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上课ppt课件.ppt_第1页
《唐诗五首》上课ppt课件.ppt_第2页
《唐诗五首》上课ppt课件.ppt_第3页
《唐诗五首》上课ppt课件.ppt_第4页
《唐诗五首》上课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居秋暝 王维 山水田园诗 1 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 都护在燕然 你还能记起学过的王维的诗吗 2 一 看题目 题解 诗题中 山居 秋暝 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 秋暝 题目提示 山中的居所 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山村傍晚的山景 秋天山村晚景图 提示诗歌内容 3 二 看作者 走近 诗佛 王维 王维 字摩诘 蒲州 今山西永济 人 王维的思想 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 分为前后两期 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 21岁举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 世称 王右丞 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 意志逐渐消沉下来 吃斋奉佛 有时以禅入诗 被称为 诗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 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 过着半官半隐 万事不关心 的生活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 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 宣扬隐士生活 山居秋暝 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和诗人孟浩然 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 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合称 王孟 王维不仅能诗 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 更甚者 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 东坡志林 说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著有 王右丞集 作者 提示 这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4 诵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 新雨 后 天气 晚来 秋 明月 松间 照 清泉 石上 流 竹喧 归 浣女 莲动 下 渔舟 随意 春芳 歇 王孙 自 可留 节奏 二二一 或 二一二 5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发挥想象 联想 描绘画面 概括意境特点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 通过合理联想和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力求语言优美 或翻译诗句 把大意说出来即可 抓意象 明意境 本诗写景的句子有哪些 用了哪些意象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有怎样的意境特点 你能读懂诗句意思 会再现画面吗 6 描绘画面 雨后初晴 空气格外清新 也特别明净 初秋的傍晚 景色宜人 秋月银辉 洒遍了苍翠的松林 涧水涨起来了 清澈的流泉淌过岩石 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 竹林深处 传来了欢声笑语 那是洗衣女子结伴归来 远处的莲叶 在不停地颤动着 那是鱼人荡舟水上 提示 应一句一句或一联一联地描绘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7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清新自然 空明宁静 充满生机 意境特点 感情 表现对秋天山野 大自然 的喜爱 表现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 写景 抒情 三 看意象 看用典 看尾句 意象 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归隐的决心 小结 这首诗写了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 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 陶醉于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8 分析手法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俯仰结合 用典 用其反意 写景 抒情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本意 王孙别留山中此处 王孙可留山中 手法小结 局部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俯仰结合 用典 情景交融 整体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9 思考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 诗人怎下笔说是 空山 正所谓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柴 空山 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 万物为之一新 又是初秋的傍晚 空气之清新 景色之美妙 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 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 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10 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 中 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 清幽的山景 淳厚的民风 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 他不忍离开 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 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 陶醉于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11 鉴赏什么 1 意象 意境 思想感情 2 手法3 语言 怎样鉴赏 1 看标题 抓题眼 2 看作者 知人论世 3 看注释 抓暗示信息 4 看字词 把握 情感关键字 5 看意象 看意象组合 或把握单个意象特定含意 6 看典故 把握典故的含义 7 看尾句 卒章显志 鉴赏本诗 可综合运用1 2 5 6 7 诗歌鉴赏小结 12 拓展延伸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1 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用花落 山空 月出 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 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 第四句中诗人用 时 来修饰 鸣 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 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 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 真是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D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 不堆砌典故 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解释 A项中 花落 月出 和 鸟鸣 确实都是 动态的描写 反衬出春山月夜的幽寂 但 山空 不是动态描写 夜静春山空 因为夜之 静 令人感到春山之 空 也不是真的 空 故不当 A 13 2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 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颇有艺术辩证法 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A 桥响犬遥吠 庭空人散眠 许浑 夜归丁卯桥村舍 B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子烟 李白 秋浦歌 C 寒树鸟初动 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 途中早发 D 鹤鸣楚山静 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 与崔策登西山 B 14 一 了解山水田园诗所谓的山水诗 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 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 牧人 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 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 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 陶渊明 孟浩然 王维 范成大 杨万里等 李白 杜甫 欧阳修 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简言之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 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15 山居秋暝 积雨辋川庄作 山水田园诗四首 P22 常见风格 清新优美 清淡宁静 静谧和谐 常用意象 自然景象 花鸟虫鱼 田园 山水 林木 庄稼 家禽 家畜 常见思想感情 热爱自然惜春悲秋 寂寞伤感 追求淡泊 安贫乐道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常用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白描 烘托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等 一 山水田园诗 16 边塞诗 所谓 边塞诗 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 它从南朝开始逐渐为世人所瞩目 到了盛唐 由于边塞战争频繁 统治者重武轻文 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科举考试而进身容易得多 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 昂扬奋进的时代氛围 奇情壮彩的边塞征战诗便大大发展起来 成为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 格调悲壮 像雄浑的军号 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 胸怀激荡 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17 边塞诗中的意象 常见的景物 秋月 雪山 大漠 孤城 边关 黄河 长云 雨雪 风沙常见的战事意象 金鼓 旌旗 烽火 长云 戈矛剑戟ji3 斧钺yu 刀铩sh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常见的地名及人名 胡 羌 羯ji 夷指少数民族 碛q 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 阴山 受降城 玉门关 关山 阳关 凉州 楼兰 单于 常见的乐器 羌笛 琵琶 胡笳ji 芦管 角 鼓 常见的乐曲 折杨柳 落梅花 关山月 离情别意 18 边塞诗 常见风格 或慷慨雄奇 或悲凉伤感 常见思想感情 或不畏艰险 杀敌报国 或环境艰苦 厌战思乡 常用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渲染 烘托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 用典 直抒胸臆 19 边塞诗的具体情感 1 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 对报效国家的激情 3 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4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5 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 6 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20 从军行 王昌龄 边塞诗 21 王昌龄 边塞诗人 字少伯 江宁人 其诗含蓄 深婉 浑厚 明快 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 的称号 其七绝与李白齐名 被世人誉为 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 明人辑有 王昌龄集 作者简介 22 文题背景 从军行 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 属乐府 相和歌辞 平调曲 乐府解题 中说 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 王昌龄的 从军行 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 是由七首联缀而成的组诗 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 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23 24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升起大片浓云 绵亘低垂 遮蔽着远处的雪山 孤城戍守 四望荒凉 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归还 25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情景交融意境 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 责任感对戍边生活的孤寂 艰苦之感 直接抒情黄沙 荒凉萧瑟 百战 战事之频繁 戍边时间之漫长 穿金甲 战斗之艰苦 用典 借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表现胸怀襟抱 金甲易损 生命可抛 但报国的意志不会减 26 尾句 作豪语看 表现了戍边将士誓扫边尘 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以哀景衬豪情 尾句 作归期无日看 表现边关将士戍边之苦 终不得还的思归盼归的情怀 以哀景衬哀情 思想感情 27 班超久在西域 年老思归 上书说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 但愿生入玉门关 玉门在当时已成戍边将士思归盼归的情怀所寄 28 登高 杜甫 登临诗 即景诗 感怀诗 29 人称 诗圣 文为 诗史 30 杜甫 公元712 770年 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 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 有 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 开元盛世 游历过南起吴 越 北至齐 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 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 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 长安沦陷 杜甫曾陷贼中 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 任左拾遗 49岁时 弃官携家入川 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 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 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 57岁时出川 辗转流徙于湖北 湖南各地 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生平 31 杜甫的思想 奉儒守官 的家庭出身 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 忧国忧民的思想 忠诚君王 爱恋朝廷 阙 指皇帝居处 借指朝廷 32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 1 热爱生活 大自然 思亲怀友 2 揭露 批判 和讽刺统治者的腐朽和残暴 穷兵黩武 3 忧时伤乱 忧国忧民 忧国思亲 4 反映赋税和徭役 兵役 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5 自身漂泊无依 贫苦多病 孤苦无援的凄苦 6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7 谴责分裂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3 杜甫诗的思想内容 1 热爱生活 大自然 思亲怀友 望岳 月夜 春夜喜雨 绝句 等 2 揭露 批判 和讽刺统治者的腐朽和残暴 穷兵黩武 丽人行 兵车行 3 忧时伤乱 忧国忧民 忧国思亲 春望 石壕吏 哀江头 茅屋 登岳阳楼 登高 4 反映赋税和徭役 兵役 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表达对人民的同情 石壕吏 又呈吴郎 5 自身漂泊无依 贫苦多病 孤苦无援的凄苦 登岳阳楼 6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蜀相 7 谴责分裂割据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4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 从48岁开始 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 公元767年 作者寄寓夔州 重庆奉节 时写的 此时 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 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 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 严武相继辞世 所有这些 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 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 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杨伦称赞此诗为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 甚至称它是 旷代之作 胡应麟 诗薮 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 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35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 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 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常年到处漂泊 作客他乡 于秋天更添悲凉 晚年多灾多病 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真恨命运多艰难 两鬓白发又增添 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戒酒不举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36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肃杀凄厉 悲凉磅礴 意境特点 写景 抒情 漂泊他乡 年老多病 孤独无依 国家多难 身世凄凉 忧心忡忡 思想感情 小结 全是通过写登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 抒发诗人寄寓异乡 年迈多病 孤独潦倒 忧国伤时的悲苦 手法 借景抒情视听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37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高 哀 清 白 飞 急风 高天 哀猿 清渚 白沙 飞鸟 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急 意境特点 肃杀凄厉 38 颔联中的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 让作者想到什么 联系诗人此时此地此情此境展开联想 时间 杜甫生于712年 卒于770年 终年58岁 写这首诗时是767年 他55岁 日薄西山 岁近迟暮 地点 夔州长江边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 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 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也会感到豁达 坦荡 胸襟开阔 39 从 万里 作客 百年 老年 多病 独 这些字眼中 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再加上国家多难 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 身世凄凉 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 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40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颈联字字含悲 尾联点明根由 究竟悲从何来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41 石头城 刘禹锡 咏史怀古诗 42 金陵 的别称 即现在的南京城 它前枕长江 后傍钟岭 壮丽险峻 位置重要 战国时 楚国人称南京为 金陵 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 三国时 东吴孙权定都南京 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 宫殿 并更名为 石头城 东晋时 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 宋 齐 梁 陈亦相继在此定都 金陵故又有 六朝古都 之称 经六朝繁荣 唐初高祖武德元年 626 唐定都长安 石头城废弃 石头城的桑变 43 刘禹锡 字梦得 河南洛阳人 中唐优秀诗人 哲学家文学家 出身浙江嘉兴 自幼好学 博览古今 20岁中进士 授监察御史等职 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年 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 谋夺宦官兵权 失败后贬为朗州 湖南常德 司马 九年后 元和十年 815年 被召进京 游玄都观 因作诗 戏赠看花诸君子 讽刺权贵 再度被贬 先后任连州广东连县一带 苏州等地刺史 任中体恤民情 减赋济灾 有不少德政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和县 安徽和县一带 刺史 在任两年复罢去 晚年 因足疾回洛阳 常与白居易饮酒酬唱 因宰相裴度力荐 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郎等职 世称 刘宾客 44 唐长庆元年 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和州 安徽和县一带 刺史 途中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途经金陵时 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 诗人登临时 只见空城犹在 物是人非 六朝豪奢繁荣荡然无存 时值李唐国运衰微 力图中兴 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 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 游乐无度 国事日非 感慨万千 于是吊古伤今 写下了 金陵五题 石头城 是其中的一首 背景 45 景物 意境 情感 山 国 潮 月 周遭在 围 空 群山沉寂苍莽 都城冷落荒凉 打 激情汹涌 寂寞回 悄无声息 来 去 江流有意 世事无情 悲凉凄清寂寞神伤 旧时 酒榭舞楼 彻夜笙歌穷奢极欲 醉生梦死 夜深还来 旧月多情 依然光顾物是人非 世事沧桑 今人不见旧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凄清苍凉 河山依旧物是人非繁华易逝好景不存 慨叹 满目疮痍国运衰微 愁闷 46 一 主题 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 伤悼石头城六朝繁荣的消逝 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 国事日非 繁荣易逝 好景无存的慨叹 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 国运衰微的愁闷之情 二 艺术特点 1 景语情语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2 拟人化 情绪化的抒情 3 浓郁的文学感 厚重的历史感 课堂总结 47 锦瑟 李商隐 48 49 李商隐 约813 约858 晚唐诗人 字义山 号玉谿生 怀州河内人 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 开成二年中进士 曾任县尉 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 僧儒 李 德裕 党争影响 被人排挤 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 但为数不多 其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 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 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 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 有 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 50 李商隐的诗歌 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 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 有的是借古讽今的咏史之作 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 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 构思新巧 词藻华美 想象丰富 风格婉转缠绵 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 用典过多 隐晦难解 李商隐 51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858年 这年诗人46岁 罢官后 回郑州闲居 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 情调低沉 诵读时要放慢速度 要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作者晚年回首往事 有感于世路坎坷 遗恨重重 寄寓了作者怅惘和悲哀 52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琴有五十根弦 每根弦都追思青春少年 我曾经像庄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