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改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能力_第1页
新课程教改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能力_第2页
新课程教改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能力_第3页
新课程教改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能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教改中培养学生的质疑与创新能力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恒学校 赵振宇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 创新能力该如何地培养 主要从 三方面来论述质疑 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从伟人的成功 科学家的质疑探索精神中得到 创新启发 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第三从新课程的改革中培 养学生学会提问 学会探索 就不断学会质疑与创新 关键词 质疑 释疑 创造性 思考 会问 探索 随着教育的发展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我们要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 质疑能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 突出重点 点拨 思维 和 加强基础 培养能力 的要求 以后又逐步确立 加强基础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提高素质 发展个性 的指导思想 到 二期课改 阶段形成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理念 随 着改革的推进 学生的物理学习 由偏重于获取知识转向着眼于形成学力 由重在继承转 向重视创新和发展 由强调统一要求转向关注不同需求 中学物理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第一 从伟人的成功 科学家的质疑探索精神中得到很好的创新启发 进一步论证质 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 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进行释疑是思维 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 纵观物理学史 几乎每一个阶段的进程都是从质疑开始的 例如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 指出物体在没 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 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 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 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 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 从而建立了 狭义相对论 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 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 批物理学家 数学家 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 大论战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 数学甚至哲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 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 的问题 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海森堡也曾说过 提出 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对此也深有体会 对于科研工 作者来说 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 由此可见 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质疑的 方法 是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现阶段所应注意的一项工作重点 和国外的学生比起来 中国 的学生所缺少的就是质疑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的质疑情景 使学生 正确的质疑 第二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从而培养 质疑的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 教师能讲得清 学生能听得懂 教学就算基本成功 了 但在实际的学习中 学生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仅靠机械的方法去记忆和 单纯地去模仿教学内容 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 因此物理教学 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目前有的老师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采用的是 你教我学 的教学方法 忽视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只是把物理的公式原理 直接的灌输给学生 也有的老师害怕学生提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 有失面子 而对一些爱 质疑的学生敬而远之 从而压抑了学生的思维 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内容和机会 这必然 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由于以上一些原因 久而久之 学生的好奇心就逐渐衰退 质疑能力就大大降低 这 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没有主见 没有自己的思想 创造力很差 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 题来 这是和素质教育的宗旨相背离的 因而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要在学生的 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 学活动中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成长渴望 帮助学生寻找 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设 计适当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由主角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配合者 在教育方式上 要体 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帮助学生发 现他们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 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 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格 要调整自己的角 色 备课时就应该充分研究学生与教材及生活的关系 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精心铺设台阶 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到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 让他们动手 动脑 动口 动笔 以发现者的姿态和主人翁的意识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充分领略到学习主 人的充实感和自豪感 体验到获得且掌握知识以及迈向成功的愉悦 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思考 一 设置问题情境是养成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 设置问题情境 就是围绕教学目标编制若干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 思考 解答中达到 目的 如 在演示完奥斯特实验后 可以马上设置问题 那么小磁针的转动方向及转动 的角度跟什么有关呢 让学生马上思考 争论回答 做实验 这样为后来的通电螺线管的 讲解铺垫 二 提高课堂艺术是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初中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导致精神集中的时间不长 因此要求教师要注重课堂艺术 缺乏课堂艺术的教学是枯燥 乏味的 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 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的 一举一动 当场将学生的 一举一动 引入课堂的教学 不断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使其处 于高度兴奋状态之中 在新形势的教育中 我们不仅要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围绕教学目标编制问题 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又要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这样才能更有效 地激发学生思维 提高教育效果 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三 从新课程的改革中培养学生学会提问 学会探索 就不断学会质疑与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 思考 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 的 自使用新教材以来 各位老师不断思考 不断探究教学方法 也初步积累了许多经验 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素质普遍得到了提升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 的培养 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也都有很大的提高 我们深切地感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 带来的变化是较大的 新课程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引入问题 通过探究寻找规律 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 生产中的应用 我们如何充分利用问题 利用课堂提问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提高课堂 效力 初中生年龄小 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较强 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 但自我控制能力较 差 注意力容易分散 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 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 是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 我初步归纳为下述几种提问方法 一 联系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二 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 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 列举 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 例如 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举例说明 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 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 在相互启发下 可举出更多的例子 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 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 要记在黑板上 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 哪些错了 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 例如 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 液体 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 第二题可按省力 费力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 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 解 三 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 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 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 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热水瓶是 如何防止热传递的 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 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 我尝试改成这样 的问题 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 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 对 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 如果有条件 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 安排学生课后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