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0).doc_第1页
第五单元 (10).doc_第2页
第五单元 (10).doc_第3页
第五单元 (10).doc_第4页
第五单元 (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涉世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基本做到独立翻译。2掌握本文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教学重难点】1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过两个成语:“焚书坑儒”和“指鹿为马”。这两个成语反映了发生于秦王朝两代皇帝在位时的两个历史事件。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自称始皇帝,妄图“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然而,仅仅传到二世,只存在了十五年的秦王朝就垮台了。900名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在陈胜、吴广领导下,用被统治阶级视为贫贱的手,折木为兵,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结束了“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的残暴时代。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其经过如何?起义以后发展的形势怎样?我们学习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后,就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二、了解作者、作品、时代背景1.作者背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皇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2.作品背景: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陈涉世家,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时代背景: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驿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难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这样的残暴统治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这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闾(l) 谪(zh)戌(sh) 当行(hng) 度(du)已失期以数(shu)谏(jin) 罾(zng) 间(jin) 祠(c)陈胜王(wng) 忿恚(hu) 笞(ch) 毋(w)宁(nng)有种乎 蕲(q) 谯(qio) 会(hu)计事长吏(l) 以应(yng)陈涉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合作翻译 “尝”:曾经。 “辍”:停止。“之”:去,往。 “怅”:失望。“苟”:如果。 “若”:你。“太息”:长叹。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闾左”:借代贫。“次当行”:编在戍边队伍中。 “会天大雨”:会,正逢。“度已失期”:“度”,考虑,心里想。 “素”:一向。向来。“故”:故意。 “亡”:逃跑。“佐”:帮助、协助。 “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 “从”:顺从。“为”:建筑。 “以”:用。“将”:率领。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 “被”:通“披”。“立为”:于是被拥立。 “苦”:被压迫的。“以”:虚词“来”。二、复述全文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陈涉世家的内容大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说明:翻译课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解决疑难,以此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读习惯和善于利用注解的习惯。应该说,做到这些,课文大意学生已能明白了。用复述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内容。学生能够复述主要情节,即说明达到了教学目的。陈胜的经历:出生贫寒,少有大志。谪戍渔阳,会天大雨,谋而举计。行卜问神,装神弄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巧施苦肉,杀尉起义。自立将军,攻下大泽。令人徇蕲,攻克诸郡。(铚、酂、苦、柘、谯)至陈一役,苦战守丞。号令三老,计事豪杰。众人推举,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诸县百姓,纷纷响应。第三课时一、师生合作,赏析全文1.分析课文第1段。这段文字介绍了陈胜的哪些情况,是通过什么手法介绍的。 这段文字除简介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外,侧重介绍了陈胜的出身和性格,重点是以记叙陈胜与别人对话的手法表现陈胜不安现状,胸怀大志,有政治抱负的性格特点。“陈涉少时,尝与人拥耕”,说明陈涉是个无田无地,靠帮别人打工为生的贫苦农民。“怅恨久之”,表明陈胜对自己所处的佣耕地位怨恨不满。而对话中的“苟富贵,无相忘”,表达了陈胜极想改变现状,摆脱贫困的愿望,也反映了他具有朴素的阶级友情。“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则通过形象的比喻,道出陈胜怀有远大的志向。这样课文开篇就让读者了解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却有反抗精神,胸怀大志,不同常人。小结:第1段,交代了陈胜少有大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不甘受人奴役,想改变受压迫、奴役的地位。2.分析课文第2段。这段内容记叙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经过,表现了他们敢于反抗的精神和超群的斗争谋略。可讨论如下问题:(1)陈胜、吴广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举行起义的?陈胜,吴广等九百贫苦人被征戍边,途中遇雨,道不通而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而按秦朝法律都要被杀的情况下,不得不举行起义的。这既说明了秦徭役繁重,法律苛酷的暴政,说明了起义是被逼出来的,又表现了陈胜等人敢于反抗的精神。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在逃亡和起义同样都是死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为了救国救民而举行起义的决定,充分显示出陈胜的“鸿鹄之志”。 (2)陈胜、吴广进行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爆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回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小结:第2段,二世元年,秦发闾左適(谪)戍渔阳,适逢大雨,道路不通,戍卒延误期限,面临死亡。作为屯长的陈胜看出这是他实现抱负的大好时机,于是,和吴广商量决定起义。交谈中,陈胜分析了当时的秦国的社会现状,并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的建议,得到了吴广的响应。交谈中,陈胜充分展示了其洞察时局的能力。接下来,为了给起义做好舆论准备,为了巩固陈胜在士卒心目中的地位。足智多谋的陈胜又做了鱼腹藏书的小动作,并让吴广夜晚在丛祠中篝火狐鸣,士卒惊恐,私下里对陈胜另眼相看。3.分析课文第3、4段:(1)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五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怒将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义,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2)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戍卒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盛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小结:第3、4段,吴广利用好人缘,使苦肉计,惹恼押送的军官,将尉责罚他,众人被击怒。吴广、陈胜趁机杀了将尉。群龙无首之际,陈胜站起来,先揭秦之苛政,又谈面临的形势,晓之以厉害,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唯一的出路,然后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励众人。众人响应,设坛盟誓,起义开始。攻下大泽,收下蕲、铚、酂、苦、柘、谯。最后攻下陈地,众人推举,陈胜为王,国号张楚。二、品评人物要求学生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说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1)“苟富贵,无相忘”。(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分析:(1)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2)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3)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4)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三、布置作业,设计课本剧要求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分幕合作创作陈涉世家的课本剧。要求:1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2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3尽量少用旁白,适当运用道具。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让学生了解本文表现的社会理想。【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认识并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 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二、了解作者、作品、时代背景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才41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63岁去世。后人称之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就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就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夹(ji)岸 俨(yn)然 豁(hu)然 阡陌(qinm) 垂髫(tio) 怡(y)然 邑(y)人 便要(yo)还家 刘子骥(j)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合作翻译(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 “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 “志”:做记号。“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遣”:派。 “欣然”:高兴地。二、重点词句,着重讲解学生全文翻译后,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引导归纳。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例: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例: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例: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例: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例: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例: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例: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舍: (1)舍弃 例:便舍船。(2)房子 例:屋舍俨然。寻: (1)寻找 例:寻向所志。(2)不久 例:寻病终。 志: (1)做标记 例:处处志之。(2)标记 例:寻向所志。向: (1)以前 例:寻向所志。(2)对着 例:眈眈相向。 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第三课时一、引导背诵,尝试背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通过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如: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二、复述全文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桃花源记的内容大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三、师生合作,赏析全文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段)。 2赏析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赏析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 “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怡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清幽,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赏析第3段,思考: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赏析第4段,思考: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四、再品精彩用三个词概括桃花源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1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五、小结全文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1)渔人迷路了,会怎样?(2)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3)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4)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5)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6)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7)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以上为理解要点。)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个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附:板书设计桃花源(美丽、神秘、幸福)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进访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前往,未果,寻病终,无问津者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3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以下小诗可课前先写于黑板)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的小诗山中杂诗描写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诗人借黄昏安宁静谧景色,展现了山居的清幽环境与隐逸的情趣。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请同学们想想,看我们谁能最快地用古诗句表达心中的山水之情景。(学生反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在距我们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梁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也不乏优秀作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与”:给;“书”:信。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二、介绍作者和作品情况吴均,字叔庠(xing),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缥(pio) 湍(tun) 轩(xun) 邈(mio) 泠(lng)嘤(yng) 鸢(yun) 窥(ku) 柯(k)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四、自主学习、合作翻译补充注释如下: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泉水激石:冲击,冲刷。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在昼犹昏:犹如,如同。五、布置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引导背诵、尝试背诵(检查学生背诵情况。通过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记诵的方法,首先是逐段边读边背,然后读整篇背整篇;整篇能背以后,再深入体会地读若干遍。这样就会在较长时间内不遗忘。要教给学生按课文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诵课文,找出能想起前后内容的词语作为支撑句,使之形成一个帮助记忆的链条。二、复述全文学生在上节课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大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三、师生合作,赏析美景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第1段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特征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分析:这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2学习体会第2段。(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答:水清、水急。(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分析:这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3.第2段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1)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文中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以动写静,化静为动。)(2)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这里写了哪几种景物?(泉水、鸟、蝉、猿。)(3)这一段作者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视觉、听觉。)(4)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作者有什么感悟?然后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分析:这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附: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吴均总叙:景色奇特秀丽爱慕自然分叙:奇山异水独绝志趣高洁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看”(高山寒树,轩邈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捕蛇者说【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毒、赋、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等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3本文在于揭露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教学重难点】1“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那时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有些地方因为皇帝下令在该地征收一种剧毒的蛇制药,捕得者可免除当年赋税,竟然出现人们争着去干这冒死的危险差使的局面。在贫苦百姓的心目中,沉重的赋税竟比毒蛇还要可怕。这种情形,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中就有具体的叙述。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二、了解作者、作品柳宗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10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啮(ni) 御(y) 得而腊(x)之 挛踠(lun)瘘(lu) 疠(l) 当(dng)其租入 嗣(s)几(j)死者 戚(q) 莅(l)事者 日蹙(c)殚(dn) 转徙(x) 顿踣(b) 呼嘘(x)曩(nng) 悍(hn)吏 隳(hu)突 恂恂(xn)而起 缶(fu) 谨食(s)之 苛(k)政 孰(sh)知 以俟(s)夫观人风者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合作翻译学生接触这篇文章之前,已接触过一些文言文。本文除个别比较生僻的字词及古今异义的词语外,不少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学生已粗知,因此可鼓励学生自学,教师从旁启发点拨,增进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文言文学习中,这个步骤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学生自主动手翻译,可以培养文言阅读的习惯。因此,要保证学生自主翻译的时间。学生翻译时,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翻译,既疏通字词,又加快翻译进度。教师巡堂,随机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将补充注释写在黑板上。(补充注释如下:根据学生实情,有选择写于黑板)第1段:“异”:奇特。 “质”:本体,指蛇身。“而”:表并列。 “章”:彩色,花纹。“触”:接触。 “尽”:全部,都。 “以”:而,如果。 “啮”:咬。“御”:抵御。 “然”:然而。 “腊”:晒干。 “为”:作,制成。“铒”:药饵。 “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大风”:麻疯。 “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 “疠”:恶疮。“去”:除去。 “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 “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 “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二”:两次。 “募”:征集,召募。“当”:当作。 “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第2、3段:“悲”:怜悯。 “且”:并且。“若”:你。 “毒”:怨恨。“将”:打算。 “告”:告诉。“于”:及于,给。 “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 “更”():更换。“役”:差事。 “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 “何如”:如何,怎么样。第4段:“涕”:眼泪。 “君”:敬称。“将”:打算。 “生”:使动用法,使活。“斯”:这。 “未若”:不如。“甚”:厉害。 “向”:旧时,往昔。“为”:做,干。 “病”:苦。“自”:从。 “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 “积”:累积。“于”:到。 “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 “ 竭”:穷尽。“号()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顿”:困厄。“踣”:倒下。 “触”:接触,冒着。“犯”:触犯。 “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 “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 “尔”:语气助词,罢了。“而”:但是。 “以”:因为,由于。 “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 “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 “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虽”:即使。“宁”:安宁。 “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 “而”:顺连。“弛”:放松。 “谨”:谨慎小心。“食”:饲,喂养。 “时”:按时。 “焉”:之,代蛇。 “退”:归家。 “而”:就。 “甘”:味美。 “以”:而。 “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 “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 “若”:像。“旦旦”:天天。 “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 “安”:怎么,哪里。“毒”:怨恨。第5段:“而”:表承接。 “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 “猛”:凶暴。“于”:比。 “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 “今”:现在。“以”:根据。 “观”:看。“之”:代孔子之言。 “犹”:仍然。“信”:可信。 “孰”:谁。“敛”:赋税。 “之”:的。“毒”:害。 “甚”:超过。“故”:因此。 “为”:为了。“之”:代上述之事。 “说”:写此“说”。“以”:而,表目的。 “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 “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二、重点词句,着重讲解1文言实词小结。赋:征收。例:“岁赋其二”。租赋。例:“孰知赋敛之毒”疠:恶疮。例:“可以已瘘、疠。疫病,疫气。例:“呼嘘毒疠”。入:缴纳。例:“当其租入”。收入。例:“竭其庐之入”。岁:每年。例:“岁赋其二”。年。例:“积于今六十岁矣”。甚:很。例:“貌若甚戚者”。厉害。例:“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超过。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若:好像。例:“貌若甚戚者”。你。例:“若毒之乎?”毒:怨恨。例:“若毒之乎?”有毒的。例:“呼嘘毒疠”。害。例:“孰知赋敛之毒”生:活,存活。例:“君将哀而生之乎?”生活。例:“而乡邻之生日蹙”。食:吃。例:“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饲。例:“谨食之”。观:看。例:“今以蒋氏观之”。考察。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文言虚词小结。之:的。例:“永州之野多异蛇”。取消句子独立性。例:“悍吏之来吾乡”。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例:“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例:“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例:“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而:表并列。例:“黑质而白章”。表承接。例:“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并且。例:“君将哀而生之乎?”但是,却。例:“而吾以捕蛇独存”。连接状语和谓语。例:“号呼而转徙”。以:而,如果。例:“以啮人,无御之者”。用,拿。例:“太医以王命聚之”。因为。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根据。例:“今以蒋氏观之”。表目的。例:“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兼词,于此。例:“永之人争奔走焉”。之。例:“时而献焉”。语气词。例:“今其室十无一焉”。乎:吗。例:“君将哀而生之乎?”呢。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句中)于,在。例:“叫嚣乎东西”。于:在。例:“吾祖死于是”。给。例:“余将告于莅事者”。及于,例:到。“积于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