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_第1页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_第2页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_第3页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_第4页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目 录摘要1Abstract2第1章 民俗概述3第2章 水浒传中的民俗现象5第一节水浒传中的“草”习俗描写5第二节水浒传中的婚俗介绍7第三节水浒传中的酒俗体现8第3章 水浒传与民俗10第一节 水浒传与历史文化民俗10第二节 水浒传与社会经济民俗12参考文献15致谢160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摘要被称为“北宋人民生活画卷”的水浒传是中国伟大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它的研究历来的研究角度层出不穷,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艺术手法、写作技巧、人物形象分析和政治历史意蕴层面上,从民俗的角度研究水浒传之一伟大的历史小说还是很少的。但是水浒传中的的民俗,不管是以“草”为标,还是婚俗的详略介绍,或是酒俗的再现,都是北宋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这篇论文我将挖掘小说中的一些民俗现象,反映南宋人民的民俗生活,挖掘小说中的民俗内涵,从而丰富对水浒传的研究。关键词:民俗 ; 水浒传 ;习俗 9See Water Margin from the folkloreAbstract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four classic is a monument, for the study of one of the four famous Water Margin, research perspective has also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but their research is mostly stay in the artistic skills, writing skills, character image analysis and political historical meaning level, the Water Margin one of the great historical novels from the angle of the folk custom is very few, this article I will dig and analysis of some phenomenon of folk customs in the novel, and then show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the social economic life, rich on the Water Margin of research.Keyword:folklore ; Water Margin ; Custom从民俗角度看水浒传第1章 民俗概述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是几千年来一个地方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日常中我们通常称之为风俗习惯。一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隔绝或是长期与外界的沟通减少,及在经济上受到制约,政治上受到其影响等原因,通常会形成本地区或是本民族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这些生活习惯就是风俗习惯,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地域中由历代人民共同形成而后又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者是行为规范。“风俗”一词是“风”和“俗”两个字的合称,习惯上人们把由于自然条件,如地形、地势、自然景观等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上的不同或是差异称之为“风”。而把由于是社会条件,如:政治、经济、制度等的社会原因的不同而产生的人们行为方式的差异称之为“俗”。后来汉民族造字将其合在一起叫“风俗”,一开始这一词并不是中国文字,是由英文翻译成日文,然后由日文翻译成中文而来的,最终就形成了风俗。 中国是一个地形地势多样,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是各种各样。就比如说汉民族传统的五月初五端午节,虽然关于其来源有不同的讲法,但是比较普遍还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在这一天因为在楚国遭小人谗害被排挤出国,在他离开之时怀着对楚王和楚国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不舍离开,心情极其的忧郁烦闷,看着那滚滚的汨罗江恰似自己的愁怨一样,便投江而死。后来人又说屈原投江后被蛟龙所困,为了驱赶蛟龙人民在这一天就往江中投粽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粽子就成了汉民族端午节的一项习俗了。但是同时五月初五的粽子节,傣族人却又不同的解释,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们不仅要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特别是未成婚的男孩还要手提粽子在菩提树下与成群的男女朋友跳舞唱歌,最后男孩将粽子送给自己喜欢的姑娘,这就算是表白了。傣族的这一习俗听起来比汉民族的要浪漫多了,据说他们这样是为了纪念一对深深相爱却遭到父母反对而双双殉情的恋人。同时一种习俗在不同的地方却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说明,这大概就是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吧!风俗和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不能像具体的实物那样直接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它可以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通过这些载体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风俗习惯。这种用来表达风俗的载体有很多,常见的比如说饮食,中国人看待饮食是遵循“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这些可以再一些词语中看见,如成语“暴殄天物”就是说糟蹋东西,尤其是指糟蹋食物方面的东西。当然,除了饮食外,习俗的不同还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我们的吃、穿、住、用、行等,当然最重要的还有我们的文学作品。第2章 水浒传中的民俗现象翻开水浒传,小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当时处于内忧外患境遇下的宋朝各个城市和乡村人民的生活,尤其是从经济和政治中心京都到国家的各个大小城镇的“宋朝人民社会生活习俗画卷”。就如武松杀潘金莲为哥哥报仇一般,把当时阳谷县的这么一个小县城的人们生活习俗习惯,各大左邻右舍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大人物之间往来的矛盾纠葛和利益上的冲突等事态民情和民风习俗写得一览无遗,就连何九叔、郓哥、王婆等这样的小人物也在作者的笔下呼之欲出。水浒传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故事片段的描写都蕴含着对宋朝社会人们生活习俗的反应和体现。一部小说是一段历史、一群人物和一种思想的倒影,打开小说的扉页,细细品味的是这段时期内的人们生活中的民风民俗。历来对小说的研究层出不穷,各大学者的观点也是纷繁芜杂,有的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解释宋朝政治的腐败,有的从官场思想出发来研究宋江最后招安的原因,那么这篇论文我将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对水浒传这篇小说的民风民俗现象进行解析,从而揭示文学与民俗的关系。第一节 水浒传中的“草”习俗描写关于“草”的描写自古以来便有,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中它的身影随处可见。白居易曾在它的古诗草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来。”作者借这首诗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也是非常明显的,无非是借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赞赏草生命力的顽强。再如乐府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描写,也是用草这么一个一看到就让人产生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意象来展现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抒发诗人心中的情感。在施耐庵的水浒传里,草这一意象却没有往常诗人笔下的那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而是在受传统的风俗的影响下被看成是某一行为的标志或是某一名称的代名词。在水浒传这部小说中“落草”、“落草为寇”等词的出现频率很高,且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听见落草两个字的,要是被人说是落草为寇那更认为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就如各大梁山英雄在上山之前也是对落草二字怀有不情愿的抵抗心理。之所以宋朝人民会对落草二字怀有不好情绪是因为落草在当时是强盗、贼寇等的代名词,因此大家都不愿意被认为甚至是被说成是落草为寇的。 “落草”它是满族小孩子出生的另一种叫法,历史记载满族人是由女真族发展而来的,他们生活在冬季严寒气候条件恶劣的北方,为了在晚上抵御严寒安稳入睡,他们就想到了用炕这种卧具并在上面铺一块卷席,这样既可以抵御寒冷又可以睡的舒服。平时这样可以,但是妇女快要临产的时候,为了不把卷席弄脏就会把炕上的卷席卷起来并且放一块石头在上面压住卷席,再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孩子出生后就落在谷草上,干的谷草不仅可以防寒,而且具有防湿功效,这样有利于新生儿的健康,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孩子出生叫做“落草”,落草这个词就这样产生了。这里用谷草而不用其他植物不仅取决于干草本身所具有的的防寒防湿功能,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传统就有一种民以食为天的思想,谷草意味着粮食,有了粮食意味着可以生存,这也就是对新生儿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长大以后可以衣食无忧。“落草”这个 “草”是指“山林、草莽”的意思,代指现实中的“民间”, 因此这里的“落草”就是说离开原来的生活环境流落到了山林和草莽之中。 因为古代的贼寇经常是躲在丛林深处的地方,看到路过者形单影只,同时又包袱等值钱物品时便现身劫取,这样落草就有了贼寇和强盗的意思。因此“落草为寇”就可以说成是:原来一个好好地走正道的人,离开了原来生活的现实社会,流落到了山林之中草莽里面,成为贼寇。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和中国自古自然经济的影响,人们大多都认为贼寇是一个贬义词,因此落草这一个在当时被人们普遍的接受并认为是贼寇的代名词时也就会被人们排挤了。从“落草”这一满族习俗而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变成了贼寇的另一种叫法。关于“草”这个意象的习俗,除了“落草为寇”成语的习俗来源外,小说中还有两处写到了草这一意象的习俗。水浒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林冲误入白虎堂”中陆虞侯献计给高俅陷害林教头中写到“那一日,两个人同行到阅武坊巷口,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个草标儿,立在街上”这几句便是描写街上卖刀人的部分,自是在卖刀但不见其吆喝卖刀,甚是奇怪。再看水浒传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中写到了杨志在酒店住了些日子,盘缠用尽又不想上山与王伦同道,于是只能出卖自己的家传宝刀投靠他地,在卖刀时作者是这样写的“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这两处都是在描写卖刀,但是匪夷所思的是都没有见到卖刀者吆喝,只是都在刀的上面插了一根草标儿,这与我们现代的买卖现象有很大差异,卖东西自然是要大声吆喝,使路过的人都可以看到听到,但是这里杨志和那个卖刀者却只在刀上插一根草标儿。关于在所要出售的东西上插根草标儿的现象还要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人民在买卖关系上的一个习俗,古人在要出售的东西上面插根草,把这根插在所要出售的商品上的草叫做“标草”,之所以插草是因为古人认为草是“贱”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件要出售的东西自己不用了,对自己没有价值了,要低价出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贱卖。到了后来这样的习俗就演变为了出售的意思。 “草”本是一种普通的草本植物,但是在水浒传里,作者多次运用,而且都赋予了特定的民俗文化含义,“草”这一简单的意象也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它的深刻内涵来源于传统习俗、传统习惯及传统的历史人民生活方式,它在文学中的多次出现表明了民俗这一边缘学科与文学的密切关系。第二节 水浒传中的婚俗介绍婚姻乃是人生大事,古代人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往往结婚的一对新人结婚当天也是第一天见面的日子。中国是一个封建礼教根深蒂固的国家,婚姻从来都是由不得自己,父母也把替晚辈选配偶的权利当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不管是结婚双方在相貌、地位、才能上有任何差别或是不满,只要是家长认为合适的,晚辈的是很少有选择的余地的。宋代的婚俗,大都是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婚俗,它实际就是把这种婚姻关系合法化了,并加以公开化,其途径就是“花红财礼”、“明媒正娶”的把喜事办大办热闹,让四邻街坊、男女老少等都知晓并加以肯定,这样既确定并承认了新娘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同时也宣布一个新的家庭正式成立。水浒传四十八回中也有相关婚俗的描写,且说宋江三打祝家庄生擒了一丈青扈三娘,宋江对扈三娘好生招待还结拜为义妹,之后又将其许配给矮脚虎王英。这王英本是被扈三娘活捉回祝家庄的,他们两无论是在相貌还是在能力上,王英都是败于扈三娘的,在小说中也可以看到当宋江提出将她嫁与王英时扈三娘也是满脸的不情愿,但是无奈自己已经认了宋公明为义兄,在中国古代若父母不在,长兄便是大如父了,因此没有其他的选择又只有勉强的答应。当夜梁山大办酒席欢庆两人结婚,婚后两人也是夫唱妇随,共同为梁山出力。扈三娘本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子,外表美丽内在又有聪明才干,可是竟嫁与了王英这样一个既长相矮小又武功和才能都不如自己的人。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婚姻中的父母、父兄为大的习俗,古代的女子没有婚姻的自主权,更谈不上什么婚姻自由,人生大事有父母做主、兄长做主。关于结婚的习俗在小说的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也有相关的描写,当时的桃花山的大王是周通,因看上了桃花村的刘太公的女儿,于是便留下二十两金子和一匹红绸作为定礼,并自己选好了日子,当夜来入赘。周通本是山大王,按照习惯的说法那就是山大王看上的女子便要押回山做压寨夫人的,可是这里周通却没有把刘太公的女儿押回山做压寨夫人,却是自己来入赘。这与当时的宋朝的入赘婚俗有关了,刘太公本是桃花村的地主之一,有权有势可是却只有一个女儿,按照那时的习惯,如果是只有一个女儿的为了承继香火,那么男子愿意是可以入赘到女方家里了,但是即使是入赘结婚的聘礼和聘金还是少不了的,因此在小说中还写到了周通扔下的金子和丝绸锦绣。这就是宋朝入赘的习俗了,这也是继承了中国古代人希望后继有人的思想4。第三节 水浒传中的酒俗体现 “酒”是水浒传中随处可见的东西,祭祀天地要用酒,兄弟结拜更要酒,庆祝成功、战前助威更是离不开酒,作为古代的英雄他们与酒有着不解的情缘,会喝酒、能喝酒似乎又是评价一位英雄的标准之一了。小说之中对酒的描写细节有很多,最为详细的要数当时武松拜别宋江回阳谷县找哥哥那一回。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写到武松自柴进那里出来后拜别宋江,径直往阳谷县走,“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岗”这里的招旗就是酒旗,酒旗在中国古代史最常见的一种东西,酒旗因其制成的材料和颜色的不同有不同的叫法,如因是缝布制成的称为酒帘、青帘、杏帘等,因酒旗的制成颜色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青旗、素旗、彩帜等5。古代的酒旗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店门口关在上面的招牌,往往是上面画酒壶等实物来表示此处有酒可卖,或者是在酒旗上面写上一个大大的“酒”字以此来告诉行人我这里是出售酒的。水浒传中武松看到店门口外挂着一条“三碗不过岗”的招旗,这个三碗不过岗就是酒旗,三碗不过岗即是在说这家店是卖酒,又在含蓄的说明自家店里的酒极好,喝了三碗便过不了景阳冈。这种挂在店外面的酒旗实质上是古代的一种广告形式,这种古老的广告在很久以前的中国便有了,它也因此进入了不少文人骚客的诗词歌文当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就写到“酒旗斜矗,星河鹭起”,在某种程度上酒旗也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稳定状况的经济的繁华程度的。酒旗作为古代酒习俗中的代表之一,或多或少的承载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习俗沿用至今,只不过现代人在科技的推动下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不仅美观而且又不失其根本功能。第3章 水浒传与民俗第一节 水浒传与历史文化民俗一部小说是一段人民生活的缩微型反映,小说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场景的描绘都与一定的民俗习惯有密切的联系。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的样式之一,它集中的反应了人们的生活的生产活动,习俗作为一定地方人民几百年几千年来人们习惯的反应,这注定它与文学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风俗体现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而小说而是用文字语言表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层面上来说,小说也担当了习俗表现的载体。北宋有位著名的画家叫张择端,他用精细的笔墨绘制了古今闻名的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全画仅仅长528厘米,宽24.8厘米,却描绘出了当时的汴京一带繁华的经济,人们的生活,其中动物牛羊马畜的生动描绘,房屋桥梁的特色特征跃然于这短短的绢上。张择端用细致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习惯,描绘了当时开封一带的买卖习俗,人情交往习俗和房屋建筑的习俗,整张画是整个北宋繁华的汴京人们生活习俗的缩影。而时隔多年之后的施耐庵则用深刻的洞察力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了当时以汴京为中心的宋朝各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建筑习俗和交通习俗等。虽然小说没有绘画般形象生动的将当地人的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但是小说区别于绘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细致的笔墨和微妙的语言,精细的勾画出了人的心理活动、一些习俗的来源等,将绘画所难以达到的地方展现出来。民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地域性,某一民俗也是一定历史时期和某一地域所特有的,因而当我们看到一种习俗时自然而然的就会想起一段历史或是某一地方,这一地方或是时代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这一独特习俗的代表和象征。例如:泼水节是傣族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民族习俗,当人们听到泼水节时,第一反应就是想起傣族这一充满柔情和美丽的民族,其次是云南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秀丽可餐的景色。这一民俗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在水浒传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水浒传中,婚俗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小说中的婚俗描写细致入微,着意的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和精神风貌,对整个婚俗的场景描写也是恢宏壮阔。小说中写到了桃花山的山大王周通看上了桃花村的刘太公之女,当夜便撇下了几十两金子说改日来与刘太公女儿成婚。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男嫁女家被认为是男的无能无才,入赘便被认为是一件让人耻笑的事。但是在这里周通本是山大王却自己主动要求入刘太公家为婿,就是我们说的入赘。作为山大王的小霸王就不怕世人的耻笑吗?原来入赘的婚俗在宋代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和“赘婿养老”的性质,即若是女家没有男性的继承人,便要招婿来上门,以便延绵子嗣,补充必要的劳动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赡养老人,也恰好可以满足古人养儿防老的需求。小说中的刘太公即是当时的地主,家中拥有良田美宅,可惜家中并无男性子嗣,膝下只有女儿一个,周通便是顺应了当时的婚俗,为赡养老人上门入赘为婿。这一奇特的婚俗习惯是宋代以后才出现的,即宋代是它的开始时期。当然了也有些人会认为是周通贪图刘太公家的的财产和刘太公之女的美色,这一假设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周通当时是桃花山的山大王,他若是想要刘太公家的财产一个“夺”字即可,若是唯独贪恋美色,作为山大王的他一个“抢”字也是可以的,但是周通在这里既没有夺也没用抢,他是真心实意的想入刘太公家为婿了,他的入赘也是顺应了当时社会的婚俗。上门入赘为婿,小霸王周通并不以此为耻,这也是宋代特有的入赘习俗。自宋以后,入赘的习俗便开始了,男丁进入女家为婿也不会被认为是一种下耻的行为,这一独特的入赘习俗也成了宋代特有的婚俗。假若我们并不知道水浒传是描写的历史时期就是宋代,也不知道小说的事件就是以宋代为历史背景的,当我们仔细的观察到这一微妙的婚俗习惯变化时,深入的加以研究和理解,也可以借助相关的资料和古书得出小说的描写年代和背景,这就是民俗在小说中的作用。尽管历来对于一些作品或是古籍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和怀疑的,其实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也是会留下一定的线索供后人研究探索,只是我们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微妙细节,以小见大,顺蔓摸瓜的找出作品中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而确定作品的年代和创作背景。民俗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对水浒传的研究,同时也是开辟了小说研究的另一个视角。第二节 水浒传与社会经济民俗水浒传作为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的小说,其深刻的内涵不仅仅在于揭露的政治问题,还在于它所折射的社会风俗民情,整部小说一细腻的笔墨描写了宋朝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动的语言记载了当时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习惯。它是一部特殊的聚合累积型的成书方式,其分支也是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不同的分支也会有不同地域的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宋朝各地人民生活的风俗习惯,有人由此把水浒传称为是“社会生活民俗史”。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它不仅简单了概括了小说的描写对象和内容即社会生活,而且深刻的揭示了小说意义,在于体现了宋朝人民生活的风俗民情。小说正是在描绘这一幅幅的民俗生活画卷时,不但将城市和乡村民众的生活,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和往来,人际关系上的礼尚往来和感情纠葛用逼真的笔墨描写出来以展现当时社会状况下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俗3。而且通过这些人际交往中的尔虞我诈、矛盾冲突来展现现实人生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小说是一定时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再现,水浒传中的的民俗,不管是以“草”为标,还是婚俗的详略介绍,亦或是酒俗的再现,都是北宋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这些民俗习惯的背后则是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它的出现承载的是经济和社会的信息。水浒传中很多的笔墨在写“草”习俗上,说到买卖就有杨志卖刀,其次就是林冲街上偶遇卖刀者。聪明的古代人他们的智慧并不亚于现代人,他们把自己所要出售的东西上插上草,以示意别人这是自己不需要的了,以此表达自己出售的意思。而购买者只要看到商品上的草就知道物主是想要将此物出售,若有需求则上前询问。这一看似简单的买卖表示方法,却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自古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物物交换也只是很偶然的,人们更不会想到用自己手中的货币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然当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用货币这一种特殊的商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这是货币出现后的事了。但是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安息民生,大多推行一种名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一些严重的年代,商人的地位是严重被歧视的,商人地位不高,商品经济可想而知也是不繁荣的5。但是小说中却多次的写到了集市上热闹非凡的交易场面,“草”标这一具有商品经济性质的物品的大量出现也是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宋朝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宋代的经济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农业、丝织业、造船业等行业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与南太平洋和欧洲各国的交流、通商也是达到了很高的地步,对外交易的繁荣,对内的商品经济交流也是和繁荣的。宋这一经济的繁荣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当时唐五代以来封建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封建土地制度的变化,到了宋土地私有化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土地的私有化带动了封建剥削关系的变化,剥削减少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应的提高了,有了剩余的劳动产品便可以拿到集市去卖,也就丰富了市场的交换内容。出来土地制度的变化之外,另外一个推动宋商品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商和恤商政策。宋统治者自统治开始就很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改以往政治政策中对商人的不平等政策,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还保护商人的私有财产。这一政策的规定保护了商人的利益,商人便可以自由的经商,商人的自由往来和经商活动的频繁便推动了整个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除了在史料文献中有相关的记载外,其次就是文学作品了,水浒传这部小说恰到好处的展现了宋朝繁荣的商品经济,草被系在所要出售的商品之上,可见当时商品经济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人民的交换意识得以提高,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小说中对酒的描写也是随处可见,在原始社会当人们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