、南韩和台湾的货币正在升值,而美元和人民币则在贬值,这就使中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什么情况?(4分)(2)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3概括“中国的沿海地区非常适合于搞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性工业”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0分)详解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出现了私田,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积极劳作,生产积极性比井田制下的农民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税;说明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原来用于祭祀的牛用于耕地;说明官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关系。答案:A2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贫民下户、中产之家流离饿殍”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遇到土地兼并和水旱灾害农民就会失去财产,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答案:C3解析: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对“谷贱伤农”而提出;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是因为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答案:B4解析:民谚反映古代人民看重农业生产,轻视商业。A、B、C、D四个选项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但与题意相符的只有C项。正是因为农业的相对稳定性,利于生活相对安定,使人民重农业而轻视商业。答案:C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农耕经济。材料信息“鼻环”说明牛已经被用于牵引耕作,“司马牛,字子耕”表明牛耕的出现,故选A项。答案:A6解析: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图中表示的是古代中国的丝织业中心区域,没有体现A、B、D三项的内容。C项的结论可以从地图中看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答案:C8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产品用于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第项说法错误,其他项正确。答案:D9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出工匠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官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比较严格。答案:A10解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经营方式,这就导致了手工业生产市场的狭小,对技术的垄断成为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同时,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性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技术的传习方式。这种传习方式一方面保证了手工业成品的工艺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其制作技术的秘密性而又无法推广,使许多精湛的手工业技术失传或变异,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答案:A11. 解析:图一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图二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图三最早出现于清朝,同时拥有三件藏品,答案应为D项。答案:D12解析:由“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百万人”可以得出流动人口众多;由“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可以得出制瓷业发达;由“佣工”体现出雇佣关系,可以得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二、非选择题13解析:第(1)问的“表现”和“原因”通过阅读材料2从中提取相关信息来回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中以人力取代畜力的现象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的关系来回答。第(2)问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对材料3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和概括来解答。第(3)问的“革命”应对材料1和材料3分别回答;同时应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材料1中的“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材料3中的“用了新机器”)概括回答。答案:(1)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影响: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原因:轮作制使农业产量提高;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农业技术改革;城市化带来了人们对食品需求的大增。影响:食物增加,缺粮情况得到缓解;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在西欧逐渐消失;农业人口的减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农业革命”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资本。(3)材料1中的农业领域的“革命”是指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并取代井田制,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成为中国传统的经济形式;材料3中的农业领域的“革命”是指农业的机械化,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14解析: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如“全国的政治中心”“畅达四方的水陆通道”等,可知其国内经济中心,国际性大都市等等。第(2)问从材料中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艺的对比、资本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