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复习题.doc_第1页
自然地理复习题.doc_第2页
自然地理复习题.doc_第3页
自然地理复习题.doc_第4页
自然地理复习题.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1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答:是一个两极比较扁平、赤道部分相对突出的椭球体2地球的内部构造。答:地壳,(莫霍洛维奇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分为陆壳和洋壳。大陆地壳由外向内依次为:风化壳,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大样地壳上部为疏松沉积物,中部为固结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上部物质因处于熔融状态而成为岩浆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地核:外地核呈熔融状态,而内地核却有可能呈固态。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层组成。第二章一矿物与岩石1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辨别:自然产生、无机的、固体、晶质结构、相对固定和均一的化学成分 性质:矿物光学性质包括透明度、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性质而成)、颜色(取决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及条痕。矿物的力学性质包括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并产生解理面的能力)、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不规则破裂并产生凹凸不平的形状)、弹性等。2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岩浆岩:依据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可分为酸性、中性、基性和超基性;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又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类。典型岩浆岩性质:花岗岩(是由显晶等粒的长石、石英和少量云母组成,具块状结构的深成酸性岩类);玄武岩(由非显晶构成的基性岩);橄榄岩(由显晶构成的超基性岩);闪长岩(有显晶构成的中性岩)。 岩浆岩结构与构造的区别:结构包括喷出熔岩因快速冷却不及结晶而形成的玻璃质结构;熔岩较慢冷却形成的隐晶质结构;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充分结晶而形成的显晶质结构,又分细粒、中粒、粗粒和伟晶结构;冷却速度先慢后快,先形成粗大晶体即斑晶,后形成细粒或微粒晶体即基质从而形成的斑状结构。构造主要有:因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粒度杂乱排列或分布不均匀而形成的斑杂构造;保留熔岩流动形迹,矿物与气孔定向排列而致的流纹构造;气体逸出后残留的气孔构造;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等。(2)沉积岩:形成:风化机械、滑雪、生物;剥蚀与搬运机械、化学;沉积机械、化学、生物;成岩压固、胶结、重结晶 分类: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粘土岩类:泥岩(固结好无层理)页岩(固结较好有良好层理)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主要为SiO2,质性坚脆,有机质,灰黑)石灰岩(方解石组成,碎屑、非碎屑,易形成喀斯特地貌)白云岩(白云石)(3)变质岩的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成为动力变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也发生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代表岩石为碳酸盐与中、酸性岩浆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性构造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广泛见于古老结晶基底及褶皱带(代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是区域变质与岩浆作用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质作用。一方面是高温使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熔体,另一方面是自深部分泌出富含钾、钠、硅的热液。熔体和热液与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各种混合岩(混合花岗岩)。3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1)沉积岩的岩相通常分为海相、陆相、过渡相三大类。地壳上升时岩相从海相向陆相转变,沉积物粒级增大,厚度变小,形成海退层序。反之,地壳下沉则形成海侵层序。(当地壳上升时,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为“海退”,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海退层位”。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为“海侵”,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海侵层位”。前面为特点)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典型过程:下降、沉积在下降、再沉积。辨别(特点):岩层相互平行,时代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呈递变状态。 假整合典型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剥蚀下降、沉积。辨别: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时代不连续(平行不整合),曾发生过沉积间断。故两套岩层的岩性和其中的化石群也明显不同。 (角度)不整合典型过程:下降、沉积强烈构造运动下降、再沉积。辨别: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成角度相交,上覆岩层覆盖在倾斜岩层或褶皱岩层之上。时代不连续,岩性和古生物特征突变;不整合面上往往保存有古侵蚀面。(2)地质构造 岩石产状(即岩石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空间的方位。)的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褶皱的类型:向斜和背斜。按轴面及两翼产状,褶曲可分为四类:a.直立褶曲(对称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对称,翼角大致相等;b.倾斜褶曲(不对称)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翼角不等;c.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其中一翼岩层形成倒转(老眼曾在上,新岩层在下),两翼相等或不到呢个;d.平卧褶曲(横卧褶曲):轴面水平或近乎水平,两翼岩层也近乎水平。一翼岩层正常,另一翼发生倒转。断层:岩块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断裂: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断层的主要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两则岩层相互分离,受张应力和重力作用。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由水平挤压力形成。平移断层: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作水平相对位移,断层面陡直,为较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形成。(3)大地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板块边界的类型:(4)火山和地震:火山喷发的类型:一是裂隙式喷发,而是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火山锥的类型和基本性质:盾形火山(基性岩浆喷发),锥形火山(中酸性岩浆喷发)火山分布:火山沿构造板块的边界呈带状分布。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 地震波类型:体波、面波。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强烈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传出的地震波首先到达震中的是纵波,使震中地区产生上下颠簸,然后横波传来,产生前后、左右的摇晃;最后是由震中沿地表往外传播的面波。)纵波P特点:可在固液体传播,传播速度大、周期短、振幅小。横波S特点:仅在固体内传播,传播速度较慢、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共分9个等级,震级每相差1级,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2倍。如: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或1000个5级地震。(按照震级大小,可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强震、大地震) 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有不同的烈度。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很多: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性能等。)(5)地壳的演变: 大陆演化过程:元古代:大陆为一整块寒武纪:四块陆地泥盆纪:三块陆地石炭纪:二块陆地二叠纪:一块联合古陆三叠纪:劳亚古陆(美、亚)、刚瓦纳古陆 二块大陆侏罗纪:三块大陆:美洲、欧亚、冈瓦纳古陆白垩纪:六块大陆:非、南极、南美洲、印、美洲、欧亚第三纪早期:七块大陆第三纪晚期:六块大陆地质年代表:相对时代据今年数/1000000a生物发展阶段主要构造运动宙代纪动物界植物界中国西欧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23人类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喜马拉雅山运动燕山运动印支运动华力西运动(或海西运动)加里东运动蓟县运动吕梁运动五台运动阿尔卑斯运动华力西运动(或海西运动)加里东运动新近代23.3哺乳动物时代古近纪65中生代白垩纪137爬行动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侏罗纪205三叠纪250上古生代二叠纪295两栖动物时代陆生孢子植物时代石炭纪354泥盆纪410鱼类时代半陆生孢子植物时代下古生代志留纪438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奥陶纪490寒武纪543海生藻类时代隐生宙元古代震旦纪1500低级原始动物太古代前震旦纪4600原始菌藻类时代基本上无任命第三章 地貌l 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l 构造地貌(内营力):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称为构造地貌或内营力地貌。l 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营力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条件的差异导致外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地貌类型及组合。l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物理风化: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一般不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造成物理风化的原因(1)岩石卸荷释重引起剥落席状节理。(2)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冰楔作用。(3)温度变化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球星风化。(4)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影响根劈。l 重力地貌:重力地貌主要发生在坡地,也称为坡地重力地貌,由坡地块体运动造成。使坡地发生运动的自然营力最主要的是重力和水的作用。 T = G Sin N = G Cos 当岩块静止则 = T = N tg 下滑力与物体重力及坡角成正比崩落:形成条件:(1)主要是坡度,当坡地由松散碎屑组成时,当坡度超过休止角后可出现崩塌,坚硬岩石组成的坡地一般要在5060度以上时方可形成。 (2)地质条件:主要指岩性和结构,如岩性差异、岩石节理等。 (3)气候条件:日(年)温差大的干旱地区、高山或高纬地区,冻融作用强烈地区。滑坡的形成条件:(1)斜坡的地貌特征:斜坡的高度、陡度和外形是决定滑动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如高陡的山坡或陡崖,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加大滑动力较小抗滑力。 (2)斜坡的物质组成和地质结构:岩层的构造面如层面、片理面、断层面、节理面等常成为滑动带的软弱面;特别当岩层结构面的倾向与坡面一致,岩层倾角又小于斜坡的坡角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下水的作用:地下水浸湿斜坡上的物质,可以显著降低其抗剪强度。l 流水作用和流水地貌:流水是形成陆地地貌的主要外营力之一,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这类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各类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流水作用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流水。l 喀斯特作用和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石芽与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喀斯特作用: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或改造作用。l 冰川作用和冰川冰缘地貌:冰川运动主要通过冰川内部的塑性变形和块体滑动来实现。冰蚀作用:挖蚀与磨蚀;搬运作用:被冰川搬运的碎屑物统称为冰碛物,巨大的砾石称为漂砾。冰碛物分为6种:表碛、侧碛、底碛、终碛。大陆冰川只有底碛和终碛两种。堆积作用:冰碛物结构疏松,堆积杂乱,无层理,磨圆度极差。冰川地貌包括冰蚀地貌:典型的冰蚀地貌包括冰斗、刀脊、角峰、槽谷、峡湾;冰碛地貌(由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冰碛丘陵、终碛垄、鼓丘;冰水堆积地貌;冰面地貌。冰缘地貌(冻土地貌):由冻融作用产生的地貌。冻融作用指冻土层中水分的冻结和融化,是冰缘地貌发育最活跃的因素,主要表现形式为:冻融风化、融冻扰动和融冻泥流。l 风沙作用:风沙地貌:是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成的地貌。(充足的沙源和多风的气候特点,使风沙作用强烈形成独特的风沙地貌)风沙作用包括风蚀作用、搬运作用、风积作用。吹蚀和磨蚀统称为风蚀作用。搬运作用主要是通过风沙流实现。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以下三种形式:悬移-悬浮空气中的流动、跃移-跳跃式运动、蠕移-沿地表滑动和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