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案例分析_第1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案例分析_第2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案例分析_第3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案例分析_第4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少教亦可多学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案例分析案例背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中国自古有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而在世界上也有很多教育学家提出类似的教育理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近年来很多地区开始探索教育教学的改革,但是大多数学校迫于高考的形式所迫依然采用满堂灌的现象,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老师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想法,课堂上可谓讲解的面面俱到,看似负责任,却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在这一大背景下我通过学习“少教多学”的教育理论,并对学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这一堂写作课。教材分析:中学生面对写作总是有太多的困惑,其中最大的难题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每个人都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和社会经历,只是在写作与生活中间缺乏桥梁。本次教学的内容是高中人教版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二章第一节。本章内容主要是训练学生对材料的使用与处理,但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材料。所以如何将生活中的直接经历和间接经验转化为写作的素材至关重要。案例描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贯穿“少教多学”的理念,根据学生写作的现状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导学案,围绕“素材的来源”和“如何积累素材”这两个板块进行,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自己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以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目标。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一次的写作训练中我听到了很多同学抱怨:“生活太平淡,太枯燥,写不出精彩的内容。”是的我们都是平凡的人,过着平淡的生活。可是又有谁整天活在鲜花与掌声中呢?著名艺术家罗丹曾经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皋我们也具备一双慧眼,从生活中发掘有价值的素材,那么写作就会很容易了。2、 检查预习师:那同学们什么是素材呢?课前大家读了两个锦囊成名的李贺,读完以后大家对素材是怎么认识的呢?生1:素材就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的积累。生2:素材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是一些零散的材料。生3:素材是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师:通过刚才大家的回答,我们会发现素材有以下几个特点,源自生活、分散、未经加工、原始材料。3、 合作探究师:既然素材源自于生活,那么我们就共同来探究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有价值的素材。师:请大家阅读我们印发的材料迷握手少年初识悔滋味三篇文章,并从中任选一篇谈谈作者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值得写的素材。(学生阅读文章,并与小组成员交流)师:大家看的非常认真,交流的也很热烈。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想与大家分享,现在就请小组选派代表来谈一下你所喜欢的文章。生1:迷这一文章写的是自己的奶奶喜欢跳迪斯科,但不好意思让家里人知道,每天的行踪都很神秘,当我们知道这个秘密后都很支持奶奶的爱好。每个人的爱好都应该得到尊重,尤其是在家庭生活中。一个家庭的和谐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怀和支持。师:那同学们家中有过类似的事情吗?生1:我从小就喜欢绘画,但一直画的不太好,在选择学艺术这条道路时,我曾经犹豫过,但爸爸跟我说:“只要你喜欢的爸爸就全力支持你,活在世上快乐最重要,不要害怕失败。”正是爸爸的这番话才鼓励我一直学到现在。生2:我有个哥哥,由于小时候生病烧坏了大脑所以大家都叫他傻子,可是他在我面前永远都是哥哥的样子。每天下晚自习回家都能看到他在楼下等我,手里还拿个手电筒不停的往远处看。有一次下雨我在同学家呆了很久才回去,走到楼下我依然看见了我的“傻哥哥”,他的整个鞋都湿透了。师:可见我们温暖的家庭生活是我们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相信我们每个家庭都都有“真善美”的感人故事。生3:握手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校园故事,由于文中的“我”的私心和偏见伤害了一段美好的友谊,最后“我”还是理解了同学的好意。人与人在相处时还应该有一份理解和宽容。师:那我们班里发生过类似的事吗?生:高一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件很让我后悔的事情。XXX与XXX同学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放学还一起回家,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拿他们开玩笑,说他们在谈对象,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说过话。后来才知道他们两个是邻居,从小就在一起学习。我却用自己可恶的想法破坏了他们的友谊。生4:去年XXX同学生病,而且他是住校生,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就轮流在校医室照顾他,有的同学还帮他录了老师上课的内容给他看,那件事让我感到了集体的温暖。师:学校生活是我们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与关怀让我们这个集体有了强的凝聚力。相信类似的事情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生5:少年初识悔滋味这篇文章中,老人的高尚品质和“我”的自私渺小形成对比。老人用他的行动和语言传递了正能量。师: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任务构成了我们的社会,但总有那么一些平凡的人令我们感动,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呢?生5:有一次我给一个大爷让座,可他却说“你们上了一天学太辛苦了,我每天没事做,正好站着锻炼一下身体”。生6:前两天看了一则新闻,一位高速交警用身体顶住一辆被撞变形的车辆,给被困司机更大的生存空间,他整整坚持了三个多小时。看的我热泪盈眶。师:大家刚才的发言十分精彩,有很多经历让我们产生了心灵的共鸣,这些故事不仅打动了你,如果变成作文的话也会打动无数的读者。师:通过上述讨论归纳写作素材的来源。生:写作的多数素材来源于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师:那么我们在平时的随笔和作文中也记录了很多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很多有价值的人和事。请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回忆回忆那些有价值的人和事,根据不同的类型做一份自己的成长记录。(学生思考整理)师:同学们整理好后与小组成员分享一下你的成长清单。生7:十七年前一个下午妈妈历尽千辛万苦把我带到这个世界。 三岁时的夏天我撞破了脸,妈妈为了不让我留下伤疤,整夜整夜的看着我。 四岁在幼儿园第一次体会到老师想妈妈一样的爱。 五岁时在小区门口卖掉了自己的玩具,并把钱捐给了得了重病的小朋友。 八岁时奶奶去世,第一次看到爸爸的眼泪。 十二岁那年爸妈为我举行了隆重的生日会。 十三岁上初中,第一次和同学打架,后来我们成了很要好的哥们。十五岁中考失败,爸爸与我彻夜长谈,感觉自己一夜长大了。十六岁参加征文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师:听了很多小组的交流,我惊讶的发现平淡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后大家还会说我们没有写作素材吗?生:不会。4、 拓展延伸师:既然我们的生活如此丰富,我们的社会如此多彩。那么我们应该用哪些方法来积累素材呢?请小组讨论,并进行归纳。生8:首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其次要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讲自己的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并做评论。生9:应该大量的阅读,我们的见识是有限的,通过阅读书籍和杂志报刊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增长我们的见识,积累间接的写作素材。生10:多出门旅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短途还是长途旅行都会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和事,懂得更多的历史和人文知识。师:大家总结的很全面,完全超越了老师的见解,感谢大家给了我这么大的启发。相信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已经知道今后该怎么做。5、 课堂训练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以上我列出了比尔盖茨给青年人的11条忠告,请你自选角度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自主完成并展示)生12:“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每个人从出生就有了很大的差距,如果你只是在不停的抱怨命运的不公的话,那你注定是失败的。决定自己成败的不是家庭而是自己,贝多芬在艰苦的童年生活中依然能坚持理想,不断最求,最终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生13: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人不能总是要求别人。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会感到自卑,自卑的根源就是成绩不理想。若要得到自尊,必须有被人尊重的资本。走向社会后更是如此,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孩子,我让你好好学习并不是为了我的脸面,而是希望你走向社会后有选择的权利和被人尊重的资本”。所以我们必须不停的努力奋斗。师:同学们他们的讲话精彩吗?生:精彩!师:他们的短文中出现了很多素材,谁来归纳一下?生14:各自选取了一条比尔盖茨的忠告,还举贝多芬的事例,并且引用了作家的话来增强说服力。师:那么他们的小短文就是素材的简单拼接吗?生:不是。师:有了素材并不代表有了文章,我们除了要大量的积累素材外,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工素材,实现素材的有机转化,才能写出一篇成功的文章。六、课堂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我的收获很大,大家给了老师很多启示。那么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还存在哪些困惑呢?请进行反思和总结。生15:我明白了写作其实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神圣,他就源自于我们真实的生活。生16:我感悟到只有真是的素材才会打动人,写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但我还有一个困惑那就是有很多素材的时候应该怎样选择。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这可能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疑问,很多同学在写议论文时这一问题更为突出,下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如何实现素材的有机转化。希望大家做好预习工作。7、 布置作业师: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并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请大家认真完成导学案的课后材料作文。八、教师寄语师:学完本课,希望大家在生活中感悟写作,用写作改变生活。下课,谢谢大家!【案例反思】本次作文教学我在两个班级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甲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乙班采用“少教多学”的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以上实录是乙班的教学过程。通过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对比,我发现了“少教多学”理念有着强大的优势。首先是学生参与度高。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有了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对于如何积累素材这一问题,学生畅所欲言,将个人在写作上的检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有很强的实用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成果。反之在甲班完全由教师传授经验,有很多并不适合学生自己的写作程度,教学成效不高;其次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很多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所以对于教师的讲解全盘接受,不假思索,学生的个性被教师的权威地位所压制。而在本堂课中我将写作教学关注的中心由优秀范文的解读转向学生个人生活的体验。以关注个人生活为出发点,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会感到写作离自己很近,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很多写作素材,激发了写作的欲望。但在甲班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以优秀范文的讲解分析为主传授写作经验,多数学生在课后反馈给我的信息是他们认为优秀范文写的太好,自己没有那么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很高的写作水平,因此会对写作丧失信心,进而厌倦写作。第三是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很容易忽略学生的感受。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唱着“独角戏”,学生缺乏活力。这样的教学使得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始终处于静态。而在“少教多学”的新课堂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既表现出单个学生的个性又展示了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成果不仅可以启发教师,还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反哺”。例如在本堂课中我受启发最大的有两点:一是与教条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模板相比学生对真实生活更感兴趣;第二是积累素材的方法远不是我们在教课本上所看到的几点,学生的个人经验更有价值。如一个学生说到“旅行也可以积累素材增长见识”,这一观点十分新颖。第四是教师应把握好课堂的课堂的两端。“少教多学”不是教师完全脱离课堂,学生自由散漫,教师要适时掌控教学的方向。笔者认为教师的“少教”应体现在课堂目标的设定和课堂的总结上。设定符合高中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现目标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在课堂小结上不仅要让学生对个人得失进行总结,教师也要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不足的提出改进意见,对积极的方面给予鼓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