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博士 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残余 肌松阻滞 作用对全麻患者术后 拔管 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姓 名: 闫红珊 学 号: 90101206 学 院: 北京大学 人民医院 专 业: 麻醉学 导 师: 杨拔贤 教授 副 导 师: 张 欢 副 教授 完成时间: 2009 年 4 月 残余肌松阻滞作用 对全麻患者术后 拔管 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博士研究生 闫红珊 导 师 杨拔贤 教授 副 导 师 张 欢 副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麻醉学 s 录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文 .言 .料与方法 .果 . .论 . .考文献 . .述 . . .谢 . . . .1 残余肌松阻滞作用 对全麻患者术后 拔管 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博士研究生 闫红珊 导师 杨拔贤 教授 副导师 张欢 副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麻醉科 中文摘要 目的 观察 全麻患者术 毕根 据 临床指征 拔 除气管内导管 后 , 残余肌松( 发生率以及 残余肌松阻滞作用 对全麻患者术后 拔管 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 08 年 9 月到 08 年 11 月 级 择期在 全麻 下行下腹部及四肢 手术的患者 124 例, 其中男性 46 例,女性 78 例。术前 测动脉血气,肺功能 。 常规 麻醉诱导 ,术中间断静注 维库溴铵 1 2持肌松。术毕保留气管内导管转入 麻醉医生判断符合 临床 拔管指征后 拔除气管导管,同时 观察并记录 患者 拇内收肌的 及 拔 管后 患者肌力恢复情况 。 分别于拔管后 1040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测定 肺功能。 根据 患者分为无残余肌松组( 和残余肌松组( R,, 分别 比较 二组患者 的 肌力恢复情况、动脉血气及肺功能 结果。 结果 124 例患者中, 78 例, R 组 46 例, 术后残余肌松发生率为 中有 58 例患者 在拔管前使用肌松 拮抗 剂 ,占 而 R 组 中 有 23 例 使用肌松 拮抗 剂 ,占 二组 患者肌松拮抗剂使用比 例有显著性差异( p 。 和 R 组术前 显著性差异( p 拔管后 10 40京大学博士论文 2 二组 显著低于术前水平 ( p 其中 为 R 组为 相应时间点 与 R 组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 。拔管后 10的 恢复至术前基础值的 R 组 可恢复至术前基础值的 二组 恢复程度有 显著性差异 ( p 拔管 后 40 的 恢复至术前基础值的 R 组 可恢复至术前基础值的 二组 恢复程度有 显著性差异 ( p 结论 以临床指征作为拔管标准,使 拔管后 残余肌松发生率明显增 高 。 术后以客观量化的监测 方法 评估 肌松 效应 ,常规、正确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 , 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 。 残余肌松阻滞作用 对全麻患者拔管早期呼吸功能 有严重影响, 为了确保肺功能和呼吸调节功能恢复正常,必须使患者 慎重拔管, 改善预后 。 【关键词】 残余肌松 肺功能 低氧血症 气管导管拔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 s To of in by To of on or g/ mg/kg to of to of On in of 5-s or on or to R, 京大学博士论文 2 in 0 0 of a 5 of in R 5 in of . he of of is of of of in 【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3 残余肌松阻滞作用 对全麻患者术后拔管 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2009 届博士研究生 闫红珊 导师 杨拔贤 教 授 张欢 副 教授 前言 1942 年, 肌肉松弛 剂 1首次成功地 应用于临 床 , 标志着 现代麻醉学进入 了 一个新 的 时代。 但 由于当时对肌松剂的药理作用了解甚少,且缺乏临床使用经验,使 得 由肌松剂的残余阻滞作用( 致 的 相关并发症频繁发生。 在全身麻醉中应用肌肉松弛药后,术后一段时间内神经肌肉功能没有恢复至正常水平。由于其造成 严重的呼吸抑制,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不断地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视 。 70年代中期, 28首先提出用 界定残余肌松 。但随后的研究发现 将 同于神经 肌肉功能完全恢复 并 不能保障临床工作的安全性 。 1997 年 29将 为 残余肌松 的判断标准,现已被普遍接受。 最近, 等观察了某医院一年内接受全麻的 7459 名患者,结果发现 肌松剂 作用逆转不完全是导致术后发生不良呼吸事件的重要因素 。 评估 肌松剂 的残余阻滞作用与呼吸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是临床麻醉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目前 来自 健康受试者及动物试验 的结果发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4 现: 残余肌松可导致 全麻 患者 术后 肌力减弱和肌运动失 协调, 导致 上呼吸道梗阻、误吸及 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可抑制呼吸中枢、颈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 , 导致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现阶段 ,针对残余肌松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残余肌松对全麻患者术后 拔管 早期呼吸功能恢复的影响 还没有一个 大规模的、 前瞻性的、随机的临床观察。 因此本研究 观察了全麻患者术后拔管早期肌松残余阻滞作用的发生情况,以及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为减少术后早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 08 年 9 月到 08 年 11 月 在北京 大学人民医院 择期全麻下行 妇科、 下腹部及四肢手术的 所有 患者 。 本研究共有 3 次对患者的筛选 : 术前对患者进行筛查,选择 级,年龄在 18 到 70 岁之间的 肺功能正常的 患者。 排除行急诊手术或上腹部、心外、胸科、神外手术,有神经肌肉相关疾病病史,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患有其他严重并存疾病, 术前服用了影响神经肌肉功能的药物 , 肥胖 ( 30kg/ 的 患者 。排除 手术时间小于 1 小时或大于 5 小时,且术中未追加维库溴铵维持肌松的患者 。 排除术后因其他原因不能配合的患者。 所有的患者都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同意参 加本研究并能够 在指导下 正确使用简易肺功能测量仪。 本研究 3 个月内共采集病例 162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5 例,经过排除后,有 124 例入选, 其中男性 46 例,女性 78 例。 2. 研究方法 前准备 术前 1 天 访视 所有符合研究条件的 患者,介绍围手术期程序,征得患者参加研究的同意,并 耐心指导患者正确使用 简易 肺功能测量 仪 ,尽量解答 患者疑问,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记录患者基础的肺功能各项指标及动脉 血气结果 (具体方法详见下文) 。 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护仪 ( 国)持续监测无创动脉血压、心 率、心电图和氧饱和度。 开通静脉通路,并静脉滴 注东莨菪碱 达唑仑 2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异丙酚 1 2mg/库溴铵 太尼 2 4 g/ 药物起效后行气管内插管, 气管插管成功后接 麻醉机( 司, 德国 ) 控制呼吸, 吸入氧浓度为 100%,调整呼吸参数维持呼 气 末二氧化碳在 30右。 麻醉维持 采用静 脉持续输注 异丙酚 4 6mg/瑞芬太尼 合吸入异氟醚 异氟美,雅培公司,美国) ,术中 间断追 加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术中持续监测无创动脉血压、心率、心电图 、鼻咽温 和氧饱和度,根据患者情况及手术需要酌情行有创动脉血压和中心静脉压( 测。术毕 ,患者保留气管内导管转入 测 及测量 研究人员核查 转入 加研究的 患者的各项信息,对于手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6 术时间小于 1 小时或大于 5 小时,术中没有追加维库溴铵 的患者排除在外。 患者 接麻醉机 ( 司,德国) 继续机械控制呼吸 , 并连接监护仪 ( 国)持续监测无创动脉血压、心率、心电图和氧 饱和度,同时连接 肺阻力 测 量 仪( 兰 )监测 并记录 潮气量,呼末二氧化碳浓度, 异氟醚呼出浓度 。由 一名 麻醉医师 根据 其 肌力恢复情况决定是否给予肌松拮抗 药物 ,如需要,则给予新斯的明 1阿托品 注 。由麻醉医师根据临床拔管指征判断患者是否满足拔管条件,指征包括神智恢复,能遵医嘱睁眼,握拳有力,抬头,潮气量 300空气情况下氧饱和度 94%并维持 10上。在 满足条件 准备拔管前,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X; 兰)测定患者拇内收肌的 ( 具体测量方法详见下文) 。 根据 将患者分为非残余肌松组( 残余肌松组( R, 。 拔管后患者处于半卧位,吸空气,监测 93%时,让患者做深呼吸,若 90%超过 15 秒,给予面罩吸氧,并做记录。 同时 由麻醉护士 对患者进行观察并记录肌力恢复的临床 指征 ,主要包括:听指令睁眼, 伸舌, 遵医嘱握拳有力持续 5s,抬头 坚持 5s, 抬上臂超过 肩部,抬腿坚持 5s, 潮气量 300察并记录拔管后 15患者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具体包括:判断患者是否有上呼吸道梗阻并需要干预(如使用口咽、鼻咽通气道),观察是否存在呼吸窘迫的体征(如呼吸频率 20 次 /分,三凹征,潮气量降低等),询问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或上呼吸道肌无力的主诉(如不能吞咽或讲话),临床有证据证明或怀疑发生了误吸,不能维持自主呼吸需二次气管内插管。若患者主诉疼痛可给凯纷 100芬太尼 50 100 g 静注,使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7 疼痛 分 3 分。 分别于拔管后 10 40量 二组 患者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具 体测量方法详见下文) ,记录患者的 指标参数。 量 用 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 X; 兰 )测定 拇内收肌的 。 将患者左臂外展 45 ,上臂和手掌固定于事先备好的木板上,但要求拇指可自由活动。 加速传感器固定在大拇指的远端指 间关节 。 两个 刺激电极 固定于腕部尺神经表面的皮肤上, 用超大流量 (50四方波形 激尺神经。用 2 个连续的 激 (间隔大于 15 秒 ),记录 2 次 的平均值。如果二者之间相差超过 10%,再做一次 做到 4 次 ),取最接近的二个值的平均值。 功能测量 使用简易肺功能 测量 仪( 英国 )对患者的各项肺功能指标进行测量。术前访视患者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肺功能测量仪,耐心讲解 必要时做示范以便 患者 能够竭尽全力做好每次 肺功能 测量。在测量时,患者处于半卧位,上身被抬高 30,测量 数据包括用力肺活量( 、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 最大通气量( 、最大呼气中 段流量( 呼气峰流速 ( 。一组肺功能包括 5果其中二次之间相差超过 30%,再做一组肺功能,取 一组中 最接近 平均数值 的 一次肺功能结果 。 脉血气测量 使用 动脉 血气 / 电解质分析仪 ( 000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8 美国 )对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进行测量。 术前在患者平静吸空气下用动脉血气针穿刺左或右下肢股动脉 采 血, 5送检进行 血气 分析。 拔管后 10 40如患者保留有创动脉压监测 管路,则用动脉血气 针经动脉压监测管路采血,立即进行血样分析,如患者无有创动脉压监测,则用动脉血气针穿刺左或右下肢股动脉采血,立即 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 3. 研究 仪器 名称 型号 生产公司 出产国家 加速度肌松监测仪 X 司 荷兰 麻醉机 德国 麻醉监护仪 美国 肺阻力测量仪 兰 动脉血气 /电解质分析仪 000 国 简易肺功能仪 国 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 中,正态分布计量资料 以均数 +标准差 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中位数 ( 4 分位数间距) 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9 率表示, 用 计软件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 的比较采用 非参数u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 为有显著性差异, P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 果 1一般临床资料 入选患者共 162 例,其中 18 例因为手术时间小于 1 小时或超过 5 小时, 12 例因为术中没有追加维库溴铵, 8 例因为术后不能合作而中止研究,最终共有 124 例进入数据统计分析。 其中 非残余肌松组 ( 78 例,残余肌松组( R)有 46 例, 各组 患者的 一般资料 及 术前的身体健康 状况无显著性差异( P 详见表 1) 。 2术中数据 手术时间, 术中低温持续时间 ( ), 术毕异氟醚呼出浓度, 手术部位以 及总进出量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详见表 2) 。 3 据 余肌松发生率 以及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情况 :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0 124 例患者中, 非残余肌松组 ( 78 例, 残余肌松组( R)46 例 ,拔管后 残余肌松发生率为 和 R 组患者拔管前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情况相比,分别为 58 例( 和 23 例( 50%) , 二组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详见表 3) 。 力恢复的临床指征: 拔管后, 和 N 组 患者在握拳有力坚持 5 秒、抬腿坚持 5秒、抬头坚持 5 秒、咳嗽有力 等临床指征方面 有显 著性差异 ( p ;而呼之睁眼、伸舌、抬上臂超过肩部 、潮气量大于 300 p 详见表 4) 。 所有患者中 握拳有力坚持5 秒的患者拔管前 能做到的患者的 腿坚持 5 秒的患者的 能做到的患者的 头坚持 5秒的患者的 能做到的患者的 咳嗽有力的患者的 能做到的患者的 合 功能的比较: 术前 二组 患者动脉血气中的 显著性差异( p 拔管后 10和 R 组患者的 降 了 较术前显著降低 ( p 详见表 5图1),同时 二组 患者 降幅度相比,也具有 非常 显著性差异 ( p ; 拔管后 40R 组和 R 组患者的 降了 较术前显著降低( p 见表 5同时 二组 患者 降幅度相比,也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拔管后 10组 的 较术前相比 有 显著性差异 ( p 拔管后 40组 的 本恢复到术前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拔管后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1 10 40与 R 组相比, 显著性差异( p 见表 5。 功能 的 比较: 二组 患者术前 比,无显著性差异( p 。 和 R 组患者拔管后 10基础值分别降低了 均较基础值显 著性降低( p同时 二组 患者 降幅度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拔管后 40和 R 组患者 基础值分别降低了 均较基础值显著性降低( p同时 二组 患者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表6图 2 和 R 组患者拔管后 10基础值分别降低了 均较基础值显著性降低( p 同时 二组 患者 降幅度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 拔管后 40和 R 组患者 基础值分别降低了 均较基础值显著性降低( p 同时 二组 患者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6 2 和 R 组患者拔管后 10基础值分别降低了 均较基础值显著性降低( p 同时 二组 患者 降幅度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拔管后 40和 R 组患者较基础值分别降低了 均较 基础值显著性降低( p 同时 二组 患者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62 和 R 组患者拔管后 10 均较基础值显著性降低( p 同时 二组 患者 降幅度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拔管后 40和 R 组患者 基础值分别降低了 京大学博士论文 12 均较基础值显著性降低( p 同时 二组 患者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p 6图 2 吸系统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中有一例发生了 严重的上呼吸道梗阻, 需托下颌及使用口咽通气道辅助通气。 其他呼吸系统不良事件未观察到, 其中包括 呼吸窘迫的体征(如呼吸频率 20 次 /分,三凹征,潮气量降低等),主诉呼吸困难或上呼吸道肌无力(如不能吞咽或讲话),临床有证据证明或怀疑发生了误吸,不能维持自主呼吸需二次气管内插管。 在 本研究中 ,术后 拔管 早期 所有 患者呼吸系统 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该患者属于 R 组, 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表 1:二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前身体健康状况 残余肌松组( R) ( n=46) 非残余肌松组( ( n=78) 性别 男 12( 24( 2=女 34( 54( 年龄(岁) 50(346Z=2) 3.2 t= 14( 32( 2= 32( 46( 吸烟史 12( 35( 2=京大学博士论文 13 酗酒史 7( 13( 2=心病病史 3( 2( 2=血压病史 15( 22( 2=尿病病史 8( 9( 2=血管意外病史 1( 1( 2= 表 2: 二组 患者术中资料的比较 残余肌松组( R) ( n=46) 非残余肌松组( ( n=78) 手术时间( 180( 130 180( Z=术部位 下腹或盆腔 31( 49( 2=肢 15( 29( 输晶体液( 1500( 1100 1200( 1000 Z=胶体液( 500( 0 500( 0 Z=计失血量( 150( 90 175( 50 Z=中尿量( 300( 200 250( 100 Z=管前异氟醚的呼出浓度( %) Z=中低温( 11( 13( 2= 3: R 组使用肌松拮抗剂的比较。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4 非残余肌松组( 残余肌松组( R) 使用 58( 23( 2=使用 20( 23( 合计 78 46 表 4: R 组和 拔管后肌力恢复的临床指征的比较。 非残余肌松组( 残余肌松组( R) 呼之睁眼 77( 45( 2=舌 73( 42( 2=上臂超过肩部 74( 40( 2=拳有力坚持 5秒 63( 18( 2=腿坚持 5秒 57( 19( 2=头坚持 5秒 54( 8( 2=嗽有力 58( 11( 2=气量 大于 3003( 34( 2= 5二组 患者 变化(单位 组别 术前 拔管后 10管后 40残余肌松组( 残余肌松组( R) # # 与术前相比, #代表组内差异, # p # p *代表组间差异, * p * p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5 表 5二组 患者 变化(单位 组别 术前 拔管后 10管后 40残余肌松组( 余肌松组( R) 术前相比, #代表组内差异, # p # p *代表组间差异, * p * p 表 6二组 患者 不同时间 变化(单位 L) 组别 术前 拔管后 10管后 40残余肌松组( 残余肌松组( R) # # 与术前相比, #代表组内差异, # p # p *代表组间差异, * p * p 表 6二组 患者 不同时间 变化(单位 L) 组别 术前 拔管后 10管后 40残余肌松组( 残余肌松组( R) # # 与术前相比, #代表组内差异, # p # p *代表组间差异, * p * p 表 6二组 患者 不同时间 变化(单位 L)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6 组别 术前 拔管后 10管后 40残余肌松组( 残余肌松组( R) # # 与术前相比, #代表组内差异, # p # p *代表组间差异, * p * p 表 6二组 患者 不同时间 变化(单位 L/s) 组别 术前 拔管后 10管后 40残余肌松组( 残余肌松组( R) * * 与术前相比, #代表组内差异, # p # p *代表组间差异, * p * p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7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8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9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1 讨 论 手术麻醉后 呼吸系统不良事件(低氧血症、上 呼吸 道梗阻、误吸、肺部感染 等) 的发生与患者的安全密切相关,虽然麻醉、手术过程中有许多因素能影响呼吸功能的恢复,但肌松剂的应用及其残余阻滞作用被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评估肌松剂的残余阻滞作用与呼吸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是临床麻醉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3对不同肌松程度的 清醒健康受试者 进行肺功能指标的测试, 结果显示 关,平均 , 降至基础值的 89%, 别为基础值的 70%和 64%, 别为基础值的 87%和 80%; 当 复到 100%时 , 可恢复至 93%。除 的其他相关研究 结果同样表明残余肌松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机体的呼吸功能,但这些研究 大多来自于健康受试者及动物试验,对于手术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相关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最近, 等观察了某医院一年内接受全麻的 7459 名患者,结果发现肌松剂作用逆转不完全是导致术后发生不良呼吸事件的重要因素。 研究 对象虽然是手术患者,但仅 证明 了术后残余肌松与不良呼吸 事件密切相关 , 并 没有对 两者的相关性是如何产生的作出研究。 本研究 观察了全麻 患者术后拔管早期残余肌松的发生情况 以及 证实了残余肌松在多个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对呼吸功能 产生 影响,为减少术后早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供 了 理论依据。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2 断标准及 发生率 余肌松的 诊断标准 由于残余肌松 可以 造成严重的呼吸抑制,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不断地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视,对 残余肌松 阻滞 作用的诊断标准 也在不断演变更新。 70年代中期, 3首先提出用 认为 一诊断标准被广大麻醉医生普遍接受,并沿用了 20年。但近年来,陆续有临床报道,即使 有部分患者伴有握拳无力、上下门齿不能对咬,复视、视觉障碍及全身肌肉乏力。在 我们的研究 中, 对一些常用的判断肌力恢复的临床指征与 现可以做到握拳有力坚持 5秒、抬腿坚持 5秒、抬头坚持 5秒和咳嗽有力的 绝大多数 患者的 不能很好的完成以上动作的 大部分患者的 于 其中绝多数都达到了 然 将 不能保障临床工作的安全性 。 所以,此次研究结果与 5等最近的一份研究报道中建议以 本研究 以 将患者分为 组 , 结果发现, 尽管 与 呼吸功能以及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和低氧血症等方面 都有显著性差异。 这与 近些年 的 相关 研究和观察 结果相似。多项研究 表明, 即使不存在镇静药或阿片类药的残余作用 ,当吸气气流也会受损 15,在 19、 20、上气道梗阻 20、缺氧刺激的通气调 节功能减低以及其他令人不快的症状和体征 15等 。 因此 鉴于残余肌松对呼吸功能影响的复杂机制,以 3 力 恢复的标准更为合适 。 但在 临床工作中,麻醉医生主要通过观察 患者在全麻恢复期的肌力恢复情况 , 如睁眼、举手、握拳、抬头坚持 5s 或抬腿坚持 5s、潮气量、最大吸气负压等 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显著的残余阻滞作用。 我们的研究发现, 一些临床指征包括呼之睁眼、伸舌、抬上臂搭到对侧 肩部、潮气量大于 300 R 组和 患者中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即使可以完成以上临床试验,仍有部分患者的 小于 在发生残余肌松阻滞的危险。 虽然其中有一些临床指征,如 握拳有力坚持 5 秒、抬腿坚持 5 秒、抬头坚持 5 秒和咳嗽有力 , 在 R 组和 患者中有 显著性差异 ,但在完成这几项临床实验的患者中,仍有 极少数的患者的 说明,以上临床指征可以认为是 判断肌力恢复的较敏感 的指标,但同样存在发生残余肌松的危险 。 这一结果与 12在一篇综述 中 的观点一致: 这些主观上对神经肌肉功能恢复的临床评估并不能排除发生残余肌松的危险,只有对神经肌肉功能进行客观定量的监测才能降低残余肌松的发生率。因此, 这些 方法虽然简便易行, 但与客观定量监测相比可靠程度较差,根据 临床经验判断肌力恢复而拔出气管导管,将置患者于危险的境地,只有对肌力进行客观、量化地评估,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残余阻滞的发生。 余肌松的发生率 根据残余肌松诊断标准,各个文献中 残余肌松的发生率 并不一致,可能由于每个 作者采用的监测方法、肌松剂种类和剂量 的不同 以及是否进行肌松拮抗 导致的 。 本研究 中所有患者在术毕不常规给胆碱酯酶抑制剂,并根据临床指征判断肌力恢复情况,结果发现, 124 例患者中 患者有 46 例,术后残余肌松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4 发生率为 在其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陶瓷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协作应用研究-洞察阐释
- 鼻过敏与职业暴露关系-洞察阐释
- 智能设备的语音唤醒技术研究-洞察阐释
- 贸易数据隐私保护技术-洞察及研究
- SAX解析技术在文本可解释性中的创新应用-洞察阐释
- 基因表达谱与代谢组的关联分析-洞察阐释
- 社区记忆的传播路径研究-洞察阐释
- 区域水资源生态修复与智慧化管理结合-洞察阐释
- 老年患者居家护理-洞察阐释
- 总集编纂传统:《广文选》《文选》的研究与传承
- 2024年琥珀课件:探索琥珀中的生命奥秘
- 债权转让协议书范文范本下载电子版
- 代理记账业务内部规范(三篇)
- 皮影教学课程设计
- 会计师事务所职业道德规章制度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混合计算题200道及答案
- DB13-T 5723-2023 主要农作物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南
- 西安汇知初级中学数学新初一分班试卷
- 阿米巴经营模式协议书模板
- 2023年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六三制)
- 项目资金投资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