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材料.doc_第1页
诗歌鉴赏材料.doc_第2页
诗歌鉴赏材料.doc_第3页
诗歌鉴赏材料.doc_第4页
诗歌鉴赏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拟秋怀诗清蒋士铨文字何以寿?身后无虚名。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苟非不朽物,谁复输精诚?入隐出以显,卓荦为光明。庶几待来者,神采千年生。 【注释】元气:指人的精神,精气。卓荦:卓越,突出。14.下列各项与本诗所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典论论文)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杜甫偶题) C夫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D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15.阅读下面赏析拟秋怀诗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这首诗虚词的运用能于虚处传神。“确”“当”“苟非谁复”“庶几”等词,曲尽其妙地表现出作者的口吻、神情,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作的思想内涵。 这段文字对拟秋怀诗中虚词表达效果的分析略显空泛,请任选一个虚词,对其“于虚处传神”的特点加以具体赏析。16.拟秋怀诗中除“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这一观点外,还有哪一主张对你有所启 发,请结合你的阅读或写作体验加以阐释。(6分)15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想象洞庭湖景时写道: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关于此段文字中的“一空”,常见有两种理解:一种解释为“完全消散”;一种解释为“整个天空”。你更支持哪一种见解?请结合上下文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9题。墨花(并叙)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注】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 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 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16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17“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似”的看重。下面各首诗,没有明显体现“神似”主张的一项是(3分)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B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C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咏芙蓉)D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墨花一诗中提到了“莲”,也有创作者借诗文赋予“莲”一种让人喜爱敬重的气质。像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2分)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陶渊明曾经在归去来兮辞中写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其中的“心”与“形”,也涉及对“神”与“形”的关注。(2分)很多人在创作中都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同样是苏轼,他在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了“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中“ , ,卷起千堆雪”的刻画,就极好地渲染了古战场的气势和神韵。(2分)19“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15(6分)答案示例:应该是“完全消散”之意。因为从下句“皓月千里”的意思表达来看,可以理解为只有烟雾完全消散之后,才可能见到皓月当空照耀千里这样的景致,整体文意也才能比较协调。应该是“整个天空”之意。因为岳阳楼记中骈句的运用较多,这两句可以看作行文中的出句和对句,“千里”是数词加名词样式,“一空”理解为“整个天空”也就比较合适了。评分参考:认识明确,1分;联系上下文语句合理分析,3分;语言表达,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三、(18分)16(3分)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17(3分)C(这首诗只是描写芙蓉的外形)(2分)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18(2分)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2分)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19(6分)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518题。水调歌头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注 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15.下列对本词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色渐将晚”,描写暮秋的景色渐渐呈现出苍老深暗的颜色。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倾湖光。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 一个“恨”字,笔落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D. 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17填空。(4分)“黄花“即_花,诗人常借此描摹秋景,抒发情怀。如“_,_,_?”(李清照声声慢)18在横线上填写原文语句,并回答问题。(7分)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你认为本词与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5.(3分)B16.(3分)C17.(4分)菊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18.(7分)三径就荒 松菊尤存答案要点:相同:山林隐居 贞洁自持不同:一是因痛恨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而与之决绝,甘心过隐居生活;一是因朝廷昏庸,抗敌无策,表现强烈爱国忧患之情。还山宅杨师道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注】槎:读ch,指小舟。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下列诗歌的体裁与本诗相同的两项是(4分)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无名氏迢迢牵牛星)B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促离弦更转,幽咽水难闻。欲训相思处,山川间白云。(隋孔绍安别徐永元秀才)C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D夜寒生酒思,晓雪引诗情。热饮一两盏,冷吟三五声。铺花怜地冻,销玉畏天晴。好拂乌巾出,宜披鹤氅行。梁园应有兴,何不召邹生?(唐白居易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E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4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诗的第二联写“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其中“芳草”“落花”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之句,范仲淹在苏幕遮(碧云天)中写“ , ”,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也有“ , ”的描写。16(17分)(3分)B(“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4分)B、D(A、C古体诗,B、D律诗,E绝句)【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4分)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第三联写横卧的柳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第五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评分参考】任选两联,每联2分。意思对即可。(6分)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桃花落 闲池阁【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三、本大题共弓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9题。 燕山九日作【宋】范成大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亭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卢沟。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对重九、须烂醉,莫牵愁。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注释:乾道六年(1170年),作者奉命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诏书礼仪和索取“陵寝”事与金国交涉,慷慨抗节,几近被杀,本词即写于出使期间。双节:使节出行时的仪仗。禹: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曾治理黄河,划定中国九州版图。桑榆:指桑干河(永定河)和榆关(山海关)。作者在当时所作绝句燕宾馆自注中说可“至是适以重阳,伴使把菊酌酒相劝。”天书:南宋至金国的国书。15.根据阅读经历判断,本词词牌是(2分) A.永遇乐 B.念奴娇 C.水调歌头 D.定风波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即写出使金国的大背景,作者走遍当年的都城汴梁,胸中透露出不平的意绪。B.“桑榆”“太行” “卢沟”三句点明行踪,也写出了孤身一人、客居他乡的感伤与落寞。C.虽然两鬓斑白,作者还是畅饮赏菊以度佳节,且以拟人手法写出菊花绽放带来的喜悦。D.本词以北国秋日风光入诗,情感慷慨激昂,悲壮又不失豪放,风格与苏轼、陆游相近。17. 题目中“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下列与重阳节没有关联的两项是(4分)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B.云木硫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樽前。C.但将酩酊秋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D.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E.细笔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18.上世纪30年代末,学者夏承焘因中日战起,“惧亡国之无日,援取宋人词之足鼓舞人心、砥砺节概者”编著了宋词系,其中即有范成大此词。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词何以能够“鼓舞人心。砥砺节概”。(5分) 19.在横线处填写相关作品原句(6分。限选其中6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季节的变化总能牵动诗人敏感的心灵,范成大于清秋时节一抒怀抱,更有无数诗人因“秋”生情。767年重阳,56岁的杜甫一首登高写尽秋悲,其中颔联“ , ”二句写出肃穆萧瑟、空旷辽阔的秋景,寄寓着深沉的生命感怀,成为千古写秋名句;元和十二年秋,白乐天写下琵琶行,开篇即以“ ”一句写出送客湓浦口所见清冷秋景,为下文抒写“天涯沦落”之悲奠定了基调,其后又以“ ”一句秋江月夜景色烘托出音乐的无尽魅力;北宋范文正公同样善摹秋意,“碧云天,黄叶地, , ”,思乡的愁绪借景透出,不着痕迹。当然,秋景也并非总是一片萧瑟。1925年,满怀革命豪情的的毛泽东途经长沙,伫立橘子洲头,眼中则是一派“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的壮丽秋景,呈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境界。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此言不虚。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15.(2分)C 16. (3 分) B 17. (4 分) A E 18.(5分) 评分要点:结合词作具体内容(2分),分析作者情怀(2分),说清作者情怀与“鼓舞人心、砥砺节概”的关系(1分)。答案示例:本词上阕“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两句,写出使时作者途经故都汴梁,于城中徘徊不已,凭吊故国;夜不成寐,内心呼唤着曾在此治水开疆、奠定华夏版图的大禹,取精神力量;(2分)暗含着抗击外侮、收复失地的爱国豪情(2分),与抗击日寇的历史背景契合,故能“鼓舞人心、砥砺节概”(1分)。其他可选要点:上阕“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写自己出使金国,虽身处险境,仍旧心系故国山河,决心不辱使命,表现了作者不畏强敌的慷慨、视死如归的豪迈、为国献身死而无憾的气概。园上阗“无限太行紫翠”等甸,写出途出所见群山连绵,气势雄伟,表现作者对祖山河的深情,爱国情怀浓厚。结合全词分析:上阕写清秋出使所见,叹故国山河寥落;下阕写重阳佳节抛开愁绪、赏花饮酒之时,仍心系使命。表现了词人身处险境仍坚定忠贞的报国决心。19.(6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枫叶荻花秋瑟瑟唯见江心秋月白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万山红遍百舸争流三、本大题共3 小题,共17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 题。念奴娇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白朴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注:采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金焦:金山,焦山。绀(gn)宇:寺庙。铁瓮: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筑。石冢:东晋高官王敦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落日”三句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伟,又表现了它的历史沧桑感。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C“桑梓”三句惊叹家国的沧桑变迁,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和无奈之叹。D“一声”两句倾吐满腔愁怨,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15在横线处按要求填空。(8 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这首词“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位置对应的词句是_ ,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