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市场与政府学习目标 掌握判断资源配置效率与否的标准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表现 明确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方式和限度 试着分析市场与政府的关系1.1 市场机制与市场效率1.1.1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什么是市场经济?萨缪尔森认为:“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或劳务价格和交易数量的机制。”换言之,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价格、供求关系变化和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着经济的运行。这些经济规律之所以能产生作用,是通过相应的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所谓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各种市场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联系与作用。市场机制的特点是:(1)具有利益制约性。市场机制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市场上各个利益不同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得失来发挥作用的,离开了经济利益的制约,也就没有市场机制的存在。(2)具有内在性。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由各个市场要素的内在功能和市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导致的。(3)具有相互制约性。即各市场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起作用,都会一环扣一环地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运行机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1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价格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两部分。价格形成机制是指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应当使绝大多数能够进入市场竞争的商品、服务和要素的价格,由企业主要依据市场供求状况来自主定价。价格调节机制表现为商品价格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价格与其他经济活动的相关性,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形成的市场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绝大多数价格能够在公开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依据供求变化而波动。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敏感、最有效的调节机制,价格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价格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价格的变动可以调节需求与供给,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价格机制可以指导商品生产者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因为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求变动直接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市场价格的变动又直接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商品生产者必然投资于生产那些价格高从而盈利大的商品,而正在生产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则会扩大生产规模;反之,对那些供过于求而使市场价格下降、盈利小的商品,商品生产者便要转产或缩小生产规模,这些情况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2)价格机制是商品生产者的竞争手段。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在同样质量的前提下,谁的价格低,谁的商品市场需求量就大,谁就可以占有更多的市场,所以商品生产者总要设法降低自己的商品价格以增强竞争力。这就要求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成本,其结果是节约了社会劳动和资源。(3)价格机制可以使消费者改变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在消费水平一定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总是同该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低成反比的变化。价格的涨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量和需求规模。此外,当某种商品市场价格上涨,消费者也可能放弃对该商品的需求,转而购买功能相近且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导致需求方向和需求结构的变化。(4)价格机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从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动信息中了解市场商品的供求状况,进而干预市场活动,以避免由市场自发调节所引发的巨大经济波动,使市场供求趋于平衡。要使价格机制的上述四方面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商品的价格必须完全由市场竞争决定,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不存在垄断价格或人为地制定价格。价值规律是指,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企业拥有定价自主权。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凡是能够进入竞争性市场的商品和劳务,都要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定价,实行市场调节。(2)市场体系发育充分。市场体系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场所,价格要在竞争中发挥其配置资源的职能,就需要经济的市场化,市场交易规则及市场组织的制度化都发展到一种相当高的程度。为了保证市场交易的契约化、规范化,一套公开竞争、统一完备、现代化的市场体系,是市场价格合理形成和有效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3)政府价格调控有力。市场形成价格虽然有高度灵活和自动调节的优点,但也有滞后性和盲目性的缺陷。因此在发挥价格机制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法律等综合调控手段规范价格运行秩序,控制价格总水平,来矫正、弥补市场价格机制的不足,使之更有效地作用于社会资源配置。2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之间普遍的经济联系,体现为他们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较量的过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以及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是竞争产生的内部原因,商品供求关系及其变化则是竞争产生的外部原因。竞争包括生产经营者之间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展开的销售竞争,也包括消费者之间为争取使用价值最大化展开的购买竞争,还包括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竞争机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同其他市场机制紧密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所有的市场机制都要通过竞争机制起作用,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调节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都要通过竞争机制才得以实现。竞争机制可以促使市场经济主体对市场价格信号作出灵敏反应,从而努力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竞争机制还可以促进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有利于解决市场供需矛盾。另外,竞争机制是整个市场机制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竞争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是必须保证市场具备竞争机制运行的条件,即各市场经济主体应是有着各自利益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各市场经济主体必须处于平等的地位,实现平等竞争。所谓平等竞争,是指竞争者按统一的市场价格取得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的机会均等;按市场价格出售和经营商品;平等地承担各种税负。3供求机制供求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换活动中,供给和需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供求机制通过商品价格作为中介发挥作用。它对经济运行的调节表现在: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会上升,从而刺激供给,限制需求;反之,价格会下降,从而刺激需求,限制供给。可见,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上商品价格的涨落,进而又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增减。供求机制具有平衡、协调市场供求矛盾运动的功能,对市场经济活动起引导和支配的作用。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的作用。供求机制不仅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环节有调节作用,也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价格不是影响供求关系的唯一因素。供给的变化还取决于生产能力的增强、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期等;需求的变化还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趣味的变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市场机制除上述几种外,还有信贷利率机制、工资机制等,这些机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分别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调节作用;但这些机制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互相依存、互为因果,彼此通过对方而得以实现。也正是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它们的调控功能得以实现。1.1.2 市场效率的判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希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市场效率是指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效率。那么衡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是否最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呢?理论界对此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当资源使用无浪费现象时,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第二种认为,当经济社会能达到用最低的成本生产人们所需要产品的状态时,市场效率达到最优。第三种认为,市场最有效率是指在既定投入和技术条件下,资源的利用能带来最大可能的满足水平的状态。 只有当资源配置既具备效率原则又体现公平原则时,资源配置状态才是最优的。衡量资源配置效率与否的标准是帕累托效率,衡量资源配置公平与否的标准是洛伦兹曲线。1帕累托效率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认为,如果某种改变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加了,这种改变就是有利的;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这种改变就是不利的;如果使一部分人的福利得到提高的同时却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降低,就不能认为这种改变是有利的。帕累托认为,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状态是指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如果一种改变有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又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这种状态就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资源配置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那就需要改进资源的配置,至少可以使其中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同时又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 如图1-1所示,假定社会中只有两个人A、B,社会有限的产品和劳务在他们之间分配。横轴表示A的福利,纵轴表示B的福利,福利水平取决于各自消费的产品和劳务。曲线WW表示A、B两人的福利水平的各种可能组合,称作福利边界;边界上任意一点表示其中一人的福利水平既定时,另一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福利水平。曲线内的点是可能的福利水平组合,曲线外的点(如C点)是任何资源配置方法都无法达到的福利水平组合。图1-1 福利边界与帕累托最优假设福利组合是D,则这种资源配置是低效率的。因为从D点到E点,A、B两人的福利都可以达到更高水平;在E点,两人的福利达到资源限制内的最高水平;沿曲线WW移动到任何一点,都会引起其中一人福利水平降低、另一人福利水平升高。所以,曲线WW上的任一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包括三个方面,即交换的最优、生产的最优以及生产和交换的最优。(1)交换的最优条件。如果交换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产品的任何新的交易都会至少降低一个人的满足水平时,这种状态就是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两个使用该两种商品的消费者来说是相等的,即。此时,所有消费者的满足均达到最大化。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就是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2)生产的最优条件。如果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产要素的任何一种重新组合都会至少使一种产品的产量下降时,这种状态就是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对于用来生产两种产品的两种生产资源来说,就是它们的每一组合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是指保持产量水平不变时,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只要两个生产者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就可以进行投入量的替代,这样就能增加一种产品的产量而不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甚至两种产品的产量同时增加。只有当两个生产者的每一组生产资源投入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时,这种替代才会停止,这时便达到最有效率的生产,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条件。(3)生产与交换的最优条件。当整个社会的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同时得到满足时,那么整个社会就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任何两种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这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即。边际产品转换率MRT是指在资源数量和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生产时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数量。帕累托的最有效率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只有在无交易费用和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帕累托最优方可实现。这种理想化的市场结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市场中存在众多买者和卖者,他们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并且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2)同一市场中,不同卖家的产品同质且无差异。(3)各种资源均可自由流动。(4)所有信息明确、公开。专栏1-1:帕累托及其学说帕累托(V.Pareto,18481923),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1867年,他获得数学和物理科学的学位。1889年,他萌发了将数学用于政治经济学的兴趣。1891年10月15日巴黎的双月评论发表了他的文章,题为意大利经济。该文因其尖锐批评意大利政府的经济政策而闻名,文章的发表在意大利国内外引起抗议和争论的风暴。然而,帕累托继续大胆发表文章和作演讲以攻击意大利的经济政策。他出版了一本名为保护主义及其影响的18页的小册子。1893年,帕累托被聘为洛桑大学政治经济学副教授,第二年成为正教授。他在外贸理论(1894)和收入分配法则(1895)上都有重要贡献。18961897年,他的重要经济学著作两卷本政治经济学讲义出版。该书坚决主张一般用于研究自然科学的标准同样应该用于研究经济。1905年,帕累托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教程,该书仍然关注经济人问题。基于“不论是谁要想对社会事实进行科学研究,他必须重视现实而不是抽象原理之类”的考虑,他放弃了经济学而专注于社会学。对于帕累托来说,社会学似乎对理解人的行为和为研究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帕累托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包括:(1)提出序数效用概念,并由此得到经济均衡条件,这后来成为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2)定义了帕累托最优或效率概念;(3)提出了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资料来源:帕累托纪念网页;科曼(1996);布西诺(1996)2洛伦兹曲线衡量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状态,仅仅衡量效率高低是不够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下,有可能出现极少数人掌握着绝大多数资源而大多数人拥有极少数资源的情况,这样的资源配置不能被称作最优状态。为此,要引入公平原则。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该曲线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他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如图1-2所示。图1-2 洛伦茨曲线图1-2中横轴OH表示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划分)的累积百分比,纵轴OM表示收入的累积百分比,弧线OL为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线OL。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HL,也不是45线OL,而是像图中这样向横轴突出的弧线OL,尽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将洛伦兹曲线与45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线之间的面积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它是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被认为收入分配近乎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被认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被认为比较适度,超过0.4被认为近乎绝对不平等。专栏1-2:19802010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 表1-1所示为19802010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表1-1 19802010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年 份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城镇人口比重农村人口比重全国人均收入/元城镇人均收入/元农村人均收入/元基尼系数19800.173 20.240 70.193 90.806 1245.61477.60191.330.315 119810.209 20.240 60.201 60.798 4277.15500.40223.440.297 619820.204 50.241 70.211 30.788 7323.56535.30270.110.275 019830.205 00.241 60.216 20.783 8363.62564.60309.770.259 219840.227 50.243 90.230 10.769 9419.50652.10355.330.263 919850.237 60.226 70.237 10.762 9476.19739.10397.600.259 319860.224 10.304 20.245 20.754 8536.88900.90423.760.321 619870.227 80.304 50.253 20.746 8594.871 002.10462.550.325 819880.230 70.302 60.258 10.741 9705.781 180.20544.940.325 219890.225 90.309 90.262 10.737 9800.911 373.93601.510.338 619900.235 40.309 90.264 10.735 9902.251 510.20686.300.332 019910.242 50.307 20.269 40.730 6970.581 700.60708.600.349 819920.253 60.313 40.274 60.725 41 118.762 026.60784.000.369 319930.272 40.329 20.279 90.720 11 376.282 577.40921.600.394 319940.318 00.321 00.285 10.714 91 857.833 496.201 221.000.403 519950.288 00.341 50.290 40.709 62 348.984 283.001 577.700.394 719960.303 40.322 90.304 80.695 22 771.994 838.901 926.100.374 619970.307 90.328 50.319 10.680 93 025.895 160.302 090.100.373 719980.323 00.336 90.333 50.666 53 203.255 425.102 162.000.382 719990.295 00.336 10.347 80.652 23 425.495 854.022 210.300.388 620000.245 10.364 70.362 20.637 83 653.846 280.002 253.400.395 1续表 年 份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城镇人口比重农村人口比重全国人均收入/元城镇人均收入/元农村人均收入/元基尼系数20010.255 70.369 90.376 60.623 43 993.836 859.602 366.400.405 020020.306 80.344 10.390 90.609 14 444.157 702.802 475.600.425 320030.315 00.355 10.405 30.594 74 908.958 472.202 622.200.436 120040.323 30.344 60.417 60.582 45 564.879 421.602 936.400.434 320050.319 20.350 70.429 90.570 16 277.5310 493.003 254.900.434 120060.326 00.349 40.443 40.556 67 100.3611 759.503 587.000.438 120070.322 90.349 60.458 90.541 18 374.7513 785.804 140.400.438 520080.328 90.353 60.469 90.530 19 713.0915 780.764 760.620.439 120090.324 80.360 90.483 40.516 610 644.8617 174.655 153.170.438 020100.347 30.355 00.499 50.500 512 064.4819 109.445 919.010.438 0资料来源:田卫民中国基尼系数计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人文杂志,2012(2):56611.2 市 场 失 灵市场是买卖双方共同决定一项产品价格的场合。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供需均衡,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然而,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的建立是由一系列的假设在内的,但实际上,经济运作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完全符合市场竞争的假设,因而就有了市场失灵。1.2.1 市场失灵的原因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概括起来,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1信息不对称在现实的经济社会里,市场信息不仅是不充分的,而且还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买方与卖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另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少一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分为以下两种情形。(1)卖者比买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例如,旧货市场是卖者比买者掌握更多信息的典型例子。在旧货市场上,买者只有把旧货买回去,并且经过使用以后才能真正了解旧货的实际质量和所隐藏的缺陷,因而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2)买者比卖者掌握更多的信息。例如,保险市场是买者比卖者掌握更多信息的典型案例。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是根据一般人或其财产发生事故的概率计算出来的。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或自己的财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极小的人,他们不会购买保险单,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或自己的财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较大的人,他们才会购买保险单。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信息同样是不对称的。案例1-1:信息不对称催生操作空间自高盛前雇员在公开发布的辞职信中谴责高盛后,投行的“有毒文化”一时间成为外界议论的焦点。不少评论认为,在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投行圈内,高盛绝非个案。对此,外资投行又有何看法呢?德意志银行亚洲区投资银行主席蔡洪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会对高盛事件 发表任何评论,但他认为,对投资银行来说,客户是十分重要的,“皮之不存,毛将焉 附”。他强调,投行应以服务客户为第一位,如果不把客户放在第一位,投行就没有生存的机会。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戈尔曼上周五表示,“无论在何时何刻,总会有一些人对我感到不满、对公司感到不满、对董事会感到不满、对公司的政策感到不满,但是我们相信,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他表示,已经告知旗下员工不要对“高盛事件”进行传播。“我认为,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这种文章显然是不公平的。”他说。来自投行人士的这些评论似乎暗示,对于此类事件业内人士早已心照不宣。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现实中可以看到的是,投行的自负与傲慢随处可见。 但对于外界的谴责,投行人士也有自己的“委屈”和“道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美国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有时候,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生意,给客户作出一些承诺的做法是合理的(虽然后来没有实现),也是必要的。”上述投行人士还透露,在投行中,所谓的给客户的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其实也就是对不可知的行业前景做一个乐观、空泛的预测,反正客户也会“愚蠢”地全面接受。另一位来自投行内部的不愿透露姓名人士也透露,投行人士相对专业,面对不太专业的客户,信息不对称的确给了他们很大的操作空间,信息的不对等也导致了地位的不对等。招商证券(香港)投资银行业务董事总经理温天纳也同意此观点,但他认为,虽然投资银行利用信息不对称掌控了很大的控制权,但是很难判定孰对孰错。以发行债券为例,价值高低的判断因人而异,在客户看来,可能价格偏低,但在投行人士的眼中却可能相反。金融危机以来,华尔街屡屡有丑闻曝光。继雷曼有毒债券、庞氏骗局之后,高盛的这桩丑闻已不算什么新鲜事,也许对投行来说很难用道德上的尺子去衡量对错,但是行为上的不检终究会留下污点,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资料来源:新华网,2012-03-192竞争不完全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前两种市场称为有效竞争或完全市场,即可以实现有效的竞争,政府不必干预。后两种称为无效竞争或不完全竞争市场,由于一个或几家企业控制了市场时,竞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市场机制无法正常发生作用,就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有效竞争,即价格由供求关系自发决定,可以反映供 求的变动情况并调节供求,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但在寡头和垄断市场上,供给并不由 市场决定,垄断企业可以控制产量,并通过调节产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价格。例如,减少产量使供给减少,价格上升。此时,产量低于竞争条件下能够实现的水平,不能 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其次,由于产量没有达到适度规模,平均成本也不会最低。另 外,由于缺乏竞争的压力,垄断企业不会努力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这也会造成效率的损失。3公共产品人类社会所需的商品和服务,按照需求主体和供给渠道的不同,可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两大类,它们的具体区别将在本书第2章作详细介绍。公共产品是指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各种产品或劳务的总称,具有如下特点。(1)非竞争性,即公共产品消费的增加不会引起消费者之间的竞争。简单来讲,意指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例如,路灯不会因为路上行人的多少而改变它的成本;广播节目听众的增加不会引起该节目制作成本的增加;多一些乘客并不会引起汽车或火车造价的提高。(2)非排他性,即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使用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产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而与此相反,私人产品的享用具有排他性,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款后,他人就无权享用该产品。公共产品无法排除社会其他成员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要排除社会其他成员在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3)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如国防),无论你是否愿意,要么向所有人提供,要么不向任何人提供。如果提供,它所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在整个社会里。4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其他个人或企业,但其他个人或企业并没有因此而支付任何成本或得到任何补偿。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它有一个重要前提: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生产或消费行为不会对其他人的经济福利造成影响。但是事实上,这个重要前提却经常受到破坏,即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行为经常损害其他人的经济福利,而导致市场的低效率。例如,一些生产型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却不考虑由此带来的废气、污水、噪音等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当经济当事人的生产或消费行为对其他人的经济福利造成影响时,就产生了外部效应。按照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外部效应对其他个人或企业所产生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或者称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详细内容将在本书第3章一一介绍。案例1-2: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外部性与市场失灵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他一边欣赏风光,一边对同伴说: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之处,称为“市场失灵”。将近70年后,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这时已是电气机车)上见到窗外的禾田,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就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说,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这同样是市场经济所无能为力的,也称为“市场失灵”。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看,火车通过农田无论结果如何,都说明了市场经济中外部性的存在。资源来源:梁小民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外部性与市场失灵,2000-07-071.2.2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的形成垄断是某个行业集中在一个操纵者手中,由于消费者大量的需求,而垄断者为了自己最大的利益,投放市场的产品必然小于市场的需要。经过长期的需求积压,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而消费者必然不惜抬高物价来购得所需的产品。垄断者就有不断的利润增加值,不断的恶性循环,市场就不会沿着有效的轨迹运行,严重时直接导致失灵。垄断主要有两种类型:市场垄断和自然垄断。在垄断的条件下,垄断厂商通过控制产量、提高价格的办法获得高额利润,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对整个社会效率来说是一种损失。垄断的形成有多种原因:(1)对关键性资源或关键性原材料的控制或占有。许多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某些关键性资源,如果厂商实现了对某种产品生产所需的关键资源供给的控制,从而也就使其他厂商无法进入该领域生产同类商品,在此情况下就会形成垄断。(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形成自然垄断的重要原因。某些行业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只有在产量很高或生产规模巨大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生产的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行业只有一个厂商来经营,则生产成本可能会更低,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处于自然垄断的企业虽然可能会降低成本,但却排斥了竞争。因为自然垄断企业一旦实现了最优生产规模,其产量就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从而形成行业壁垒,使其他厂商难以再进入该行业,于是就形成了自然垄断。(3)专利制度。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专利制度。在此情况下,如果某企业拥有了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权,那么该企业就可以在一定期间内独家生产该种产品,从而形成垄断。为了防止这种垄断的发生,专利权一般都有一定的期限。(4)准入制度。为了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或经济安全,政府会对某些行业,例如军事工业、通信行业、银行业等实行准入制度。政府一旦对某些行业实行准入制度,就会导致该行业的垄断。(5)生产集中。市场竞争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垄断。2公共产品的缺失公共产品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人们可以不花钱购买就可以消费,即“搭便车”现象。这样公共产品就没有交易,自然也就没有市场价格,生产者大多不愿意生产,而公共产品又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这时,仅靠市场调节就无法提供足够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以消费者的偏好为依据的,对于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则根本无法进行资源的分配。对于公共产品的消费,单个消费者恰恰无法如消费私人产品一样准确理解自己的偏好;即使了解,处于“搭便车”的心理也会隐瞒或低报自己偏好的程度,从而导致市场无法反映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偏好。完全依靠市场体系,消费者往往得不到合乎社会需求的供应量。3公共资源的浪费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哈丁(Garrit Hadin)提出了“公地悲剧”的概念。公地悲剧实质上就是公共资源的浪费,它的产生和公共资源消费上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分不开的。公地在此处可以看作一种准公共产品,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不具备排他性。消费上的竞争性说明每个在公地上消费的人的活动都有负的外部性,即每个家庭的牛在公有地上吃草时都会降低其他家庭可以得到的草地的质量,只考虑自己利益的家庭在放牧时不可能考虑这种负外部性,而消费的非排他性又无法抑制每个消费者的这种负外部性,结果公地上放牧的牛的数量必然迅速超过公地的承受力,从而公地悲剧必然产生。4收入分配的不公以市场机制为前提的收入分配,是由市场上的力量关系、个人能力、继承财产的多少、利用教育机会的可能性以及在社会上的灵活性等方面决定的。因此便产生了各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无论是从社会公正、社会稳定,还是从经济效率来看,均是不理想的。(1)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方面遵循按资分配的原则,或按生产要素分配。从而社会中占有多数生产要素的富人就能获得更多生产成果,而占有少数生产要素的穷人获得的生产成果则较少,即“富者更富,穷者更穷”。(2)市场机制调节下公共产品的提供存在不充分和不均衡的现象。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较多的公共产品(如教育资源),同时当地的人们由于收入水平较高也可以支付得起较多公共产品的消费;相反,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公共产品的提供匮乏。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平均受教育程度较高;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人们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从而前者比后者拥有更多就业发展机会,生活水平也更容易提高。简言之,地区间发展条件的不同,进一步导致发达地区更发达、贫困地区更贫困。(3)垄断的存在使得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也恶化了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公现象。案例1-3:缩小收入差距势在必行图片来源:人民网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增长和百姓预期存在差距、低收入者劳动报酬偏低收入话题每一次被提起,都牵动着社会的神经。作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参与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认为,解决收入分配的出发点应该着重放在提高劳动报酬上。只有用合理的劳动报酬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分蛋糕中占有更多的优势,社会财富的蛋糕才能做得更大。李凤其和妻子都是环卫工人,十几年前他们离开安徽老家来到上海,这么多年来,由于收入微薄,他们一直不能把儿女接到身边。2011年,上海市出台了“23号文件”,这份文件的核心就是建立环卫工人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这让李凤其和工友们的工资得到了提高,平均每名工人的月薪达到2000元左右。加薪后,李凤其两口子一个月有了4000元的收入,这让他们有了底气,把远在安徽的儿子和女儿接到了身边。苏海南指出,2012年年底,我国将有70%已建工会组织的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一比例在2013年将达到80%。“当前,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分配差距在拉大,尤其城乡分配不公,这是分配秩序不规范的表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建议,要格外重视“提低”。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制定收入分配改革的整体方案。在未来,提高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将成为收入增长的主要突破口。在河南省叶县,记者见到了一家合作社的负责人卫明阳,他一共流转了157户农民的3 180亩土地,除了给农民的钱和粮食,他每年还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2011年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人均增收30%。在我国,流转土地成立合作社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既提高了收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还让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和水平大大提升。与此相伴的是,近年我国给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补贴”资金不断增加,2011年总额高达1 406亿元。在系列政策的利好下,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达到6 977元,增量超过1 000元,创历史新高;增幅超过11%,是自1985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乡收入差距也从2009年的3.33倍,缩小到了2011年的3.13倍。专家指出,居民收入增加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来源:2011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达11 659.31亿元,比2010年增长30.7%;2011年,个税起征点从2 500元调整至3 500元,大约会减少100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让利于民;2011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高10%,达到1 531元,这是连续第8年上调。“说到中国收入分配格局,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模型经常被作为理想的目标。”宋晓梧指出,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把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伴随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过程。这就需要大力提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让低收入者向中等收入者靠拢;提升劳动技能和自主创业,让中等收入的人群增加。同时,要加紧解决垄断行业过高收入等不合理现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资料来源:杨亮如何缩小收入差距人民网5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当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比另一方知道得更多时,便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例如,二手车市场率先成交的是质量较次的旧车,而不是质量较好的旧车。因为二手车市场按车的平均质量定价,质量较好的旧车其质量高于价格,车主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而质量较差的旧车其质量却低于价格,该市场就会充斥质量较差的旧车。旧车交易就不像一般的商品市场那样,交易的序列按质量由高向低排列,而是由低向高排列成交。保险市场也是如此,保险公司希望获得较为健康的客户以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可实际上相对病弱的客户更有投保的积极性,于是保险公司往往拥有的客户不是由健康向病弱排列而是倒过来,这就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换句话说,就是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以财产保险为例,一旦人们办理了保险,他们往往会因此故意地或不自觉地忽视日常的保管工作而让保险公司承担更大的风险。一个人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之后,将不再像以前那样仔细地看管家中的财物了,因为保险公司会补偿他的财物损失。更极端的,有人甚至自己故意造成意外灾害来骗保,因为保险公司很难确认人们是否因投保而产生了“隐蔽行为”。保险公司面临着人们松懈责任甚至可能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引致的损失。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讲究合同关系。以签订合同的时间为界限,逆向选择是“合同前的机会主义”,因为信息不对称使得人们在合同签订前有撒谎的机会;道德风险是“合同后的机会主义”,由于许多行为的不可证实性或无法观察性,使得人们在合同签订后有不遵守诺言或行骗的机会。6经济周期性波动市场无法使社会经济保持长期稳定运行,各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始终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特征,并反复经历着“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样的经济不稳定问题。经济波动主要表现为以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为特征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的时期里,投资增长,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提高,市场乐观情绪逐步把经济推向一个繁荣的顶点,通货膨胀与生产能力过剩也随之来临。在繁荣的顶点,生产大大超过市场需求,经济往往不可避免地出现超额供给问题。随后经济开始衰退,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工厂停工、倒闭,失业人数剧增,需求迅速下降,直到经济陷入萧条,生产降至低谷徘徊。在萧条的低谷,生产严重萎缩,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市场出现超额需求问题,物价水平开始上升。随后经济开始复苏,并向下一个新的繁荣顶点进发。实际上,经济波动就是以市场机制自发调节总供求关系的结果。为什么经济发展总是出现周期性波动?不同理论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不论从哪种理论解释来看,经济波动的真正根源还在于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缺陷。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是价格,但价格是市场状况的事后反映,它无法准确反映未来变化。当前价格信号指导下的经济决策决定了未来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机制的盲目性使总供求关系失衡成为可能。此外,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在个别产业、个别市场中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却可能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例如,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作为理性的个人自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增加支出购买商品,而每个人的理性选择所产生的效果便是集体的非理性选择维持乃至加剧通货膨胀。再者,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当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自动恢复平衡的力量,但这个过程中失业、通货膨胀等一系列的发生使得经济恢复成本巨大。1.3 政府的经济职能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混合经济主要依靠市场体系中的私人部门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资源配置,同时也存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来抵消市场失灵,实现市场的稳定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政府的经济职能既包括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还包括针对市场机制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现象,通过宏观调控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种。1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在广泛的经济联系中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直接构成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些条件包括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和新兴科学研究、交通与通信事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国土整治与水利事业、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信息业等。这些基础事业大部分都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特性,许多项目往往耗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也很难进行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安排。如果这些基础事业由市场进行安排或完全由民间组织兴办,容易出现供给短缺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市场交易和公众消费需要;或价格不合理,社会成本高;或服务范围窄,不利于实现最优社会效益等。政府作为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条件,责无旁贷。政府应根据公共产品的不同属性和特征,建立公共产品的多元供给制度,使各种公共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平衡,公决效率最优。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有许多种,大体上分为直接生产和间接生产两种。直接生产是指政府对纯公共产品或垄断性较高的准公共产品直接予以生产,如铁路、国防、自来水等。间接生产是指政府通过与私人签订生产合同、授权经营、参股或经济资助等方式,间接生产提供公共产品。2克服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核超旋转动力学机制-洞察及研究
- 旅游投资环境评价体系构建-洞察及研究
- 房屋买卖附加协议
- 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推广合同
-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合同
- 农业科技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书
- 代理合同范本及风险防范实务培训
- 从蔡继明诉百度公司案透视网络侵权认定中通知规则的实践与完善
- 从笔墨到光影:文化消费时代下麦家小说影像化的多维审视与启示
- 从契约伦理视角剖析我国商业银行格式合同的道德危机与规制之道
- 搏击赛事活动方案
- 2025至2030中国煤制天然气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泄密警示教育专题培训
- 社会组织制度管理制度
- DB32/T 3550-2019住宿业清洗消毒卫生规范
- 2025年基于大数据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预警系统
- 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英语真题(含听力)(纯答案版)
- 金川集团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化工厂班组级安全教育
- 2025-2030中国钢丝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研究报告
- GB/Z 45463-2025热喷涂涂层孔隙率的测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