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王华).doc_第1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王华).doc_第2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王华).doc_第3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王华).doc_第4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王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仇湖小学 王 华教材解读:本课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美景,但又各具特色,各有风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赞赏之情。两首诗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谴词造句能力。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境,教材分别为两首诗配了精美的插图,绘写了望湖楼急雨的奇特景象和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设计理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情感。因而在本教学中,应以朗读为主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感悟、表达。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品读感悟中启发想象,心想象、描述、通读等多种形式加深体验和解读,加上教师的相机点拨,帮助学生进入意境,感悟诗情,从而与诗人产生共鸣。注重语言的积累,把学古诗与探究辨析和积累语言结合起来,激活思维,提高素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比较诵读,悟诗境,读出情,读出美。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感受六月西湖在睛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古诗的意境,进行语言训练。2、难点:在赏析中进入意境,体味诗人的情感,辨析两首诗的异同之处。教学准备:制作课件课前板课题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间天堂杭州,一起去领略一下风光无限好的西湖,好吗?配乐播放西湖的图片配以乐。2、多么美丽的西湖啊!让我们来尽情地赞美一下西湖吧!你想怎样来赞美西湖?(提示: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或一句诗都可以)学生说,教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众多西湖的美景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西湖的欲望。这里的赞美西湖是让学生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初步的语言训练。】3、揭题:西湖的美景美不胜收,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颂,有两位宋朝的诗人,他们是苏轼、杨万里?(板书诗人)他们来到了西湖,看到了西湖的美景,诗兴大发,写了两首诗,它们是(揭示两首诗的题目)齐读两首诗的题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的意思吗?看到了这两首诗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你想要了解什么?题目中望湖楼和净慈寺在西湖的边上,也是西湖的景点学生交流讨论,解诗题。二、解诗意、悟诗境。(一)诗人描写了西湖的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一读这两首诗吧?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学生自由读两首古诗。(二)了解学生自读情况,明诗意,悟诗情。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我们先来登上望湖楼,领略一下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景色吧。刚才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1、解决生字:“遮”,这个生字你学会了吗?你是怎么学会的?【设计意图:五年级生字的教学已经不是重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他们说是怎么学会的,主要是体现一种学法的指导。】2、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相机板书:云、雨、风、水)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分组讨论。多媒体出示讨论要求: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这些特点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出他们的特点吗?齐读最后一句诗,想想为什么叫“水如天”?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如天”的情景,你能把你想象中的水如天的景象用你的语言具体地描述给同学们的吗?(可以从水、水中的鱼、岸边的树、雨后的风、自己的感受等方面来进行描述)大雨过后,西湖的水一片明净,蓝天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这样的情景真让人陶醉。【设计意图:这一段的教学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自读掌握情况,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诗中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来体会西湖雨急、雨大、的奇妙。最后一句的教学是这里的重点,我首先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然后让学生用具体行动的语言来描述,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能够进入诗人所营造的那种雨后初晴的优美意境之中。】3、小结:学完全诗,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眼中西湖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变幻无常。雨前,乌云如墨;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雨后:水蓝如天。让我们在诵读中美美地体会这六月西湖雨景给我们带来的愉悦吧。4、指导学生诵读全诗,边读边想像诗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表现的环节,即学生已经悟了诗情,接着的一个表诗情的环节,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西湖雨前雨后的优美景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让学生顺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B: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刚才我们见到的是阵雨前后的西湖,现在我们再来见识一下晴天早晨的西湖,好吗?这首诗同样写的是六月的西湖景色,但作者的着眼点不同,杨万里笔下的西湖是怎样的景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自读全诗,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2、学生自读后交流刚才我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收获?诗人杨万里主要写了西湖的哪些景物?(相机板书:莲叶、荷花)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接天”与蓝天相接;“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写莲叶之多,望不到头;“映日”在朝阳的映照下。“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朝阳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3)教师:是啊,亲爱的同学们,六月的西湖多美啊,那可是风光不与四时同啊,它不同春天的百花争艳,它不同秋天枯叶飘飘,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也不同冬天白雪皑皑,而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老师说,学生补充)(4)好一幅美丽的画卷!难道这莲叶仅仅是绿得无边无际吗?这荷花仅仅是“别样红”吗?不。它不仅是颜色别样,还姿态各异呢?(课件播放视频荷韵)你能用上叶圣陶的荷花一课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番吗?(指导学生说具体,说生动)如果别的诗人看到眼前满池的荷花,不知又会吟诵出怎样的诗句来呢?你们还记得哪些写荷花的诗句吗?(看,蜻蜓飞来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儿游来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莲的姑娘们来了采莲曲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5)教师小结:是啊,不管是古代的诗人,还是现代的作家,虽然他们描写的角度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但他们描绘的景色都给我们相同的感受,那就是美,真是-美不胜收。(板书:美不胜收)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指导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多种形式)【设计意图:第二首诗的教学以“风光不与四时同”为切入点,通过对“四时”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感受六月西湖的不同寻常。然后分别通过三个层次,让学生领悟诗的后两句,同时在这里训练学生的想像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用学过的文章中的语言,用其它的诗句来表达对西湖的赞美。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在这里播放了优美的视频,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力争让学生入情入境。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是一种训练,同时是一种语言和诗句的积累。】三、对比诵读,悟诗情。1、今天,我们一同饱览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西湖之景,读一读,比一比这两首诗,你更喜欢谁笔下描绘的西湖呢?请说出充分的理由。2、小结:两首诗虽然写了西湖不同的方面,但都是写的六月西湖的景色,都写得很美,都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板书:六月西湖 热爱、赞美)3、西湖怎一个“美”字了得!这夏日的西湖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夏日西湖还怎样,这夏日西湖又怎样,真可谓怎样,你能选用今天学的两首古诗中的诗句填进去说说吗?课件出示:这夏日西湖_;(诗中的句子) 这夏日西湖_;(诗中的句子) 真_。(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比较,从而发现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去感悟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步的练习设计实际上是对本堂课的一个小结,也可以说是对西湖美景的一个精彩回眸,进一步强化西湖美景对学生的一种感染。】四、课后延伸。课件出示:收集描写西湖的诗词,描写春天的诗词,描写夏天的诗句词句,诵读积累。(提醒:别忘了要读一读,背一背哦)【设计意图:课后的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有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进行语言积累,同时也可以说是语文学习方法的一种渗透。】板书设计:古诗两首六月西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诗送林子方热爱 赞美云、雨、风、水 莲叶、荷花美不胜收自我点评:纵观本课的教学设计,及上课的反馈,我觉得其闪光点在于情境的创设和训练的恰当设计两方面,其不足主要表现为读得不够: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情境的创设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特色之一,在一开始的课堂导入时,我通过一组西湖美景的图片,配上优美典雅的古筝乐曲,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方位的西湖,学生观看了以后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古诗的欲望。在学习第一首诗时,我主要是从诗中的关键词入手,让学生想像阵雨忽来的奇景以及雨过天晴,天明水净的美妙意境。第二首的教学则是从“风光不与四时同入手”,直奔主题,直接理解后两句,通过播放荷花、莲叶的视频,一下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感受西湖六月的独特美景,学生的情绪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在其后表达训练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强烈。二、发挥的文本的“例子”功能,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训练。“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在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了“教文本”和“用文本”的关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学生的训练均等无处不在,如一开始的说西湖,到第一首诗中的想像西湖雨后的景象,再到第二首中的赞美荷叶和荷花和最后的赞西湖,这一系列的训练设计,都是对学生想像、思维和语言的有效训练,经常这样做学生的语言感悟、语言表达等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三、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